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7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7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南通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 )
渐行渐远的忧伤
林小娴
江南。古镇。烟雨迷漫。栀子花开满了竹篮,少女笋芽般的玉手挽住花篮,在桥头站成一道风景,与花共吐芬芳。
古镇一个寻常的早晨,是在雾的幔帐中慢慢凸现的,当黑色的瓦脊现出它的厚重时,桥下已有吱吱嘎嘎的木船划过。桥上的路一直延到深深的巷里,就这么走了上千年,青石板已很老,已有无数的坑凹,使你感到无数岁月的痕迹,还有重叠的使你无法辨认的脚印,这是一份古老的凝重。和这份凝重相反的轻快,则是一路蹦跳上早学的孩子,他们是古镇鲜活的理由。
巷口的阿婆在洒扫清除,弓成九十度的身子,重复着她的劳作。清瘦的老伯用他那爬满蚯蚓般的手,一块块地卸着铺板,花花绿绿的商品露了出来,转瞬身后的铺板已卸下一摞。
赶早市的女人行走在小巷:一把鲜绿的菠菜横卧在竹篮里;几枚香菇散落着,还带着泥土的潮湿;三四棵茭白嫩如凝脂一般。菜不多,但很精致,一如这南方女人,精细而典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养育了女儿,女儿又成了阿婆,成了阿婆的女人又变做了脚下的流水,她们日夜流淌,内涵很深,柔柔的,但又波澜不惊。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写在女人们的脸上,体现在她们的举手投足间。水,女儿,她们已难解难分。
热腾腾的小笼包子,引诱着我的食欲。面对着方桌前吃得忘我的食客,我于是要了一碟。那雪白的、鼓涨着的小包子,在碟子上开出了四朵花。我轻捏起一只放到嘴里,一股甜腻的汤水,使我的嘴巴僵在了半空。对面的老伯善解地笑我,碟子被我推去,老伯说了句:“吃不惯吧,姑娘!”我则尴尬地点头,转身离去。
是谁还在演绎着一份远古的美丽呢?是上了年纪的阿婆们,只见她们坐在茶楼上,一方八仙桌,几样茶点,几杯盖碗清茶,青烟袅袅。红丝线在白发间穿行,一个丝结扣住,一个荷包就在桌上开出了两朵并蒂莲。她们一定是捡拾着年轻时的梦,梦里的落花变成了手里的荷包、香袋,想那得到的人该怎样去珍惜呢!如今变成商品的荷包,游人买了去,还能掂出那份沉淀吗?女心悠悠——女红是她们练了一辈子的功夫,是用一生的爱去描绘的一幅画儿!
在这雨雾迷蒙的古镇,是该有梦的。
推开窗子,就是幽长的小巷,幽长的梦。我是来寻梦的吗?心底的梦在哪里呢?是寻戴望舒的《雨巷》。
望着这似曾相识的小巷,我便在这巷里迷失了。七十年的《雨巷》诗行如旧,小巷如旧,丁香女孩如旧,只是少了油纸伞。油纸伞挂在阿婆盛满杂物的墙上,它已被尘封成一段记忆,轻易没有人去触摸。偶尔,阿婆来到杂物间,会在不经意间瞟见它,眼神便定定的一路飘去。
来到小镇,少不了在巷里行走,雨是招手即来的。不是所有的雨都适合在巷里行走的。大雨太急,两排雨线逼仄着小巷,脚下流水如注,从容也被这雨水赶走了。雨最好不大,像雨又像雾,檐上有滴水,水就那么一下下地砸入脚下的青石板,水珠儿飞溅。石墙上有片片薄绿,那是青苔的作品。这时的小巷幽长而寂寞。
诗人走来了,一袭青布长衫,一双圆口布鞋,鞋有点潮湿,潮湿的还有诗人的眼睛。他一定是被某种东西牵引着,来到这里。诗人眼里的雨巷是美的,但有点惆怅,他要小巷更美,他要给这静止的美,添上一道移动的风景。于是,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走来了,给诗人带来一阵香风,如梦如幻地从诗人身旁飘过,消失在这雨巷的尽头。这稍纵即逝的美,诗人抓住了,留下了一曲经典,还有如花的梦!
