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诵读导入,奠定情感,初读诗词,分享感受,学习诗句,配乐读,悟感情,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会写“畔 ”字,能正确读写及理解“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长相思),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
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教师引导,预设:
“风一更”中的多音字“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
预设: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阕。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阕。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榆关,即山海关)
简单介绍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邻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师: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是的。那畔。
(简介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师: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可以体会到将士们离家十分遥远,行军路途艰辛。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师: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路陡,山高,水深……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阕的意思?
(生答)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阕读一读。
(三)学习下阕。
师:是啊,夜深了,奔走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字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怎样的什么,有……,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阕?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生:千帐……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谁还想再读?读的时候假想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注意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全班一起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1.范读(配乐)。
2.男女生读,齐读。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嘘嘘关切,只有——
(生答)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只有——
(生答)
师: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只有——
(生答)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答)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再次配乐诵读,在原有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加强对作者情感的内化,走进作者内心,升华情感。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揣摩词人的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想象,感悟、领会词人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
朗读,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重复。从开始的初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到品读、赏读、想象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升华情感。特别是教师关键时刻深情地诵读,真正地、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玄妙的境界。
调动学生的情感,找出词中闪现的最珍贵、最打动人心的场景。读通本词之后,我将“通过你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得到问题之后,学生第一时间是再将本词朗读一遍,朗读之后,有一些同学开始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和大家分享的是:“山一程,水一程。”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率领的军队山水兼程的情景,同时也创设情境,结合“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来理解纳兰性德跋山涉水向榆关进军的场面,感受军人之多,队伍之庞大。那么这些就是学生对文本深刻的认识与解读,并通过语言的描述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想象的开始。
想象还不能彻底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我让他们经历想象的心灵历程,想象故园的亲人思念纳兰性德的情景,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将作者此时所处的状况和心中的家乡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很强,结合词中的意境和想象的画面,刻画出一个深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戍边将领形象,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就很自然地从学生口中流露出来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导入,了解词人,初读感知,理解词意,品味词句,体悟词情,以词窥人,感悟词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