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期末]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语文][期末]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期末]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期末]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末]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意为,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经过千年的发展与积累,每个要素都有特别的含义。从服装的款式、配饰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得服装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李泽厚曾提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点。他指出实用理性“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并阐释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富含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实用主义这一文化精神也贯穿于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为适应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服饰改革运动。“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变舄履而着靴,史称“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自由飘逸、潇洒脱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对魏晋时期人物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发,袒胸露乳,这种服饰潮流张扬虚无、有意仿古,体现对礼法的轻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外贸易频繁,交通发达,异国的礼俗、服装等不断引入中原,服装的整体趋势从简单变得复杂,服装风格高贵奢华。另一个服饰发生明显人为变更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汉交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人入关,采取“断发易服”的强制手段,使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服制被有限终止。纵向看传统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服饰的变化,是受一个时代的军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现实需求影响的。不论是”胡服骑射”“轻蔑礼法”还是对龙图腾的保存,都体现了传统服饰在变化过程中重视实际功效,讲究变通的实用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儒家“中庸”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且主要体现在传统服饰的款式、裁剪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强调对身体的遮蔽覆盖,刻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服饰深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深衣属于汉服,“深”即取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之意,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极好地保护了身体的私密性。同时,中国传统服饰追求儒家倡导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多采用中正裁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为美,以中央为尊的认知,强调“正衣立冠是为礼”的礼学思想。而也正是由于礼,在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对身体轮廓的表现逐渐削弱,服装早已超越了其原始作用,不断雅化。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材料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它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又注重形式美的创造,还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进而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摘编自《中国传统服饰综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服饰演变的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虽然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始终,但实用主义精神起主要作用。
    B.在礼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服装的款式、剪裁等正不断趋向高雅化,服装对身体的遮掩等原始作用已被超越。
    C.“五德终始说”是由“五方正色”图式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与生命道德相连而形成的学说。
    D.黄色成为中国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始于先秦,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诸多史例,证明实用主义与传统服饰的变化关系紧密。
    B.材料二引用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的话语,论证服饰能反映出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
    C.两则材料均阐释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蕴,均认为服装色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且服饰体现其物化的形态。
    3.《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对其形象是有所暗示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红箭袖”“银红撒红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等服饰多为红色,展现宝玉富贵活泼热情的形象特征。
    B.“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等服色多为暖色调,衬托出宝钗温柔、随和的性格特征。
    C.“素色小皮袄”“浅灰色坎肩和粉红小花裙子”等体现了黛玉纯洁坦荡的性格和寄人篱下低调含蓄的心理。
    D.“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体现王熙凤轻薄虚荣的一面。
    4.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让其成为汉族文化的代表。请结合材料一陈述理由。
    5.校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服颜色不仅能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校服颜色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1.B 2.C 3.C
    4.①深服多采用中正裁剪,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美;②深服的款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符合中华礼学思想;③深服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一致。
    5.①校服颜色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精神;②校服颜色易与学校心态和学生个性心理呼应;③校服颜色可以传达诸多信息,如校园气象,学生气质等;④校服颜色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审美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实用主义精神起主要作用”错,材料一是说“中国文化精神中富含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实用主义这一文化精神也贯穿于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之中”“都体现了传统服饰在变化过程中重视实际功效,讲究变通的实用主义精神”。可见,“主要作用”无明显体现。
    C.“‘五德终始说’是由‘五方正色’图式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与生命道德相连而形成的学说”逻辑有误。材料二是说“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可见,原文是说“五德终始说”这一学说形成后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并不是说它与生命道德相连而形成的学说。
    D.“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错。材料二是说“先秦之后……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应是“缘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而不是“源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两则材料……均认为服装色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错,材料一中认为服装色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明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C.“体现了黛玉纯洁坦荡的性格”错,“素色小皮袄”“浅灰色坎肩和粉红小花裙子”等体现了黛玉寄人篱下低调含蓄的心理,但是“坦荡”的性格特征体现并不明显。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多采用中正裁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为美,以中央为尊的认知,强调“正衣立冠是为礼”的礼学思想”分析,深服多采用中正裁剪,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美;
    根据材料一的“中国传统服饰强调对身体的遮蔽覆盖,刻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分析,深服的款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符合中华礼学思想;
