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9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9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0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考试)
焰火(节选)
周晓枫
一年的最后一天,我遭遇的第一件事是流了鼻血。
窗户上铺满冰凌,像厥类植物交叠着。冬天有一根透明的魔术手指,趁着所有人都在入睡,它绘制图画。我喜欢把掌心紧贴那些冰凉的枝叶,细细水流从手的边缘流下来……用体温化开的地方,残留下来薄薄的冰片,可以被手指摁着在玻璃上滑动。当继续这个游戏,我发现,旧年留下了最后的礼物——雪。
流鼻血的沮丧一扫而光,我尖叫着跑上阳台,满心欢喜。我对过年时候的雪保持格外的热情和期待,它就像好老师写下的期终评语,允许你用橡皮擦掉过去,重怀希望,在一张干净的纸上开始。雪在继续。地上积了厚厚一层,说明从昨夜就开始了——雪悄悄绕过梦境,使梦境中,叶脉般纤细又交错的小径能够通往黎明,天使搭建的火柴天堂不在临近时陷落。非常缓慢,非常轻,雪不增加光线的重量,剔除阴影使它具有失重的轻盈。在雪天,我们全是幸福的聋孩子,只要闭上眼睛,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包括悄无声息的寒冷……微乎其微的残疾让我们聪颖。冬天适合讲述童话,因为雪和童话相仿,都透明,晶莹,钻石一样闪亮,开花一样短暂又无声。
日历上,年庆以红色标记出来,那些弯曲的数字像钨丝一样被接通了电流。无论元旦还是春节,其实不过某个平庸的日子因为集体的认同而生发喜悦和繁荣,如同凡人被拥戴为王,王冠闪熠的光彩使他的面孔突然与众不同,甚至显出几分神迹。节日是人类为自己编造的神话。人们平时忙忙碌碌,各怀心事,而节日这天,他们的情感汇聚并沟通。这是一种由于相互靠近而产生的暖意,也会因彼此的远离而消失,所以备受珍惜。节日承载着欢乐,并保持着欢乐的本质:易逝。踩在凳子上的孩童迫不及待地撕去旧历,无名的喜悦扩大在他无邪的眼睛里……孩子不知道要面对怎样伏笔深藏的一年,也没有兴趣推测它留给记忆的遗产会有多少,他只是比大人更热烈地欢迎着节日气氛——无拘无束,肚皮丰收。
每到过年,我就被提醒了一个重要的词:时间。尽管我在作文里遵从老师的指导,千篇一律地强调着“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时间总是空气一样在弥漫中消失,为我所忽略。滴答,滴答。每个生日妈妈让我靠在门边,为新的身高在白粉墙留下一个刻度:平行线逐步抬升,叫做成长。岁月被压缩,有一天我可以凭借记忆捞取坠入水中的那把剑,却取不出曾经围绕着剑鞘的细腻波纹。滴答,滴答。时间代替上帝的手,代替匿名的命运,安排万事万物行走的路线——病入膏肓的人流露久违的苍白笑容,因为他刚才听清了窃窃私语的时间俯在他耳边说出的那句话。滴答,滴答,输液瓶不能缓解血管中的干涸;滴答,滴答,世界在通过一只漏水管道时被缩小。事实上我们缺乏对待一切的耐心,包括时间,所以需要为之划分段落,叫年月日;时间也将我们划分,叫生死——它只切出整齐的一刀。有人迷惘,蜻蜓点水一样从日子上浮掠而过;有人不断沉溺,在疾病、激情、忏悔的循环之中……生活节奏需要适当的缓冲和停顿,于是节日出现,一个必要的休止符,让全体合唱队员能在同一个地方偷偷换气。节日有如孩子手中鲜艳的气球,它被鼓吹,虽然内部空空如也,却能升到被仰望的高处。
大人们说“纸包不住火”,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忽略灯笼的存在。过年的时候,大人允许孩子破例接触一些危险的事物,比如火。大多数时候,火居住在灯笼里非常安全,连一只莽撞的蛾子都不会被伤害;但奔跑和风会使火苗改变方向,然后燃着了的灯笼就像魔鬼的黑舌头舔进嘴里的桔子糖,消失得一点儿不留痕迹。节日比平时更集中了危险的可能。小孩子喜欢亲手点燃咝咝作响的引线,胆大的男人则坚持用手捏着药力猛烈的二踢脚,尽管每年都发生崩伤手指和眼睛的事故。一个小孩在放“彩明珠”的时候由于紧张改变了花炮的方向,燃烧的彩珠落在对面楼层的阳台上,烧着了长年积存的旧物。高举到空中的火焰的舞台,那上面开放着一朵硕大的娇艳夺目的昙花,它真美啊!直到它渐渐收拢怒放的花瓣,我们还在欢呼。
灯笼、炮仗和礼花,让我觉得节日就是一场盛大的纵火仪式。每个节日下面都埋藏着暖人的火堆,人人添捡着柴枝,持续上升的温度使一切变得轻盈、透明而光亮,即使有所忧伤,有些孤苦,也可以忍耐的。篝火映衬,时间的脸生动起来。在节日的火边烤暖了手,我们能否抵御寒冷,然后在漫无际涯的放逐中且歌且舞,并生生不息?
