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
    材料二:
    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便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映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诗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指大人物,这句话是说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就要与天地合德。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表明自然与人是相通一致的,可合二为一的,人与自然是彼此相通的共同体。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
    ③西方诗歌则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体现了二元分立的逻辑观念。那什么是二元分立呢? 有学者指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灵肉、无有等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和物体,这二者彼此独立,是二元对立存在的方式。
    ④中西方诗歌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西诗歌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体在场问题。这个主体就是诗中的叙事人,这个叙事人有时候等同于诗人。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诗中的叙事人也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中的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者被隐藏起来。我们来看这首《梅花》诗:
    梅 花 [唐]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⑤这首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因为写花和写人本身是不需要区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浸透到诗人的心灵中,流露在诗人的笔下。咏物即咏人,诗人对梅花的赞叹体现的正是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诗人没有在诗中出场,而是隐身于梅花后面,但是通过诗歌的内容,我们感受到诗人高洁的品德,产生了对梅花的怜爱之情,以及对高洁品德的珍惜之情。读到最后,我们已然分不清这是写梅花,还是写诗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首诗如果用西方的诗体来写会是这样:
    梅 花
    初放的梅花,含着白雪,
    美丽孤傲的梅花啊,我想画,
    又怕你的神韵难画,
    你的花别有韵致,
    清雅脱俗,不知寒冬雪意。
    你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容病姿,
    北风啊,你果能解得梅花心意,
    拜托,不要再摧残她了。
    ⑥通过对这首诗的模拟转换,我们能够体会到主体在场表达会产生什么样的诗歌风格。从审美的意义上讲,主体的缺席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物联想到人,再由人联想到物,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主体的在场则使物与人分开了。在这首诗中,主体“我”的出场使诗歌中的梅花与叙事人“我”分开了,梅花与“我”的分裂使这二者失去了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二元分立,这使该诗呈现出类似西方诗歌的形式。当这首中国古诗被改写成主体在场的诗歌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那种浸透在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和谐感没有了,诗篇变得破碎,被改动的古诗就不像是一个有机整体了。西方诗歌虽然有主体的在场,但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诗人已经在二元分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分而合,最后达成统一。而中国诗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是在物我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被分开,便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我们反过来把一首主体在场的英语诗改成汉语古诗,在去主体的过程中,也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其实,这也是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诗歌是不可以被翻译的,指的主要是诗歌的韵律让人无法操作。不过,不可翻译的岂止诗歌的韵律呢,这种深植于诗歌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也同样是不可翻译的。有趣的是,在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诗歌中,诗人主张要把这个“我”消融掉。“很多后现代诗人发现,必须把武訢的自我溶解掉,才能写出一种以最佳方式获得自我兵实的诗歌,太多的文明因素,以及各种复杂的人之角色,已使自我真实变得模糊了 "西方现代派诗人已经认识到西方诗歌中的自我过于强太,已经到了应该消解这个主体的时候了。
    (摘编自王伟峰 周桂君《论中西诗歌中的主体化倾向及思辨性的体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人讲究含蓄,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隐藏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只是简单罗列了几个意象。
    B.中国远古时期的经济基础与自然有紧密的联系,这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C.英美诗歌强调表现人们的特殊心理,采用直率的表现手法,虽然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D.西方诗歌中的二元分立观念与西方化土壤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灵魂与物体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存在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结尾描写黄昏的场景、最后一句与前文好像没有直接联系,是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
    B.西方二元分立逻辑观念使得诗歌中的主体与被描述的对象间存在明确界限,这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天人合一”形成对比。
    C.中国古典诗歌中,尽管主体常常缺席或被隐藏,但通过诗歌的内容,读者可以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品质。
    D.无论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只要诗歌的主体被改动,其有机整体性就容易受到损害。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有关诗歌翻译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人”一句翻译成英语时,“夜归人”到底是谁,并不能明确,此句在英文中对“夜归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
    B.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故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
    C.遥韵是《诗经》的特色韵律,隔章同一位置押韵。这种韵律在英文翻译时常常被较逼真地复制出来。如《郑风·狡童》二章英译中,每章四句,一、三两句两两互押遥韵。
    D.《西风颂》属于十四行诗.是格律最严谨的西方诗体。但这一独特的音乐元素却被译者悉数清除,什么一步一抑扬的节奏,什么三行一转韵的韵式,统统不见了。
    4.材料二第②段和第⑥段都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
    5.材料二通过《梅花》的两个版本,展现了主体在场与缺席情况下的诗歌风格差异。这两种风格导致读者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存在显著的不同。请从两个版本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版本一:主体在场 版本二:主体缺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枝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不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和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
    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
    “……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拿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
    “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
    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
    “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
    “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
    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
    “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
    “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
    “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
    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
