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审题人:梁琬杨红萌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黝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顿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突其时,故山林不重,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把道家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C.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韩非强调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强调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完全不同。
D.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的“吾丧我”“不自伐”,本质上都是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作者批判的消极无为思想。
B.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是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B 4. 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①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②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③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 “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来体现。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与互补关系。通过引用历史材料和古典著作,阐述了道家“无为”和儒家“有为”各自的积极和消极面,及其在中国文化中如何相互补充。文章指出,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共同构成了文化基本格局,并对彼此的局限进行了评论,展现出儒、道思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的指导作用。总的来说,文章倡导一种和谐的文化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两者追求完全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臣道的无为,“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可见两者最终追求都相同,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并非“完全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A.“庄子的‘吾丧我’‘不自伐’”错误,张冠李戴,“不自伐”是老子的思想,并非庄子。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结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可知,并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思是骏马跨跃一下,也不会超过十步的路程;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这里在强调坚持的作用,仅强调“有为”。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B.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用正确的社会政治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错误的社会政治措施违背它就凶险。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
C.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D.意思是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
①开篇提出观点,指出道家思想核心是无为,儒家思想核心是有为,两者不同和对立显而易见,但在历史上又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基本格局和中华民族主要精神。以班固的话“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来强调儒道两家的关系。
②重点论述道家无为与儒家有为的关系。首先指出人们对道家无为的误解,说明道家内部存在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学说。以庄子学派偏向消极无为,追求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为例;而老子学派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是主张为而不恃,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并非什么都不做。荀子对庄、老二家学说的批评也准确地点出了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接着论述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进一步表彰臣道无为,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调动百姓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和复苏经济。《淮南子》中对无为的论述也具有积极含义。从而得出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的结论。
③简单论述儒家有为与道家无为的关系,通过《论语》中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以及荀子强调人类生产活动要按自然界法则行动的例子,说明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在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上是一致认同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兼济天下”通常被认为是儒家积极入世、为社会和百姓做出贡献的有为思想体现;“独善其身”则是道家顺应自然、在困境或特定情况下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无为思想表现。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正如材料中所说,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互补人生路途”意味着士大夫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面临不同境遇时,会在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之间进行切换或平衡,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说明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然而,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这一转变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即“独善其身”。在这个过程中,陶渊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分别展现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两者形成了互补。他在官场时,努力践行儒家的积极进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在归隐后,又遵循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在各地积极治理政事、关心民生,这体现了儒家的担当和积极作为,说明苏轼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另一方面,苏轼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时,既没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能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种在有为和无为之间的平衡,正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作为互补人生路途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自己的船
高世华
几月来秋儿居然少笑容了!因为他一心一意想水手们抱他到大城里去看戏,买果子,现在可办不到了!北洋兵打人,他是不怕的;他听水手们说过,他的爸爸,就像北洋兵,他想着:“北洋兵也是人——像爸爸那样的人——打人也不过像爸爸一样么?爸爸的打是挨过的,我哭,他还会给我果子呢!”
几个背着杀人利器的北洋大汉,拿着一张封条,来找船主。船主在尾舱听见北洋兵的吼声,不觉望着他的妻子发怔。
他本来不愿出去,但是又不敢不出去。前次出去迟了一步,吃了几个耳光,还打烂几块船板,幸得是来的只有一位兵。他受过一次教训,所以这次急忙出去。
“你船上载有货吗?”一个兵说。
“不多,有几百桶桐油。”他很谦和地说。
“全抛下河里去,咱们今晚就开船!”另一位恶狠狠地说。
他听说把桐油抛下河去,不觉失惊地说道:“老总,这么大的船,要是莫有底载,船身是晃的,我且不能张风。开船的时间,请改在早晨的好;夜里行船,我们不敢,沿江的石滩太多。”
“放屁,我们长官的命令,不要载有货的船,有了货不轻不快;什么夜里不敢开船,我们在宜昌,不是开夜船吗?”一个大汉用枪作势地向他说。
“老总,宜昌一带,水性不同,你们不懂水性,船碰坏了,大家性命要紧。”船主很恳切地说。
话还没有说完,拳足早到了。铁筒的枪身,也尝了船主的血味。一般水手,全跑来向老总们跪着求情,答应抛油下水,又答应开夜船,他们方才停了打人的工作。
秋儿和妈妈在尾舱躲着,妈妈眼泪像珠儿不断地落,又不敢出声,秋儿不知道什么,只听得前舱的一些复杂的声音,可是他那天真的心灵里,还不懂人类的残忍,万猜不出是爸爸无辜地挨打。瞧着妈妈在隐泣,眼泪不自觉流了出来。
不多时候,两个水手把他的爸爸扶进来了。鲜红的血,热腾腾地从颤动的肉里流出,使秋儿活泼泼的心,收缩得不能再收缩了,忙把莹莹的眼睛闭着,倒入妈妈的怀中,他妈妈的泪珠儿,一点点滴入他的发里。
他们本想商量一个好方法,可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相守了一个钟头,还依然呆坐着,仿佛什么事体,不管也过得的。后来水手小余跑进来说:“他们报告长官去了,只留了一个在船上。秋儿要走,这就是时候了,要不然,三四个钟头以后就难走了。”
“我们驾船的人,上了岸,到哪里去呢,怎么能够生活呢?况且她是一个妇人,还带一个小孩!”