我们再次看到只能发生在节日的挥霍。它美得惊心动魄,美到可以让最任性的孩子一声不吭地听从。焰火在靛蓝的夜空绽放,过于壮阔的美让我虚弱。施放焰火的夜晚,大人和孩子站满楼顶,看那高大的植物瞬间生长到天庭,果实缀满枝头,又一齐被摇落。我感到内心仿佛经历一场风暴——只有头顶的丰收被神采摘,风暴才能被我承受。从万花筒的这端张望,每一次轻轻地旋转,天空就展现璀璨的新图案——沉迷在似乎是无限的变幻里,感恩的泪水慢慢压弯我的睫毛。神会不会轻视人类的赞美?那些构成焰火的,是否不过是上帝眼睛中的彩色纸屑,轻飘,琐碎,暂时被保留,仅仅被儿童宠爱?但无数和我一样的孩子,多爱万花筒的伟大魔法,它用简单材质筑造辉煌的宫殿,用微小的种粒,铺开朗阔的春天。凝望焰火……无边的飨宴啊,却让我对美保持了永久的饥饿。节日到处是无边的焰火。爆竹的纸屑,就像落了最热烈的花瓣,碎了的点点红色映现在雪地,像小型的焰火。那些举着灯笼兴奋地跑来跑去的儿童,不知道桔色的焰火正因他们的走动在黑色衬底中变化了图形。灯盏不眠,人间的礼花终夜不败……谁会坐在剧场最后尊贵的包厢里,缄无一语地观看。星星,那些瞬间冻硬的礼花,使黑暗闪闪发光。那么,来吧,我要那满天的星光,像突然定格的大雪天——而雪天,施放着一场盛大的洁白焰火,我站在雪地之间,就是站在焰火的中心位置,不知不觉,被抬升到天堂的高度。
是焰火深处不熄的火焰,赐福我一双白痴般永远置身幻觉的眼睛。
1.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请结合文本分别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宁波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检测)
夜宿双堆集
艾煊
松木做的门窗,边框变形、翘裂;窗上插销插不上,门也关不严。床上油腻腻的被子,冒出刺鼻的汗酸味。一盏15瓦的吊灯,暗得发黄。这个双堆集的小旅店,店址,说起来会使胆小的旅客毛骨悚然。我手头有几张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照片,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堑壕,里边横七竖八躺满了国民党士兵的尸体;堑壕的胸墙,是尸体和泥土混和在一起,一层一层垒叠起来的。这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工事。小旅店的宅基,就坐落在这曾填满尸体的战壕上。
(2)月亮悄无声地走进屋来,撩得人难以入眠。
(3)我起身走到院中,惊醒了树荫下的一群鹅,它们惊慌地互相报警。我绕过了这个部族的宿营地,走到门外。
(4)零零散散的居民平房,没有一星灯光,没有一点声响。此地农民,还是那种早起早睡的习惯。
(5)我像个梦游症者,缓缓地走到尖谷堆上。在这片无边的大平原上,昂首独立,成了一座巍巍泰山。围困黄维兵团时,七八里外就可看到这个尖谷堆。小土山上,有固守的阵地,有炮兵观测所。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扼守在这制高点上,拱卫一里外兵团部的安全。双方在这座小土山争夺过多次。三十六年后再到双堆集来,在路上,我眼望着吉普车的窗外,搜寻这个赫赫有名的尖谷堆,但一直不曾见到。直至走到它的面前,它似乎才从梦中醒来,睡眼迷糊地迎接客人。难道尖谷堆变矮了?
