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内容
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知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时空观念:识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原始农业形成的影响,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知道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3.史料实证: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河姆渡、半坡、仰韶、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中国原始农耕遗址的重要出土文物,说明我国出现了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早在10 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4.历史解释:通过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内容,说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5.家国情怀:认识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的国家,我们的先祖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表达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明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
这幅画描绘了发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场景。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起源
教师讲解: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观察左图,你能看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①分布广,数量多。
②沿河流(水源)分布。
③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点拨:从原始农业地区分布看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的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北方地区的先民栽培粟、黍。
定居生活
教师讲解: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距今约10000——5000多年前,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称为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考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以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够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提高,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探究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学生回答: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3.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4.生产状况:(1)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2)畜牧业: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3)手工业: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合作探究: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
学生回答:房屋特点: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建筑原因: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建造意义: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通风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探究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教师讲解: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 000—5 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代表是半坡遗址。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归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学生回答:时间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地位: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生产状况:农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作物:粟、黍,有时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畜牧业:猪、狗。使用弓箭、渔叉进行渔猎。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
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学生回答: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都是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
2.原始氏族发展
教师讲解: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物的场所。距今约6000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距今5000年,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3.大汶口文化
教师讲解: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点,如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 A ) 1.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
A.水稻、粟、黍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 B ) 2.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 A ) 3.(史料实证)如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据此可知,河姆渡人
A.会制作陶器
B.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懂得饲养牛
D.懂得人工栽培水稻
( D ) 4.距今约7 000—5 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下列符合这一时期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遗址 D.半坡遗址
( B ) 5.距今约5 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探究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分析、解释材料及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
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5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获奖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课标解读,重难点分析,学情分析,单元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