    “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
    “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
    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
    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
    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
    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
    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
    9.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下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途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金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昌爽,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源,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過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景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念母劳家里”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②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岩桂
    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①。
    注:①《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总写岩桂形象,“亭亭”状其秀美之姿,“岩下”写其生长环境之劣。
    B.第二句以一“独”字写岩桂在岁晚时节独自芬芳,落寞中更带几分孤傲。
    C.桂花天生的香气令人思想清净,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
    D.尾联用典,意为诗人已陶醉于岩桂之美,劝招隐者无须发出归去的呼唤。
    16.同是描写桂树,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本诗颔联说“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请分析二者写景的不同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两句是“ , ”。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出世俗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集会当天气候宜人的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红楼梦》这座 A 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可以看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B ,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 C ,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主,而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体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服饰颜色。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为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着艳丽华贵的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真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他家的新房我去看了,地理位置、整体装修都还可以。
    D.“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达到九成熟时就可以收割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跑步作为一种全球普及的运动,因其简便性和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而 ① 。在众多跑步爱好者中,关于晨跑和夜跑哪个更好一直未有定论。
    实际上,晨跑和夜跑各有其独特的优势。
    晨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迅速唤醒身体,为一整天注入活力。早上起来,全身肌肉和器官都还在放松状态,此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唤醒身体,加快新陈代谢。同时,早上起来,体内的糖类经过一夜的代谢,正处于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的锻炼,身体会消耗脂肪来补充能量,有助于减脂瘦身。 ② 。由于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肌肉僵硬、心血管系统也不在状态,这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尤为重要。热身运动可以包括轻松的步行、慢跑以及针对大肌肉群的动态拉伸等。
    夜跑对白天忙碌的人来说,是放松身心、减轻一天压力的方式。晚上,身体已经完全活跃,肌肉和关节不再那么僵硬,这也有助于进行更有强度的训练。晚上跑步时特别需要注意环境、光线和安全问题,必要时可佩戴反光条等跑步装备。
    晨跑和夜跑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作出选择。跑步 ③ ,更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好习惯。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休息”和“由于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中的“休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官吏少做一些恶,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B.深夜,妈妈看到小明屋里的灯还亮着,关切地说:“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C.在远足拉练中,同学们热情高涨,但当我们走累时,也要适当休息。
    D.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4.⑴第②段,引用文化经典《周易》里面的句子和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使论证融入了古代经典和大儒的智慧,增加了论证的分量,使读者更易信服。
    ⑵第⑥段,引用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诗人的观点,论述这种诗歌理念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现象,也是西方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跨文化的共鸣增强了论点的普适性和说服力。
    5.示例一:主体在场。
    读者感知:在这个版本中,主休“我”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角,读者不仅仅是在欣赏梅花,更多的是在体验“我”与梅花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情感体验:诗歌的情感主线更为明确,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主体的情感和态度,如对梅花的赞美、对梅花的怜爱和对北风的呼吁等。这种情感的明确性可能会导致读者的体验更加集中,但也可能因主体的介入而失去与自然的直接联系。
    示例二:主体缺席。
    读者感知:山于主体的缺席,读者在诗中直接与梅花和自然建立了联系,而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或观点干扰。这使诗歌充满了直观的美感。
    情感体验:没有明确的主体介入,读者的情感体验更为纯粹,直接与梅花及其所代表的美好品质产生共鸣。读者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想,从梅花上体验到人的高洁品德,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产生深度的共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
    B.“这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可知,是先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再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而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影响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对信息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A.“是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错误。根据材料一“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可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结尾描写黄昏的场景,最后一句与前文虽然在表面上好像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感情和思路是连贯的,并非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而是为了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把握材料观点以及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
    C.说《诗经》中的诗歌翻译成英语后可以体现其韵律,与材料二观点不同,故不能支持材料二有关诗歌难以翻译的观点。
    A.说思维方式影响翻译。
    B.说文化差异影响翻译。