诗人是真诚而裸露的。
那晚,听着屋檐滴水,好似时间的钟摆,抚我入梦。我梦见自己在巷中行走,我故意穿了一双高跟鞋,显得更加挺拔,打着一把太阳伞,绿底黄花。高跟鞋敲在古老的石板上,发出嘎嘎的脆响,我希望唤醒那遥远的记忆,和诗人梦幻般的情感。与诗人相遇,是我的渴求,但他始终背对我,如烟的雾在他的头上环绕,看不见他的表情,只有修长的身影,这使我心存怅然,但转念一想就释然了,毕竟相遇了,隔着七十年的路相遇在雨巷。
梦醒后,心还在恍惚与现实中摇荡,一股湿漉漉的柔风送来,南窗未关,手在空中划过,攥在手里的是一撮温凉。
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在巷里行走,特别是飘雨的日子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古镇如画如诗的景致,把人带进文字描述的世界,激发了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之情。
B.文章以古镇早晨为切入点,描写了古镇人们的日常生活,赞美了古镇淳朴、恬淡却又精致美好的现实生活。
C.实际的古镇街道上没有油纸伞,油纸伞被阿婆挂在了墙上,文章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植入了《雨巷》中的内容。
D.文章结尾通过梦来突出作者对古镇的迷恋之情,在体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中,作者感受着古镇的风雨的潮湿和温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笔触细腻,比喻精彩。用“笋芽”来比喻少女的手,写出了少女的稚嫩;又将女子比作水,凸显江南女子的柔美,她们富有内涵和独特韵味。
B.文章细节描写动人。“弓成九十度的身子”“爬满蚯蚓般的手”,极具画面感地表现了巷口阿婆和清瘦老伯的样貌,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勤劳。
C.文章语言优美,将古镇的自然风光、世俗风情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凸显了江南独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D.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抒情的文字再现了诗歌《雨巷》中的内容,突出了古镇浓厚的文化色彩。雨巷漫步,使作者和诗人有了相似的经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
重返雪峰山
韩少功
三十多年前,我在怀化地区林业局挂职,经常在下林区时蹭货车,搭乘那种拉木头的解放牌货车,叮咚咣当响一路,尘土飞扬。因此我认识了潘司机。
老潘胖,怕热,常冒油汗,入夏后多是光膀子上路,有时还把车门打开,找根木棍代替右脚顶住油门,半个身子探出车外兜一把风,那时驾驶室里没空调,烤得人肉都有几分熟。
这种野蛮操作把我吓个半死。好像吓得我还不够,他回到座位,抹了一把脸:“不好意思,一热就特别困,刚才都睡着了。”
我差点跳起来“你活够了,活腻了。莫拉上我呵。"
“没事,没事。”他笑了笑,“就是个打屁觉,不耽误开车。”
他驾驶技术极好,二十多年来没出过事故,把雪峰山里的每条路都跑得顺溜。不论在哪里遇到路面塌方走不成了,他都能在附近找到熟悉人家,高声大气,呼朋唤友,有吃有喝。大概是他来得多。帮山民们捎带过私客私货。也从不把自已当外人。有时一进门就检查这个娃娃写字,指导那个木匠打墨线。
他说,眼下有公路了,有汽车了,一天可以跑上几百里,要放在以前,雪峰山的几根木头要运出去,难呵,只能钻山缝,走水路,人们先扎成小排,用的是藤条篾缆,不可用铁丝铜钧,以便整个排筏柔软一些,缓冲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挤压或碰撞,防止排散人亡。驾着小排由溪涧进入江河才能把小排积攒成大排,上下叠加,前后左右串联,大若一座座浮游的人工岛,一声长啸报客往,他们迎山送岭,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洞庭湖或长江那些大码头,把“人工岛”交付客商,这才算一次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
那些职业放排的“排拐子”,相当于那年头的物流公司,对沿建的地名都如数家珍,对各地的水情已了如指掌。同样是一片平静碧波,他们只要瞟一眼,就知道哪里水急,哪里水缓,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还有暗涌或暗礁。但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本领。相反,每一次放排前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敬天祭神,祈盼自己一路平安,他们的禁忌也特别多,比如从不说“散”“塌”“沉”“翻”这些字,各人自带筷子,不得在桌上分筷子。不得在桶里搓洗筷子,更不能用快子盖碗、用筷子插饭……诸如此类,似乎小筷子就是大木排,就是大木排的魂,受不得惊扰和胡闹。
作为雪峰山放出去的主要耳目,一些新鲜的重磅消息也总是由“排拐子"们带回山里,使一个个山寨不至于悠悠至入历史之外的深远寂静。
阿哥放排三月三,
阿姐河边洗衣杉。
桃花落水雾不散。
棒槌打手泪不干。
……
潘师傅就曾唱过这首情歌。
我眼下已听不到他的歌声,连往日林区的简易公路也几乎看不到了。这次入山的邀访者是陈,在不少人看来,他有点傻和二——都什么年代了,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他从上市公司老总一路打拼成家乡的农民头,从繁华都市一鼓作气高歌猛进到穷山寨,所有的身家血本砸下去,在雪峰山多点开局,建起了五大景区,一心用沥青公路和过山缆车接通城乡,让山里的富氧、幽泉、古树、刺绣、篝火、美食、歌舞、梯田、先人传说、冬日的雪以及夏日的凉等,统统变成游客的幸福和山民的财富,而且果真打造了一个企业扶贫的省部级知名样板。有意思的是,这个黑大汉有时忙得一身臭汗两脚泥,据他同事说,他还总是激情和精力过剩,随便逮住路上一位陌生阿婆,也能滔滔不绝,详细解说他手上一块石头的地质特征和美学价值,阐述他穷乡僻壤遍地宝的变金术。一直说到老阿婆迷迷瞪瞪,对他的深刻理论胡乱点头。
这一次,我也想去听听他如何解说石头。时值深秋,雁阵南飞,高铁“复兴号”从省城滑出,一路上静静地暗中加速,很快就有了时速近300千米的飞翔感。眼一眨过桥,眼一眨钻洞,眼一眨又是桥……整个行程几乎就是桥洞相连,上天入地反复切换,闹着玩儿似的对沿途的山山水水压根儿就是粗枝大叶视若无物没心没肺,已把旅行简化成一条唰唰唰任性的直线。我完全找不到感觉了。这还是雪峰山吗?一匹匹翠绿翻阅过去,当年的“排拐子”们在哪里?当年潘师傅的简易公路和叮咚咣当尘土飞扬在哪里?
