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6拓展讲义: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原卷版+解析)
展开学习目标
了解三种常见的记叙顺序;
重点掌握倒叙和插叙的作用。
知识梳理
提问方式
❶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❷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❸文章第×段能否删除?
知识梳理
顺叙
标志: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倒叙
标志: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
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抒发了××情感;
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呼应、照应内容;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
标志: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
2.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枸杞甜
(吴建)
①小时候,我家住在小河边。河岸上,除了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杂树,还有大片大片的灌木。灌木丛中,夹杂着枝条纤细的枸杞树。
②每年仲春,枸杞的枝条抽出嫩嫩的叶片。叶片渐渐长大,整个枸杞树枝繁叶茂。待到淡紫色的花瓣缀在绿叶丛中,绿气就镀上了紫光,更显得生机勃勃。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我们一放学,就跑到河边采枸杞子。采时不能太用力,枸杞子皮薄易破,捏破的果子流出红浆,果肉裹着金灿灿的小籽粒。红通通的枸杞子色泽诱人,令人垂涎。但我们都不敢吃,听大人说枸杞子有毒,吃了它会肿脖子肿脸。男孩子摘了当子弹互相扔,你打我,我打你,一阵激烈的战斗之后,大家身上、脸上都红红的。女孩子摘了则当作耳坠儿,用棉线穿了吊在耳朵上,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煞是好看。
③也许是我喜欢躺着看书的缘故,上五年级那年,我患上了假性近视。上课时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看不清楚,医生说需要戴眼镜。那时家境贫穷,买纸笔的钱都没有,哪配得起眼镜。母亲很是焦急,生怕耽误了我读书。她不知从哪儿打听到枸杞子能疏肝明目,第二天一早,她就踏着晨露,来到河岸边寻找枸杞子。她用镰刀劈开荆棘,寻到一丛枸杞,一手牵住长刺的枝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手被尖刺戳破了,她不顾疼痛忙着采撷,因为枸杞可以清亮儿子的眼睛啊。
④母亲将采回来的枸杞用清水洗净,晾晒在一块干净的白棉布上。晒干后,用玻璃瓶装起一部分,留待日后慢用。剩下的一部分放在瓷碗内,现沏现喝。
⑤母亲不仅每天泡枸杞茶给我喝,还经常熬枸杞粥、煲枸杞汤给我吃。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眼睛果然和过去一样明亮了,学习成绩也跟上了,枸杞子助我考上了中学、大学。故乡的枸杞子,给了我光明,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
⑥大学毕业后,我在异乡的小镇上工作,看到同事经常买宁夏枸杞子泡茶喝,问为什么不泡茶叶,他们骄傲地解释:此乃清热祛毒、强胃健脾、滋阴补阳之上品。于是我依葫芦画瓢,也买来宁夏枸杞子饮用。而每到秋季,母亲总还要采些枸杞子晒干后给我送来。我说:“妈,超市里有宁夏枸杞子卖,宁夏枸杞子比老家的枸杞子药效好多了。”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啊。”
⑦闲暇时分,我把母亲送来的枸杞子撮一点浸泡在茶杯中,慢慢品啜,细细品味,只觉得清甜爽口,甘冽宜人。喝完后,还感觉余香袅袅,不绝如缕。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
1.文中叙述了“我”与枸杞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小时候, ;
读书时, ;
毕业后, 。
2.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好处?
3.请从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
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
4.为什么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并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解。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这句话在全文中作用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背着幸福上楼
许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第3期)
6.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标题的作用】
7.文中的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人物形象】
8.第3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记叙顺序及作用】
9.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10.结尾“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
②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③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④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⑤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
⑥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⑦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1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因为父亲不是单纯因为身体寒冷。
B.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曾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一口饭,后来一头栽倒在木筏子。上。
C.为获取更多的线索以尽早完成父亲的遗愿,孙瑞斌在红色博物馆绘声绘色地讲述父亲的故事。
D.被当地农民收集放进红色博物馆的革命战争时期老物件,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12.选文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3.细读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说说为什么要细致描写父亲此时的神态?