    根据材料一的“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儒家‘中庸’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且主要体现在传统服饰的款式、裁剪之中”“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服饰深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分析,深服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一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从服装的款式、配饰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得服装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可知,校服颜色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中“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可知,校服颜色易与学校心态和学生个性心理呼应;
    (3)根据材料二中“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可知,校服颜色可以传达诸多信息,如校园气象,学生气质等;
    (4)根据材料一中“纵向看传统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服饰的变化,是受一个时代的军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现实需求影响的”可知,校服颜色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审美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的喜剧①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枝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谐……”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蝌蚪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只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②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蝌蚪了。
    “爱罗先珂先生,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改编)
    【注】①《鸭的喜剧》取材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1922年在北京时的生活片断,发表后被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②在北京期间,爱罗先珂创作了一篇题为《小鸡的悲剧》的小说,写一只小鸡抱着幻想,要像鸭子一样地游泳,结果下水后却被淹死了。作者以小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来北京不久的爱罗先珂为摆脱寂寞,在院子里先后养蝌蚪、小鸡、小鸭,然而这些举措逐一失败,他的寂寞感受注定无计消除。
    B.小鸡的死亡使企图改造“沙漠”有所作为的爱罗先珂受到了挫败,而在小鸭最终吃光了蝌蚪后,他终于发出了“唉”的沉痛叹息。
    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于是想逃离这片“沙漠”,不愿再踏足这里,以致于“绝无消息”。
    D.起初“我”对“北京没有蛙鸣”的说法有过勇猛的争辩,因为“我”的感受不深,随着友人的离去,“我”终于领会了这“寂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爱罗先珂诉说寂寞,既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也为下文回忆缅甸夏夜的喧闹和培养“池沼音乐家”埋下伏笔。
    B.文中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成语的反用和北方“仿佛没有春和秋”的议论,并非闲笔,暗含嘲讽,意味深长。
    C.小说叙述是从盲诗人“沙漠”似的感受写起,到四个鸭子“鸭鸭”地在“沙漠”上叫作为终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D.小说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沙漠”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北京“只有冬夏没有春秋气”不只指自然气候,也隐喻着社会现状。
    8.本文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作分析。
    9.小说为什么以“鸭的喜剧”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6.C 7.A
    8.①用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
    ②用“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
    ③用盲诗人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④用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
    9.①小说写了小鸭刚买来时十分可爱,后来也得以顺利成长。
    ②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买来小鸭以后蝌蚪丧了命,最后诗人不知去了哪里,鸭也没了主人。
    ③“喜剧”一词运用反讽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沉闷、死气沉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C.“爱罗先珂匆匆赶回赤塔,是因为他对北京这座城市彻底失望了……”错误,原文是说“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可见不是因为“失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错误,应该是体现了诗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诚挚纯真的个性。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而“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与虫声相和谐……”可知,用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
    从“这应该是真实,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与虫声相和谐……”可知,用“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
    从“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蝌蚪的故事。‘唉,唉!……’他说。”感叹小鸭吃了蝌蚪,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用盲诗人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从“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可知,用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可知,小说以“鸭的喜剧”为标题,是因为从文章里可以找到小鸭刚买来时十分可爱,后来也得以顺利成长。
    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内容,即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小鸡难得长寿——“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国了,最后鸭也没了主人——“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实现,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
    题目虽为“喜剧”,但情节自始至终隐含着悲剧。诗人想改变沙漠般的现实而养蝌蚪,因小鸭的可爱买了小鸭,买来小鸭以后蝌蚪丧了命,最后诗人不知去了哪里,鸭也没了主人。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从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我的说法中,可知“喜剧”一词反讽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沉闷、死气沉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顾,指看,与《离骚》中“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相同。
    C.意,指料想,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的“意”意思不同。
    D.幸,指侥幸、幸运,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的“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D.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0.CEH 11.B 12.C
    13.(1)最终被他的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
    (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
    14.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
    “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
    “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H处断开。
    故在CEH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因为它的心思浮躁。
    B.错误。“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回头看。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忽然回头纵目远望。
    C.正确。“恐不任我意”的“意”指心意。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
    D.正确。句意: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的恩典)。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错。根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材料二认为小人是去不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见……于”,被;“高名”,好名声。
