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75197/0-17295130798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75197/0-17295130798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75197/0-17295130799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分)《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下列故事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淹七军B.火烧赤壁C.草船借箭D.桃园结义
2.(1分)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我国杭州举行,“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主要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C.垃圾分类投放,并露天焚烧
D.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3.(1分)小刚收到一个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玩具,他认为其制作材料可能是羊毛绒,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得出结论D.交流讨论
4.(1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
B.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工业上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熔点不同将空气成分进行分离
D.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5.(1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二氧化硫
B.五氧化二磷、镁
C.氮气、稀有气体
D.清新的空气、液态氧气
6.(1分)如图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添加酒精
C.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
D.闻气味
7.(1分)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括号内)错误的是( )
A.酒精和蒸馏水(闻气味)
B.二氧化碳和氮气(燃着的木条)
C.高锰酸钾和硫粉(观察颜色)
D.面粉和食盐(加水溶解)
8.(1分)下列现象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胆矾研碎,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状
B.汞在空气中加热,银白色液体变成红色粉末
C.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9.(1分)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氧化镁
C.氧化汞汞+氧气
D.硫+氧气二氧化硫
10.(1分)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后催化剂质量减少
B.在化学反应后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
C.没有催化剂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D.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11.(1分)如图所示,将玻璃导管的一段插入蜡烛火焰(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后,发现尖嘴处也出现了火焰(子火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
B.“子火焰”中被燃烧的是气态物质
C.做这一实验时玻璃导管不宜过长
D.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高
12.(1分)小林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
B.对比实验2和3,可比较MnO2和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
C.若x>37,可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
D.比较化学反应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多少进行比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8分)
13.(5分)小金同学归纳了下列有关化学知识。请你帮他完善下列空白:
(1)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2)量取16mL液体,应选用 ,若量取过程中俯视刻度线,则使所量体积 (选“小于”“等于”“大于”)16mL。
A.10mL量筒
B.20mL量筒
C.50mL量筒
D.胶头滴管
(3)小金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她称取的烧杯实际质量为 g。
(4)少量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 。
14.(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臭氧原本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可缓慢反应生成氧气,当温度达到165℃迅速反应。臭氧量往往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为何它又成了危害健康的污染物?
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如图为某地夏季某日昼时(7:00~18:00)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1)写出臭氧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写出臭氧迅速生成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如图,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 (填序号)。
A.8:00~10:00
B.10:00~12:00
C.12:00~14:00
D.14:00~16:00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B.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阴晴无关
C.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5)为了减少臭氧污染,请你向市民提出一条生活中可行的倡议 。
15.(8分)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的有关实验。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选用的制取装置为 (填字母),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 。
(2)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实验过程中发现集气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 。
(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 .若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开始收集气体的时机是 。
16.(6分)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1)实验①的现象为 。实验③的目的是 。
(2)小明指出实验①操作不严谨,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实验操作为 。
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
【实验2】
(3)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4)【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 。
【实验反思】(5)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
C.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17.(3分)两个实验小组同学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组实验: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如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或符号) 。
(2)下列有关图2的分析错误的是 。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冷却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止水夹打开后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注意:若答对以下问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3)经多次实验发现,当反应停止并恢复至室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始终有8%左右的氧气残留,其操作上可能的问题是 。
【B组实验:加热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如图3是铜粉与氧气加热后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CuO)实验装置。
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组装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铜粉;
③点燃酒精灯,不停地抽拉注射器的活塞,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
(4)实验开始时,若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45mL的刻度线上,实验结束并等到具支试管冷却后观察 mL的刻度线上。
(5)若实验过程中没有不断推拉注射器,则可能导致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偏小”、“不变”)。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水淹七军、草船借箭、桃园结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水淹七军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B、火烧赤壁,属于化学变化;
C、草船借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D、桃园结义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分析】根据绿色化学的理念分析。
【解答】解:A、植树种草,可以净化空气,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可以减少污染,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露天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严重污染空气,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的目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绿色化学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小刚收到一个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玩具,他认为其制作材料可能是羊毛绒。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进行分析;
B、根据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进行分析;
C、根据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A、稀有气体不是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的含量比稀有气体的少;
B、空气质量级别越高,故B错;
C、工业上根据空气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空气成分进行分离,故B错;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是空气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的组成及其性质和用途。
5.【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A、冰是固态的水,属于纯净物,属于纯净物;
B、五氧化二磷由一种物质组成,镁由一种物质组成,故B错;
C、氮气由一种物质组成,稀有气体由氖气、氩气等物质组成,故C错;
