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考点串讲专练(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2024统编版全国通用
- 专题10 成长经历类作文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训练(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1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1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七年级上·陕西渭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2)俄而雪骤( )
(3)公欣然曰( )
(4)撒盐空中差可拟(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B.文章通过行动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C.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D.作者虽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你认为谢太傅家有怎样的家庭氛围?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 文章的义理。 急 高兴的样子 相比 2.(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B 4.从“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内容可以看出,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是融洽、和谐、欢快、轻松、富有文化气息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②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③句意:太傅高兴地说。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何,什么;似,像。
②重点词:未若,不如;因,趁,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由“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知,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温的文学才华。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在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室外冰天雪地,室内谈笑风生,表现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家庭氛围热闹、欢快;“公欣然”“公大笑乐”,写谢太傅借雪景提出疑问,侄儿侄女各自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后,谢太傅开怀大笑;体现了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富有文化气息的。
【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3-24七年级上·福建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门外戏 戏:
(3)相委而去 委: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子之行 与人期行B.年与时驰 元方时年七岁
C.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D.意与日去 意暇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8.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请简要分析。
【答案】5. 约定 嬉戏,玩耍 舍弃 回头看 6.B 7.(1)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2)友人感到很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8.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认为应言而有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认为父亲的朋友不应该对子骂父;第三,他对父亲朋友的反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分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与友期行”的句意是: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门外戏”的句意是:在门外玩耍。戏:嬉戏,玩耍。
(3)“相委而去”的句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古今异义词,舍弃。
(4)“入门不顾”的句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解释为:同行;
B.时间/当时;
C.太阳/每天;
D.意志/神情、态度;
故选B。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待(等待)、至(到)、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惭(惭愧)、引(拉)”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礼”的重要;以“入门不顾”的行为,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的有力回击,同时也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3-24七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传不习乎 传:
(4)博学而笃志 笃: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
12.你的同学小文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一般。学习了本文后。请你告诉他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来帮帮他。
【答案】9. 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坚定。 10.(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1.C 12.示例一:小文,《论语》中有句经典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日常学习中要做到学思结合,这样才能让我们有目的性的去学,令学习事半功倍。
示例二:小文,《论语》中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们要重视复习已学知识,不断巩固夯实,才能打牢基础,学习才更有效果。(结合课文中有关学习方法的任意一条来谈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吗? 说:同“悦”,愉快。
(2)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3)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
(1)罔:迷惑;殆:困惑;而: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
(2)择:选择;善:优点;而:连词,表示承接,不译。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要整体理解句意,然后借助虚词、句式、和标志性词语,再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划分。
C.此句“可以”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可以凭借”;“为师”意思是“做老师”,故断句为:可以∕为师矣。
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题干中要求用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小文,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哪几则是谈论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表现学习要不断的复习;“传不习乎”表明老师传授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学而不思则罔”表明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这些都是谈学习方法的。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条去劝导小文。注意要有称呼,要有礼貌。
示例:小文,《论语》中有句经典句子“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按时去温习,这样才可以防止遗忘,如果你能经常有计划地去温习老师讲过的知识,一定可以提高你的成绩。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
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为政》
④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为政》
⑤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缺点。”《述而》
⑥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23-24七年级上·山东聊城·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传不习乎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文段多次提到“乐”,请任选文段画线的一个句子,概括“乐”从何来。
【答案】13.(1)生气(恼怒)(2)老师传授的知识 14.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5.示例一: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学问中得到快乐。
示例二:安贫乐道,在坚守中得到快乐。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差异、通假字。
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②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原则,坚持“文、达、雅”原则。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重点词有:
其,他们;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表顺承;从,跟从,学习;改,改正。“其不善者而改之”是省略句,句首省略动词“择”。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根据题干“请任选文段画线的一个句子,概括“乐”从何来”可知,从两个划线句子中分析。
解答此题,应先理解“乐”的含义,再结合语句分析“乐”从来?
示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我们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以学习为乐趣,在研究学问中就得到快乐。
示例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是“乐趣”的意思,生活平淡,恬淡安然,坚守自己的志向,在其中得到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23-24七年级上·河南驻马店·期中)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B.回也不改其乐 改:改变
C.饭疏食 饭:米饭
D.曲肱而枕之 曲:弯曲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语段(一)是如何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的?
