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追逐光亮,我们可以从先贤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追光路上,会看到______,______”的斗志昂扬、积极进取;(李白《行路难》)我们会悟到“______,______”的新陈代谢、前景美好的哲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会领会到先贤对离人的“__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
    (2)阅读古诗文,领略自然意趣美。“槲叶落山路,______”,俯仰之间,落叶繁花,野趣横生。(温庭筠《商山早行》)“______,______”,山野之中,春花秀美,夏树葱茏。(欧阳修《醉翁亭记》)“雾凇沆砀,______,上下一白”,雾气弥漫,天地浑然,银装素裹。(张岱《湖心亭看雪》)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lí( )明颤( )栗薄( )雾kuàng( )野
    (2)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2分)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3)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表达。联系[甲][乙][丙]三首诗歌所用色彩词基调不同于另外两首的是______。(2分)
    (4)请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惶乱的雁群”这个意象的内涵。(4分)
    3.请你参加以“走进古诗文里的亭台楼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请根据语意,为以下资料横线处选择合适的句子。( )(2分)
    亭,四面临风,轻巧玲珑。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的美称。在高处筑亭,______;在山脚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在临水处筑亭,______;在林木深处筑亭,______。“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座空亭,就是盛放在天地间的一眼空灵、通透的泉。
    【甲】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
    A.【甲】【乙】【丙】B.【丙】【甲】【乙】C.【乙】【甲】【丙】D.【丙】【乙】【甲】
    (2)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人这样评价:黄鹤楼仙风道骨,旷放飘逸,多有“仙气”;滕王阁瑰伟绝特,神采飞扬,颇具“灵气”;岳阳楼堂堂正正,典重端方,最称“浩气”。
    请你任选一座楼并结合学过的古诗文中的诗句简述这样评价它的原因。(4分)
    (3)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亭”。凡亭台皆有千古楹联题记,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有关“四大名亭”的楹联。请你任选一副判断它属于哪座名亭的对联,并说明理由。(3分)
    A.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B.平添枫叶三分艳 难写江天一叶秋
    C.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D.波涌湖光远 山催水色深
    (4)下面是小安参加完活动后写的活动心得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4分)
    【甲】“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早已赋予《三大名楼》以非凡的品格和神韵。【乙】它们不仅饱含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的叩问与思索,而且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化。
    ①[甲]处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2分)
    ②[乙]处有语病,请修改。(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表达哲思。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良梨村美好、甜蜜、生机勃勃的景象。
    C.“梨花”在作者的笔下,既是离愁别绪的象征,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虽然三百多岁了,却老当益壮,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作者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独特意义。
    5.从全文来看,作者更喜欢春季,但是为什么开篇要说自己最爱秋季呢?请简要分析。(4分)
    6.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6分)
    ①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②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写作手法)(3分)
    7.第③段作者将民宿墙上一幅农民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合适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8.标题为“从理解一朵花开始”,那作者从“一朵花”中理解到了什么?(6分)
    (二)(16分)
    “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区处处可见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同学们打算探究非遗——“簪花”的前世今生。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簪花”新闻速递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以下是记者和泉州当地一位71岁的蟳埔女(阿嬷)的采访内容。
    材料三
    9.以下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簪花已成为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活动的新宠,这股风吹向全国多个景区,成为一种风潮。
    B.如果外地游客在泉州看到簪花的人,他们就知道这些人来自蟳埔村。
    C.簪花是古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
    D.从古代到现代,“簪花”群体在不断扩大,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
    10.请你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在材料二横线处填写相关采访问题。(4分)
    11.某同学梳理“簪花”习俗历史发展画了一张图,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图所表达的内容配上解说词。(4分)
    12.对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5分)
    链接材料: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
    ——《中国日报》
    (三)(16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①,戴华阳巾②,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删改)
    【注】①鹤氅(chǎng)衣:指道服。②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微______
    (3)公退之暇,被鹤氅衣被______
    (4)亦谪居之胜概也。胜______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16.【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有诗云:“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寻常最奇崛”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看似寻常的事物;看似寻常的一句话;看似寻常的一件事;看似寻常的一个细节;看似寻常的一个变化……如果你能细心观察,用心品味,以此为乐,你就会迸发出许多睿智的见解,成为洞察人生的智者,热爱生活的达者,从而领略人生的无限精彩。
    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联系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600字;(5)书写要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学情联合调研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枳花明驿墙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天与云与山与水(每空1分)
    2.(1)黎 zhàn bó 旷(每处1分)
    (2)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标对一处给1分,多标不给分。)
    (3)[甲](2分)
    (4)示例:“惶乱的雁群”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北方人民流离失所、逃亡他乡的情景。(答出雁群象征逃亡的北方人民,意思对即可。(4分)
    3.(1)B(2分)【甲】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应有水的存在,应是“在临水处筑亭”,在第二空格处填写;【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应是“在林木深处筑亭”,在第三空格处填写;【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应是“在高处筑亭”,在第一空格处填写。
    (2)示例:黄鹤楼有“仙气”:崔颢《黄鹤楼》中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运用了典故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鹤去楼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美丽的传说给黄鹤楼增添了“仙气”。
    示例二:岳阳楼有“浩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在被贬官的情况下,人生处在困境之时抒发的浩然正气,因而使得岳阳楼拥有了“浩气”。
    评分标准:联系古诗文诗句2分,合理分析2分。
    (3)安徽滁州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出名,文中有“泉香而酒洌”一句,可见相对应的对联为C。北京先农坛陶然亭,位于都城北京,由“帝城”一词,可见相对应的对联为A。湖南长沙爱晚亭,因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得名,由“枫叶”一词,可见相对应的对联为B。浙江杭州湖心亭,位于西湖的中心,有山有水,可见相对应的对联为D。