我突然有一点心酸,至少是心慌。现代科技正在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却也一再刷新世界图景,一步步放大了时间距离,如同电影在播放时突然提速,让往日的人和事速来速去,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无踪影。我只能面对身后一片模糊,凭吊自己三十多年前的记忆残片——那是我青春的一部分。
也许,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不过是奔赴一个重名的陌生之地,一片让人无措的茫然异乡,只能像一个两鬓斑白的婴儿,被山里的阳光刺得睁不开双眼,在那里经历新的一轮再生,一切都重新开始。
你飞翔吧——
我真不希望这样,但也希望就是这样。
(有删改)
3.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潘粗犷豪爽,不但有一手好的驾驶技术,而且有一定学识,精通木工,可以指导孩子做作业和木匠做工。
B职业“排拐子”敬天祭神,平日颇多禁忌,这反映了他们工作环境的凶险,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C.陈是一位富有学识魄力、眼光独特的投资者,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D.“这还是雪峰山吗?”表达了作者在高铁上观看雪峰山之后,再也找不到旧影和感觉的怅然若失心情。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重返雪峰山”为题,通过回忆,将雪峰山不同时代的交通状况以及有关的人与事串联起来,表现了雪峰山的发展变化。
B.文章有意突出了“排拐子”、老潘、陈等人所处时代的工作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为结尾部分的相关思考做了铺垫。
C“一声长啸报客往....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排拐子”水路运输的风采和不易,语言流畅优美。
D.文中引入情歌,一方面隐约地表露“排拐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巧妙地由对过去的回忆过渡到当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甘肃陇南一中2022届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试题)
田埂上的里尔克
周华诚
花香满径——我是说,田埂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
金银花是攀爬状,在灌木丛中开出袅袅娜娜的双色花朵。水芹的白色小花细密而整齐,从水沟里举起花束。盛大的柚子花香已然落幕,在与这个季节擦肩而过时居然还留下了一丝余香,如同用了好闻香水的女人,走后很久,房间里依然有令人恍忽的暗香。天地之间,田野之上,此刻是草木们的大房间,我要赞颂它的丰富与精彩。
两位朋友来乡野看我,我把他们带到了田埂上。我用这样的方式会客,端出大自然的果盘——蓬蘲(土话叫做“妙妙”)红彤彤的,却并不多了,只有少数几颗藏掖在叶片底下。无疑这是村庄里的孩子们巡查好几遍之后遗漏下的。我们如获至宝,摘下丢进口中,尝到了童年的滋味。酸模(土话叫“酸咪咪”)正在结它的果实,其果实薄片状,一串一串,好看极了,仿佛是直立的枝头挂满风铃。揪来一根酸模,把茎放进口中细嚼,能嚼出酸溜溜的味道,可惜它已经很老了。野燕麦(土话叫什么,我忘了),高出别的杂草一尺两尺,弯腰垂挂它的果实,这种燕麦仿佛是一种粮食,居然迫不及待在这时候率先奔赴成熟之途。我揪下野燕麦的果实,放进嘴里嚼,能嚼出甜丝丝的混合了青草汁水的味道。它的米浆像奶一样白,尚没有凝固。朋友揪了几把野燕麦扎成一束,可以用作插花的好素材。
桑葚也快要成熟了——我们在田头发现一棵桑树,上面结满果实,可惜想象中的黑紫色果实一颗都没有出现,大部分都只是有点猩红,果子口感偏酸。一只蚂蚁在桑葚枝上勤勉来回,探头探脑,我认为它已经把每一颗果实的成熟日期都编排好了。没有谁能比它更了解这些桑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霸道地摘了几颗桑葚来吃——跟对待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除了尽可能多地打开感官去感受,你别无办法。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的稻田。朋友来看我,我就把他们带到田埂上,大地田野,此刻俨然是我的居所。我邀请朋友驻足,细细聆听鸟语。鸟们的音色极为丰富,长的短的,低声部和高声部,转调,奏鸣曲,小夜曲……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这么多种类、如此繁复而长时间、这般阵容庞大的演出,很显然已经让我亲爱的朋友们震撼了。我问他们,对于鸟语乐团的演出有什么看法。他们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地说:天哪,没想到,稻田里真的有这么多鸟鸣,而且,这么清晰。是的,他们曾在我的微信里听到过鸟鸣,那是我用手机录的《十二秒鸟鸣》,很多人也听过了;但是,一旦置身于真正的原生态艺术现场,那纤毫毕现、纯洁无瑕的音色之美,足以感动他们。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任何摄录设备记录、存储、传输这些鸟鸣,都会使鸟鸣的美好损耗过半,每一只鸟儿对于自己声音细微之处的处理,有它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次发声都融入了它的半生经验。而用手机摄录和传输是对美好声音的轻慢。此时的寂静之声,唯有闭上眼睛,用耳朵来细细聆听,用心灵来触摸感动。