19.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概括孔子的利欲观?并说说这种观念对我们有何启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答案】16.C 17.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8.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陋巷之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进行对比,来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 19.两个语段反映了孔子不接受不符合道义的荣华富贵的观念
启示:我们必须通过正当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富贵和安逸,否则宁可清贫,也不能丢了尊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C.句意:吃粗粮。饭,吃。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而,表修饰。且,表并列。于,对于。如,像。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可知,运用了对比手法,别人不能忍受生活的困苦,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不改其乐。通过对比,突出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阅读启示。
第一问:根据文本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材料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孔子的利欲观是不接受不符合道义的荣华富贵。
第二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们应用正当的手段,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美好的生活。如果不能,那就甘守清贫,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链接材料]: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做事的。”
(23-24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子敬①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②,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③。”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④。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②樗(chū)蒲:出现于汉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③南风不竞:事出《左传》,这里指的是南边的玩家处于劣势,即将要输。④荀奉倩“简贵不与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而刘真长即刘惔是“门无杂宾”。二人都是交友十分谨慎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尝( ) (2)轻( ) (3)乃( ) (4)去( )
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停顿(限两处)。
子 敬 瞋 目 曰 远 惭 荀 奉 倩 近 愧 刘 真 长
3.翻译句子。
(1)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
(2)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4.从文中可以看出王献之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谈谈。
【答案】1. 曾经 轻视 于是、就 离开 2.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3.(1)王献之看出(游戏的)胜负,于是说:“南边的要输了”
(2)门生们就说:“你这个小孩子只是管中窥豹罢了,至多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纹。” 4.①从他的语言描写,淡定从容回复门生的轻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自我,坚定自己的原则、不因他人的话语而改变自己想法的人。②从他拂袖而去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他一身正气,交友慎重。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翻译。
(1)尝看诸门生樗蒲:曾经观看一些门客赌博。尝,曾经;
(2)门生辈轻其小儿:门客们轻视他是小孩子。轻,轻视;
(3)乃曰:就说。乃,于是、就;
(4)遂拂衣而去:于是甩一甩袖子就离开了。去,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句意:子敬气得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
“曰”是说的意思,“曰”前面是说的人,后面是说的内容,断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句式结构相近,断开;
故断句: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因:于是。曰:说。南风不竞:事出《左传》,这里指的是南边的玩家处于劣势,即将要输。
(2)乃:就。曰: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意为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形容片面看问题,看待问题不全面。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意思是子敬气得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这是他语言描写,这表明他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价值有高度的自尊心。同时,这也显示出他对历史人物和当时的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尊重。淡定从容回复门生的轻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自我,坚定自己的原则、不因他人的话语,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遂拂衣而去。”意思是于是甩一甩袖子就离开了。这是对他的动作描写,不因他人的话语改变自己,而选择离开,显示了他的敏感和决断。他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视和批评,会立即做出反应,这也表现出他的直率和自我,从他拂袖而去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他一身正气,交友慎重。
【点睛】参考译文:
王子敬只有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赌博,看见他们要出现输赢的时候,便说:“南风不竞(南边的要输)。”门客们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这位小郎也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气得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于是甩一甩袖子就离开了。
(23-24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钟毓、钟会:三国时魏国大臣钟繇的两个儿子。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3)卿面何以汗( )
(4)复问会( )
6.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魏 文 帝 闻 之 语 其 父 繇 曰 可 令 二 子 来
7.翻译下列各句。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8.钟会是历史上有名的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之士,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少年钟会的语言艺术。
【答案】5. 趁,乘 年少时 动词,出汗 又 6.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7.(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8.示例:钟会见到魏文帝时,明明不紧张、不害怕,但为了顾及皇帝的尊严和哥哥的面子,故意说自己害怕到“汗不敢出”,这句话既是化用了哥哥的语言,又有自己的创造,把汗水拟人化,借以夸张地表达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恐慌,语言灵活俏皮,充满机智。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吹起在空中飞舞。因:趁,乘;
