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 〔缘〕因为。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这两句中,苏轼都站在哪些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呢?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他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借助图片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游览过庐山,并用自己的诗句写下了庐山的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庐山竹影几千秋,山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15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题西林壁完美版课件ppt</a>,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知识链接,古诗诵读,低头俯视,抬头仰望,诗文解读,横看成岭,远近高低,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15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文配套课件ppt</a>,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西林壁,结构梳理,变幻莫测,寄意深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图文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