    D.说韵律影响翻译。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可知,此处引用《周易》和董仲舒的话语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引用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关于中国诗歌艺术特点源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观点。
    根据材料二第⑥段“很多后现代诗人发现,必须把武断的自我溶解掉,才能写出一种以最佳方式获得自我真实的诗歌,太多的文明因素,以及各种复杂的人之角色,已使自我真实变得模糊了”可知,此处引用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诗人的观点,是为了说明西方诗歌中主体化的倾向在现代及后现代时期开始发生变化,诗人开始追求消解自我,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真实表达。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强调了主体化倾向的变化是诗歌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不仅限于中国诗歌,也体现在西方诗歌的演变中,从而增强了文章论点的普遍适用性和说服力。
    故答案为: ⑴第②段,引用文化经典《周易》里面的句子和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使论证融入了古代经典和大儒的智慧,增加了论证的分量,使读者更易信服。
    ⑵第⑥段,引用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诗人的观点,论述这种诗歌理念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现象,也是西方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跨文化的共鸣增强了论点的普适性和说服力。
    5.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并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
    主体缺席版本:在主体缺席的《梅花》版本中,崔道融并未直接以第一人称出现,而是通过“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等诗句,间接传达其对梅花的情感和品格的赞赏。这种方式与《周易·乾卦·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汉代大儒董仲舒所言:“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力集中在梅花本身及其营造的意境上,能够更加自由地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这种模糊且非直接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促进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在这种情境下,诗人的情感和品格通过梅花的描绘自然流露,使读者在欣赏梅花的同时,不知不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主体在场版本:在主体在场的《梅花》版本中,叙事者“我”明确出现,与梅花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分立关系。这种表达方式遵循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分立”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正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和物体,这二者彼此独立,是二元对立存在的方式”。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力往往聚焦于叙事者的情感和观点,对梅花的理解深受诗人描述的影响。主体的明确存在减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得读者更多地是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而非直接与自然对象建立情感联系。尽管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主旨更为清晰,但它也可能阻碍读者达到与自然合一的深层体验,正如材料二中所提及的,当“我”的出场使诗歌中的梅花与叙事人“我”分开,梅花与“我”的分裂使这二者失去了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二元分立,这使该诗呈现出类似西方诗歌的形式。当这首中国古诗被改写成主体在场的诗歌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那种浸透在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和谐感没有了,诗篇变得破碎,被改动的古诗就不像是一个有机整体了。
    故答案为:示例一:主体在场。读者感知:在这个版本中,主休“我”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角,读者不仅仅是在欣赏梅花,更多的是在体验“我”与梅花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情感体验:诗歌的情感主线更为明确,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主体的情感和态度,如对梅花的赞美、对梅花的怜爱和对北风的呼吁等。这种情感的明确性可能会导致读者的体验更加集中,但也可能因主体的介入而失去与自然的直接联系。
    示例二:主体缺席。
    读者感知:山于主体的缺席,读者在诗中直接与梅花和自然建立了联系,而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或观点干扰。这使诗歌充满了直观的美感。
    情感体验:没有明确的主体介入,读者的情感体验更为纯粹,直接与梅花及其所代表的美好品质产生共鸣。读者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想,从梅花上体验到人的高洁品德,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产生深度的共振。
    【答案】6.B
    7.B
    8.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对话使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9.(要点)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概括情节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错误,结合文中“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分析可知,奇妙是既天真烂漫又自以为是,重要指这一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B“变得迷茫“错误,后文有”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再结合阿舒捞姜藤积肥的行动,可知阿舒此刻是听得专注,思考得深入,被老支书的话震撼,想到生命的意义,由懵懂少女变得有责任和担当。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概括情节的能力。
    结合"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可知,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排斥“苦”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和田根公公的对话对阿舒有所触动。"做条龙有什么好处?”,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公社开会,老支书的话透着自尊和自强,“白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么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奋发向上,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一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萎藤。"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故答案为: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对话使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可以从人物塑造的生动鲜活和主题的深刻上理解。人物塑造上,“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做条龙有什么好处?","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展现,了一个从“不懂人事不知愁"到有追求、有责任担当的少女成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
    主题上,十七岁的阿舒的成长,就是祖国各个角落、各条战线于千万万个“阿舒”的成长,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阿舒,凸显了在建设祖国的历程中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主题。
    故答案为:(要点)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答案】10.B;E;G
    11.C
    12.B
    13.①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②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因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