(2)句意: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少:年少时;
(3)句意:你脸上为什么出汗?汗:动词,出汗;
(4)句意:文帝又问钟会。复:又。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魏文帝闻之”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故此断开。“语其父钟繇曰”是魏文帝紧随而来的行动,“可令二子来”是魏文帝对钟繇说的话,故此断开。可据此断句为: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惭:惭愧;引:拉,牵;之:代词,代指元方;顾:回头看;
(2)对:回答;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惶惶:恐惧的样子;浆:水浆。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分析,钟毓的性格相对拘守礼节,即使是面见文帝也还不忘礼节。而钟会的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体现出其机智,语言的善辩。见到魏文帝时,明明不紧张、不害怕,但为了顾及皇帝的尊严和哥哥的面子,故意说自己害怕到“汗不敢出”,这句话既化用了哥哥的语言,见机行事,又有自己的创造,把汗水拟人化,巧妙作答,用夸张的说法表达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恐慌,语言灵活俏皮,充满机智。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结合钟会的答话分析其语言的反应机敏、能言善辩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兄弟两,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兄弟俩奉旨觐见。觐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见到陛下您,心里害怕得发抖,非常恐惧,汗就好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见到陛下您,心里害怕得发抖,非常恐惧,汗不敢流出来。”
(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①,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②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簟:凉席。②荐:草垫子。
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的字。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大看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B.即举所坐者送之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C.因语恭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D.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恭 从 会 稽 还
1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2)饭疏食,饮水。(《论语》)
13.王恭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9. 告诉 离开 听,听到 ② 10.C 11.王恭∕从会稽∕还 12.(1)你从东边回来,所以应该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
(2)吃粗粮,喝冷水。 13.节俭,大方,清廉,自律。任答两个,并结合内容分析。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可知,王大想要向王恭要一张竹席,所以和王恭说话;所以推测“语”是“告诉”的意思。“因语恭”句意:便告诉王恭说。语:告诉。
(2)“太丘舍去”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大去后”句意:王大离开后;去:离开。
(3)“充耳不闻”意思是:塞住耳朵不听;闻:听。“后大闻之”句意: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闻:听,听到。
(4)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②。“恭作人无长物”句意: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长:多余,剩余。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代词,他;
B.代词,他/代词,他;
C.副词,于是/乘、趁;
D.表转折,但是、却/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王恭从会稽回来后。
在主语“王恭”后断一处;在状语“从会稽”后断一处;
正确断句为:王恭∕从会稽∕还。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东:从东边;故:所以;可:可以;以:拿;及:给;
(2)饭:吃;疏食:粗粮;饮:喝;水:凉水。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可知,王恭没有多余的东西,面对他人的索取,王恭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就送给了王大;可见王恭为人大方;根据“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可知,王恭没有多余的东西;可见其为人节俭、清廉、自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告诉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竹席)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向你要呢。”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23-24七年级上·湖南湘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4.用“/”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
15.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16.你认为文中的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4.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15.只有一位公子躺在床上袒露出腹部,好像没听说这回事一样。 16.不拘礼节、为人坦率、率真自然、豁达不羁……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郗太傅”是主语,“在京口”做谓语和宾语,因此“郗太傅在京口”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是动宾结构短语,“求女婿”是对“遣门生与王丞相书”的进一步解说,因此“求女婿”的前面要断开;句意: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故断句为: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唯:只。一郎:一位公子。坦腹:袒露出腹部。如:好像。闻:听见,听说。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可知,王羲之淡然面对郗太傅择婿。当人来挑女婿,王羲之却在东床敞开上衣而卧,若无其事,见喜不喜,遇事不改常态,与其他王家兄弟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提体现了他不拘礼节、为人坦率、率真自然、豁达不羁。
【点睛】参考译文:
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23-24七年级上·江西景德镇·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②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③,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⑤!”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依附:依傍附从,这里指搭船。②辄:即,就。③疑:犹豫不决。④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⑤邪:同“耶”,呢。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欲: ②舍: ③遂: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幸尚宽,何为不可?