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如果我能像我的朋友阿乐那样,是一位鸟类摄影高手;或者像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保护区的陈声文那样,是一位植物或鸟类的专家——那么我只要远远地打量一下那些鸟儿,就能很容易地报出它们的名号,事情就会变得有趣得多。白鹭两三只,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展翅起飞,过一会儿又有两只从田间起飞,一会儿又有一只起飞,随后又降落。灰头麦鸡、须浮鸥、四声杜鹃、雨燕、树鹨、山鹨、灰山椒鸟、白头鹎等等,这些鸟,一定都是我们稻田里的常客,他们就在这个黄昏,就在我眼前这片尚未翻耕的稻田里起起落落,而我无能为力。我无法言说,无法让鸟儿感受或相信我的热切,并且(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它们似乎对我的态度毫不在意。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一点一厢情愿。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在田埂上发生的一切。我还可以告诉你,后来我的两位朋友,就在田埂上蹲下身来,他们在鸟鸣声中,在花香与果实的诱惑下,把草茎子或别的什么塞进口中咀嚼;或者把头探到草丛中间去;或者有一刻,甚至直接趴到野燕麦丛里。我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干了些什么。
但是,田埂上的傍晚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句子。里尔克说:“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这个絮絮叨叨的诗人,我相信他此刻就站在我们的田埂上自言自语,“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个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当我们来到这片稻田,就会回归到天真如孩童的状态——“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选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4期)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感所思,兼有向读者介绍和与读者对话的意味,能带领读者进入情境。
B.第二段运用通感、拟人和比喻,描写金银花和水芹的花朵、柚子花留下的余香,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的蓬勃生命力。
C.文章逐一解释田埂上各种野果在土话中的叫法,既赋予野果们鲜活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D.文章重点描写田野上事物的纷繁动人,结尾引用里尔克的话,由实入虚,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的思索。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题。(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卷)
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真正乐趣。
B.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C.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D.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
考点一 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
——突破高考第6、7题(解析版)
✬题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南通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 )
渐行渐远的忧伤
林小娴
江南。古镇。烟雨迷漫。栀子花开满了竹篮,少女笋芽般的玉手挽住花篮,在桥头站成一道风景,与花共吐芬芳。
古镇一个寻常的早晨,是在雾的幔帐中慢慢凸现的,当黑色的瓦脊现出它的厚重时,桥下已有吱吱嘎嘎的木船划过。桥上的路一直延到深深的巷里,就这么走了上千年,青石板已很老,已有无数的坑凹,使你感到无数岁月的痕迹,还有重叠的使你无法辨认的脚印,这是一份古老的凝重。和这份凝重相反的轻快,则是一路蹦跳上早学的孩子,他们是古镇鲜活的理由。
巷口的阿婆在洒扫清除,弓成九十度的身子,重复着她的劳作。清瘦的老伯用他那爬满蚯蚓般的手,一块块地卸着铺板,花花绿绿的商品露了出来,转瞬身后的铺板已卸下一摞。
赶早市的女人行走在小巷:一把鲜绿的菠菜横卧在竹篮里;几枚香菇散落着,还带着泥土的潮湿;三四棵茭白嫩如凝脂一般。菜不多,但很精致,一如这南方女人,精细而典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养育了女儿,女儿又成了阿婆,成了阿婆的女人又变做了脚下的流水,她们日夜流淌,内涵很深,柔柔的,但又波澜不惊。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写在女人们的脸上,体现在她们的举手投足间。水,女儿,她们已难解难分。
热腾腾的小笼包子,引诱着我的食欲。面对着方桌前吃得忘我的食客,我于是要了一碟。那雪白的、鼓涨着的小包子,在碟子上开出了四朵花。我轻捏起一只放到嘴里,一股甜腻的汤水,使我的嘴巴僵在了半空。对面的老伯善解地笑我,碟子被我推去,老伯说了句:“吃不惯吧,姑娘!”我则尴尬地点头,转身离去。
是谁还在演绎着一份远古的美丽呢?是上了年纪的阿婆们,只见她们坐在茶楼上,一方八仙桌,几样茶点,几杯盖碗清茶,青烟袅袅。红丝线在白发间穿行,一个丝结扣住,一个荷包就在桌上开出了两朵并蒂莲。她们一定是捡拾着年轻时的梦,梦里的落花变成了手里的荷包、香袋,想那得到的人该怎样去珍惜呢!如今变成商品的荷包,游人买了去,还能掂出那份沉淀吗?女心悠悠——女红是她们练了一辈子的功夫,是用一生的爱去描绘的一幅画儿!
