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57037/0-17290351281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课时目标
1.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认真观察,书写撇、捺
1.(田字格出示“父、及”等8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8个汉字有没有相同的笔画?(撇和捺)
2.指名读泡泡框中的提示语: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练习撇和捺的书写。
3.师示范写“英” 字, 边写边提示:撇从竖中线起笔,在左下格的中心处收笔;捺从竖中线起笔,在右下格的中心处收笔,左右对称,字形舒展。
4.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蒙”字。“蒙”较于其他字有些特殊,它有四个撇画和一个捺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以及四个撇的长短变化和位置。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写好后与同桌交换,看看对方的撇、捺是不是写得舒展美观,不规范的地方帮他改一改。
7.全班展示练写的字。引导学生点评,重点关注撇和捺有没有写得舒展。
8.回顾学过的带有撇和捺的字,自由练习,注意把撇和捺写得舒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练习“英”“蒙”两个字后,其他字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以点带面,从扶到放。
板块二 想象诵读,聆听采莲曲
1.激趣: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采莲曲》,跟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脚步,去寻觅采莲女的婀娜身姿。(展示插图,播放音频)
2.你们想不想走进这首诗,感受唐代采莲女的生活?小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自由读《采莲曲》。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5.思考:诗人有没有写采莲女的容貌?(没有)你从诗中哪句话知道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原来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结合诗句,再来思考,为什么诗人“看不见”采莲女呢?
预设:
(1)因为采莲女的裙子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都是碧绿的。
(2)采莲女的面容同池中的荷花一样美。所以诗人也分不清哪个是采莲女,哪朵是荷花。
(3)因为一池的荷叶、荷花太茂盛了,所以人藏在池中就看不见了。
7.师生问答:采莲女碧绿的罗裙与盛夏的荷叶巧妙融为一体,难怪诗人感慨——(荷叶罗裙一色裁)。出水的荷花像采莲女的脸庞一样娇嫩,这正是——(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女掩映于荷花、荷叶之中,(乱入池中看不见)。听见远处悠扬的小调儿,才知池中有人,这正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8.诗人王昌龄用他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池的荷花,而采莲女的美貌在我们的想象中变得立体形象。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9.我相信,大家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采莲女勤劳忙碌而又美丽的身影。同学们,你们听,她的歌声多么动听,我们跟着她一起唱好不好?(播放音频)
10.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诗歌大意找到诗中相应的语句,而不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诗句。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不破坏对诗意理解的整体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摘抄的基本方法
感受“得”的用法
学习撇、捺笔画的书写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摘抄写得好的语句,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 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教学时,“标明出处”这一点,我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交流平台”是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教学时,我将其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既在教学课文时就完成内容的学习与交流,也在学习语文园地时进行了集中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