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七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七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化学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沙里淘金B.粮食酿酒C.麦磨成面D.石蜡熔化
2.(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液氮作制冷剂B.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C.医疗上氧气供给呼吸D.天然气作燃料
3.(2分)下列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且在呼出气体中,比吸入气体含量多的是( )
A.N2B.O2C.COD.CO2
4.(2分)点燃蜡烛时,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罩在火焰上方的小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
5.(2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读数B.取用粉末状固体
C.加热液体D.向试管滴加溶液
6.(2分)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入了一种气体后,症状得到缓解。此气体可能是( )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7.(2分)如图为空气成分的含量示意图,其中B物质是( )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8.(2分)下列关于空气资源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氮气是制氮肥的重要原料
B.空气中的氮气用途广泛,例如:食品防腐、液氮超导实验车
C.空气按质量分数划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
D.空气中氧气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9.(2分)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
A.PM2.5B.一氧化碳(CO)
C.二氧化碳(CO2)D.二氧化硫(SO2)
10.(2分)2023年6月5日,我国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B.提倡以步行代替乘车
C.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11.(2分)下列现象用分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矿石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将一滴红墨水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进行运动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
12.(2分)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这里的“锌”是指( )
A.元素B.分子C.原子D.离子
13.(2分)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碳B.水C.高锰酸钾D.液态空气
14.(2分)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大原子小
C.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15.(2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又迈出了一大步,大飞机使用了各种化学材料。如图为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如图为钛原子,那么X=10
B.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C.钛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D.钛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2
16.(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
B.硫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D.表中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17.(2分)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B.硫+氧气二氧化硫
C.食盐+水→食盐水
D.氧化汞氧气+汞
18.(2分)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减慢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可以作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C.催化剂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D.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
19.(2分)如图所示,将过氧化氢(H2O2)溶液滴入瓶中,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不变,红墨水右移D.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20.(2分)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
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为:铁+氧气三氧化二铁
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为纳米铁粉燃烧提供了热量
D.反应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化学反应表达式2分,共33分)
21.(8分)写出常见元素符号或者元素名称。
(1)H ;Na ;He ;Mg ;
(2)氧 ;钾 ;硫 ;钙 。
22.(5分)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选用恰当的仪器回答问题:
(1)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序号),仪器C在实验室中常用作热源,加热时应用火焰的 部分加热;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
(3)量取一定量液体需要选用图中某仪器外,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
(4)仪器H具有固定支持仪器的作用,其名称是 。
23.(6分)现有①木炭 ②硫粉 ③红磷 ④镁带 ⑤铁丝,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
(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3)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
(4)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 ;
(6)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是 .
24.(2分)在以下物质中:①澄清的石灰水;②氯酸钾;③氯气;⑤矿泉水。
(1)属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
(2)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物质符号)
25.(5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氮气是由 构成的(填“氮元素”、“氮分子”或“氮原子”)。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计算原子质量的方式,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下列我国著名科学家中 。
A.侯德榜
B.屠呦呦
C.张青莲
(3)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下同)。
②属于阳离子的是 。
③B和E两种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6.(5分)利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资料: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此实验采用的是 方法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带有单孔橡皮塞的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得出分子运动结论:温度越 ,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7小题9分,第28小题8分,共17分)
27.(9分)根据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但该装置还有一个缺陷,请改正 ,其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固体(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的硫化氢(H2S)气体,同时生成另一种物质硫酸亚铁,选择发生装置为 ,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
28.(8分)小红同学与其他同学一起对课本上的科学实验进行了自主探究。
探究Ⅰ、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实验1中要控制向两个集气瓶中加入的澄清石灰水 相同。
(2)实验1中 现象,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较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和空气比较 。
探究Ⅱ、兴趣小组同学们又设计了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当温度达到40℃时,白磷可以燃烧。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过程】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4)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气压的变化是 。
(6)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最后可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 mL。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反思总结】
(7)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推测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写出一条即可)。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9.(10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经探究,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
(1)现有高锰酸钾32g,大约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
(2)小明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的15次,每次约吸入0.4L空气。请问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多少升?(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取整数)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七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化学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沙里淘金B.粮食酿酒C.麦磨成面D.石蜡熔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沙里淘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合题意;
B、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符合题意;
C、麦磨成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合题意;
D、石蜡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液氮作制冷剂B.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C.医疗上氧气供给呼吸D.天然气作燃料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液氮用作制冷剂因为液氮汽化吸收热量,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A正确;
B、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B错误;
C、医疗上氧气供给呼吸,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C错误;
D、用天然气作燃料,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2分)下列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且在呼出气体中,比吸入气体含量多的是( )
A.N2B.O2C.COD.CO2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含量增加,稀有气体没有参加反应;故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比吸入气体含量多的是CO2。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分)点燃蜡烛时,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罩在火焰上方的小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产生黄色火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蜡烛燃烧时,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时,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2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读数B.取用粉末状固体
C.加热液体D.向试管滴加溶液
【分析】A、根据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
B、根据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进行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
B、取用固体粉末时、二送,可先使试管倾斜,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故B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C错误;
D、胶头滴管加液时,更不能接触容器,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注意理解胶头滴管加液时,应垂直悬空于容器的上方。
6.(2分)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入了一种气体后,症状得到缓解。此气体可能是( )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氧气的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氧气的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等。严重的高原反应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吸氧是为了供给人类呼吸。
故选:A。
