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期中][期中]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1号卷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76011/0-172955283325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期中][期中]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1号卷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76011/0-17295528333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期中][期中]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1号卷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76011/0-17295528333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期中][期中]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1号卷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期中][期中]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1号卷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5月11日5时16分,天舟六号顺利到站,成功对接空间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天宫六号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后再过多长时间全球会在同一天( )
A. 3时38分B. 6时44分
C. 14时44分D. 16时
2. 成功对接之后,晨线又回到交接时的位置最快约在( )
A. 8月初B. 12月底
C. 3月中D. 5月初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当180°经线和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对应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是20时,材料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根据材料可知,对接时间为北京时间5月11日5时16分,因此再经过14时44分,北京时间为20时,全球在同一天,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成功对接时为5月11日5时16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晨线位置变动;当太阳直射点直射同一纬度时晨线位置应与交接时位置相同,即5月11日后,再经过(6月22日-5月11日)×2=2个月22日(最短时间),晨线又回到交接时位置大约在8月初,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两位游客在某地(30°N)平整的岩石观赏周围风景,图1为当地地方时12时其他游客给该两位游客拍摄的照片,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拍摄者位于游客的( )
A. 正南B. 正东
C. 正西D. 正北
4. 该日地球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 ①B. ②
C. ③D. ④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纬度为 30°N,位于北半球,地方时12时,太阳位于游客的正南方天空,游客影子朝向正北,所以拍摄者位于游客的正东方,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
据图可以看出,当地地方时为12时,人影的长度明显大于人的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45°;根据当地的纬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估算出该日最可能接近于冬至日,③最接近冬至日,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我国某学校(40°N)学生小明对该校的日出日落、太阳高度、昼夜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表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日( )
A. 40°S昼长9个多小时B. 北半球各地日出东北
C.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D. 该校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
6. 该日以后一个月内,小明发现该校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A.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B.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C.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D.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北半球某一纬度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夜长,由表上信息可知,40°N的昼长=16时34分40秒-7时25分20秒=9小时9分20秒,则40°S昼长为24时-9小时9分20秒=14小时50分40秒,A错误;由40°N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6°34=90°-(40°+直射点纬度),可计算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日为冬至日,北半球日出东南,B错误;北极圈内出现极夜,C错误;该校位于北半球,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小,D正确。所以选D。
【6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日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但仍在南半球该校位于北半球,故昼短夜长,但昼越来越长,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大圩顶是高差悬殊的活动性大沙丘链,位于河北境内(滦河北至新开口段),渤海湾西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其沙源主要来自水下沙坝。该沙丘近些年高度有所降低,且有少量灌丛出现。下图为大圩顶流动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大圩顶沙丘的地质作用及主导风向分别是( )
A. 海浪沉积偏东风B. 流水沉积偏东风
C. 风力沉积偏东风D. 风力沉积偏西风
8. 近些年大圩顶沙丘的高度有所降低,与此有关的原因可能是( )
①滦河入海泥沙减少②植被覆盖率上升③沿海风向发生变化④人类活动的干扰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形成沙丘地貌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沉积,而非海浪沉积,也不是流水沉积;根据示意图判断,向海坡坡度缓,向陆坡陡,结合“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判断向海坡为迎风坡,大圩顶位于渤海西海岸,故风向为偏东风,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题详解】