“没有法,只得上岸去!”小余一面说,一面催她收拾东西。她的心碎了。她向她的丈夫哽咽地说道:“我走了,谁看护你呢?你的伤须得医治哟!”他正低着头在看自己胸前动脉的跳跃,他想这一次打差,到宜昌一个钱没有,船也卖不起价;并且兵士是不顾惜人家的东西的,常常喝醉了,拔刀起舞,毫不关心地乱砍,船坏了更卖不出。并且许多水手伙夫,还得供给口粮,又能向谁祈怜呢?何况宜昌多兵,哪里有人有能力来救我们呢?况且北洋大汉残忍极了,万一他途中遇着匪,或是他们有不高兴的时候,遭不遭惨杀,也说不定……
他的神经失常了,他妻子同他说的话,全然未听着,只眼睁睁地望着秋儿。见着她上了划子,小余再来抱秋儿,他才流下泪来,忽然怪声叫道:“到哪里去?岸上吃什么?……”他若断若续说道:“也好,秋儿还可卖几个钱……”他发狂似的大叫,紧紧地抱着秋儿咬了一口:“秋儿,你另外去找一个有饭吃的爸爸,你长大了去当匪,当匪才可以免兵祸……”他昏迷了,倒在船舱。秋儿被咬一口,本来在哭,忽然看见他的爸爸倒了,反吓得不敢哭。
他的妻子,想再上大船,被水手们挡着,急把秋儿抱过划子,便向对岸开去。差不多快到扬子江的中心,还隐约听得着秋儿母亲的哭声,与流水相和得不分明。
黄昏时候,北洋兵的长官来了,上船便嚷,总说不好,嚷骂不绝,直到天黑尽了,他们吃饭,方住了声。船主涌起气愤,不久想到他的妻子同秋儿,不知道上岸去又怎样办。想到自己的危险——不能生还——又觉伤心。
月儿上升了,兵士们的晚餐毕了,军官们开始谩骂正在休息的水手们,说他们懒惰,要是明天拉着夫,有了替代的,把这些懒人都拿来枪毙。以绝对服从自诩的兵士们,就打起来了!烧火的阿二,几乎被推下水去。
月儿升高了,满江照得如雪似的,水的吼声,渐渐大了,远望一段石梁,亘在前面。小余回头向后叫道:“小心些啊!石滩来了。”阿二带着伤躺在大舱里赌气地说道:“关你什么事,怕什么?又不是你一个人!”
船主听见阿二的话,把愁苦的心房惊动了!想到宜昌还有十几日,两岸遍地是匪,要受多少危险呢?就算不遇匪,在这些残忍的兵士势力之下,也难得活命,并且旧有的伤痕,也没有地方医治,就幸而得活命,到了宜昌,他们不给钱,也得饿死;与其流死异乡,不若与他们同归于尽!他这样一想,不觉伤口的痛苦,也减了几分,喊道:“阿二的话不错,我们唱个歌罢!”水手们说:“你唱,我们和!”
