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第1页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望洞庭第三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望洞庭第三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诗文,读准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拓展阅读,体会诗情,生字书写,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背诵诗歌。
    4.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
    1.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
    2.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洞庭湖 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3.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
    2.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3.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3)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
    在秋夜里,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像是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潭面无风镜未磨)
    远远望去,碧绿的君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遥望洞庭山水翠)
    君山就像是一枚青绿的螺蛳,盛放在像银色大盘子一样的洞庭湖上。(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赏析。
    (1)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什么时间?天气怎样?周围的环境怎样?)
    (2)理解比喻:“镜”比喻什么?(潭面。)“镜未磨”是什么状态?(不那么平整,照物模糊。)
    (3)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4)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朗读表达感受。(轻轻地读,读出一种柔和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的月夜啊!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引读: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被磨拭过的铜镜,朦朦胧胧,那么柔和。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5)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和。)
    小结:夜色的柔和,湖水的温和,景物相衬相映的和谐,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出示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赏析。
    (1)朗读诗句,圈画出表示颜色、形状的词,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水画面。
    (2)出示君山图片,教师简介传说。
    君山 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岛,总面积0.96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传说洞庭山浮在水上,山里有数百间金玉做的殿堂,是玉女居住的地方,一年四季金石丝竹之声响彻山顶。后来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通称湘君)葬在此地,故后人就将这座山改名为君山。
    (3)理解“白银盘”“一青螺”比喻的巧妙。
    明确:一句诗七个字,藏着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诗人把君山比作一枚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绘形着色,化大自然为小巧艺术品,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4)指名读《望洞庭》,其他学生评价。
    (5)同桌互读,齐读。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情
    1.拓展对比,欣赏不同诗句中比喻的巧妙。
    过渡:看着这美丽的洞庭山水,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流出了“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妙诗句,唐代另一位诗人雍陶也写下了“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的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1)出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引导学生感悟诗意。
    明确:洞庭湖中的君山大概是湘水女神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君山的水中倒影,多么像镜中仙女青绿的螺髻。
    (2)接着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比较朗读,想象画面。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刘禹锡的诗句,描绘的是为银色波光所环抱的君山,运用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雍陶则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两种写法,格调不同,却同样使得君山的秀美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补充介绍诗人的相关资料,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生字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
    2.指名认读,给生字口头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易错点,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5.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搜集更多描写洞庭湖的诗文名句,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摘抄积累。
    (2)如果有条件,趁假期亲临名山大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小学生接触古诗不多,阅历和生活积累非常有限,追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教学效果勉为其难。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渐渐丧失学习古诗的兴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我摒弃了以往单纯地以理解诗句意思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次次地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诗歌的意境,便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关教案

    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二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