(6)现在,尖谷堆上矗立了一座测地用的高高铁塔。我踏着瞭望人员上下的垂直铁梯,攀登上了塔顶的平台。
(7)圆月立在中天,能看到整个大平原的极边。天上、地下,处处都是那么纯净、明亮,但仔细辨认,却什么也看不真切。一层轻柔的纱幕,罩在大平原上,远方和近处,村庄、树林、小河,全都迷迷蒙蒙,似有若无。
(8)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这里,显然不是双堆集,但它又确是双堆集。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常常难以如一。
(9)深深刻印在我记忆中的双堆集,那是一个大战的战场,尸体、坦克、大炮,杂乱纷陈。那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正是阴历十一月十五。那晚也和今晚一样,圆月悬在中天。我走进成了废墟的双堆集,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只有许多土墙断裂的空屋框。市集的南边,蒋介石第二快速纵队的将军们,把三百辆无法快速逃跑的汽车,排成了一条军事史上罕见的汽车防线。
(10)双堆集村外的田野上,挖成了一方一方与人体等长、与人体等宽的长方形土坑。每一土坑里,躺着一名伤兵。一排一排一排,成百上千,伤兵身上盖着降落伞布片或者军毯。布片上军毯上,盖满一层浓霜。这就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医院,名副其实的野地病房。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清早,人道主义的山东老区担架队,来到了这块地方。
(11)激烈的枪炮声停息了,午夜后的双堆集,也像今晚这么静。
(12)胜利的夜晚,我虽然全身极倦,但睡不着。第二天一清早,又走到头晚月光下看不十分真切的战场。坦克、大炮、汽车、尸体、浓霜。朔风在平原上疾走。我拍了一些照片。坐在尖谷堆堑壕的胸墙上,把拍纸簿搁在膝头上,为新华社写了一篇硝烟刚落、和平刚刚起步的战场速写。
(13)已经持续了三十六年的和平岁月,就是从那天夜晚开始的。
(14)很久就有重访淮海战场的愿望,有种种理由来,也有种种原因不能成行。现在,我来了,看到它确是变了。原来的旷野(军事术语叫开阔地),建了房屋;原来几千名伤兵躺着的土坑式的野战医院,已还原为玉米正在成熟的粮田;原来摆满了汽车、坦克、大炮、死尸,沟壕纵横密布,层层设防固守的战场,重新种上了水稻、玉米、棉花;原来光秃秃的村庄,又长满了遮天蔽日的大树。唯一没有变的,是黄维的作战指挥所,这幢下半截砖砌上半截土垒墙的五间平房,还是当年的样子。战后房主回来,填平黄维在室内挖的掩蔽部和交通壕,拆除堆在顶盖上几尺厚的沙包。单是这装满泥土的麻袋,房主在这屋里就回收了五百多条。
(15)这样的战场遗迹,存留已经不多了。我在碾庄圩黄伯韬指挥所附近,也看到这样一幢房子,那是墙壁上布满了弹孔的瓦顶砖墙。房子已出现了倒塌险象。房东老太和她那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女儿都说,他们将尽力保存好这面墙壁这座房。这屋、这墙,是一页活的、生动的历史资料。
(16)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三十年的闭锁,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停滞的。居民大多还是住在那么低矮的、土墙草顶的简陋茅屋中。和平,在这里实现了,但富裕、幸福,还有待争取。
(17)历史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旧痕的深辙中。
(18)但我愿让追求新生活的居民,从战时的双堆集迁走。迁到五里外的旷野,重建一座新的双堆集。让原来的双堆集,仍旧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旧貌上。让这一小片土地上仍旧布满堑壕、地堡、汽车防线、坦克、大炮、黄维的指挥所,一排排与人体等长等宽的土坑形野战医院。
(19)这并非我忽发奇想,我接触过许多人,几乎都有这个愿望。
(20)让这里的空间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样的时间上,凝固在和今晚月色同样明洁的月色中。让未来的历史学家、战史学家,亲身经历一番一九四八年真实的历史环境。研究真实的昨天,以推动理想的明天。让作家、画家、电影导演,让这些艺术家们,在这真实的战场环境里,追想当年,幻想未来,以这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驰骋万里,仙游千年,无穷无尽地翩翩联想。让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认识一下再也不会重复的昨天的战争场景。认识一下阻碍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们,是怎么样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决斗的。认识一下人民的中国是如何从血与火的堑壕里诞生的。认识一下特殊的中国现代史。