【点评】要了解氧气的用途和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7.(2分)如图为空气成分的含量示意图,其中B物质是( )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答】解:A、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选项正确;
B、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也包含在D中。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2分)下列关于空气资源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氮气是制氮肥的重要原料
B.空气中的氮气用途广泛,例如:食品防腐、液氮超导实验车
C.空气按质量分数划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
D.空气中氧气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分析】A、根据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氮气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空气中氮气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空气各成分的数值是体积分数解答;
D、根据空气中氧气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故对;
B、空气中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液氮超导实验车;
C、空气中各成分的数值是体积分数,故错;
D、氧气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的重要作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2分)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
A.PM2.5B.一氧化碳(CO)
C.二氧化碳(CO2)D.二氧化硫(SO2)
【分析】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解答】解:A、PM2.5为直径小于等于3.5微米的细颗粒物,包括在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内;
B、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包括在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内;
C、二氧化碳为空气中原本含有的物质,不包括在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内;
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包括在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内。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物,注意理解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10.(2分)2023年6月5日,我国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B.提倡以步行代替乘车
C.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分析】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有:提倡以步行代替乘车、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公共场合燃放烟花爆竹等。
【解答】解:A、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正确;
B、提倡以步行代替乘车,不符合题意;
C、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不符合题意;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11.(2分)下列现象用分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矿石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将一滴红墨水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进行运动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解答】解:A、矿石粉碎是矿石由大到小,分子本身没变,而分子在化变化中才能再分;
B、将一滴红墨水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
C、热胀冷缩,遇热间隔变大,而分子大小是不能改变的;
D、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理解微粒的性质,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2.(2分)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这里的“锌”是指( )
A.元素B.分子C.原子D.离子
【分析】由题意“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这里的“锌”是指物质中的元素,可能以离子、化合物、原子等形式存在.
【解答】解:“锌”是指物质中的元素,可能以离子、原子等形式存在。
故选:A。
【点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元素的存在形式.
13.(2分)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碳B.水C.高锰酸钾D.液态空气
【分析】根据可能存在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空气。其他纯净物中是不可能存在氧气分子的;进行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中没有氧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没有氧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没有氧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态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4.(2分)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大原子小
C.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特点以及关系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比它的构成原子大;
C、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故选:C。
【点评】加强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试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又迈出了一大步,大飞机使用了各种化学材料。如图为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如图为钛原子,那么X=10
B.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C.钛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D.钛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2
【分析】A、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B、根据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进行分析;
C、根据钛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
D、根据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得X=10;
B、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则钛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C、由钛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小于4,故说法符合题意;
D、由钛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则钛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2。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
B.硫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D.表中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根据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
B、根据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表示原子序数为16,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元素周期表中,故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D、由“石”字旁可知;由“气”字旁可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分)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B.硫+氧气二氧化硫
C.食盐+水→食盐水
D.氧化汞氧气+汞
【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满足“多变一”反应特点,据此分析;
【解答】解:A.该反应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故错误;
B.该反应中,反应物有两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故正确;
C.食盐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错误;
D.该反应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分)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减慢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可以作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C.催化剂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D.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
【分析】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解答】解:A、有的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该选项不正确。
B、二氧化锰不能用作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2分)如图所示,将过氧化氢(H2O2)溶液滴入瓶中,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不变,红墨水右移D.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分析】图中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因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当生成的氧气足够多时,充气气球内的气体会沿导管排出。我们可以据此判断现象。
【解答】解:当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足够多的氧气时,充气气球内的空气在周围氧气的压力作用下,气球变小。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和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这两点。
20.(2分)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 )
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为:铁+氧气三氧化二铁
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为纳米铁粉燃烧提供了热量
D.反应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A、根据铁燃烧反应分析;
B、根据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D、根据铁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消耗了氧气分析。
【解答】解: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
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燃烧,锥形瓶中的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为反应提供能量,使纳米铁粉燃烧;
D、铁粉燃烧放热,且随着氧气的消耗,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燃烧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化学反应表达式2分,共33分)
21.(8分)写出常见元素符号或者元素名称。
(1)H 氢 ;Na 钠 ;He 氦 ;Mg 镁 ;
(2)氧 O ;钾 K ;硫 S ;钙 Ca 。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解:(1)H表示氢元素,Na表示钠元素,Mg表示镁元素。
(2)由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可知,由一个字母表示的;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二个字母小写,钾元素的元素符号为K,钙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a。
故答案为:(1)氢;钠;氦;镁;
(2)O;K;S;C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5分)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选用恰当的仪器回答问题:
(1)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 (填序号),仪器C在实验室中常用作热源,加热时应用火焰的 外焰 部分加热;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D ;(填序号)
(3)量取一定量液体需要选用图中某仪器外,还需要 量筒 ;(填仪器名称)
(4)仪器H具有固定支持仪器的作用,其名称是 铁架台 。
【分析】根据已有的仪器的名称和使用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烧杯可作反应容器,但不能直接加热,试管可作反应容器;仪器C为酒精灯,加热时应用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3)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图中E为胶头滴管;
(4)具有固定支持仪器的作用的是铁架台。
故答案为:(1)A;外焰;
(2)D;
(3)量筒;
(4)铁架台。
【点评】加强对化学仪器的使用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6分)现有①木炭 ②硫粉 ③红磷 ④镁带 ⑤铁丝,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② ;
(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③ ;
(3)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④ ;
(4)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① ;
(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 ② ;
(6)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是 ⑤ .