昨夜一家团圆哟,
今儿后,生死哪得知,
到宜昌,莫饭吃,
烂船板,卖不出,
何况两岸老二①多,
这些柳叶②恶又恶,
不若就地齐下灰③,兄弟们,
拿棹板,搬桨脚,齐向死里去求活……
船主的歌,水手的和声,惊破了空间的沉寂。恶狠狠的兵士们,听不懂他们的隐话,还耀武扬威地摩着枪,彼此谈笑;他们只见水手们用力地划,船行得如飞似的,非常快活,一会儿便到了石梁,砰的一声,一只大船,变作了几块碎板;水中隐约浮着一些黑的东西。明明的月儿,不知苦恼地,依然照着。
(有删改)
【注】①老二:指土匪。②柳叶:指兵士。③灰:这里指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开篇写到船主听闻北洋士兵来封船发出吼声,不觉望着妻子发怔的神态,是他内心惊诧和恐惧的表现。
B. 秋儿妈妈躲在船舱听到自己丈夫被毒打后,不敢出声,只能隐泣,可见当时社会的动荡,民众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C. 在船主被打之后,夫妻相守了一个钟头,依然呆坐着,“仿佛什么事体,不管也过得的”,说明他们心中已经释怀。
D. 船主精神失常,咬了秋儿,并叮嘱他“你长大了去当匪,当匪才可以免兵祸”,既流露出不舍,也体现了痛苦与无奈。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用对比,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比较,也有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的对比。
B.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小说细节刻画生动,比如秋儿看到鲜血直流的父亲,忙把眼睛闭着,倒入妈妈怀中。
D. 故事结尾,船主带领水手们唱起带有隐话的船歌调子,为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8. 小说中几次写到秋儿的心理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卷序》中评价这部作品说:“还要在绝处求生。”请从故事背景、人物心理、主题表达三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如何理解“绝处求生”?
【答案】6. C 7. D
8. ①增强情感共鸣:通过描写秋儿的心理变化,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恐惧、无助和悲伤,从而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②突出主题:秋儿的心理感受反映了小说想要传达的主题——战争和暴力对无辜平民,尤其是儿童的影响。通过秋儿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孩子如何被卷入成人世界的残酷现实,这增强了小说对战争和暴力后果的批判力度。③推动情节发展:秋儿的心理变化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
9. ①故事背景:在这个故事中,北洋兵的暴行和压迫是主要的社会背景。他们强行命令船主抛下船上的货物,要求船只空载航行,甚至对船主进行殴打。这种极端的压迫和暴力行为使得船主及其家人、水手们处于绝望的境地。②人物心理:船主在经历了北洋兵的殴打和船只被破坏后,心理上经历了从恐惧到愤怒的转变。他最初试图通过谦和的态度来避免冲突,但当看到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他的心理发生了转变。他的妻子和儿子被迫离开,使他感到极度绝望和无助,最终他选择与北洋兵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表达对不公的反抗和对家人的保护。③主题表达:船主和水手们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迫和生存危机时,选择了最激烈的抵抗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既是对北洋兵残暴行为的抗议,也是在绝望中寻找生存尊严的方式。这种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展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对自由的渴望。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描写船主一家在北洋兵压迫下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动荡社会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抗争。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船主一家在绝望中的挣扎与求生欲望。秋儿的天真与不解、母亲的隐忍与泪水、船主的无奈与愤怒,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说明他们心中已经释怀”错,由“他们本想商量一个好方法,可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相守了一个钟头,还依然呆坐着,仿佛什么事体,不管也过得的”可知,这个时候他们内心非常痛苦,但无可奈何,并不是“已经释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为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错,故事结尾船主带领水手们唱起带有隐话的船歌调子,表现了船主与北洋兵同归于尽的决心,没有增添浪漫气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
①“秋儿不知道什么,只听得前舱的一些复杂的声音,可是他那天真的心灵里,还不懂人类的残忍,万猜不出是爸爸无辜地挨打。瞧着妈妈在隐泣,眼泪不自觉流了出来”,当秋儿看到父亲被打时,他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小孩面对暴力时的恐惧、无助和悲伤,增强情感共鸣;
②“几月来秋儿居然少笑容了”“鲜红的血,热腾腾地从颤动的肉里流出,使秋儿活泼泼的心,收缩得不能再收缩了,忙把莹莹的眼睛闭着,倒入妈妈的怀中”,战争使秋儿少了笑容,战争使秋儿活泼的心收缩得不能再收缩,通过秋儿的心理变化,反映了小说主题,即战争和暴力对无辜平民,尤其是儿童的影响;
③“秋儿被咬一口,本来在哭,忽然看见他的爸爸倒了,反吓得不敢哭”,巨大的恐惧使秋儿不敢哭,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们家庭的绝望处境,这也是促使母亲做出了逃离的准备,秋儿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①由“‘全抛下河里去,咱们今晚就开船!’另一位恶狠狠地说”“话还没有说完,拳足早到了。铁筒的枪身,也尝了船主的血味。一般水手,全跑来向老总们跪着求情,答应抛油下水,又答应开夜船,他们方才停了打人的工作”“兵士们的晚餐毕了,军官们开始谩骂正在休息的水手们,说他们懒惰,要是明天拉着夫,有了替代的,把这些懒人都拿来枪毙。以绝对服从自诩的兵士们,就打起来了!烧火的阿二,几乎被推下水去”可知,北洋兵的暴行和压迫是主要的社会背景,这种极端的压迫和暴力行为使得船主及其家人、水手们处于绝望的境地。