在这雨雾迷蒙的古镇,是该有梦的。
推开窗子,就是幽长的小巷,幽长的梦。我是来寻梦的吗?心底的梦在哪里呢?是寻戴望舒的《雨巷》。
望着这似曾相识的小巷,我便在这巷里迷失了。七十年的《雨巷》诗行如旧,小巷如旧,丁香女孩如旧,只是少了油纸伞。油纸伞挂在阿婆盛满杂物的墙上,它已被尘封成一段记忆,轻易没有人去触摸。偶尔,阿婆来到杂物间,会在不经意间瞟见它,眼神便定定的一路飘去。
来到小镇,少不了在巷里行走,雨是招手即来的。不是所有的雨都适合在巷里行走的。大雨太急,两排雨线逼仄着小巷,脚下流水如注,从容也被这雨水赶走了。雨最好不大,像雨又像雾,檐上有滴水,水就那么一下下地砸入脚下的青石板,水珠儿飞溅。石墙上有片片薄绿,那是青苔的作品。这时的小巷幽长而寂寞。
诗人走来了,一袭青布长衫,一双圆口布鞋,鞋有点潮湿,潮湿的还有诗人的眼睛。他一定是被某种东西牵引着,来到这里。诗人眼里的雨巷是美的,但有点惆怅,他要小巷更美,他要给这静止的美,添上一道移动的风景。于是,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走来了,给诗人带来一阵香风,如梦如幻地从诗人身旁飘过,消失在这雨巷的尽头。这稍纵即逝的美,诗人抓住了,留下了一曲经典,还有如花的梦!
诗人是真诚而裸露的。
那晚,听着屋檐滴水,好似时间的钟摆,抚我入梦。我梦见自己在巷中行走,我故意穿了一双高跟鞋,显得更加挺拔,打着一把太阳伞,绿底黄花。高跟鞋敲在古老的石板上,发出嘎嘎的脆响,我希望唤醒那遥远的记忆,和诗人梦幻般的情感。与诗人相遇,是我的渴求,但他始终背对我,如烟的雾在他的头上环绕,看不见他的表情,只有修长的身影,这使我心存怅然,但转念一想就释然了,毕竟相遇了,隔着七十年的路相遇在雨巷。
梦醒后,心还在恍惚与现实中摇荡,一股湿漉漉的柔风送来,南窗未关,手在空中划过,攥在手里的是一撮温凉。
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在巷里行走,特别是飘雨的日子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古镇如画如诗的景致,把人带进文字描述的世界,激发了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之情。
B.文章以古镇早晨为切入点,描写了古镇人们的日常生活,赞美了古镇淳朴、恬淡却又精致美好的现实生活。
C.实际的古镇街道上没有油纸伞,油纸伞被阿婆挂在了墙上,文章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植入了《雨巷》中的内容。
D.文章结尾通过梦来突出作者对古镇的迷恋之情,在体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中,作者感受着古镇的风雨的潮湿和温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笔触细腻,比喻精彩。用“笋芽”来比喻少女的手,写出了少女的稚嫩;又将女子比作水,凸显江南女子的柔美,她们富有内涵和独特韵味。
B.文章细节描写动人。“弓成九十度的身子”“爬满蚯蚓般的手”,极具画面感地表现了巷口阿婆和清瘦老伯的样貌,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勤劳。
C.文章语言优美,将古镇的自然风光、世俗风情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凸显了江南独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D.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抒情的文字再现了诗歌《雨巷》中的内容,突出了古镇浓厚的文化色彩。雨巷漫步,使作者和诗人有了相似的经历。
【答案】1.C 2.D
【解析】1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文章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不对。原文说“推开窗子,就是幽长的小巷,幽长的梦。我是来寻梦的吗?心底的梦在哪里呢?是寻戴望舒的《雨巷》。”比对主旨可知,是江南古镇的美好,激发了作者寻梦的内在精神需求,作者为了寻梦,而联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