但愿这里将会变成一座淮海战役的战场博物馆。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再现历史决战场景的地方,只不过占了三数平方公里,但这一小片土地的价值,也许会超过千百万亩土地上种出的庄稼。
2.尖谷堆上的“铁塔”在行文构思上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②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更是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其实重复的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过省会城市。所以,此行的目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菜单,令我兴奋的仅仅是眼前出现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③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④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⑤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⑥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⑦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⑧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到青铜之上的模样。
⑨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⑩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⑪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
⑫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⑬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⑭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来犁地的人,以白春谷的人。
⑮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己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轻风吹来,花粉摇落,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他们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⑯终于到了平粮台,这是一个在平原上用黄土堆积起来的高台,面积一百亩,被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宛丘。
⑰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这个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城市的雏形如果真的被确认,无疑会在世界城市史上创造很多奇迹。几千年过去了,时常溢出河道的黄河水用巨量的泥沙把这片平原层层掩埋。每揭开一层,就是一个朝代。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从来不改头换面。但这个高丘还微微隆起在大平原上。它为什么不仍然叫宛丘,不叫神农之都,却叫平粮台?是不是某次黄水袭来的时候,人们曾经在这个高地储存过救命粮食,放置过大水退后使大地重生的宝贵种子?在这个已然荒芜的土台上漫步时,我很高兴这片土地仍然具有生长出茂盛草木的活力。那些草与树仍然能够应时应季开出花朵。草树之间,还有勤勉的村民开辟出不规则的地块,花生向下,向土里扎下能结出众多子实的枝蔓,芝麻环着节节向上的茎,一圈圈开着洁白的小花。
⑱人类不同的历史在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的奉献却是一样。我记起在俄罗斯的图拉,由森林环绕的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当大家去文豪故居中参观时,我没有走进那座房子,看干涸的墨水瓶和泛黄变脆的手稿。我走进了旁边的一个果园。树上的苹果已经收获过了,林下的草地还开着一些花。淡蓝的菊苣,粉红的老鹳草,再有就是与中国这个叫平粮台的荒芜小丘上一模一样的轮生着白色小花的芝麻。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有删改)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河北省衡中2021届高三二调语文试题)