    (2)“因”,趁着;“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②由“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可知,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
    桓公说:“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嫉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任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长,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
    材料二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灾祸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谈到那齐国的动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杀掉少正卯。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使齐桓公得以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管仲生病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可是他在谈话中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每天沉湎于声色歌舞,如果不是这三个人,那么他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三个人当初所以不被重用,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全部点出来,把他们都去掉吗?唉!管仲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不知道根本的人。(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二年秋流寓夔州期间。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极为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平安、温暖、祥和的境地,闻到家的味道。
    B.颔联由首联黄昏中的暖色调转为月光下的冷色调,两联温馨和凄凉互相映衬,情感的丰富尽在不言中。
    C.颈联按照意思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诗人将词序倒置,使声调更加和谐,情感更加含蓄。
    D.尾联“何须”其实是“更需”,诗人夜深独坐,不禁祈盼桌上的油灯能结出更多的灯花为自己带来好运。
    16.有评论认为,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D
    16.这首诗借景抒情,含蓄蕴藉。首联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颔联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江山美丽,却非故园,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颈联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悲凉感;尾联写灯花报喜,不觉欢欣,反而倍觉烦恼,满含辛酸悲郁的眼泪。这首诗,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怀乡、思乡之怨,但读来更觉凄楚悲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禁祈盼桌上的油灯能结出更多的灯花为自己带来好运”错,诗人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何须”一词,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聊和凄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一、二句,写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开头两句展现傍晚山村的恬静景象,诗人流寓夔州,闲静的山村,具有家的味道,触动诗人思乡的思绪,含有悲凉意味。
    三、四句,意为: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如此美好的地方,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但诗人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这两句描写月下明丽如画的村庄并非自己的故乡,隐含诗人故国难归的悲哀和浓重的思乡情怀。
    五、六句,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石”与“泉”、“草”与“露“融为一体等意象,凝结出一片凄清幽远的意境。其中,幽深的泉水和秋夜的露珠,流露出人生迟暮之悲凉感。
    最后两句,诗人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平,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何须”一词,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灯花报喜,不觉欢欣,反倍觉烦恼,满含辛酸悲郁的眼泪。
    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国难归的悲哀,荡漾在传神的景色描写中,显得分外含蓄无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借助景物抒发情感。如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庭的衰落、亲人的离散是人一生的伤痛,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幼年的孤苦无依;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顷之,___________”来抒写自己对亲人的追忆。
    (3)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由郭橐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
    【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茕茕孑立 持一象笏至 (3)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依托这一文本,在不同时代创作出的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不胜枚举。近日,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又应邀复演。该剧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出色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如潮好评。
    ①编剧以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②将120回的小说文本改造成2小时左右的舞剧。③全剧保留小说文本章回体的形式,④分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等12个章节,⑤并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串联起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章节,⑥组成完整的“红楼一梦”。
    全剧没有华丽的制景,而是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把观众 A 。如十二钗站在十二张椅子上的一段群舞,配合幽暗的冷色调灯光,曲终时凝滞不动的十二钗如同冷峻的雕塑群像,瞬间将悲凉的情感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
    B ,那么剧本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舞剧《红楼梦》根植中国经典文学的土壤,构建中华美学的意境和气韵,创新内容架构、舞台空间和表演程式,最终成就了一个融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爆款产品。
    18.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此处“在”是介词,可以省略,省略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B.“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此处“空前绝后”表示赞叹,可替换为“叹为观止”。
    C.“戏剧、电影等”,此处“等”表示列举未尽,与“一干人等”中的“等”意义不同。
    D.“近日”,此处“近日”表示“几天前”,与“新书近日将发售”中的“近日”意义不同。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B
    19.序号②,修改:将“改造”换为“改编”;
    序号⑤,修改:剧去“彼此”,或删去“相互”。
    20.A:带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或:带进文本的情境之中
    B:如果戏剧创作是一支箭 或:如果舞剧是一支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B.不能替换。“叹为观止”应以人作主语;若用“叹为观止”,需将此句改为:《红楼梦》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②搭配不当,“改造”指就原有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也指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而此处用来形容舞剧等文化艺术作品,更适合用“改编”。改编:指根据原著重新编写;改编所用体裁往往与原著不同。
    ⑤成分赘余,“彼此”指那个和这个,双方。而“相互”也有两相对待的,彼此之间的意思,故应删去其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该段最后指出十二钗群舞“瞬间将悲凉的情感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意在强调这部舞剧能够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或变化,故可填“带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带进文本的情境之中)”。
    第二处,后文说“那么剧本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可见前文应是“如果……是……”的结构,而“箭杆”“箭头”分别是一支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本文的主要介绍对象是戏剧创作,故此处可调“如果戏剧创作是一支箭(如果舞剧是一支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注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咭咭呱呱地不停。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
    “像个喜鹊!”