    武王问太公说:“评论将帅的原则是怎样的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思虑惑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乘性贪婪喜好贪图利益,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姑息违法乱纪的行径),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优柔寡断,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三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超过国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立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他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击败兵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伤敌人数超过自己军队人数。(他)被赐予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他)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个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他)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护城河,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0.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境”是“逾”的宾语,“逾境”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B处断开;
    “不十日”作“期”补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E处断开;
    “不有……”“必有……”结构一致,各自意思独立,故G处断开。
    故答案为:BEG。
    11.A.正确。具体条目/眼睛。句意:能给我具体讲讲吗?/忽然回首纵目远望。
    B.正确。攻克/拔起。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
    C.错误。意思不同。慰劳/辛劳,操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
    D.正确。休假/祭告。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太庙祭告。
    故答案为:C。
    12.B.“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者……也”,判断句;“所重”,名词短语,重视的(人);“置”,任免。
    (2)“吾属”,我们这些人;“牧”,治理;“愧”,感到惭愧。
    故答案为:①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②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作答时,首先明确“五材”的标准,再结合其执政表现,进而分析他符合了哪些标准,注意语言要凝练。
    先从材料一中,确定“五材”的标准:“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再从材料二中找到“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并一一对应“五材”的标准: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这符合“智”的标准。而这全出自他为国的一片赤诚,“不足壮国威”“捍御无所”,这符合保卫国家的“忠”。
    “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
    故答案为: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因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答案】15.C
    16.①归句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着眼于静态描写,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
    ②归句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写景”可知,考生需要从写景技巧方面思考,如动静、虚实、白描工笔、色彩等等。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错误。“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写桂花不仅具有天上的香气,还吸引了云彩的守护,并不是“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写景”可知,考生需要从写景技巧方面思考,如动静、虚实、白描工笔、色彩等等。
    ①从动静角度来看,归句“桂影斑驳”描绘了桂树影子在月光下的变化,“风移影动”则进一步通过风的动作来描绘影子的动态变化,‌风的轻微吹动使得桂树的影子也随之摇曳,‌展现了景物的生动美,‌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和情感,‌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中的“树叶”“花”都属于静态描写,桂树枝叶稠密,碧绿精巧,桂花淡雅,花小而多,一簇簇隐藏在枝叶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
    ②从白描工笔角度来看,归句写月光透过桂树的枝叶,斑驳的影子投射在地上,这种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叶密千层绿”形容桂树的叶子茂密,‌层层叠叠,‌呈现出深厚的绿色;‌“花开万点黄”则描绘桂花开放时,‌无数细小的花朵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黄色的花海。‌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故答案为: ①归句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着眼于静态描写,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
    ②归句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17.【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湍、喧豗、砯、壑、偭、惠。
    故答案为:(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3)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金碧辉煌 B.息息相关 C.细致入微
    19.D
    20.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此处是对《红楼梦》作概括性比喻,将其比作“殿堂”,结合后文“美不胜收”“熠熠闪光”,可知该处形容艺术殿堂光彩夺目,因此可填“金碧辉煌”。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B.此处说的是曹雪芹是服饰审美大师与其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可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C.根据后文中的“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曹雪芹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非常细腻,故可用“细致入微”。细致人微:形容事情做得非常精细周密。
    故答案为:A.金碧辉煌 B.息息相关 C.细致入微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能够”,助动词。
    A.不相同。表示“许可”,有值得、推荐的意味。
    B.不相同。表示“很,厉害”,对“勤快”进行修饰。
    C.不相同。表示“好,不错”,作谓语。
    D.相同。和原文一样,表示“能够”,助动词。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是成分残缺,“体现”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以在“女性”后加“心理特征”;
    第二处是成分赘余,“他为怡悦红颜”中多了介词“为”,应该删去。
    故答案为: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答案】21.①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②晨跑要注意充分热身 ③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22.C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同词异境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说到跑步是一种全球普及的运动,又因为具有简便性和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的特点,所以跑步受到人们的欢迎,可填“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②本处说到晨跑的注意事项,强调了热身的原因以及热身的方式,所以本处强调的应是晨跑时要充分的热身,可填“晨跑要注意充分热身”。
    ③本处和后文的“更是”相搭配,构成递进关系,所以可用“不仅是”,文章开篇说到跑步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所以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可填“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故答案为: ①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②晨跑要注意充分热身 ③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同词异境的能力。
    文中的“休息”是指暂停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体力。
    A.“休息”是“休养生息”的意思;
    B.“休息”指睡觉;
    C.“休息”是指暂停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体力;
    D.“休息”是停止的意思。
    故答案为:C。
    23.【答案】略
    【解析】【分析】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
    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
    立意:
    ①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
    ②学会做减法,才能给人生做加法。
    ③做好人生加减法,活出生命真价值。
    ④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相关试卷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新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新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