闲
王 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唯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傅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作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竞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注]①王力:(1900年-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莫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考点二 理清结构思路类鉴赏(解析版)
✬题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考试)
焰火(节选)
周晓枫
一年的最后一天,我遭遇的第一件事是流了鼻血。
窗户上铺满冰凌,像厥类植物交叠着。冬天有一根透明的魔术手指,趁着所有人都在入睡,它绘制图画。我喜欢把掌心紧贴那些冰凉的枝叶,细细水流从手的边缘流下来……用体温化开的地方,残留下来薄薄的冰片,可以被手指摁着在玻璃上滑动。当继续这个游戏,我发现,旧年留下了最后的礼物——雪。
流鼻血的沮丧一扫而光,我尖叫着跑上阳台,满心欢喜。我对过年时候的雪保持格外的热情和期待,它就像好老师写下的期终评语,允许你用橡皮擦掉过去,重怀希望,在一张干净的纸上开始。雪在继续。地上积了厚厚一层,说明从昨夜就开始了——雪悄悄绕过梦境,使梦境中,叶脉般纤细又交错的小径能够通往黎明,天使搭建的火柴天堂不在临近时陷落。非常缓慢,非常轻,雪不增加光线的重量,剔除阴影使它具有失重的轻盈。在雪天,我们全是幸福的聋孩子,只要闭上眼睛,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包括悄无声息的寒冷……微乎其微的残疾让我们聪颖。冬天适合讲述童话,因为雪和童话相仿,都透明,晶莹,钻石一样闪亮,开花一样短暂又无声。
日历上,年庆以红色标记出来,那些弯曲的数字像钨丝一样被接通了电流。无论元旦还是春节,其实不过某个平庸的日子因为集体的认同而生发喜悦和繁荣,如同凡人被拥戴为王,王冠闪熠的光彩使他的面孔突然与众不同,甚至显出几分神迹。节日是人类为自己编造的神话。人们平时忙忙碌碌,各怀心事,而节日这天,他们的情感汇聚并沟通。这是一种由于相互靠近而产生的暖意,也会因彼此的远离而消失,所以备受珍惜。节日承载着欢乐,并保持着欢乐的本质:易逝。踩在凳子上的孩童迫不及待地撕去旧历,无名的喜悦扩大在他无邪的眼睛里……孩子不知道要面对怎样伏笔深藏的一年,也没有兴趣推测它留给记忆的遗产会有多少,他只是比大人更热烈地欢迎着节日气氛——无拘无束,肚皮丰收。
每到过年,我就被提醒了一个重要的词:时间。尽管我在作文里遵从老师的指导,千篇一律地强调着“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时间总是空气一样在弥漫中消失,为我所忽略。滴答,滴答。每个生日妈妈让我靠在门边,为新的身高在白粉墙留下一个刻度:平行线逐步抬升,叫做成长。岁月被压缩,有一天我可以凭借记忆捞取坠入水中的那把剑,却取不出曾经围绕着剑鞘的细腻波纹。滴答,滴答。时间代替上帝的手,代替匿名的命运,安排万事万物行走的路线——病入膏肓的人流露久违的苍白笑容,因为他刚才听清了窃窃私语的时间俯在他耳边说出的那句话。滴答,滴答,输液瓶不能缓解血管中的干涸;滴答,滴答,世界在通过一只漏水管道时被缩小。事实上我们缺乏对待一切的耐心,包括时间,所以需要为之划分段落,叫年月日;时间也将我们划分,叫生死——它只切出整齐的一刀。有人迷惘,蜻蜓点水一样从日子上浮掠而过;有人不断沉溺,在疾病、激情、忏悔的循环之中……生活节奏需要适当的缓冲和停顿,于是节日出现,一个必要的休止符,让全体合唱队员能在同一个地方偷偷换气。节日有如孩子手中鲜艳的气球,它被鼓吹,虽然内部空空如也,却能升到被仰望的高处。
大人们说“纸包不住火”,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忽略灯笼的存在。过年的时候,大人允许孩子破例接触一些危险的事物,比如火。大多数时候,火居住在灯笼里非常安全,连一只莽撞的蛾子都不会被伤害;但奔跑和风会使火苗改变方向,然后燃着了的灯笼就像魔鬼的黑舌头舔进嘴里的桔子糖,消失得一点儿不留痕迹。节日比平时更集中了危险的可能。小孩子喜欢亲手点燃咝咝作响的引线,胆大的男人则坚持用手捏着药力猛烈的二踢脚,尽管每年都发生崩伤手指和眼睛的事故。一个小孩在放“彩明珠”的时候由于紧张改变了花炮的方向,燃烧的彩珠落在对面楼层的阳台上,烧着了长年积存的旧物。高举到空中的火焰的舞台,那上面开放着一朵硕大的娇艳夺目的昙花,它真美啊!直到它渐渐收拢怒放的花瓣,我们还在欢呼。
灯笼、炮仗和礼花,让我觉得节日就是一场盛大的纵火仪式。每个节日下面都埋藏着暖人的火堆,人人添捡着柴枝,持续上升的温度使一切变得轻盈、透明而光亮,即使有所忧伤,有些孤苦,也可以忍耐的。篝火映衬,时间的脸生动起来。在节日的火边烤暖了手,我们能否抵御寒冷,然后在漫无际涯的放逐中且歌且舞,并生生不息?