14.孙瑞斌决定把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你认为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雪花”面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5.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火锅。
(2)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火叔面前……
16.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17.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8.文章第②段中说“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此时“我”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写出“我”当时的内心独白。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爱到无力
丁立梅
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了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她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她的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9.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0.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21.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22.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爱到无力”的含义和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骄傲
(1)父亲是个矜持的人,中年之后,世事磨砺,越发审慎内敛。我却见过他骄傲的模样。
(2)那是哥哥考上大学的夏天,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的单位。哥哥是我们那个小县城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白天父亲接受了一整天同事的羡慕、恭喜。晚上父亲请了假,打算把通知书送回家,让家里人高兴一下。那时我们家还住在乡下,我因为家里的特殊原因,一直跟在父亲身边。
(3)傍晚的时候,我们赶到了车站。每天有一班车早晨从我的老家开往县城,晚上再返回去。可是车站的人告知我们,那天的班车出了点故障,晚上这一趟取消了,因为那辆班车是台老爷车,所以这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父亲拉着我站在空旷的候车室,他站了一会儿,说:“我们走回去吧。”我说:“我走不动啊。”因为县城离我们家有五十多里地,而那年我只有七岁。父亲说:“没事儿,走不动我背你。”我们买了几个面包,在车站灌了一小壶水就上路了。
(4)刚出县城,天色就朦胧起来,恰巧遇到了父亲的一个熟人,赶夜路有熟人说说话,照应、壮胆,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两个人说着见闻,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孩子身上。父亲拍拍挎包说:“我着急回去,是送录取通知书,孩子考上了某某学校,是全国重点啊。”父亲强调着,那声音里的喜悦隔着夜色都能感觉得到。那个熟人感到很惊奇,道了贺,说了许多恭维的话。父亲不时发出笑声,那笑声实在是响亮,把路旁的蛐蛐等野虫的叫声都盖过去了。他们又聊别的话题,可是不久,父亲又把话题转了回来,他讲哥哥在家里是怎样的懂事、勤奋,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没发现父亲如此得意,甚至有些忘了形。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已经把能说的赞美的话都说尽了,剩下的只有听着。也不管人家是否有耐心听,父亲只是不停地说,就像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当我趴在他后背上睡着时,他仍然兴奋地说着。
(5)还有一次是我考高中,考了乡里第一名。谁来家里,父亲都把成绩单拿给人家看,弄得家里一来客人我就找借口跑出去。一再接受赞美,我很不自在,跟父亲说不要这样,父亲却还是我行我素。
(6)一天中午,一个亲戚来串门,他家孩子跟我一起参加考试,考得不太好。父亲这次没有说成绩。但是那个亲戚走后,父亲自己坐在小桌旁,还是拿出那张成绩单,戴上眼镜看了又看,边看边自言自语:“我姑娘比他家孩子小一岁呢,成绩比他家孩子高好几十分。”说完嘴角翘得高高的,表情像欢快的小溪,我回避了父亲的目光,脸色也不好,心想:我怎么有这么一个浅薄的父亲。
(7)可是父亲退休那一年,我感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重新审视父亲的这些言行。父亲退休时,作为在法律战线有特殊贡献的人,部里给他颁发了银质奖章,这枚勋章全国只有二十多人得到。可是这么大的荣誉,父亲只字未提,参加完颁奖礼,他就把奖状和勋章锁进了柜子里,甚至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姐姐都不知道。由此我突然想到,如果父亲是爱炫耀的人,为什么这么大的荣誉他反而一声不吭?我突然懂了,父亲对哥哥和我取得成绩的炫耀不是虚荣,而是一个父亲内心的骄傲,无法克制的从内到外的骄傲。
(8)父亲去世后,我一下感觉到,世上真心实意为我骄傲的那个人走了,那个人是我的父亲。
(陈柏清/文,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校改)
24.本文由“我”回忆父亲的骄傲写起,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从父亲的角度概括。
25.请对第(6)段的划线句做赏析。
26.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7.选出对选文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文章按照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有关父亲对待哥哥、“我”及他自己的几件事。
B.文章通过父亲因我们的优秀而炫耀却对自己取得殊荣而不张扬的前后对比,突出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荣的。
C.“我”是所有事件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全文,所以“我”是文章的主体,是文章着力刻画的。
D.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出“我”对错误理解父爱的后悔,呼吁我们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父爱。
专题16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三种常见的记叙顺序;
重点掌握倒叙和插叙的作用。
知识梳理
提问方式
❶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❷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❸文章第×段能否删除?