【解析】2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把握。比对推理可知,“相似的经历”不对。原文中“雨巷漫步”使作者更加深入地体会了经典之美,而不是“和诗人有了相似的经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
重返雪峰山
韩少功
三十多年前,我在怀化地区林业局挂职,经常在下林区时蹭货车,搭乘那种拉木头的解放牌货车,叮咚咣当响一路,尘土飞扬。因此我认识了潘司机。
老潘胖,怕热,常冒油汗,入夏后多是光膀子上路,有时还把车门打开,找根木棍代替右脚顶住油门,半个身子探出车外兜一把风,那时驾驶室里没空调,烤得人肉都有几分熟。
这种野蛮操作把我吓个半死。好像吓得我还不够,他回到座位,抹了一把脸:“不好意思,一热就特别困,刚才都睡着了。”
我差点跳起来“你活够了,活腻了。莫拉上我呵。"
“没事,没事。”他笑了笑,“就是个打屁觉,不耽误开车。”
他驾驶技术极好,二十多年来没出过事故,把雪峰山里的每条路都跑得顺溜。不论在哪里遇到路面塌方走不成了,他都能在附近找到熟悉人家,高声大气,呼朋唤友,有吃有喝。大概是他来得多。帮山民们捎带过私客私货。也从不把自已当外人。有时一进门就检查这个娃娃写字,指导那个木匠打墨线。
他说,眼下有公路了,有汽车了,一天可以跑上几百里,要放在以前,雪峰山的几根木头要运出去,难呵,只能钻山缝,走水路,人们先扎成小排,用的是藤条篾缆,不可用铁丝铜钧,以便整个排筏柔软一些,缓冲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挤压或碰撞,防止排散人亡。驾着小排由溪涧进入江河才能把小排积攒成大排,上下叠加,前后左右串联,大若一座座浮游的人工岛,一声长啸报客往,他们迎山送岭,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洞庭湖或长江那些大码头,把“人工岛”交付客商,这才算一次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
那些职业放排的“排拐子”,相当于那年头的物流公司,对沿建的地名都如数家珍,对各地的水情已了如指掌。同样是一片平静碧波,他们只要瞟一眼,就知道哪里水急,哪里水缓,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还有暗涌或暗礁。但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本领。相反,每一次放排前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敬天祭神,祈盼自己一路平安,他们的禁忌也特别多,比如从不说“散”“塌”“沉”“翻”这些字,各人自带筷子,不得在桌上分筷子。不得在桶里搓洗筷子,更不能用快子盖碗、用筷子插饭……诸如此类,似乎小筷子就是大木排,就是大木排的魂,受不得惊扰和胡闹。
作为雪峰山放出去的主要耳目,一些新鲜的重磅消息也总是由“排拐子"们带回山里,使一个个山寨不至于悠悠至入历史之外的深远寂静。
阿哥放排三月三,
阿姐河边洗衣杉。
桃花落水雾不散。
棒槌打手泪不干。
……
潘师傅就曾唱过这首情歌。
我眼下已听不到他的歌声,连往日林区的简易公路也几乎看不到了。这次入山的邀访者是陈,在不少人看来,他有点傻和二——都什么年代了,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他从上市公司老总一路打拼成家乡的农民头,从繁华都市一鼓作气高歌猛进到穷山寨,所有的身家血本砸下去,在雪峰山多点开局,建起了五大景区,一心用沥青公路和过山缆车接通城乡,让山里的富氧、幽泉、古树、刺绣、篝火、美食、歌舞、梯田、先人传说、冬日的雪以及夏日的凉等,统统变成游客的幸福和山民的财富,而且果真打造了一个企业扶贫的省部级知名样板。有意思的是,这个黑大汉有时忙得一身臭汗两脚泥,据他同事说,他还总是激情和精力过剩,随便逮住路上一位陌生阿婆,也能滔滔不绝,详细解说他手上一块石头的地质特征和美学价值,阐述他穷乡僻壤遍地宝的变金术。一直说到老阿婆迷迷瞪瞪,对他的深刻理论胡乱点头。
这一次,我也想去听听他如何解说石头。时值深秋,雁阵南飞,高铁“复兴号”从省城滑出,一路上静静地暗中加速,很快就有了时速近300千米的飞翔感。眼一眨过桥,眼一眨钻洞,眼一眨又是桥……整个行程几乎就是桥洞相连,上天入地反复切换,闹着玩儿似的对沿途的山山水水压根儿就是粗枝大叶视若无物没心没肺,已把旅行简化成一条唰唰唰任性的直线。我完全找不到感觉了。这还是雪峰山吗?一匹匹翠绿翻阅过去,当年的“排拐子”们在哪里?当年潘师傅的简易公路和叮咚咣当尘土飞扬在哪里?
