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77174/0-17295615854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上《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77174/0-17295615855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上《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77174/0-17295615855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枫桥夜泊第二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诗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教师小结,布置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一、古诗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此处插入一张课件,内容:全诗,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画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都在啼哭,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生:第一句好,感觉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
(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师:读诗像品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入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没有,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7.品析画面。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诗人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再读一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是什么意思?
生:被邀请来做客的人。
师:“客人”是谁?
生: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联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盼望与家人团圆,却不能及时归家的愁闷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绕梁,绵延悠长。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围绕诗人的这条情感线索,借助课前自学,从重点词,到诗句的意思,精读感悟,以读促悟,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配乐朗诵: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生:孤独、愁郁。
师: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对诗人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人之所以有此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唱红了大江南北,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就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不朽的睡眠”。我们就来欣赏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播放歌曲)。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赏析诗意,体会意境,深情朗读,熟读背诵,绘画诗意,体验诗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第一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学习古诗,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主学习,课堂回顾,交流方法,延伸拓展,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学习古诗,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主学习,课堂回顾,交流方法,延伸拓展,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