知识梳理
顺叙
标志: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倒叙
标志: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
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抒发了××情感;
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呼应、照应内容;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
标志: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
1.内容上: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文章内容(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
2.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枸杞甜
(吴建)
①小时候,我家住在小河边。河岸上,除了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杂树,还有大片大片的灌木。灌木丛中,夹杂着枝条纤细的枸杞树。
②每年仲春,枸杞的枝条抽出嫩嫩的叶片。叶片渐渐长大,整个枸杞树枝繁叶茂。待到淡紫色的花瓣缀在绿叶丛中,绿气就镀上了紫光,更显得生机勃勃。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我们一放学,就跑到河边采枸杞子。采时不能太用力,枸杞子皮薄易破,捏破的果子流出红浆,果肉裹着金灿灿的小籽粒。红通通的枸杞子色泽诱人,令人垂涎。但我们都不敢吃,听大人说枸杞子有毒,吃了它会肿脖子肿脸。男孩子摘了当子弹互相扔,你打我,我打你,一阵激烈的战斗之后,大家身上、脸上都红红的。女孩子摘了则当作耳坠儿,用棉线穿了吊在耳朵上,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煞是好看。
③也许是我喜欢躺着看书的缘故,上五年级那年,我患上了假性近视。上课时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看不清楚,医生说需要戴眼镜。那时家境贫穷,买纸笔的钱都没有,哪配得起眼镜。母亲很是焦急,生怕耽误了我读书。她不知从哪儿打听到枸杞子能疏肝明目,第二天一早,她就踏着晨露,来到河岸边寻找枸杞子。她用镰刀劈开荆棘,寻到一丛枸杞,一手牵住长刺的枝条,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手被尖刺戳破了,她不顾疼痛忙着采撷,因为枸杞可以清亮儿子的眼睛啊。
④母亲将采回来的枸杞用清水洗净,晾晒在一块干净的白棉布上。晒干后,用玻璃瓶装起一部分,留待日后慢用。剩下的一部分放在瓷碗内,现沏现喝。
⑤母亲不仅每天泡枸杞茶给我喝,还经常熬枸杞粥、煲枸杞汤给我吃。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眼睛果然和过去一样明亮了,学习成绩也跟上了,枸杞子助我考上了中学、大学。故乡的枸杞子,给了我光明,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
⑥大学毕业后,我在异乡的小镇上工作,看到同事经常买宁夏枸杞子泡茶喝,问为什么不泡茶叶,他们骄傲地解释:此乃清热祛毒、强胃健脾、滋阴补阳之上品。于是我依葫芦画瓢,也买来宁夏枸杞子饮用。而每到秋季,母亲总还要采些枸杞子晒干后给我送来。我说:“妈,超市里有宁夏枸杞子卖,宁夏枸杞子比老家的枸杞子药效好多了。”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啊。”
⑦闲暇时分,我把母亲送来的枸杞子撮一点浸泡在茶杯中,慢慢品啜,细细品味,只觉得清甜爽口,甘冽宜人。喝完后,还感觉余香袅袅,不绝如缕。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
1.文中叙述了“我”与枸杞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小时候, ;
读书时, ;
毕业后, 。
2.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好处?
