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01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02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概括门阀政治在政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 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该遗址与仰韶文化大致同期,属于 同一的民族与文化部类。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 碳化稻粒 B. 打制石器 C. 彩陶残片 D. 蚕纹牙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沙锅屯遗址与 仰韶文化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部类,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C 项正确;仰韶文化以粟等为 主要栽培作物,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A 项;沙锅屯遗址与仰韶文化都属于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排除B 项;蚕纹牙雕出土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表明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D 项。故选C 项。
    2.如表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墓葬类型统计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B. 贫富分化比较明显
    C. 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早期国家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由 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墓葬大小不一,随葬品差别巨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比较明显,B 项正确;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反映墓主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看不出部落组织情况,排除A 项;材料未提及随葬 品的内容,不能推断墓主人的职业,看不出劳动分工情况,排除C 项;早期国家是否形成需要从多方面考 量,包括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出现、公共权力产生等,仅凭墓葬类型统计表只能反映阶级分化情况,不能 断定早期国家正式形成,排除D 项。故选B 项。
    3.偃师二里头城址出现了典型的有中原庙底沟文化、王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因素,又吸收了来自海岱地区的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北甘脊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河套地区的石峁文 化等因素。这一现象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
    A. 满天星斗汇聚中原 B. 独立发展多元并行
    C. 中原领先辐射四方 D. 高度成熟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偃师二里头城址文化是多地文化的融合体,这体现了中华早期文明中中 原文明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即满天星斗汇聚中原,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融合与影响,而非独 立发展,排除B 项;材料描述的是四方文化对中原的影响,而非中原辐射四方,排除C 项;材料中没有与世 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 项。故选A 项。
    4.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有“大雨”“小雨”“多雨”“少雨”“疾雨”“雨不疾”等词语,还有“其自东来 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
    A 天文历法发达 B. 神权高于王权 C. 文明高度发达 D. 农业备受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大雨”“小雨”“多雨”“少雨”“疾雨”“雨不疾”“其自东来 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其中天气对农业生产至 关重要,因此商代甲骨卜辞中有诸多关于雨的记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受到重视,D项正确;受生产力影响, 商朝的天文历法并不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和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
    商朝文明高度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 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A. 强化了血缘认同 B. 拓展了王权影响 C. 彰显了礼乐文化 D. 消除了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周王 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边域,加强了对贵族和地方的管控,拓展了王权影响,B 项正确;“出行至下级贵族之 家”与“强化血缘认同”有关,远巡至边域则与之关系不大,“强化了血缘认同”不能完整概括王巡的影响,排除 A项;礼乐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利用礼仪和音乐规范贵族行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消除了阶级矛 盾”说法夸大和绝对,排除D 项。故选B 项。
    6.河南洛阳东周王城62号战国粮仓出土铁器32种126件以上(见如表)。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
    A. 铁制工具质量较高 B. 冶铁手工业的发展
    C. 铁制农具种类齐全 D. 铁制工具全国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类型多样,这可以反映出当时冶铁手工业的发 展,B 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铁制工具的质量如何,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了几种铁制农具,但难以判断种 类是否齐全,排除C 项;材料只是一个粮仓出土的铁器,无法说明铁制工具在全国得到推广,排除D 项。故选B项。
    7.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现 象出现的根源是( )
    A.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晚期中国。据材 料可知,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庞大的军队,动员、维持强大军队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储 备、强大的国家动员和管理能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步,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和 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B 项正确;军事理论的形成、 政治制度的演进、地形地势的利用都只是影响军队力量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和根源,排除A 项 、C 项、D 项。故选B 项。
    8.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D 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出自《周易 ·乾》,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 项。
    9.据学者统计,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的百年间共有丞相21位,其中异国人占到了60%以上,如楚人李斯、 魏人吕不韦等。这一现象表明()
    A. 秦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B. 用人唯贤成为诸侯共识
    C 士人活跃加剧诸侯争霸 D. 人才聚集推动统一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到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的百年间丞相21位, 诸如楚人李斯、魏人吕不韦等的异国人就占到了半数以上,可知秦国的发展过程中聚集了大量人才,从而 推动统一趋势,D 项正确;材料没有对秦国经济文化和同时代他国作比较,不能够说明其相对发达,排除A 项;材料只有秦国的用人情况,看不出其他诸侯对国家用人的共识问题,排除B 项;士人活跃加剧诸侯争 霸的说法因果关系颠倒,与史实不符,排除C 项。故选D项。
    10.秦朝建立后,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并整顿社会风俗。其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区域开发 B. 促进经济交流 C. 维护秦朝统治 D. 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秦国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并整顿社会风俗是为了防范六国残余力量的反秦活动,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主要目的是维护秦朝统治,C项正确;关中、巴蜀等地是秦朝统治比较稳固的地区,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这些地区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控,而非为了区域开发和经济交流,排除A项、B项;六国贵族豪强属于华夏民族,关中、巴蜀等地也主要是华夏文明区域,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是为了便于监视控制,而非为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 项。故选C 项。
    11.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 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 证实秦在楚地的统治最为残暴 B. 说明秦楚文化无法融合
    C. 解释汉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 D. 证明秦制不适合于楚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 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和所学可知,汉朝统治者充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 为秦朝单纯推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地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地方缺乏根基,最终促使汉初调整统治 政策,实行郡国并行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C 项正确;仅从楚地的反抗来看,是无法证实秦在楚地 的统治最为残暴的说法,属于孤立不证,排除A项;秦楚文化无法融合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郡县 制在全国范围通行,因此不能说秦制不适合于楚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2.如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 秦 朝 B. 西汉 C. 东晋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渤海郡”“广阳国”和所学可知,材料是对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的 描述,B 项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A 项;东晋在地方并未推行分封制,排除C 项;明朝的地 方行政区划被称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排除D 项。故选B 项。
    13.如图是战国和汉武帝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界限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 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积极开拓疆域 B. 长城防御功能弱化
    C. 北方气候条件恶化 D. 游牧文明渗透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至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农牧界线与战国时期相比向西、向北 推移了,说明种植业往西、北进,牧区往西、北退,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和 以及西域部护管理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屯田,推动农牧界限变化,A 项正确;地图未体现长城的防御功 能,排除B 项;北方气候条件恶化,则不利于农耕文明区的拓展,不能说明农牧界限北移的原因,排除C 项;材料体现的是农耕文明区的拓展,不是游牧文明的渗透,排除D 项。故选A 项。
    14.据史载,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奏劾贪污的守令,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党羽,
    被桓帝罚作左校(左校掌左工徒)。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表示愿意“黥首系趾,代穆校作”,因 此,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这表明( )
    A. 官方儒学提升了儒生地位 B. 宦官参政加剧政治黑暗
    C. 太学清议有利于政治清明 D. 协商议政净化官场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中国。东汉后期, 宦官专政,垄断仕途。仕进无门的太学生与在朝士大夫结合起来反对宦官专权,对朝廷公卿以及各项政策 提出褒贬,形成一股舆论力量,被称为“清议”。据材料可知,太学生通过清议使得皇帝赦免了打击宦官党羽 和豪强的正直官员,有利于政治清明,C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清议的作用,而非突出太学生地位高,排除A 项;材料仅提及打击宦官党羽,仅凭此不能断定宦官参与政治的情况,排除B 项;汉代实行君主专制,清 议是通过时政评论影响政治,不同于当代的协商议政,排除D 项。故选C 项。
    15.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
    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B.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三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
    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和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南方地 区得到开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行政区的规划,因此导致地方行政区的数量增加,B 项正确;材料体现 的是中央控制的行政区数量增加,非割据势力发展,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 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 项。故选B 项。
    16.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 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意在( )