我突然有一点心酸,至少是心慌。现代科技正在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却也一再刷新世界图景,一步步放大了时间距离,如同电影在播放时突然提速,让往日的人和事速来速去,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无踪影。我只能面对身后一片模糊,凭吊自己三十多年前的记忆残片——那是我青春的一部分。
也许,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不过是奔赴一个重名的陌生之地,一片让人无措的茫然异乡,只能像一个两鬓斑白的婴儿,被山里的阳光刺得睁不开双眼,在那里经历新的一轮再生,一切都重新开始。
你飞翔吧——
我真不希望这样,但也希望就是这样。
(有删改)
3.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潘粗犷豪爽,不但有一手好的驾驶技术,而且有一定学识,精通木工,可以指导孩子做作业和木匠做工。
B职业“排拐子”敬天祭神,平日颇多禁忌,这反映了他们工作环境的凶险,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C.陈是一位富有学识魄力、眼光独特的投资者,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D.“这还是雪峰山吗?”表达了作者在高铁上观看雪峰山之后,再也找不到旧影和感觉的怅然若失心情。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重返雪峰山”为题,通过回忆,将雪峰山不同时代的交通状况以及有关的人与事串联起来,表现了雪峰山的发展变化。
B.文章有意突出了“排拐子”、老潘、陈等人所处时代的工作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为结尾部分的相关思考做了铺垫。
C“一声长啸报客往....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排拐子”水路运输的风采和不易,语言流畅优美。
D.文中引入情歌,一方面隐约地表露“排拐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巧妙地由对过去的回忆过渡到当下。
【答案】3.A 4.C
【解析】3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A项对应原文是“他驾驶技术极好,二十多年来没出过事故,把雪峰山里的每条路都跑得顺溜。不论在哪里遇到路面塌方走不成了,他都能在附近找到熟悉人家,高声大气,呼朋唤友,有吃有喝。大概是他来得多。帮山民们捎带过私客私货。也从不把自已当外人。有时一进门就检查这个娃娃写字,指导那个木匠打墨线。”指导孩子做作业和指导木匠做工是老潘在山民那里“从不把自己当外人”的具体体现。“有一定学识,精通木工”属于无中生有,偏离了文章主旨。)
【解析】4题考查对艺术特色的把握。对应原文语段“一声长啸报客往,他们迎山送岭,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洞庭湖或长江那些大码头,把“人工岛”交付客商,这才算一次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比对手法可知,选项表达方式判断错误。这里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甘肃陇南一中2022届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试题)
田埂上的里尔克
周华诚
花香满径——我是说,田埂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
金银花是攀爬状,在灌木丛中开出袅袅娜娜的双色花朵。水芹的白色小花细密而整齐,从水沟里举起花束。盛大的柚子花香已然落幕,在与这个季节擦肩而过时居然还留下了一丝余香,如同用了好闻香水的女人,走后很久,房间里依然有令人恍忽的暗香。天地之间,田野之上,此刻是草木们的大房间,我要赞颂它的丰富与精彩。
两位朋友来乡野看我,我把他们带到了田埂上。我用这样的方式会客,端出大自然的果盘——蓬蘲(土话叫做“妙妙”)红彤彤的,却并不多了,只有少数几颗藏掖在叶片底下。无疑这是村庄里的孩子们巡查好几遍之后遗漏下的。我们如获至宝,摘下丢进口中,尝到了童年的滋味。酸模(土话叫“酸咪咪”)正在结它的果实,其果实薄片状,一串一串,好看极了,仿佛是直立的枝头挂满风铃。揪来一根酸模,把茎放进口中细嚼,能嚼出酸溜溜的味道,可惜它已经很老了。野燕麦(土话叫什么,我忘了),高出别的杂草一尺两尺,弯腰垂挂它的果实,这种燕麦仿佛是一种粮食,居然迫不及待在这时候率先奔赴成熟之途。我揪下野燕麦的果实,放进嘴里嚼,能嚼出甜丝丝的混合了青草汁水的味道。它的米浆像奶一样白,尚没有凝固。朋友揪了几把野燕麦扎成一束,可以用作插花的好素材。
桑葚也快要成熟了——我们在田头发现一棵桑树,上面结满果实,可惜想象中的黑紫色果实一颗都没有出现,大部分都只是有点猩红,果子口感偏酸。一只蚂蚁在桑葚枝上勤勉来回,探头探脑,我认为它已经把每一颗果实的成熟日期都编排好了。没有谁能比它更了解这些桑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霸道地摘了几颗桑葚来吃——跟对待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除了尽可能多地打开感官去感受,你别无办法。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的稻田。朋友来看我,我就把他们带到田埂上,大地田野,此刻俨然是我的居所。我邀请朋友驻足,细细聆听鸟语。鸟们的音色极为丰富,长的短的,低声部和高声部,转调,奏鸣曲,小夜曲……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这么多种类、如此繁复而长时间、这般阵容庞大的演出,很显然已经让我亲爱的朋友们震撼了。我问他们,对于鸟语乐团的演出有什么看法。他们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地说:天哪,没想到,稻田里真的有这么多鸟鸣,而且,这么清晰。是的,他们曾在我的微信里听到过鸟鸣,那是我用手机录的《十二秒鸟鸣》,很多人也听过了;但是,一旦置身于真正的原生态艺术现场,那纤毫毕现、纯洁无瑕的音色之美,足以感动他们。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任何摄录设备记录、存储、传输这些鸟鸣,都会使鸟鸣的美好损耗过半,每一只鸟儿对于自己声音细微之处的处理,有它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次发声都融入了它的半生经验。而用手机摄录和传输是对美好声音的轻慢。此时的寂静之声,唯有闭上眼睛,用耳朵来细细聆听,用心灵来触摸感动。