3.请从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
初秋,叶片凋落,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
4.为什么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并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解。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这句话在全文中作用的理解。”
【答案】
1.①“我”和伙伴们采摘枸杞子玩; ②母亲采摘枸杞子为“我”治眼病; ③母亲送“我”枸杞子,“我”用来泡茶喝。
2.顺叙。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枸杞果实比作“纺锤”“红宝石”,既形象地写出了枸杞子的形状及晶莹闪亮的特点,又表达出作者对枸杞子的喜爱之情
4.示例:因为家乡的枸杞子有着家乡的味道,包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关心,蕴藏着“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因此说,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
5.结构上:收束(总结)全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家乡枸杞承载着“我”的乡愁、对母爱的真切感受与回味这一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
1.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几个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词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第二段写的是童年使“我”和小伙伴摘枸杞、拿枸杞做游戏的事,第三、四、五段记叙了母亲为患假性近视的 “我”治眼病的事,第六、七段写我参加工作后母亲送“我”枸杞子的事。
2.考查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文章采用的是顺叙的记叙顺序。也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童年使“我”和小伙伴摘枸杞、拿枸杞做游戏;母亲为患假性近视的 “我”治眼病;“我”参加工作后母亲送“我”枸杞子。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3.赏析文句。“状如纺锤状的红色果实布满枝条,晶莹闪亮,宛如一颗颗红宝石”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方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枸杞子的形状及晶莹闪亮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枸杞子的喜爱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法,然后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情感活动。
4.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内涵的理解。要结合最后一段点明主旨的句子理解,即“其实,那哪是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啊”一句分析,这句话说明白了宁夏枸杞子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甜的原因。
5.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枸杞的余香啊,那分明是我长长的乡愁和母亲给我的深厚绵长的爱”。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直抒胸臆,用以画龙点睛,加深读者对文章主旨的印象。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背着幸福上楼
许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第3期)
6.结合选文,说说标题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标题的作用】
7.文中的母亲有哪些优秀的品格?【人物形象】
8.第3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记叙顺序及作用】
9.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叫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10.结尾“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答案】
6.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
7.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撒谎说自己晕高。
8.插叙,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
9.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揪”字和“求告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行为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减轻“我”的劳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10.既有深深的感动之情,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的羞愧之情,表现了母子深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幸福一方面指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另一方面指孩子对母亲的感恩。
7.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母亲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撒谎说自己晕高。
8.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在文中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阐释了“我”要接母亲来家里住的原因。
9.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即可。本题考查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要结合“揪”字和“求告说”来进行理解和赏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要兼顾文章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既有深深的感动之情,又有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的羞愧之情,表现了母子深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
②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③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④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⑤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
⑥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⑦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1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因为父亲不是单纯因为身体寒冷。
B.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曾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一口饭,后来一头栽倒在木筏子。上。
C.为获取更多的线索以尽早完成父亲的遗愿,孙瑞斌在红色博物馆绘声绘色地讲述父亲的故事。
D.被当地农民收集放进红色博物馆的革命战争时期老物件,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12.选文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3.细读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说说为什么要细致描写父亲此时的神态?