    A.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 B. 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
    C.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 D. 提升史书编纂体例的规范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 ‘禅让’完成之后”和所学可知,从表象上看,禅代似乎是新旧王朝以和平方式交接政权,实则是暗流汹 涌的武力威慑。权臣仍是以武力夺取政权,只不过以“禅让”的方式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意在突显新朝 皇权来源的正当性,A项正确;材料与制造社会舆论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儒家伦理教化面向的是被统治 阶层,与材料无关,排除C 项;该做法是为皇权建立服务,非提升史书编纂体例的规范性,排除D 项。故 选A项。
    第Ⅱ卷(主观题,共52分)
    二 、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春秋间,周天子除了直属的王畿以外,把土地、人民和统治权力分封给亲属和臣属,称为 诸侯;诸侯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于是就形成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等级。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就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战国时, 各国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这样就便于官僚的任用和罢免。但是也还 有些国家,在实行以粮食为俸禄的同时,仍然兼用田地的租税收入作为俸禄。例如齐国兼用“田里”作为 俸禄,到离取时“收其田里”。
    ——摘编自吕思勉著《先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出现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分封制逐渐瓦解,政治领域内血缘色彩淡化;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废除,贵族政治逐渐 向官僚政治转变。
    (2)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各诸侯国变法与改革的影响;诸侯争霸、兼 并战争的需要;周王室的衰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 国内就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战国时,各国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为官 禄,这样就便于官僚的任用和罢免。但是也还有些国家,在实行以粮食为俸禄的同时,仍然兼用田地的租 税收入作为俸禄。”可知,分封制逐渐瓦解,政治领域内血缘色彩淡化,而且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废除,贵族 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 展的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各诸侯国变法与改革的影响;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的需要;周王室的衰微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 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 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 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 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 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 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 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 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
    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 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内涵:仁;礼;民本;和谐。
    (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
    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 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解析】
    【详解】(1)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根据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可推出民本;根据 材料一“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可推出仁;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 和谐关系”可推出和谐;根据材料一“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 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可推出礼。
    (2)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 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可推出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根据材 料二“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 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可推出汉武帝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 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可推出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并结合所学可 知,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 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 民,按照军队编制,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 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 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
    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
    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 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 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材料三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 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
    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 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 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 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 断政权,封铟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材料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 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 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 南方经济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表现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门阀政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实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原因。
    【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 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
    (2)表现: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 济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思想文化上具有排他 性,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地位。实质:贵族地主阶级专政。
    (4)原因: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
    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由材料“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 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 王朝的强大力量。”可得出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由材料“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 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可得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由材料“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 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可得出少数民族 势力的割据;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 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 1/8。”可得由北向南迁徙;据材料三“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可得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据材料三 “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 可得迁徙活动范围广;据材料三“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 记载很多。”可得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 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 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则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江南经济开发等方面加以阐述。从各民族共同发展角度分析可知,
    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从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促进国内各 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从江南经济开发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 济重心的南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政治:由材料“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 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及所学可得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由材料“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及所学可得出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文化:根据材料“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可归纳为具有排他性,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地位。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门阀政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特点。可归纳其实质是贵族地主阶级专政。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由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及所学可得出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由材料“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及所学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由材料“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及所学可得出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 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 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参考答案】 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 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 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 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 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 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 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 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 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 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 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
    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 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 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对 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手工工具
    农具
    兵器
    其他
    斧、铸、凿、锤、钻、
    犁、镬、耙、锄、镰
    剑、戟、矛、铁、匕
    马器、刑
    锥等

    首等
    具等
    相关试卷

    江西省瑞金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西省瑞金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外戚家族的煊赫在汉代特别突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三明市沙县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