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数学八上PPT课件+教案+单元教案整套
初中数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1.3 证明优秀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1.3 证明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浙教版数学八上13《证明1》课件pptx、浙教版数学八上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整理分析教案docx、浙教版数学八上13《证明1》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体会证明过程要步步有理有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合情推理的意识,养成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理 解证明的必要性; 2.了解证明的含义; 3.了解证明的表达式.教学重点: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 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教学难点: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推理的合理性.
1.现阶段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有几类?
2.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3.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你认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相等吗?量量看。
观察图形,一组直线a,b,c,d是否都互相平行?
直线a,b,c,d互相平行
命题“对于自然数n,代数式n2-3n+7的值都是质数”是真命题吗?
因为 当n=0时, n2-3n+7=7;
当n=1时, n2-3n+7=5;
代数式 n2-3n+7 的值都是质数,所以命题是真的。
当n=6时, n2-3n+7=25
当n=2时, n2-3n+7=5;当n=3时, n2-3n+7=7;当n=4时, n2-3n+7=11;……
图中线段AB与线段CD,哪条长?
若这两条线段是方格纸(单位长度为1)中的格点线段,则应如何比较长短?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凭实验、观察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通过这些方式得到的结论,还需进一步加以证实。
如图,直线AB与CD被l所截,∠1=∠2则∠1=∠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1 已知:如图1-12,DE∥BC,∠1=∠E.求证:BE平分∠ABC.
证明 ∵DE∥BC(已知),∴∠2=∠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E(已知),∴∠1=∠2,∴BE平分∠ABC(角平分线的定义).
例2 已知:如图,AB∥CD,EP,FP分别平分∠BEF,∠DFE.求证:∠PEF+∠PFE=90°.
证明 ∵EP,FP分别平分∠BEF,∠DFE(已知),∴∠PEF= ∠BEF,∠PFE= ∠DFE(角平分线的定义).∵AB∥CD(已知),∴∠BEF+∠DF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PEF+∠PFE= ∠BEF+ ∠DFE= (∠BEF+∠DFE)=90°
证明几何命题的基本思路:
1.关于证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是说明命题是真命题的过程B.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常常通过推理的方式C.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采用举反例的方式D.真命题与假命题都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说明
2.如图,若AO⊥CO,BO⊥DO,则∠AOB=∠COD,推理的理由是( )A.同角的补角相等 B.同角的余角相等C.AO⊥CO D.BO⊥DO
3.补充完成下列证明,并填上推理的依据.已知:如图,AB⊥BC,EF⊥BC,∠1=∠2.求证:AB∥CD.
证明:∵AB⊥BC,∴∠ABC=________( ).
∵EF⊥BC( ),∴∠FEC=________( ).∴∠ABC=∠FEC( ).∴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如图,光线a照射到平面镜CD上,然后在平面镜AB和CD之间来回反射,若已知∠1=50°,∠2=55°,则∠3是多少度?
解析:∵∠6=∠1=50°, ∠5=∠3,∠2=∠4,
∴∠3=2∠2-∠6=60°.
1.学习了平行线后,小敏想出了过己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 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她是通过折一张半透明的纸得到的(如图(1)~(4) ): 从图中可知,小敏画平行线的依据有( )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A=∠C,∠1和∠2互补,那么AB与CD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解析】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AD∥BC,等量转换后再利用同旁内角互补来判定AB∥CD.
解:∵∠1和∠2互补,∴AD∥BC,∴∠C+∠ADC=180°,又∵∠A=∠C,∴∠A+∠ADC=180°,∴AB∥CD.
3.如图所示,AB∥DE. (1)猜测∠A,∠ACD,∠D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点C向右移动到线段AD的右侧,此时∠A,∠ACD,∠D之间的关系仍然满足(1)中的结论吗?若仍满足,请证明;若不满足,请你写出正确的结论并证明(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
解:(1)∠A+∠ACD+∠D=360°;证明如下:过点C作CF∥AB,则CF∥DE,
∵CF∥AB,
∴∠A+∠ACF=180°,
∵CF∥DE,
∴∠D+∠FCD=180°,
∵∠ACD=∠ACF+∠DCF,
∴∠A+∠ACD+∠D=360°.
(2)若点C向右移动到线段AD的右侧,此时∠A、∠ACD、∠D之间的关系,满足∠ACD=∠A-∠D.如图:
证明如下:过点C作CF∥AB,则CF∥DE,
∵CF∥AB,
∴∠A=∠ACF,
∵CF∥DE,
∴∠D=∠FCD,
∵∠ACD=∠ACF-∠DCF,
∴∠ACD=∠A-∠D.
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没有图形的要按题意画出图形
在“已知”中写出“条件”
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
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教材课后配套作业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1.2 定义与命题完整版ppt课件,文件包含浙教版数学八上12《定义与命题1》课件pptx、浙教版数学八上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整理分析教案docx、浙教版数学八上12《定义与命题1》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2024)1.1 认识三角形获奖课件ppt,文件包含浙教版数学八上11《认识三角形2》课件pptx、浙教版数学八上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整理分析教案docx、浙教版数学八上11《认识三角形2》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1 认识三角形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浙教版数学八上11《认识三角形1》课件pptx、浙教版数学八上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整理分析教案docx、浙教版数学八上11《认识三角形1》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