14.孙瑞斌决定把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你认为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C
12.顺序:插叙。作用:①补充交代父亲和军毯故事(的情节);②丰富父亲的人物形象(突出父亲的性格);③解释前文父亲见到军毯时惊喜的原因;④为下文的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3.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见到军毯时反应,表现了军毯的出现给父亲身心带来的震动、惊喜(突出父亲的知恩图报)。
14.①来历非同寻常;②凝聚父亲对军队的深情厚谊;③见证了军民鱼水情;④能教育后代,不忘历史。
【解析】
1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C.结合第⑥段“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第⑦段“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可知,孙瑞斌把毯子送到博物馆、讲述父亲的故事不是为了获得线索,而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父亲的经历,故“为获取更多的线索以尽早完成父亲的遗愿,孙瑞斌在红色博物馆绘声绘色地讲述父亲的故事”错误;故选C。
1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1)结合第③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可知,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了过去的事情,这是插叙。
(2)作用。结合第③段“他被放平,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等句子可知,这段插叙补充交代父亲和军毯故事;结合第③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可知,父亲对于收下毯子、不知道对方姓名感到遗憾,表现了父亲的正直、懂得感恩,丰富父亲的人物形象;结合第②段“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可知,因为这毯子是关键时刻,别人拿来救父亲的,父亲非常感恩,这一段交代了这个缘由,解释前文父亲见到军毯时惊喜的原因;结合第④段“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正是因为父亲非常感激,所以在临终交代儿子一定要找到这位解放军,第③段为下文的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3.考查语句赏析。
画线句中的“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可知,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也可理解为细节描写。联系前句“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可知,生动形象地更了父亲见到军毯时的反应。“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表现了军毯的出现给父亲带来的震惊与惊喜之情。联系后段中交代了军毯的来历可知,突出了父亲知恩图报的性格。
1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第⑥段“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可知,父亲的毯子和这些物件一样,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都是来历非同寻常的物件,放在一起展出是最合适的;
结合第③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可知,这毯子是父亲的救命恩人给的,是一位军人给的,这个毯子凝聚父亲对军队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军民鱼水情;这个毯子身上凝聚了不同寻常的情感,放在这里和其他凝聚不同情感的物件一起展示非常合适;
结合第⑦段“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可知,这个毯子放在这里能够让更多人、更多孩子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军民鱼水情,能教育后代,不忘历史。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雪花”面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5.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火锅。
(2)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火叔面前……
16.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17.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8.文章第②段中说“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此时“我”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写出“我”当时的内心独白。
【答案】
15.第①段中的“满满”突出面条煮得多,为后文找人“消灭剩饭”做铺垫。第②段中的“满满”突出面条盛得多、表现了“我”急于“消灭剩饭”的心情。
16.插叙。讲述了父亲年轻时出外遇困受人礼遇的故事,揭示了父亲到外面陪瘦大叔吃面的原因。
17.标题用语新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最后一段,卒章点题,揭示主旨。
18.示例:修鞋的瘦大叔应该还没有吃饭吧?今天天气这么寒冷、不如将煮多的面条送给他,这样刚好不用被母亲批评,还做了一件好事。
【解析】
15.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①结合第①段中的“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可知“满满”突出面条煮得多,再结合第①段“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第②段“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可知“满满”为后文找人“消灭剩饭”做铺垫。
②第②段中的“满满”突出面条盛得多,结合第①段“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第②段“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可知“满满”表现了“我”急于“消灭剩饭”的心情。
16.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分析。
根据第⑧段“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可知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插叙。