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如果我能像我的朋友阿乐那样,是一位鸟类摄影高手;或者像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保护区的陈声文那样,是一位植物或鸟类的专家——那么我只要远远地打量一下那些鸟儿,就能很容易地报出它们的名号,事情就会变得有趣得多。白鹭两三只,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展翅起飞,过一会儿又有两只从田间起飞,一会儿又有一只起飞,随后又降落。灰头麦鸡、须浮鸥、四声杜鹃、雨燕、树鹨、山鹨、灰山椒鸟、白头鹎等等,这些鸟,一定都是我们稻田里的常客,他们就在这个黄昏,就在我眼前这片尚未翻耕的稻田里起起落落,而我无能为力。我无法言说,无法让鸟儿感受或相信我的热切,并且(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它们似乎对我的态度毫不在意。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一点一厢情愿。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在田埂上发生的一切。我还可以告诉你,后来我的两位朋友,就在田埂上蹲下身来,他们在鸟鸣声中,在花香与果实的诱惑下,把草茎子或别的什么塞进口中咀嚼;或者把头探到草丛中间去;或者有一刻,甚至直接趴到野燕麦丛里。我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干了些什么。
但是,田埂上的傍晚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句子。里尔克说:“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这个絮絮叨叨的诗人,我相信他此刻就站在我们的田埂上自言自语,“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个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当我们来到这片稻田,就会回归到天真如孩童的状态——“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选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4期)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感所思,兼有向读者介绍和与读者对话的意味,能带领读者进入情境。
B.第二段运用通感、拟人和比喻,描写金银花和水芹的花朵、柚子花留下的余香,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的蓬勃生命力。
C.文章逐一解释田埂上各种野果在土话中的叫法,既赋予野果们鲜活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D.文章重点描写田野上事物的纷繁动人,结尾引用里尔克的话,由实入虚,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的思索。
【答案】B
【解析】此项考查对艺术特色的把握。对应原文第二段中“从水沟里举起花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同用了好闻香水的女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盛大的柚子花香已然落幕”,将听觉与视觉相通,化无形为有形。可见,修辞手法判断正确。但选项中“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的蓬勃生命力”曲解文意,原文是“我要赞颂它的丰富与精彩”,比对词语可知,原文强调的是“丰富”和“精彩”,选项表述的是“不拘于时”“蓬勃”“生命力”,意思并不相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题。(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卷)
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注】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兴之所至提笔作画,体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朋友们感受到文艺中的真正乐趣。
B.丰子恺的画作平易深刻,用笔沉着,深受人们喜爱,这得益于他的性格和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C.这篇散文通过介绍丰子恺的人品进而让人了解其画品,作者赞美他是基于其画展宣传的需要。
D.这篇散文通过对丰子恺的神态、行为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
【答案】C
【解析】此项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文本一第一段中有“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第四段中有“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通过这些句子可知,作者与丰子恺相交二十年,了解丰子恺且敬重其为人,所以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虽然注释说“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作者为嘉定丰子恺画展所作”但是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流露,并不是为了宣传而赞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7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5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7 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型)(讲义),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