②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9.华歆与王朗在患难中对待他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结合本文内容分析。
【答案】17. 想要 舍弃,丢下 于是,就 18.①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②世人也借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19.华歆: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诚实守信,不能遇事只考虑自己。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有一人欲依附”句意:有一人想要依附。欲:想要。
(2)“王欲舍所携人”句意:王朗想舍弃刚才搭船的人。舍:舍弃,丢下。
(3)“遂携拯如初”句意: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遂:于是,就。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幸:幸好;尚:还;宽:宽敞;何为:为什么;
(2)以:用、借;定判定;之:的。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想要依附,歆辄难之”“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可知,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时,华歆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到了危急关头,华歆也没有抛弃“欲依附者”,可见华歆讲信用,考虑问题很周到,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
根据“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知,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
启发我们为人应该信守承诺,做事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是否受损。
【点睛】参考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舍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事态的紧急而抛弃他们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借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3-24七年级上·天津滨海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望梅止渴
魏武①行役②,失汲③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④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役:打仗。③汲:水源。④饶:富足,多
20.解释句中加点词。
(1)三军皆渴
(2)乃令曰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2.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魏武帝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20.(1)皆:全,都;(2)乃:于是。 21.士兵们听到后,嘴里都流出口水,由此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22.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让军队成功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其才思敏捷、足智多谋。
【解析】20.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1)句意:士兵们都很口渴。皆,都。
(2)句意:(曹操)就下令说。乃:就。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闻:听到;之:代词,这番话;皆:都;水:口水;及:到达。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可知,明显是骗士兵们的话,士兵们听到前方的梅子,又酸又甜,于是嘴里就流出了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一直走到了有水源的地方,可见他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常识,聪明机智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曹操的部队行军打仗,找不到取水的道路,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就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到后,嘴里都流出口水,由此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宾客诣陈太丘宿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③自可,何必饭也?”
【注】①箅(bì):竹制的蒸饭用的盛放器具。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③糜:粥。
23.用斜线(/)标出下面两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各一处)。
(1)客与太丘论议
(2)俱委而窃听
2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
(2)委而窃听( )
(3)尔颇有所识不( )
(4)二子长跪俱说( )
2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26.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表现元方、季方记忆力超群和专注力强。
27.请结合文本,多角度说说你对作为父亲的陈太丘的认识。
【答案】23.(1)客 与 太 丘 ∕论 议 (2)俱/ 委 而 窃 听 24. 派/让 舍弃,放下 通“否” 都/一起 25.像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26.(1)因为元方、季方两人太专注于听大人们的谈话, 忘了把蒸饭的工具(箅)放上去,就把米放进了锅里,变成了粥。
(2)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地说出了,可见其记忆力超群。 27.围绕“严厉”和“慈祥”或者“宽容有教育智慧”来阐述即可,其他只要符合文本表述亦可。
【解析】2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1)句意为:客人和陈太丘长在一起清谈。“客与太丘”表示客人是与太丘(即陈寔)在一起;“论议”是动词短语,表示他们正在进行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故划分为:客与太丘∕论议 。
(2)句意为: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俱”是副词,表示“都”或“一起”。“委而窃听”是其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划分为:俱/委而窃听。
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陈太丘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使:派/让;
(2)句意为: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委:舍弃,放下;
(3)句意为: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不:通“否”;
(4)句意为: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俱:都/一起。
2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如此,像这样;但,只要;糜,粥。自可,就行了。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饭落釜中”可知,元方、季方两人太专注于听大人们的谈话, 忘了把蒸饭的工具(箅)放上去,就把米放进了锅里,变成了粥。
结合“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可知,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地说出了,可见其记忆力超群。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陈太丘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父亲。从文中可以看出,陈太丘在发现孩子们因为偷听他与客人的谈话而忘记了煮饭时,并没有生气或责备他们,而是选择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还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习和成长。此外,陈太丘还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欣赏他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这种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陈太丘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有学问、有修养、懂得宽容和理解的好父亲。
【点睛】参考译文:有位客人到陈太丘家过夜,陈太丘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太丘长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太丘长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 陈太丘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23-24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①中。子贡相卫,而结驷②连骑,排藜藿,入穷阎③,诣谢原宪。宪摄④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⑤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注释】①草泽:荒野之地。②驷:音sì,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指马车。“结驷连骑”,随从车马接连不断,前呼后拥,指出行排场盛大。③排:披,分开。“藜藿”,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当作“藜藿”,即灰藿,一种高过人的野草。“穷”,陋。“阎”,巷门,此指里巷。④摄:整理。⑤怿:音yì,喜悦,高兴。