作用:结合第⑨段“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第⑩段“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可知插叙叙述了父亲当年在饥饿难忍时,受到别人的热情招待的往事,结合第⑩段“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第⑤段“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可知插叙揭示了父亲到外面陪瘦大叔吃面的原因,也为文章刻画父亲的形象进行了补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7.本题考查标题妙处和段落作用。
标题妙处:结合第⑦段“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可知标题“—碗‘雪花’面”概括了文章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概述了父亲和瘦大叔在雪花飘飘的中午一起吃面的场景;题目新颖,设置悬念,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第⑫段“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可知“雪花”写出环境的寒冷,反衬了父亲的举动所带给瘦大叔的温暖,揭示尊重受助者的帮助才能算作善举。
段落作用:结合第⑫段“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第⑬段“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可知最后一段“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一句特别强调“情义”的重要性,卒章点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真诚地尊重和体谅受助者。
18.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内心独白。
结合第①段“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可揣摩“我”当时的内心独白:今天天气这么寒冷,将煮多的面条送给修鞋的瘦大叔吧,这样既做了好事,又不用被母亲批评了。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爱到无力
丁立梅
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了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她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她的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9.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0.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21.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22.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爱到无力”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19.插叙。借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突出了母亲对“我们”的深厚的爱,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每个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爱到无力作铺垫。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或母亲的背影)比作一枚核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年老力衰令人心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怜惜、心疼。
21.结构上,与标题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内容上,赞颂了母亲的伟大,流露出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22.勤劳能干、任劳任怨、慈爱善良、无私奉献。
23.含义: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孩子,直到自己无能为力。作用: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赞颂了母亲的伟大:流露出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设下悬念,富有感染力,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解析】
19.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根据文章第①段“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可知,开篇的时间点是现在。结合第②段“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可知,这里回忆的是以往每年春节的事情。结合第③段“这次国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可知,第三段又回到了现在。故可知第二段从记叙顺序上看是插叙。
内容上,根据第②段“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等句子可知,这一段具体描写了以往回母亲家过年时的温馨场景,母亲记得住每个孩子的喜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关怀和爱,有助于塑造母亲慈爱的形象。
结构上,根据第②段“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③段“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了它。姐姐说,妈老了”和第⑧段“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可知,插叙部分中能干的、细致的、慈爱的母亲和现在的记忆衰退、无力为孩子准备东西的的母亲形成对比,进而突出了母亲老去的事实,更能够突出母亲的“爱无力”和作者对母亲的愧疚、牵挂等,故这一段插叙为下文写母亲年老体衰、记忆衰退而爱到无力做铺垫。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④段画线句“她的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把母亲(或母亲的背影)比作一枚核桃,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年老力衰令人心碎的形象,结合⑦段“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可知,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怜惜、心疼之情。