【分析】根据木炭、硫粉、红磷、镁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3)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5)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
(6)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故答案为:
(1)②;
(2)③;
(3)④;
(4)①;
(5)②;
(6)⑤.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24.(2分)在以下物质中:①澄清的石灰水;②氯酸钾;③氯气;⑤矿泉水。
(1)属混合物的是 ①⑤ 。(填序号)
(2)属于纯净物的是 ②③④ 。(填物质符号)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①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都属于混合物;
(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②氯酸钾、④二氧化碳均只含有一种物质。
故答案为:(1)①⑤;
(2)②③④。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5.(5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氮气是由 氮分子 构成的(填“氮元素”、“氮分子”或“氮原子”)。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计算原子质量的方式,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下列我国著名科学家中 C 。
A.侯德榜
B.屠呦呦
C.张青莲
(3)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D (填序号,下同)。
②属于阳离子的是 A 。
③B和E两种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2)根据化学史分析;
(3)①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分析;
②根据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分析;
③根据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解:(1)从微观角度分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2)A、侯德榜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C、张青莲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铟、锌等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3)①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属于同一种元素;
②阳离子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A粒子核电荷数为11,11>10;
③B和E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氮分子;
(2)C;
(3)①BD;
②A;
③最外层电子数。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6.(5分)利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资料: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变红色 ,此实验采用的是 对比 方法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带有单孔橡皮塞的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B试管中酚酞先变红,A试管中酚酞后变红 ;得出分子运动结论:温度越 高 ,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
【解答】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该实验通过对比甲、乙两个烧杯的现象,采用的方法为对比。
(2)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B试管中酚酞先变红。
故答案为:(1)溶液变红色;对比。
(2)B试管中酚酞先变红,A试管中酚酞后变红;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7小题9分,第28小题8分,共17分)
27.(9分)根据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A ,但该装置还有一个缺陷,请改正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其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 D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固体(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的硫化氢(H2S)气体,同时生成另一种物质硫酸亚铁,选择发生装置为 B ,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F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需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硫化氢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有毒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①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是A,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不易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收集装置是D;
(3)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密度比空气大,选择发生装置为B。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D;
(3)B;F。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8.(8分)小红同学与其他同学一起对课本上的科学实验进行了自主探究。
探究Ⅰ、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实验1中要控制向两个集气瓶中加入的澄清石灰水 用量 相同。
(2)实验1中 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石灰水几乎不变 现象,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较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和空气比较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 。
探究Ⅱ、兴趣小组同学们又设计了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当温度达到40℃时,白磷可以燃烧。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过程】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4)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P+O2P2O5 。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气压的变化是 先变大后变小 。
(6)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最后可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 10 mL。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反思总结】
(7)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推测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支持燃烧 (写出一条即可)。
【分析】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气支持燃烧。
白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对比实验,要控制向两个集气瓶中加入的澄清石灰水的用量要相同;
(2)二氧化碳越多,石灰水越浑浊,空气中石灰水几乎不变;
(3)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较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于空气;
(4)白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是P+O2P2O5;
(5)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使气球变大,随着氧气耗尽白磷熄灭温度下降且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变小;
(6)如图所示,待白磷熄灭,打开弹簧夹=10mL;
(7)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故答案为:(1)用量。
(2)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石灰水几乎不变。
(3)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
(4)P+O4P2O5。
(5)先变大后变小。
(6)10。
(7)不支持燃烧。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9.(10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经探究,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
(1)现有高锰酸钾32g,大约能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3.2g 。
(2)小明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的15次,每次约吸入0.4L空气。请问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多少升?(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取整数)
【分析】(1)根据题意,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由高锰酸钾的质量求出大约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可。
(2)先算出每次约吸入0.4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乘以15次,再乘以一天中分钟数即可。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约是高锰酸钾质量的,现有高锰酸钾32g;
(2)0.4L×(15×60×24)×0.21%≈1814L。
答:一个人一天吸入人体内的氧气约为1814升。
故答案为:(1)3.7g;
(2)1814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中信息、明确空气的组成成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木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和臭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三十七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3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邢台十二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空气中能使食物变质的主要气体是,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需要称取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