我们再次看到只能发生在节日的挥霍。它美得惊心动魄,美到可以让最任性的孩子一声不吭地听从。焰火在靛蓝的夜空绽放,过于壮阔的美让我虚弱。施放焰火的夜晚,大人和孩子站满楼顶,看那高大的植物瞬间生长到天庭,果实缀满枝头,又一齐被摇落。我感到内心仿佛经历一场风暴——只有头顶的丰收被神采摘,风暴才能被我承受。从万花筒的这端张望,每一次轻轻地旋转,天空就展现璀璨的新图案——沉迷在似乎是无限的变幻里,感恩的泪水慢慢压弯我的睫毛。神会不会轻视人类的赞美?那些构成焰火的,是否不过是上帝眼睛中的彩色纸屑,轻飘,琐碎,暂时被保留,仅仅被儿童宠爱?但无数和我一样的孩子,多爱万花筒的伟大魔法,它用简单材质筑造辉煌的宫殿,用微小的种粒,铺开朗阔的春天。凝望焰火……无边的飨宴啊,却让我对美保持了永久的饥饿。节日到处是无边的焰火。爆竹的纸屑,就像落了最热烈的花瓣,碎了的点点红色映现在雪地,像小型的焰火。那些举着灯笼兴奋地跑来跑去的儿童,不知道桔色的焰火正因他们的走动在黑色衬底中变化了图形。灯盏不眠,人间的礼花终夜不败……谁会坐在剧场最后尊贵的包厢里,缄无一语地观看。星星,那些瞬间冻硬的礼花,使黑暗闪闪发光。那么,来吧,我要那满天的星光,像突然定格的大雪天——而雪天,施放着一场盛大的洁白焰火,我站在雪地之间,就是站在焰火的中心位置,不知不觉,被抬升到天堂的高度。
是焰火深处不熄的火焰,赐福我一双白痴般永远置身幻觉的眼睛。
1.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请结合文本分别进行赏析。
【答案】谋篇布局:①紧扣对“焰火”的思考写了雪、时间、节日、灯笼等内容,大开大合,思维开阔,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结构完整,首尾暗合。从雪到时间的流近,再到节日这特殊时间以及节日中的焰火,最后又和开篇的雪遥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理清行文思路上。“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文章的题目是“焰火”,作者围绕“焰火”,先写了焰火的背景性景物——雪,然后写了年庆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时间的思考,最后写灯笼、炮仗、礼花,内容大开大合,思维开阔。文章以写雪开始,结尾说“我站在雪地之间,暗合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宁波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检测)
夜宿双堆集
艾煊
松木做的门窗,边框变形、翘裂;窗上插销插不上,门也关不严。床上油腻腻的被子,冒出刺鼻的汗酸味。一盏15瓦的吊灯,暗得发黄。这个双堆集的小旅店,店址,说起来会使胆小的旅客毛骨悚然。我手头有几张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照片,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堑壕,里边横七竖八躺满了国民党士兵的尸体;堑壕的胸墙,是尸体和泥土混和在一起,一层一层垒叠起来的。这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工事。小旅店的宅基,就坐落在这曾填满尸体的战壕上。
(2)月亮悄无声地走进屋来,撩得人难以入眠。
(3)我起身走到院中,惊醒了树荫下的一群鹅,它们惊慌地互相报警。我绕过了这个部族的宿营地,走到门外。
(4)零零散散的居民平房,没有一星灯光,没有一点声响。此地农民,还是那种早起早睡的习惯。
(5)我像个梦游症者,缓缓地走到尖谷堆上。在这片无边的大平原上,昂首独立,成了一座巍巍泰山。围困黄维兵团时,七八里外就可看到这个尖谷堆。小土山上,有固守的阵地,有炮兵观测所。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扼守在这制高点上,拱卫一里外兵团部的安全。双方在这座小土山争夺过多次。三十六年后再到双堆集来,在路上,我眼望着吉普车的窗外,搜寻这个赫赫有名的尖谷堆,但一直不曾见到。直至走到它的面前,它似乎才从梦中醒来,睡眼迷糊地迎接客人。难道尖谷堆变矮了?
