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湘教版2019)(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湘教版2019)(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1章-第2章第1节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难度系数:0.75-0.85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再传捷报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壮举。下图表示包括月球的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天体系统依次为(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B.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可观测宇宙
C.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地月系
2.作为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
①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②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巨行星
③与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邻④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丁中有地球,且为中心天体,故为地月系;地球公转轨道位于丙系统中,故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当中,故乙为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故甲为可观测宇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①正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类地行星,②错误。地球与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邻,③正确。地球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这不是位置的描述,④错误。故选B。
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迈出了第一步。以地球的数据为1,如下图为火星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问一号”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4.推测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的原因是( )
A.自转速度更快 B.四季更替轮回 C.表面温度更高 D.质量与体积小
【答案】3.A 4.D
【解析】3.材料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的飞行抵达火星”,说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地月系,A正确:但它会围绕火星运动,成为火星的卫星,仍在太阳系和总星系,BD错误;一开始就不属于河外星系,一直在银河系中,所以C错误。故选A。
4.由材料比较,火星的质量、体积比地球小很多。质量、体积较小的天体,没有足够的引力,大气容易溢出,因此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D正确;自转速度、四季更替轮回、表面温度都对大气密度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地磁暴预警:3月24日、25日和26日三天,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3月25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持续到26日。地磁暴是一种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简称磁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磁暴”发生时,对地球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干扰卫星通信 B.威胁人类健康 C.引发强烈地震 D.全球气温升高
6.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
A.磁暴和极光 B.太阳风和磁暴 C.日珥和耀斑 D.黑子和耀斑
【答案】5.A 6.D
【解析】5.“磁暴”发生时,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物质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干扰穿过其中的卫星通信信号,A正确;对人类健康、地震发生及全球气温升高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6.联系已学可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而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东南丘陵 B.山东半岛 C.黄土高原 D.柴达木盆地
8.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高作物产量 B.提升地表温度 C.误伤途经飞鸟 D.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答案】7.D 8.C
【解析】7.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需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柴达木盆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D正确。东南丘陵和山东半岛降水较多,阴天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AB错误;黄土高原晴天较多,但与柴达木盆地相比,海拔相对较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柴达木盆地大,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不如柴达木盆地,C错误。故选D。
8.大量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会产生强烈的光线和高温,途径的飞鸟可能会因为被强光照射或高温影响而受伤,C正确。太阳能光热电站主要是用于发电,其运作过程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没有直接关联,不会直接提高作物产量,A错误。太阳能光热电站主要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对地表温度的提升作用不明显,B错误。太阳能光热电站产生的是热能和电能,其电磁场强度相对较弱,一般不会对飞机的电子导航系统造成显著干扰,D错误。故选C。
2024年1月1日,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9千米。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 )
A.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摇晃,后感知到上下颠簸
B.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摇晃
C.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
D.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颠簸
【答案】9.B 10.D
【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因此图中①为地壳,②和③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属于地幔,②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③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④为地核。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5—10千米。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震源深度为59千米,震源位于②上地幔处,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0.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由图可知,甲位于海洋,乙在陆地上,因此甲地只能纵波传播,只感知到上下颠簸,C错误,D正确;乙地横波、纵波都可以传播,纵波传播快,因此乙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AB错误;故选D。
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龙博利火山喷发,现场喷出滚滚浓烟,大量熔岩流出(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2.图中包含的各圈层( )
A.有明确的界面 B.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独立发展变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1.A 12.B
【解析】11.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外力沉积沉淀于地表土壤,溶解于水体中(水圈),而后被植被(生物圈)吸收,后归还给地表,低洼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岩石圈),迁移顺序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由已学可知,图中包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融合,界面模糊,A错误;各圈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正确;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错误;岩石圈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能的释放,D错误。故选B。
下图1为浙江某校陈列馆的菊石化石(产地为非洲马达加斯加,距今1.5-2.0亿年左右)。下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4.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 B.出现海绵等多细胞生物
C.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D.被子植物大发展的时期
【答案】13.C 14.C
【解析】13.读图2,元古宙距今5.41-25亿年、古生代距今2.52-5.41亿年、中生代距今0.66-2.52亿年、新生代距今0.66亿年。结合材料“菊石化石距今1.5-2.0亿年左右”可知,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菊石生物出现在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A错误;海绵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起源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B错误;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发展的时期,D错误。故选C。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造山运动—联合古陆—大陆漂移
C.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D.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16.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可能的环境特点是( )
A.太古宙—温暖湿润 B.早古生代—寒冷干燥
C.晚古生代—火山频发 D.中生代—森林茂密
【解析】15.读图可知,蕨类植物在古生代中后期繁盛,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A不符合题意;造山运动主要出现在新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后期,大陆漂移出现在中生代,B不符合题意;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C符合题意;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是从新到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煤是地质历史上的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由此推断,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应该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中生代裸子植物形成的森林茂密,有利于成为成煤时期,D符合题意;太古宙和早古生代还没有广阔的茂密森林,排除AB;晚古生代因为蕨类植物森林茂密,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但火山频发不是成煤矿的环境特点,排除C。故选D。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尽管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14分)
(1)由图1概括全球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2分)
(2)根据图2概括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指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值区分布并分析其成因。(12分)
【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由低纬(赤道)向高纬(两极)递减。(2分)
(2)分布:西部多,东部少(2分);北方多,南方少(2分)。四川盆地最缺乏(2分)。缺乏原因:阴雨天多,日照时数少(2分);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分);工业城市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2分)。
【解析】(1)读图1可知,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小,纬度越低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大;空间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读图2可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具有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总体上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多,东部尤其南方的季风气候区较少,故分布规律: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读图2可知,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携带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在四川盆地遇高山阻挡,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相对较短;再加上盆地地形闭塞,盆地内部蒸发的水汽无法散出,继续聚集在盆地内部成云致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工业城市多,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8.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22分)
(1)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填字母)(每个字母2分,共10分)
(2)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 ,(2分)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 。(4分)
(3)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6分)
【答案】(1)A、B、C D、E(每个字母2分,共10分)
(2)厚度不均 (2分)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4分)
(3)C是生物圈,它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6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图中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D表示地壳、E表示地幔。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属于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属于内部圈层。
(2)结合上题可知,D表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3)C圈层是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作用关系两方面分析。位置关系:生物圈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作用关系: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1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2分)对应 (图甲或图乙);(2分)若河流注入海洋,则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 ,(2分)对应 (图甲或图乙)。(2分)以上两种地貌都属于河流 (填沉积或侵蚀)地貌。(2分)
(2)图甲所示地貌的沉积物从扇顶到扇缘,地面坡度逐渐 ,(2分)堆积物颗粒由 (2分)到 。(2分)
【答案】(1)冲积扇 图甲 三角洲 图乙 沉积(10分)
(2)降低 粗 细 (6分)
【解析】(1)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对应图甲。当河流注入海洋,因水下坡度减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对应图乙。冲积扇和三角洲地貌均属于河流沉积(堆积)地貌。
(2)图甲所示地貌为冲积扇,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地面坡度逐渐降低,流速减缓,搬运作用越来越小,沉积形成的,沉积物从扇顶到扇缘地面坡度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中图版2019)(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此次磁暴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流多来自,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天津专用)(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关于图中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图2中序号所在圈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