②由“他很谦和地说”“船主很恳切地说”可知,此时船主是试图通过谦和的态度来避免冲突,可换来的是一顿毒打;由“他正低着头在看自己胸前动脉的跳跃,他想这一次打差,到宜昌一个钱没有,船也卖不起价;并且兵士是不顾惜人家的东西的,常常喝醉了,拔刀起舞,毫不关心地乱砍,船坏了更卖不出……”可知,船主预想到自己面临的是绝境,由“忽然怪声叫道:‘到哪里去?岸上吃什么?……’”可知,他想到他的妻儿也将会无法生存,正是一家人都要身处绝处,使他感到极度绝望和无助,最终他选择与北洋兵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表达对不公的反抗和对家人的保护。
③由“船主听见阿二的话,把愁苦的心房惊动了!想到宜昌还有十几日,两岸遍地是匪,要受多少危险呢?就算不遇匪,在这些残忍的兵士势力之下,也难得活命,并且旧有的伤痕,也没有地方医治,就幸而得活命,到了宜昌,他们不给钱,也得饿死;与其流死异乡,不若与他们同归于尽”可知,船主和水手们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迫和生存危机时,选择了最激烈的抵抗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在绝望中寻找生存尊严的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叶公子高①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②,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患。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致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困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患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称叶公。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室的高台,即路寝之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涂黑相应的答案标号。
惠之A为政B无功者C受赏D而有E罪者F免G此法之H所以败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两句中的“明”含义不同。
B. “诛者不怨上”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两句中的“怨”含义不同。
C. “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中的“恃”意为“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词义相同。
D. “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孟子》)两句中的“内”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
B. 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
C. 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的方法,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
D. 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4. 有人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请结合材料一阐述其为何有此论断。
【答案】10. BDG
11. D 12. A
13. (1)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
(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4. ①“悦近而来远”是一种寄希望于恩赐的治国手段,而这种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
②叶地百姓有背叛之意,正确的做法是君主在明察方面有所长进,而非使用恩惠丧失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
③高明君主治理下的民众,认为受赏受罚皆源于自身,而非君主,因此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政治治理的原则。首先,孔子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治国之道,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然而,韩非子和墨子对孔子的建议持批评态度,质疑有效性和具体实施方法。这种分歧展示了先秦思想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多元思考,反映出当时不同学派对有效统治方式的不同观点和关注,强调了政策实施中的具体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恩惠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而有罪的人却能逃避惩罚,这就是法令失败的原因。
“惠之为政”是陈述主体,语义表达完整,故应在B处断句。
“无功者受赏”,主谓结构,“无功者”为主语,“受赏”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句。
“而有罪者免”,主谓结构,“有罪者”为主语,“免”为谓语,句意完整且独立,故应在G处断句。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正确。含义不同。
名词,英明,明智。句意:君主的英明不能遍及所有的地方。
动词,弘扬,彰显。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B.正确。含义不同。
动词,怨恨。句意:被惩罚的人不会怨恨君主。
动词,讽刺。句意:《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团结人民,可以讽刺时事。
C.正确。词义相同,都是动词,依靠,依仗。句意:依赖成为舜一样的君主却不会失去他的人民。/因有所依仗而毫不害怕/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D.错误。词义不同。
名词作状语,对内。句意: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
通“纳”,接纳。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
A.“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一“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可知,孔子针对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的所作所为)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并不是因为“三国人心向背不同”。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诛”,惩罚;“赏”,奖赏;“疾”,努力、极力;“起于身”“故疾功利于业”,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身起”“故于业疾功利”;“赐于君”,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君赐”。
