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核舟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情感体验,思维拓展,总结提升,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舟记》是明代散文家魏学洢所著的一篇介绍微雕艺术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明代微雕艺术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以下是对《核舟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详细阐述: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 把握说明顺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 品鉴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的笔法,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乐趣: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对不同情境下的知识问题,理解文意,体悟“灵怪”。
    2.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3. 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品读法: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等辅助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通过上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舟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核舟记》是明代魏学洢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明代微雕艺术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以下是《核舟记》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创设:展示一些微雕艺术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魏学洢和明代微雕艺术的背景。
    3.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什么是核舟?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船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字词解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如“核”“舟”“罔不”等。
    3. 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细节分析:
    -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 讨论核舟上的人物、景物等细节,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等,让学生理解微雕艺术的精细和复杂。
    2. 艺术手法:
    -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微雕艺术的精细和生动表现出来。
    - 讨论作者在描绘核舟时运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舟如一叶”等。
    3. 文化背景:
    - 探讨文中提到的“苏子”即苏轼,以及他与赤壁的关联,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和文化背景。
    - 讨论微雕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情感体验(10分钟)
    1.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如苏轼、黄庭坚等,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
    2. 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如对王叔远技艺的敬佩、对苏轼的敬仰等。
    五、思维拓展(15分钟)
    1. 比较分析:让学生比较核舟与现代微雕艺术的异同,探讨科技进步对艺术的影响。
    2.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微雕作品,可以是核舟、印章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总结提升(10分钟)
    1. 文章主旨:总结文章的主旨,即通过核舟的描绘,展现微雕艺术的精湛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
    2. 文化传承: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微雕艺术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2.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关于微雕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如调查微雕艺术的历史、现状等。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核舟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创意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他出生于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他的代表作《核舟记》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成为后代学子反复诵读的经典作品。
    魏学洢生活在晚明阉党横行的时期,他的父亲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诬下狱。魏学洢暗中随槛车进京,欲上书替父罪,未能如愿。父死狱中,魏学洢匍匐扶棺返里,日夜哭不绝声。距父死不逾月,竟哭而亡。大约只活了三十岁左右。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
    生字词解析
    1. 罔不(wǎng bù):全都是,没有不。
    2. 贻(yí):赠给。
    3. 有奇(yòu jī):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4. 黍(shǔ):古代一种谷物,脱壳后就是黄米。
    5. 箬篷(ruò péng):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6. 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7. 石青糁之(sǎn):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颜料。糁:涂。
    8. 不属(shǔ):不相类似。
    9. 诎(qū):同“屈”,弯曲。
    10. 椎髻(chuí jì):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11. 楫(jí):船桨。
    12. 壬戌(rén xū):天干地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
    13. 篆章(zhuàn):篆字图章。
    14. 糁(sǎn):涂,撒。
    15. 髯(rán):胡须。
    16. 峨冠(guān):高冠。
    17. 矫首昂视(jiǎ shǒu áng shì):抬头仰望。
    18. 曾不盈寸(zēng bù yíng cùn):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19. 简(jiǎn):挑选。
    20. 修狭(xiū xiá):长而窄。
    通过对魏学洢的介绍和《核舟记》中的生字词解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这位明代散文家的生平和作品,还能够深入理解《核舟记》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魏学洢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原文和译文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照木头的原形来雕琢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的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知识支架
    《核舟记》是明代散文家魏学洢的代表作,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支架,以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
    一、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他出生于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魏学洢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他的散文《核舟记》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展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二、生字词解析
    1. 罔不(wǎng bù):全都是,没有不。
    2. 贻(yí):赠给。
    3. 有奇(yòu jī):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4. 黍(shǔ):古代一种谷物,脱壳后就是黄米。
    5. 峨冠(guān):高冠。
    6. 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7. 石青糁(sǎn):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8. 诎(qū):同“屈”,弯曲。
    9. 椎髻(chuí jì):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10. 壬戌(rén xū):天干地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
    11. 楫(jí):船桨。
    12. 篆(zhuàn):篆字图章。
    13. 曾不盈寸(zēng bù yíng cùn):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三、文章主旨
    《核舟记》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全文语言生动平实、简明洗练,将“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又生动,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颇具匠心。
    四、艺术特色
    1. 生动传神的语言: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
    2. 精细的描写:文章对核舟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如船头坐三人的情态、船尾横卧一楫的姿态,以及舟子的表情和动作,都写得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五、文化背景
    《核舟记》反映了明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追求。核舟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赞美,以及对艺术家技艺的钦佩。
    通过这个知识支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核舟记》这篇文章,以及它在文学和文化上的价值。
    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明代散文家魏学洢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明代微雕艺术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 文章结构:《核舟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布局。文章首先概述了王叔远的高超微雕技艺,并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随后,作者详细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作者总结了核舟上的人物、物品和文字的数目,并对雕刻家的技艺表示赞美。
    2.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生动平实、简明洗练。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舟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又生动,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和精准的表达艺术。
    3.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4. 艺术手法:文章采用了生动传神的语言,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的细节描写,以及佛印绝类弥勒的神态刻画,都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5. 文化背景:《核舟记》反映了明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追求。核舟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赞美,以及对艺术家技艺的钦佩。
    6. 情感体验:在阅读《核舟记》时,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核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还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艺的由衷赞叹。这种情感体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7. 思维拓展:《核舟记》不仅是对一件微雕工艺品的描述,更是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通过以上整体感知,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核舟记》这篇文章,还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创意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关雎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关雎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步感知,理解内容,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品见“奇巧”,悟读“灵怪”,小结内容,储备文体知识,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新课学习,教学评价与反思,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