    评分标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
    (4)①把书名号改为引号;(2分)
    ②它们不仅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而且也饱含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的叩问与思索。(2分)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4.C(3分)(联系“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可知,在古典诗词意象中,梨花通常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但本文却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给梨花一种崭新的诠释。)
    5.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2分)先写年轻时作者最爱秋天的清凉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这是为了引出下文人到中年时从理解一朵花开始,懂得欣赏春天。突出了对梨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2分)
    6.①系,系上;蘸,蘸取;点,触碰。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良梨村果农点梨花时繁忙的劳动场景,表现其技艺的娴熟和勤劳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评分标准:分析词义1分,句子内容1分,体现出人物品质或感情1分。
    ②运用了联想。由眼前实实在在的一树梨花,联想到果实累累的画面。从侧面强烈地突出眼前花开得热烈、繁盛、壮观的特点。(联想手法1分,联想的过程1分,分析好处1分。)
    7.合适。①画中的农妇“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的“梨树林”,画面的内容和主题与春天密切相关。(2分)②春天象征农民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春天在那里》作为画名,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分)
    8.①体会到梨花的美好、甜蜜、盛大;②看到梨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期盼和经济效益;③感受到梨花蓬勃的生命气息、生命的尊严和力量;④感受到对生活的希望和期许;⑤理解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二)(17分)
    9.A【解析】B.材料二说外面的人一看到蟳埔女这样打扮,就知道是蟳埔人,但并不是看到所有簪花的人就知道来自蟳埔村。C.材料三表明唐宋时期簪花之风盛行,不仅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簪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D.材料三表明簪花习俗从秦汉时期就有女子簪花,并非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
    10.①蟳埔村的女子是从几岁开始簪花的?②那你们一般都戴什么花,有讲究吗?
    【解析】第一个括号处根据阿嬷的回答可知,这个问题是在询问蟳埔村女子开始戴花的时间。第二个括号处阿嬷随后的回答,详细说明了平时戴花的种类以及不同情况下戴花的讲究,与这个问题相呼应。
    11.示例:簪花,起于秦汉,鲜花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髻插花的现象逐渐多起来了。唐朝时期簪花在贵族上流社会中渐成风尚,可簪之花类型也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宋代,簪花时尚达到极盛,并有了相关的礼仪程序,而且无论男女,不论贵贱,均行簪花。(找出不同时代的簪花习俗,按照演变发展规律加以解说。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四种即可得4分)
    12.示例1: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呈现,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在传承中赓续中华文脉。
    示例2: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呈现,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这些富有文化现象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又彰显着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不断提升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城乡文化探究。
    【解析】对于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
    历史文化传承、审美价值、情感寄托与心理需求、社交媒体的推动等。
    (三)(1分)
    13.(1)因为(2)如果没有(3)同“披”,披着(4)美好(1处1分,共4分)
    14.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1处1分,共2分。)
    15.(1)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3分)
    (2)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实在无法——(或全都)描述出来(3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遭贬之后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自得其乐的人生志趣。(2分)
    (乙)参考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除了水色山光之外,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退去,煮茶的烟火熄灭,便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正是谪居生活的美好之处啊。
    三、写作(55分)
    抓住“寻常”,从“寻常”的人和事中观察、感悟、品味、领略生活的无限美好和人生的无穷智慧。
    [甲]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lí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乙]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
    (写于1938年)
    [丙]
    薄雾在迷蒙着kuàng野啊……
    前面只隐现着
    一条渐渐模糊的
    灰黄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两旁的
    乌暗而枯干的田亩……
    与枯死的野草,
    与杂在野草里的
    腐烂了的禾根;
    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
    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
    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啊……
    (写于1940年)
    序号
    新闻标题
    出处和时间
    1
    “簪花”的姑娘,成了济南府老城一景
    “新浪网”2024.5.1
    2
    假期首日超10万人涌入这个古镇洛带簪花为何如此“上头”?
    《成都商报》2024.5.3
    3
    穿汉服戴簪花,年轻人大明湖夜游花样多
    《齐鲁晚报》2024.5.3
    4
    到哈尔滨“簪花”定格美好瞬间
    《哈尔滨日报》2024.5.4
    5
    长沙街头现送花爷爷“簪花郎”
    《新民晚报》2024.5.9
    记者
    阿嬷
    (1)______?
    我们这从小就戴花。大概四五岁左右吧,父母就会帮我们挑花然后盘头。那时候觉得挺好玩的,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就觉得好看。到了十多岁我们就要自己盘头发簪花了。
    (2)______?
    平时我们就戴新鲜(时令)的花,黄菊,红菊,茉莉花,马蹄花,含笑花,觉得好看就选了。像现在一样,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戴红花和黄花多。送给家人的都用一个手掌大的大花,送给别人的会用个头小一些的。
    对于蟳埔村而言,女子簪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我人生苦,习惯了。戴花能使心情好。不管是捕鱼还是卖海蛎,只要天天都能戴不同的花,心情就会特别好,手里的活也不觉得辛苦了。外面的人一看到我们这样打扮,也就知道是我们这边(蟳埔)人了。
    朝代
    相关文字记载
    秦汉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
    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汉刘歆《西京杂记》
    魏晋南北朝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
    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南朝梁代萧纲《茱萸女》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顺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顾之巾上。时人荣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

    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礼志》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

    文人保持簪花习俗。

    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相关试卷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

    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Y九年级语文pdf、Y九年级语文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皖东南初中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东南初中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材料题,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与欣赏,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