(2)“苟”,假若;“充”,扩充;“足”,足够;“保”,安定;“事”,侍奉。
【14题详解】
该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悦近而来远”是一种寄希望于恩赐的治国手段。材料一中提到:“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患。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这里的“悦近而来远”指的是用恩惠来招揽近者,安抚远者。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用恩惠来代替法治,使无功者也能得到奖赏,有罪者也能逃避惩罚,从而导致法律失效,政治混乱。这种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
叶地百姓有背叛之心,正确的做法是君主在明察方面有所长进,而非使用恩惠丧失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材料一中提到:“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这里的“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指的是放弃君主的权威,而使用恩惠去争夺民心。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君主的权威,丧失了制约作用,最终会导致君主无法控制局面,甚至丧失政权。
高明君主治理下的民众,认为受赏受罚皆源于自身,而非君主,因此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材料一中提到:“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这里的“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指的是民众认为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而不是君主。因此,他们不会轻易被君主的恩惠所收买,而是会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和业绩,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英明不能遍及所有的地方。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犯罪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是怎么做的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拿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
(节选自《墨子·耕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暗含诗人山居落寞的情怀。
B. 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早春描绘出来。
C. 诗人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新年的热闹更让他感伤成疾。
D. 诗歌冠以“戏”字,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似游戏文字,意脉却含蓄绵密。
16. 诗人借“未见花”等日常小事生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C 16. ①被贬后的抑郁落寞:首联疑“春风”不到而花未开,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落寞。
②逆境中的坚强:雪中傲然挺立的橘树,春雷中即将破土出芽的竹笋,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坚强。
③乡思之苦:远谪山乡,心情苦闷,见南雁北归兴起无尽思乡之情。
④时光流逝之叹: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⑤乐观、豁达之情:尾联直言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表达了诗人不为远离京都而憾,甘与野芳为伴的乐观、豁达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新年的热闹更让他感伤成疾”错误,“物华”意为美好的事物,而非热闹;诗人病久了又逢新春,亦非因新年而成疾。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怀。“春风不到天涯”之语,暗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诗人被贬的境遇,在注释里可以了解到。
次联承首联“早春”之意,“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桔枝上犹有冬天的积雪,残雪之下,去年采摘剩下的桔果星星点点地显露出来。以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以地下竹笋正欲抽芽之态,生动形象地把觉醒的“早春”描绘出来,也写了自己被贬夷陵的心境:虽然遭遇贬谪,如遇风雪,会像那春芽一样,在春风的呼唤中将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勇敢顽强,像橘树一样在雪中傲然挺立,坚守气节,把持操守。
诗的第三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写作者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自己被贬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阳,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怀念。
然后由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目下的处境,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时光流逝,景物变换,叫作者感慨万千。
诗末两句“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大意是我们都是观赏过洛阳名花牡丹开放盛况的人,夷陵山上的野花虽然开得有点晚,但也用不着嗟叹啊。自作宽解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乐观的信念自我安慰。诗人以早年做客洛阳曾饱览春光作衬托,表明愿在这荒野之地等待迟开的山花,以此表现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寂寞愁闷中透露出抗争的精神和对前途乐观的信心。末尾一句直抒胸臆,定下了全诗乐观旷达的基调,也定下了他贬谪生活中乐观、旷达的处世基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认为,“好学”的表现除了应做到物质上不追求安逸与享受,还应做到“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某同学写文章时想引用古诗文中强调做事注重积累的句子,他找出了“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积土成山 ⑥.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敏、焉、庶、壹。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A)。前者叫作消极的修辞,后者叫作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 ① 。