    “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
    “心乱?”
    “心乱!”
    “你心乱怪我呀!”
    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小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
    注:苏北方言,形容人衣着体面,有精神气。
    21.小刚准备以“鲜活的文字有魅力”为题写一篇读书札记,想以文中第二段作为读书札记的素材。请你帮他列出札记的内容要点。
    22.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破折号用法不同,但都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案】21.(1)用词鲜活:作者以“滑溜溜、格挣挣”等方言、口语入文,营造出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
    (2)修辞鲜活:用清水和星星比喻女孩的目光,生动形象,有画面感。
    (3)句式活泼: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灵动活泼,节奏感鲜明。
    (4)描写鲜活:在描写中多用表达色彩的词汇,如鸭蛋青、棋子黑、通红、雪白,鲜明亮眼,极富画面感。
    22.第一处:表示话语中断。姐姐话说到一半被小英子打断,表现出小英子活泼、伶牙俐齿的特点。
    第二处:表示话题转换。话题由“你说的”又转回到前文“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吵得人心乱)”从而实现了与前文的关联。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读书札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而做的笔记。试题要求列出读书札记的要点,也就是找出相关语句在内容或手法上的精彩之处加以概括分析。
    比如,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第二段句子使用了一些叠词,如“滑溜溜”“格挣挣”,这使得句子富有韵律,节奏感强。而且根据注释可知,“格挣挣”并不是我们常用的词语,而是苏北方言口语,这也使得文段富有地方特色,是比较自然的,贴近生活的,具备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二段中作者写两个女孩的外貌“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这两句把眼睛比喻成清水和星星,它们之间有相似性。“如”“像”都是表示比喻的词语,“定神时如清水”是说她们的眼睛,在定神时好像清水一般,温婉而灵动,清澈而纯洁;“闪动时像星星”是说她们的眼睛在闪动时和天上的星星很像,熠熠生辉,生动形象传神,突出了眼睛的好看。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句子中“白眼珠鸭蛋青……”“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等是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而“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等叙述语句则用长句。可见第二段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灵动活泼,节奏感鲜明。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第二段侧重于对两个女孩外貌的描写。为了表现出女孩外表的美丽,作者充分运用了许多色彩词如“鸭蛋青、棋子黑、通红、雪白”,色彩鲜明、明艳动人的词语,也符合女孩子鲜艳明媚的形象特征,使得描写极富画面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处画线句中,“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是姐姐大英子说的话,而“像个喜鹊!”则是妹妹小英子说的话,但从语意上来说,“像个喜鹊!”是对前一句的延续,本应由大英子说出。这里显然是姐姐话说到一半被小英子打断抢了先。所以,此处的破折号应是表示话语中断。而这里两人话语的突变以及小英子嘴快的特点,也充分表现出小英子活泼、伶牙俐齿的特点。
    第二处画线句“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仍是姐姐大英子所说,主要由两句话组成。但两句话“你自己说的”和“吵得人心乱”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你自己说的”是姐姐的补充说明,而“吵得人心乱”则是对第一句“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的补充说明。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公孙丑上》有这样一段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说:有同情心,是施行仁的开始;有羞耻心,是施行义的开始;有辞让心,是施行礼的开始;有是非心,是智慧的开始。
    “同情心”“羞耻心”“辞让心”“是非心”,哪一个或哪几个对你有所触动?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关于“四心说”的观点,强调同情心、羞耻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仁、义、礼、智的开始。意在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培养“四心”,做仁义礼智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而题干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对你有所触动?”的提示语,则提醒我们立意时,可以兼顾四心,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辩证谈联系。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四心的内涵,四心的内在联系,四心的重要性,如何具备四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孔融让梨的美谈以及鲍叔牙推荐管仲取代自己做齐国的丞相,最终使齐桓公得良才辅佐,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事例,论证辞让之心的内涵及重要性。也可以引用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名言,论证人应该具备羞恶之心,不苟且偷生,应舍生取义。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柏拉图“要仁慈,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难的仗”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反观当下社会存在精致利己主义者、校园霸凌、是非不分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修炼四心,抵达人生之境。
    2.知羞耻,明是非。
    3.传承辞让美德,共建美好社会。

    相关试卷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