(6)现在,尖谷堆上矗立了一座测地用的高高铁塔。我踏着瞭望人员上下的垂直铁梯,攀登上了塔顶的平台。
(7)圆月立在中天,能看到整个大平原的极边。天上、地下,处处都是那么纯净、明亮,但仔细辨认,却什么也看不真切。一层轻柔的纱幕,罩在大平原上,远方和近处,村庄、树林、小河,全都迷迷蒙蒙,似有若无。
(8)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这里,显然不是双堆集,但它又确是双堆集。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常常难以如一。
(9)深深刻印在我记忆中的双堆集,那是一个大战的战场,尸体、坦克、大炮,杂乱纷陈。那天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正是阴历十一月十五。那晚也和今晚一样,圆月悬在中天。我走进成了废墟的双堆集,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只有许多土墙断裂的空屋框。市集的南边,蒋介石第二快速纵队的将军们,把三百辆无法快速逃跑的汽车,排成了一条军事史上罕见的汽车防线。
(10)双堆集村外的田野上,挖成了一方一方与人体等长、与人体等宽的长方形土坑。每一土坑里,躺着一名伤兵。一排一排一排,成百上千,伤兵身上盖着降落伞布片或者军毯。布片上军毯上,盖满一层浓霜。这就是黄维兵团的野战医院,名副其实的野地病房。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清早,人道主义的山东老区担架队,来到了这块地方。
(11)激烈的枪炮声停息了,午夜后的双堆集,也像今晚这么静。
(12)胜利的夜晚,我虽然全身极倦,但睡不着。第二天一清早,又走到头晚月光下看不十分真切的战场。坦克、大炮、汽车、尸体、浓霜。朔风在平原上疾走。我拍了一些照片。坐在尖谷堆堑壕的胸墙上,把拍纸簿搁在膝头上,为新华社写了一篇硝烟刚落、和平刚刚起步的战场速写。
(13)已经持续了三十六年的和平岁月,就是从那天夜晚开始的。
(14)很久就有重访淮海战场的愿望,有种种理由来,也有种种原因不能成行。现在,我来了,看到它确是变了。原来的旷野(军事术语叫开阔地),建了房屋;原来几千名伤兵躺着的土坑式的野战医院,已还原为玉米正在成熟的粮田;原来摆满了汽车、坦克、大炮、死尸,沟壕纵横密布,层层设防固守的战场,重新种上了水稻、玉米、棉花;原来光秃秃的村庄,又长满了遮天蔽日的大树。唯一没有变的,是黄维的作战指挥所,这幢下半截砖砌上半截土垒墙的五间平房,还是当年的样子。战后房主回来,填平黄维在室内挖的掩蔽部和交通壕,拆除堆在顶盖上几尺厚的沙包。单是这装满泥土的麻袋,房主在这屋里就回收了五百多条。
(15)这样的战场遗迹,存留已经不多了。我在碾庄圩黄伯韬指挥所附近,也看到这样一幢房子,那是墙壁上布满了弹孔的瓦顶砖墙。房子已出现了倒塌险象。房东老太和她那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女儿都说,他们将尽力保存好这面墙壁这座房。这屋、这墙,是一页活的、生动的历史资料。
(16)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三十年的闭锁,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停滞的。居民大多还是住在那么低矮的、土墙草顶的简陋茅屋中。和平,在这里实现了,但富裕、幸福,还有待争取。
(17)历史车轮,不会永远停留在旧痕的深辙中。
(18)但我愿让追求新生活的居民,从战时的双堆集迁走。迁到五里外的旷野,重建一座新的双堆集。让原来的双堆集,仍旧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旧貌上。让这一小片土地上仍旧布满堑壕、地堡、汽车防线、坦克、大炮、黄维的指挥所,一排排与人体等长等宽的土坑形野战医院。
(19)这并非我忽发奇想,我接触过许多人,几乎都有这个愿望。
(20)让这里的空间凝固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样的时间上,凝固在和今晚月色同样明洁的月色中。让未来的历史学家、战史学家,亲身经历一番一九四八年真实的历史环境。研究真实的昨天,以推动理想的明天。让作家、画家、电影导演,让这些艺术家们,在这真实的战场环境里,追想当年,幻想未来,以这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驰骋万里,仙游千年,无穷无尽地翩翩联想。让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认识一下再也不会重复的昨天的战争场景。认识一下阻碍历史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们,是怎么样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决斗的。认识一下人民的中国是如何从血与火的堑壕里诞生的。认识一下特殊的中国现代史。
但愿这里将会变成一座淮海战役的战场博物馆。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再现历史决战场景的地方,只不过占了三数平方公里,但这一小片土地的价值,也许会超过千百万亩土地上种出的庄稼。
2.尖谷堆上的“铁塔”在行文构思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 1 \* GB3 ①铁塔是文章线索,尖谷堆上的铁塔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 2 \* GB3 ②铁塔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便于描写双堆集朦胧的月夜景象,营造寂静朦胧的氛围; = 3 \* GB3 ③铁塔是双堆集今昔变化的见证,引发作者抚今追昔的思考与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文中的“铁塔”第一次出现在文中的第(6)段,“我”从小旅店走出来,攀爬上塔顶的平台;第二次是在第(8)段,“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四望……昨天和今天,事实和幻景,理智和情感”,“我”抚今追昔;第三次是在(16)段,“我站在尖谷堆的铁塔上,既看不到昔日的战场,而新的历史画面,在朦胧的月光下,也看不很清晰”,“我”对今日双堆集未来的思考,对英雄的缅怀。“铁塔”作为“铁塔”作为双堆集今昔变化的见证,既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方便作者描写月夜下的双堆集;也是本文的线索,将作者的抚今追昔的思绪窜连起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②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更是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其实重复的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过省会城市。所以,此行的目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菜单,令我兴奋的仅仅是眼前出现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③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④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⑤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⑥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⑦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⑧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到青铜之上的模样。