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B)。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 ② ”,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8. 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 门前有一条小河B. 门临小河C. 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D. 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19. 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 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 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 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流行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B
20. 示例:①一概而论 ②危如累卵
21. 示例:A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 B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
22. ①流行语中把“生活气息”说成“烟火气”符合“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生活气息”更抽象,“烟火”给人更具体的感官感受,它让人们联想到做饭的场景、家的温馨、亲情的团聚,以及平凡而美好的日常等,更能唤起人们对家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流行语中把“加油干”扩展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增义”这一积极修辞的原则。“撸起袖子”是“加油干”的附加材料,“加油干”强调努力做事,而“撸起袖子”则是补充怎么努力,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奋斗,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承接前句“院门”,直接描述了孩子们走出院门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与后文对河水的详细描述形成了和谐的过渡,由“院门”“门前”,到“小河”“河水”,句间形成顶针修辞,叙述连贯,口语化,符合整段通俗的表达。
B.“门临小河”虽然简洁,但“临”字文言词汇,和全段的情境不合。
C.侧重于动态描述增加画面感,但此处的重点在于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不在于描绘小河的状态。
D.重点强调了小河的位置,与后文的描写重点在河水本身不协和。且“横”字与全段情境不协调。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中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像个”表示某事物符合其应有的特征或标准,相当于“是”,具有肯定判断的意思。
A.“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相似。
B.“像个”表达肯定判断意思,相当于“是”。
C.“像个”与“不”搭配表示否定,“不像个”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或标准,相当于“符合”。
D.“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他的外貌或气质与大学生小职员相似。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这完全要看情境”强调要区别对待,此处是否定句,可用:一概而论。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②语境形容形势危急,下文有“累卵”,可用:危如累卵。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语境把修辞分为两种,前者“怎样使文章不坏”是消极的修辞,此处是解释积极的修辞,结合下文“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应填: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
B语境在说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解释的是前者,此处是说“心意的对象”,下文有“抽象”一词,应填: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烟火气”这个词语形容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烟火的气味,来唤起人们真切的联想想象,美味的饺子,热乎乎的炕头,慈祥的父母,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因而体现了“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它比抽象的“生活”更丰富具体,画面感更强,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②“撸起袖子”这个肢体行为,把和“加油干”有关系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能然让人眼前有画面,感觉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氛围,让人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不达目的不罢休,且强调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体现了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撸起袖子”给人无穷的力量、可以一改萎靡不振为满血复活,富有精神、动力和决心。较之“加油干”它的语意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这两个流行语在积极修辞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表达效果。它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积极的寓意,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使用这样的流行语来鼓励自己和他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即不在意别人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人认可。