2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文章的结尾往往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在文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结构上:收束全文,“终于爱到无力”照应文章题目;
内容上:这一段点明主旨,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但并不可以永恒,当母亲为我们倾尽所有时,就算她想爱,也力不从心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也包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②段“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可知,母亲勤劳能干;
根据⑥段“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可知,母亲任劳任怨;
根据③段“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可知,母亲慈爱善良;
根据⑥段“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可知,母亲无私奉献。
23.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作用。
含义:根据⑧段“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可知,含义是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孩子,直到自己无能为力。
作用:根据第②段“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和第⑧段“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可知,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赞颂了母亲的伟大:结合⑧段“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可知,包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根据题目中“爱到无力”能引起人们的疑问,爱怎会无力,什么情况是爱无力的样子或状态等可知,设下悬念,富有感染力,结合⑨段“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结构严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骄傲
(1)父亲是个矜持的人,中年之后,世事磨砺,越发审慎内敛。我却见过他骄傲的模样。
(2)那是哥哥考上大学的夏天,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的单位。哥哥是我们那个小县城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白天父亲接受了一整天同事的羡慕、恭喜。晚上父亲请了假,打算把通知书送回家,让家里人高兴一下。那时我们家还住在乡下,我因为家里的特殊原因,一直跟在父亲身边。
(3)傍晚的时候,我们赶到了车站。每天有一班车早晨从我的老家开往县城,晚上再返回去。可是车站的人告知我们,那天的班车出了点故障,晚上这一趟取消了,因为那辆班车是台老爷车,所以这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父亲拉着我站在空旷的候车室,他站了一会儿,说:“我们走回去吧。”我说:“我走不动啊。”因为县城离我们家有五十多里地,而那年我只有七岁。父亲说:“没事儿,走不动我背你。”我们买了几个面包,在车站灌了一小壶水就上路了。
(4)刚出县城,天色就朦胧起来,恰巧遇到了父亲的一个熟人,赶夜路有熟人说说话,照应、壮胆,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两个人说着见闻,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孩子身上。父亲拍拍挎包说:“我着急回去,是送录取通知书,孩子考上了某某学校,是全国重点啊。”父亲强调着,那声音里的喜悦隔着夜色都能感觉得到。那个熟人感到很惊奇,道了贺,说了许多恭维的话。父亲不时发出笑声,那笑声实在是响亮,把路旁的蛐蛐等野虫的叫声都盖过去了。他们又聊别的话题,可是不久,父亲又把话题转了回来,他讲哥哥在家里是怎样的懂事、勤奋,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没发现父亲如此得意,甚至有些忘了形。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已经把能说的赞美的话都说尽了,剩下的只有听着。也不管人家是否有耐心听,父亲只是不停地说,就像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当我趴在他后背上睡着时,他仍然兴奋地说着。
(5)还有一次是我考高中,考了乡里第一名。谁来家里,父亲都把成绩单拿给人家看,弄得家里一来客人我就找借口跑出去。一再接受赞美,我很不自在,跟父亲说不要这样,父亲却还是我行我素。
(6)一天中午,一个亲戚来串门,他家孩子跟我一起参加考试,考得不太好。父亲这次没有说成绩。但是那个亲戚走后,父亲自己坐在小桌旁,还是拿出那张成绩单,戴上眼镜看了又看,边看边自言自语:“我姑娘比他家孩子小一岁呢,成绩比他家孩子高好几十分。”说完嘴角翘得高高的,表情像欢快的小溪,我回避了父亲的目光,脸色也不好,心想:我怎么有这么一个浅薄的父亲。
(7)可是父亲退休那一年,我感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开始重新审视父亲的这些言行。父亲退休时,作为在法律战线有特殊贡献的人,部里给他颁发了银质奖章,这枚勋章全国只有二十多人得到。可是这么大的荣誉,父亲只字未提,参加完颁奖礼,他就把奖状和勋章锁进了柜子里,甚至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姐姐都不知道。由此我突然想到,如果父亲是爱炫耀的人,为什么这么大的荣誉他反而一声不吭?我突然懂了,父亲对哥哥和我取得成绩的炫耀不是虚荣,而是一个父亲内心的骄傲,无法克制的从内到外的骄傲。
(8)父亲去世后,我一下感觉到,世上真心实意为我骄傲的那个人走了,那个人是我的父亲。
(陈柏清/文,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校改)
24.本文由“我”回忆父亲的骄傲写起,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从父亲的角度概括。
25.请对第(6)段的划线句做赏析。
26.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7.选出对选文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文章按照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有关父亲对待哥哥、“我”及他自己的几件事。
B.文章通过父亲因我们的优秀而炫耀却对自己取得殊荣而不张扬的前后对比,突出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荣的。
C.“我”是所有事件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全文,所以“我”是文章的主体,是文章着力刻画的。