滦河入海泥沙量减少,而入海泥沙是水下沙坝的直接物质来源,入海泥沙的减少导致水下沙坝不断消减,水下沙坝的消减直接造成在波浪潮汐作用下搬运到海滩上的沉积物减少,沉积物的减少导致了流动沙丘来沙量的减少,①正确;植被覆盖率上升,固沙作用明显,②正确;沿海风向比较稳定,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③错误;人类攀爬沙丘、挖沙采沙等活动,导致沙源减少,④正确。所以选B。
海底地形的类型可以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等,等深线图可以体现海底地形的高低变化。下图为某海域的海底地形图(图中等值线为等深线,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处于消亡边界且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地—岛屿B. 乙地—海岸山脉
C. 丙地—海沟D. 丁地—海沟
10. 图中箭头M所指地形是( )
A. 大洋地壳断裂下陷而成B. 海底冲积物堆积而成
C. 地质时期陨石碰撞而成D. 海底的火山喷发而成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注意图中的等值线是等深线,甲地等深线凸向低处,表示海底山脉,A错误;乙地等深线凸向高处,表示海底谷地,B错误;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m的沟槽,丙地不是海沟,C错误;丁地深度超过7000米,是海底地形中比周围更深的海沟,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箭头M所指之处为海底海拔较高的山峰地形。大洋地壳断裂下陷会形成相对较深的地形,A错误。海底冲积物堆积不会形成类似于山峰形的地形,B错误。地质时期陨石撞击会形成相对较深的地形,C错误。海底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与箭头M所指之处地形类似,D正确。故选D。
下图示意五台山北麓河流附近发育的断层崖及陡坎前的冲积锥发育过程。断层崖及坎前地表过程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或周围环境的干扰较弱。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期的地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五台山北麓崖—坎—锥地貌的演变过程是( )
A. 甲—乙—丙B. 甲—丙—乙
C. 丙—甲—乙D. 乙—甲—丙
12. 推测五台山北麓崖—坎—锥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A. 流水沉积、流水侵蚀、地壳运动B. 流水沉积、流水侵蚀、风力堆积
C. 冰川作用、流水沉积、地壳运动D. 流水沉积、地壳运动、风力堆积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期的地层,c是现代冲沟沟床,a、b是古代冲沟沟床,结合图示可知五台山北麓冲积锥中a在最底部,因此丙最早出现;甲图中出现a和b古代冲沟沟床,已经形成a在上的冲积锥;乙图出现现代冲沟沟床c,冲积锥最顶部上出现覆盖c地层,因此乙图最后演化出现。五台山北麓崖—坎—锥地貌的演变过程是丙—甲—乙,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图文信息五台山北麓河流附近发育的断层崖可知五台山北麓崖的出现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坎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冲沟沟床,冲积锥是流水搬运沉积形成,选项A正确。冲沟沟床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不是冰川作用的,选项C错误;冲积锥是流水沉积形成的,不是风力堆积形成的,选项BD错误。故选A。
小雄破火山内的火山—侵入杂岩是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纪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下图是该地区白垩纪某时段岩浆演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阶段,该地区两侧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A. B.
C. D.
14. 下面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的岩石,则流纹岩属于( )
A. ①B. ②
C. ③D. ④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图中的板块后撤箭头判断两侧板块相背运动,岩石圈处于伸展状态,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两侧板块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4题详解】
分析图中各岩石之间的箭头可知,①②均不能由其他岩石形成,因此①②均为岩浆岩;由于③可以由①经外力作用形成,故③为沉积岩;由于②可以经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②是侵入型岩浆岩,①是喷出型岩浆岩,④为变质岩。 结合图中的流纹岩形成分析其类似于花岗岩,是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形成,为侵入型岩浆岩,对应②,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某年3月14日,一场罕见的强沙尘暴袭击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15日,一场泥雨又袭击了半岛的部分地区。研究表明,此次异常天气事件受东欧南下冷高压和北非地面气旋共同影响。下图示意伊比利亚半岛及周边区域3月15日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伊比利亚半岛3月15日最可能形成泥雨的地点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16. 东欧南下冷高压对伊比利亚半岛泥雨形成的作用是( )
A. 提供了含沙气流B. 促进暖湿空气抬升
C. 提供了大量水汽D. 促使地面气压上升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14日遭受沙尘暴袭击,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增多;受锋面气旋影响,在冷锋的锋后和暖锋的锋前地区出现泥雨(雨水和大气中的悬浮颗粒混合而成)。甲位于暖锋锋前,最可能形成泥雨,A正确;乙位于暖锋锋后,天气转晴,B错误;丙距离锋面气旋较远,不易产生降水,C错误;丁虽然在冷锋锋后,但其位于非洲,材料中说强沙尘暴袭击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位置不符,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东欧南下冷高压与北非地面气旋相遇,冷高压促使暖湿空气抬升,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沙尘结合,有利于泥雨的形成,B正确;提供含沙气流主要是北非的沙漠地区,A错误;冷高压主要带来陆地冷空气,水汽含量少,C错误;促使地面气压上升不是形成泥雨的直接作用,D错误。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世界不同地区的四个学校的学生对一年中的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了观察,绘制了10月某日某时刻全球的晨昏线示意图(下图),其中甲点为晨昏线与80°纬线的切点。a、b、c、d表示不同地点的四个学校。