也有人对此产生疑问:人是否能强大到即使被人讨厌也无所谓?过于强调自我会不会使人走向自私而变成“真讨厌”?
对“被讨厌的勇气”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下你的经历或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一尺人间
古希腊哲学家菲珀斯曾说过,“我不愿入世被情绪所胁迫,也不想俯瞰一切从而走向冷漠,我只想和一切保持一尺的自由距离。”当我们拥有自由,也掌握了能够从容抵抗外来负面兴趣的力量的时候,我们已经和人间存在了一尺的安全距离。
当我们开始热议“被讨厌的勇气”时,是否会疑问——为何没有“被喜欢的勇气”?道理很简单,勇气是上帝赋予人类抵抗不愿的工具。
“喜欢”是正面情绪的缩影,他者的正面情绪昭彰着我们正在不断融入群体,巩固交际链条缩短距离,这种情感共同体的存在,必然是“人之所愿”。而“讨厌”,则是来自他者负面锋芒,是外界在用情绪话语来宣告我们的不合,排斥力会让我们走向两端,因此需要“勇气”去面对这种排斥与他者凝视。
情感共同体的相互作用犹如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从一尺到一寸,距离的消弭强化了引力作用,从此我不再是自由浪花一朵,而是既定轨道的一环。群体效应剥夺了我的褒贬喜恶,个性一旦张扬,就会被“行星群”除名。所以我们成为沉默的个体,以此来衬托并喧嚣群体的权力。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恰如行星出走,愿意直面外界的情绪评价,他者之厌、之恨散射了“我之光芒”,因为个性的对立,导致了彼之一端的厌恶,成就了我之一端的存在。因为有反动文人的群体叫嚣,所以成就了鲁迅的冷峻个性,他更是临终前如铁宣告“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一尺距离的存在也不单单是外界对我们的强制隔离,真正的自由同样不缺乏“讨厌他者的勇气”,针砭时弊、褒贬善恶也是一尺人间的组成。所以太宗深恶诤臣魏征,却不影响两者互相成就;屈原不合浊流,面刺帝过而下斥群邪,他们是人间的一尺清醒。
然而,拒绝情感共同体以“讨厌为名”的胁迫并不代表将个性发扬到极致,一尺是安全距离,但一丈就是万丈危崖。处处标榜自我,求新求异,并不意味着你是别于人间的小众清醒。抗战众志成城之际,梁实秋独唱艺术雅戏,将政治救亡与文学艺术隔离,成就他小众的自私境界,摒弃了大我的无限人间。
静而思之,被敌人讨厌和反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证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若我们被朋友讨厌,也应该思考自己是否有所不当,因为自我的获取并非以众叛亲离和与世界对立为代价。如果选择背对他人,外界的讨厌与排斥便能化为前行推力。
只要确信面朝暖阳,占断一尺自由,即使孤身一人,也能收获温暖和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干的第一段是对写作关键词“被讨厌的勇气”的解释,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人认可。三句话的指向其实是一致的,它们都在强调个体的自我认同以及强大而坚韧的内心。在现实中,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容易苛求自己;害怕被人讨厌,所以也会违背本心;追求被人认可,于是背负了自己给的精神压力。挑战这样的困境,也许是一个人终身的课题。所以这个“不在意”“不害怕”“不追求”本质上是在激发人们反思我们对外界评价的依赖,鼓励人们去培养坚韧的自我认同,在成长中建立更强大的独立性与更稳定的内核。在具体的写作中,是完全可以将这三者综合起来思考的。
题干的第二段是对“被讨厌的勇气”的多元思辨。首先应该要看到的是自由是有重量的。当我们在追求被讨厌的勇气时,有必要思考个体是否具备承担追求之后可能会面临的真实的现实压力。这个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追求“被讨厌的勇气”时,其实更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强大的内心与稳定的自我肯定包括独立的价值观确实很吸引人,可是不衡量自身实力与心智,不给自我成长留出充分的缓冲,就决然地追求“被讨厌的勇气”会不会反而使自己陷入更麻烦的现实困境。
其次当我们强调“被讨厌的勇气”背后的独立性与自我肯定时,也要警惕过分关注自我感受的自由,会不会使人走向自私而变成“真讨厌”。譬如因为强调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导致的我行我素与特立独行,从而使个体忽视社会整体规范与价值观,使行为趋向“零余”。譬如因为强调不害怕被人讨厌而导致的对他人需求与感受的忽视,从而使个体失去与周遭感同身受的能力,使行为趋向自私;譬如因为强调不追求被人认可而导致的固执己见,从而使个体失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立。
综上,考生围绕“被讨厌的勇气”这一关键词,要结合自身经历,辩证思考我们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培养坚韧的自我认同,在成长中建立更强大的独立性与更稳定的内核。同时在认可和追求“被讨厌的勇气”的同时,衡量和考虑“被讨厌”的代价,并辩证思考“被讨厌”是不是变成“真讨厌”, 肯定“被讨厌的勇气”,警惕“真讨厌”的自私,强调要处理好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要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不强求被人认可,也不走向自我与固执。接着,结合材料,分析追求“被讨厌的勇气”意义和价值,强调每个个体建立坚韧的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客观合理评价外界对自身的看法。然后,指出“被讨厌的勇气”强调的是自我内心的强大,而不是不关心周遭,不遵守社会秩序,变成“真讨厌”的人,要警惕“真讨厌”的自私自利。最后,总结观点,“被讨厌的勇气”让我们明白,生活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拥抱被讨厌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立意:
1.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样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
2.不强求被人认可,也不走向自我与固执。
3.真正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自嗨也不是自毁,而是自洽。
4.肯定“被讨厌的勇气”,警惕“真讨厌”的自私。
5.关注自我,也不忘关怀周遭。
流行语
普通的说法
烟火气
生活气息
撸起袖子加油干
加油干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仪陇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冒雪,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