D.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出“我”对错误理解父爱的后悔,呼吁我们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父爱。
【答案】
24.①父亲跟我一起去车站坐车,要把哥哥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送回家里;②父亲得知我的好成绩,不断把成绩单拿出来给人家看;③父亲退休时获得极少数人才能得到的银质奖章,但是却默默锁进柜子。
25.运用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父亲看我的成绩单时的骄傲与快乐,反衬出我内心的不满,与后文我的愧疚形成对比,为后文做铺垫。
26.①关爱孩子,从父亲为我们的成绩骄傲可以看出;②善解人意,从亲戚家孩子考的不如我那件事可以看出;③淡泊名利,不爱炫耀,从父亲对自己的奖项不炫耀可以看出。
27.C
【解析】
2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注意:从父亲角度概括,即是以父亲为主语。
(1)结合第(2)段“白天父亲接受了一整天同事的羡慕、恭喜。晚上父亲请了假,打算把通知书送回家,让里人高兴一下”、第(3)段“那天的班车出了点故障,晚上这一趟取消了,因为那辆班车是台老爷车,所以这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父亲拉着我站在空旷的候车室,他站了一会儿,说:‘我们走回去吧’”、第(4)段“可是不久,父亲又把话题转了回来,他讲哥哥在家里是怎样的懂事、勤奋,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没发现父亲如此得意,甚至有些忘了形”等句子可概括:父亲因为哥哥考上重点大学而极度兴奋,在班车出了事故的情况下,父亲带着“我”一起走回老家,并且一路和老乡说这哥哥的优秀。
(2)结合第(5)(6)段“还有一次是我考高中,考了乡里第一名。谁来家里,父亲都把成绩单拿给人家看”可概括:父亲得知“我”的好成绩,不断把成绩单拿出来给人家看。
(3)结合第(7)段“父亲退休时,作为在法律战线有特殊贡献的人,部里给他颁发了银质奖章,这枚勋章全国只有二十多人得到。可是这么大的荣誉,父亲只字未提,参加完颁奖礼,他就把奖状和勋章锁进了柜子里”可概括:父亲退休时获得极少数人才能得到的银质奖章,但是却默默锁进柜子。
2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手法判断。结合“坐在、拿出、戴上、看”等词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说完嘴角翘得高高的,表情像欢快的小溪”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我姑娘比他家孩子小一岁呢,成绩比他家孩子高好几十分”等句子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结合“说完嘴角翘得高高的,表情像欢快的小溪”可知,把父亲的表情比成欢快的小溪,可知运用了比喻修辞。结合“心想:我怎么有这么一个浅薄的父亲”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
(2)作用分析。“坐在、拿出、戴上、看”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而准确地描写出了父亲拿出成绩单的过程,写出了父亲看成绩单的认真。“我姑娘比他家孩子小一岁呢,成绩比他家孩子高好几十分”这句语言描写直接写出了父亲因为孩子成绩好而自豪而喜悦的心情。结合“说完嘴角翘得高高的,表情像欢快的小溪”可知,这里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具体描摹出了父亲脸上的神情,写出了父亲看“我”的成绩单时的骄傲与快乐。结合“我回避了父亲的目光,脸色也不好,心想:我怎么有这么一个浅薄的父亲”可知,“回避”是动作描写,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如此爱炫耀的不满。父亲的骄傲快乐和我的不满形成对比,结合第七段“由此我突然想到,如果父亲是爱炫耀的人,为什么这么大的荣誉他反而一声不吭?”可知,后来通过父亲把自己的奖章锁进柜子的行为,“我”进一步认识了父亲,知道父亲不是一个爱炫耀的人,产生了一种愧疚。故前文的不满和后文的愧疚形成对比,同时为后文进一步认识父亲做了铺垫。
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结合第(7)段“我突然懂了,父亲对哥哥和我取得成绩的炫耀不是虚荣,而是一个父亲内心的骄傲,无法克制的从内到外的骄傲”可知,父亲为了哥哥和“我”的优秀成绩而高兴,甚至开始不由自主地炫耀,表现出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
(2)结合第(6)段“一天中午,一个亲戚来串门,他家孩子跟我一起参加考试,考得不太好。父亲这次没有说成绩”可知,父亲不停地和周围人炫耀“我”的成绩,但是面对一个孩子考的不好的亲戚,父亲却不言语了,看出父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3)结合第(7)段“父亲退休时,作为在法律战线有特殊贡献的人,部里给他颁发了银质奖章,这枚勋章全国只有二十多人得到。可是这么大的荣誉,父亲只字未提,参加完颁奖礼,他就把奖状和勋章锁进了柜子里,甚至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姐姐都不知道”可知,父亲把自己获得的极少数人才能有的奖章锁进柜子,看出父亲是一个淡泊名利,不爱炫耀的人。
2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我”是所有事件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全文,所以“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而不是主体人物,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的是父亲的形象,父亲是文章着力刻画的,C错误,故选C。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1同步讲义:《散步》新课预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11同步讲义:《散步》新课预习(原卷版+解析),共3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解读,总结归纳,积累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08拓展讲义:写景散文专题阅读(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专题08拓展讲义:写景散文专题阅读(原卷版+解析),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写景散文的几种行文方式,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散文的鉴赏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3 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这是一份专题23 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文件包含专题23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解析版docx、专题23拓展讲义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