⑨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⑩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⑪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
⑫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⑬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⑭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来犁地的人,以白春谷的人。
⑮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己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轻风吹来,花粉摇落,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他们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⑯终于到了平粮台,这是一个在平原上用黄土堆积起来的高台,面积一百亩,被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宛丘。
⑰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这个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城市的雏形如果真的被确认,无疑会在世界城市史上创造很多奇迹。几千年过去了,时常溢出河道的黄河水用巨量的泥沙把这片平原层层掩埋。每揭开一层,就是一个朝代。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从来不改头换面。但这个高丘还微微隆起在大平原上。它为什么不仍然叫宛丘,不叫神农之都,却叫平粮台?是不是某次黄水袭来的时候,人们曾经在这个高地储存过救命粮食,放置过大水退后使大地重生的宝贵种子?在这个已然荒芜的土台上漫步时,我很高兴这片土地仍然具有生长出茂盛草木的活力。那些草与树仍然能够应时应季开出花朵。草树之间,还有勤勉的村民开辟出不规则的地块,花生向下,向土里扎下能结出众多子实的枝蔓,芝麻环着节节向上的茎,一圈圈开着洁白的小花。
⑱人类不同的历史在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的奉献却是一样。我记起在俄罗斯的图拉,由森林环绕的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当大家去文豪故居中参观时,我没有走进那座房子,看干涸的墨水瓶和泛黄变脆的手稿。我走进了旁边的一个果园。树上的苹果已经收获过了,林下的草地还开着一些花。淡蓝的菊苣,粉红的老鹳草,再有就是与中国这个叫平粮台的荒芜小丘上一模一样的轮生着白色小花的芝麻。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有删改)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答案】 = 1 \* GB3 ①内容上,“亭亭玉立”“絮絮私语”将农作物拟人化,形象地突出了历经灾祸战乱的中原大地的勃勃生机,“一道道的绿浪”的比喻,含蓄地表明正是这样的乡野源源不断地供养着城市。 = 2 \* GB3 ②结构上,大地的勃勃生机呼应了前后文作者“心安”的感受,乡野对城市的供养引发了后文作者对象形文字以及农耕文明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句段作用上。中间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通常有“扩展思路;丰富内容,如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照应结尾;为下文作铺垫;内容或思路的转折等”。在表达效果上,一般能达到“自然过渡;顺理成章”的效果。第五段属于中间段落,从内容上解答,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玉米对城市的输出,实际是写乡野对城市的供养;从结构上解答,要回归语境,联系上下文,思考其与上下文的关联。画线语句承接第四段“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将庄稼具体化,并引出后文作者“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的象形文字联想,以及“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的农耕文明的联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河北省衡中2021届高三二调语文试题)
闲
王 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唯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傅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作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竞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注]①王力:(1900年-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莫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①开门见山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②引用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又增强文采,丰富了文化底蕴,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功,③把古诗人之闲归为“闲居、闲游、闲消遣”,与后文描写文人形成鲜明对照,也是后文的铺垫与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句段作用上。首段作用从内容上说有“开门见山,引出描写的对象,点明题旨;交代写作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等”。从结构上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等”。从表达效果上说有“激发兴趣,引人入胜等”。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段落内容,对照首段常见作用具体作答。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段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要点明其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4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9 理清散文结构思路(讲义),共16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9 理清散文结构思路(讲义),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