(1)此刻c点的地方时为____,全球位于新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
(2)说出三个月后学校a与b日出地方时的差异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3)说出从该日开始三个月内d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特点。
(4)画出此时全球不同纬度日出时刻图。
【答案】(1)10时 120°W向东到180°
(2)差异:a比b日出时间晚。
原因:a比b纬度高,三个月后为北半球冬季,a黑夜时间更长,日出更晚。
(3)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12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晨线与赤道交点为西经30°,地方时为6时,c位于东经30°,则其地方时为10时。0时经线为120°W,全球位于新一天的经度范围是120°W向东到180°。
【小问2详解】
此时为10月,三个月之后为1月,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位置越高昼越短夜越长,a比b纬度高,昼长更短,日出地方时更晚。
【小问3详解】
此时为10月,三个月为10月至1月,d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动,d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12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之后再减小。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此时北纬80°出现极昼,日出时间为12时;南纬80°出现极夜,日出时间为0时;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6时,从北向南日出时间逐渐减小,如下图所示: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葫芦口镇位于黑水河与金沙江汇合处附近,黑水河从葫芦口镇北侧的基岩峡谷中流过,峡谷以上河段为宽阔的冲积河道,峡谷中河道的比降明显比上游冲积河道大。葫芦口镇所在位置为相对低洼的宽阔谷地。有人推测葫芦口镇所在位置很有可能曾为黑水河的古河道,而目前的黑水河峡谷为次生峡谷。
(1)从内外力角度分析黑水河峡谷两岸陡峭的原因。
(2)推测黑水河从古河道改道至次生峡谷的过程。
(3)简述葫芦口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
【答案】(1)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剧烈抬升,地表迅速隆起;黑水河的下切侵蚀进一步加剧峡谷的陡峭程度。
(2)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早期黑水河在古河道一侧不断进行堆积,形成洪水期被淹没而枯水期出露的河漫滩,河道展宽;由于构造运动等原因造成古河道一侧发生山体滑坡,使其地势抬高;由于滑坡导致古河道河流受阻,此处河流流速减慢导致河水发生漫溢,最终改道至次生峡谷。
(3)海拔低,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宜居宜耕;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所在位置为黑水河古河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峡谷的成因,要求从内外力的角度回答,内力即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剧烈抬升,地表迅速隆起;外力作用即黑水河的下切侵蚀进一步加剧峡谷的陡峭程度。
【小问2详解】
本题要求推测黑水河改道的原因。结合材料可知古河道所在位置为葫芦口镇,而该处是地势低洼的谷地,说明此处之前发生了堆积作用,即河流的堆积,由此可以联想到河漫滩的发育;其次葫芦口镇基岩之上覆盖有滑坡堆积体,说明此处发生过山体滑坡导致河道堵塞,河水漫溢,最终导致河流改道。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聚落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海拔低,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利于耕作;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所在位置为黑水河古河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暴的形成通常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其周边地区是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某年6月8日洪泽湖周边的地面气温和风的分布。
(1)比较图中锋面西段与东段的移动速度并说明理由。
(2)图中天气系统会触发洪泽湖西北侧形成雷暴天气,试分析其原因。
(3)洪泽湖周边在夏季夜间常发生雷暴天气并在4时-6时达到最强。试描述其形成发展过程。
【答案】(1)西段移动速度快,东段移动速度慢。原因:锋面为冷锋,南下过程中锋面东段受高压阻挡。
(2)6月,蒸发旺盛,洪泽湖附近地区处于暖湿气流控制下,近地面湿度较大;洪泽湖为冷高压,偏南风从洪泽湖携带水汽北上;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不断抬升锋前的暖湿气流,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加强,触发雷暴天气发生。
(3)夜间,洪泽湖四周降温快,湖面降温慢,湖面形成低压;湖面四周空气向湖中心辐合,加强了低层扰动,湖面气流上升运动加强,对流作用加强,形成雷暴天气;日最低气温出现时段在4时-6时,此时水陆温差最大,湖面气流辐合上升最强,致使这个时段常出现强雷暴天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由图示的锋面符号是冷锋,是冷空气推动锋面向偏南方向运动,西段锋面北侧等压线密集,风力大,推动锋面向南移动速度快,而东段等压线稀疏,风力小,6月东段锋面有副热带高压影响,受高压阻挡,推动锋面移动速度慢。
【小问2详解】
6月是当地的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洪泽湖水汽较多,在暖湿气流控制下,近地面湿度较大;夏季湖泊和陆地同时增温,但湖水热容量大,洪泽湖为冷高压,偏南风从洪泽湖携带水汽北上,形成北上的暖湿气流;而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不断抬升锋前的暖湿气流,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加强,形成锋面,从而触发雷暴天气发生。
【小问3详解】
由于湖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夜间洪泽湖四周降温快,湖面降温慢,湖面形成低压;受低压影响,湖面四周空气向湖中心辐合,加强了低层扰动,湖面气流上升运动加强,对流作用加强,暖湿气流剧烈上升,形成雷暴天气;而日最低气温出现时段在4时-6时,此时水陆温差最大,湖面相对于陆地气温高出最多,湖面气流辐合上升最强,致使这个时段常出现强雷暴天气。
项目
时间
日出时刻
7时25分20秒
日落时刻
16时34分40秒
正午太阳高度
26°3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1号卷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试题docx、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pdf、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