D、清新的空气是由氮气,属于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分析】A、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添加酒精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仪器连接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闻气体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连接装置,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说明气密性良好;
B、添加酒精方法:借助于漏斗添加酒精;
C、左手拿着橡皮管,将导管一端用水润湿,故C操作正确;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7.【分析】A、根据酒精有特殊香味,蒸馏水无色无味来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嫩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来分析;
C、根据高锰酸钾呈暗紫色,硫粉呈淡黄色来分析;
D、根据面粉难溶于水,食盐易溶于水来分析。
【解答】解:A、酒精有特殊香味,闻气味可以鉴别酒精和蒸馏水。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嫩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二者。
C、高锰酸钾呈暗紫色,观察颜色可以鉴别高锰酸钾和硫粉。
D、面粉难溶于水,加水溶解可以鉴别面粉和食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胆矾研碎,会由蓝色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
B.汞在空气中加热,汞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故B说法正确;
C.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
D.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分析】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解答】解:A.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生成物两种,又不是分解反应;
B.镁+氧气氧化镁,属于化合反应;
C.氧化汞汞+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硫+氧气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A。
【点评】掌握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分析】考查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只改变反应速率的性质。
【解答】解:A、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B、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C、没有催化剂反应也能够发生、二氧化锰和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化铜、二氧化锰都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时的火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题意,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若导管太长,温度降低,蒸气会冷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中主要物质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蜡烛燃烧时,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子火焰”中被燃烧的是气态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
D、蜡烛中主要物质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了解母子火焰的原理、石蜡蒸气受热易燃的特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分析】过氧化氢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不同的催化剂,催化效果不同。
【解答】解:A、实验1和实验2中,集50mLO8所需的时间不同,可得出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故选项正确。
B、实验2和实验3中,催化剂种类不同5和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故选项不正确。
C、实验1和实验3中,若x>375所需的时间短,可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
D、比较化学反应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多少进行比较。
故选:B。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8分)
13.【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来分析解答;
(2)根据量筒的选取原则来分析解答;根据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所取液体体积偏小来分析解答;
(3)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来分析解答;
(4)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选择量筒时,应该根据液体的体积,则要量取16mL液体,故选:BD,会使读数大于实际量取的体积,故所量体积小于16mL;
(3)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该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由图可知,则烧杯的质量=右盘质量=左盘质量﹣游码质量=20g+10g﹣1.1g=28.6g;
(4)少量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又降低了温度。
故答案为:(1)水蒸气;
(2)BD;小于;
(3)28.9;
(4)用湿抹布盖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知识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
14.【分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图表中信息进行分析;
(4)根据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
(5)根据减少臭氧污染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资料可知,臭氧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2)臭氧在温度达到165℃迅速反应产生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臭氧。
(3)由图像可知,臭氧在14:00~16:00之间浓度最高,故选D。
(4)A、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由资料可知,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由于二者分子构成不同,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
故选B。
(5)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少开私家车。
故答案为:(1)特殊臭味、气体(写出一条即可);
(2)臭氧氧气;
(3)D;
(4)B;
(5)少开私家车。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15.【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装置选A,收集装置选E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4K2MnO4+MnO2+O2。
(2)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的水变红了,则可能原因为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符号表达式为:H7O2H3O+O2;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由于刚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
故答案为:(1)AE;高锰酸钾4K7MnO4+MnO2+O5;
(2)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3)过氧化氢水+氧或H2O2H2O+O2;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理解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6.【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实验现象来分析;
(2)根据实验过程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设计来分析;
(4)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5)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设计来分析。
【解答】解:(1)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可知;
(2)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一个对比实验,振荡;
(3)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不成立;
(4)【实验3】中,①与③2的含量低,即猜想2成立;
(5)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4和CO2的含量不同,说法正确;
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而不是没有氧气;
C.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4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得更旺盛。
故答案为:(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2)向等量的空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3)不成立;
(4)①与③或①与④;
(5)A。
【点评】此题是对呼出气体成分的考查,只要把握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的知识即可。
17.【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时铜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打开止水夹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故答案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2)下列有关图2的分析错误的是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由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测定氧气含量。
故答案为:D。
(3)经多次实验发现,当反应停止并恢复至室温,但实际实验中倒吸入瓶内的水还是能达到五分之一体积、止水夹没有夹紧,从而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大。
故答案为: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速度慢、止水夹没有夹紧等。
(4)实验开始时,若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45mL的刻度线上,活塞前沿约停在45mL﹣(100mL+45mL)×。
故答案为:16。
(5)若实验过程中没有不断推拉注射器,导致由不能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偏小。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序号
温度/℃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1g催化剂
集50mLO2所需的时间/s
1
20
5%
40
二氧化锰
37
2
20
10%
40
二氧化锰
14
3
20
5%
40
氧化铜
X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③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西递中学九年级(上)期中模拟化学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教育集团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5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九上化学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