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原宪遂亡在草泽中 亡:死亡
B.子贡相卫 相:做……的臣相
C.诣谢原宪 诣:拜访
D.宪摄敝衣冠见子贡 敝:破旧
2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2)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30.文中原宪的言行与下面哪一个观点匹配?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出阐述理由。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28.A 29.(1)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
(2)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 30.与C相匹配。因为C这一则孔子强调要安贫乐道,不能不择手段追求富贵。从他住在简陋的巷子,穿戴破旧,从他说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这些可以看出他安贫守道,不在乎名利。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亡:流亡;
故选A。
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闻:听说;谓:叫做;道:道义;行:实行、践行。
(2)终身:一生;耻:为……感到羞耻;言之过:言语的过失。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宪摄敝衣冠见子贡”等语句可知,原宪寄身在荒野之地,穿着破旧;再结合“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可知,原宪虽然物质生活贫困,但他坚守、追求道义,能看出他安贫守道,不在乎名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强调立志求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生活条件差,拒绝不义之财,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形象。所以原宪的言行与C是匹配的。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去世,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贡出任卫国之相,随从的车马前呼后拥,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进入僻陋的里巷,拜访问候原宪。原宪整理好所穿戴的破旧衣帽会见子贡。子贡为此感到羞耻,说:“夫子难道有什么毛病吗?”原宪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而不是病啊。”子贡觉得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
(23-24七年级上·贵州六盘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选自《论语》)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 pì):谄媚奉承、玩弄手腕。辟,同“僻”,指逢迎谄媚。③善柔:阿谀奉承。④便佞(pián nìng):花言巧语、阿谀逢迎。⑤所亡: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B.益者三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C.何以谓之“文”也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陈太丘与友期行》)
D.敏而好学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32.下列均为选文中的内容,其中属于“益者三友”的一项是( )
A.友便佞B.友便辟C.友善柔D.友多闻
33.孔子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请结合选文相关语句说明。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谁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哪里可以知道呢?请用相关原文作答。
【答案】31.A 32.D 33.精神生活更重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指不应该过多地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应有一种好学的精神。孔子认为颜回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
【解析】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爱好\动词,爱好;
B.数词,三\虚数,多次;
C.代词,指孔文子\代词,指元方;
D.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A。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可知,属于“益者三友”的一项是“友多闻”。故选D。
33.第一问: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意为: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不应该过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应刻苦好学,工作勤奋,向有道德有学的人学习。可见孔子认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第二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论语〉十二章》有一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由此可以看出,颜回并不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安贫乐道,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点睛】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3-24七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②矣。”(《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③,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④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里仁》)
(选自《论语》)
【注】①喻:明白,理解。②斯滥:不自我检束,胡作非为。③安:安逸,舒适。④恶(wū)乎:怎么。⑤造次:匆忙,仓促。⑥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5.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37.阅读下面这两章语录,写出探究结果。
【答案】34.D 35. 忧虑 喜好,喜欢 厌恶,讨厌 36.
(1)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2)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 37.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会因为私利肆意妄为。
【解析】34.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两个“必于是”是“一定要”的意思,可知句子存在倒装关系,此处需要有停顿,故断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故选D。
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君子病无能焉:君子忧虑自己没有才能。根据词典推断词义,病:忧虑,担忧。
可谓好学也已: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根据课文解释词义,好:动词,喜好,喜爱。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好恶不同:喜欢和讨厌的不同。深恶痛绝:极端厌恶和痛恨。根据成语解释词语,恶:厌恶,讨厌。
3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求:追求。安:安逸。
(2)富:财物多,富裕。贵:地位高,显贵。欲:想要。
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知,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利益。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道德败坏的小人重利而轻义;
由“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品德高尚的人即便穷困,也能固守清高的节操,品德卑劣的人一旦穷困,就会胡作非为。此句阐明君子与小人穷困时的不同态度,君子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而小人却常胡作非为、苟且偷生;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利益。
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没有才能,并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③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④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⑤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⑥也。”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①或:有人。②信:确实。③悉能志(zhì):全都能记住。④说(shuì):劝说。⑤还(xuán):通“旋”,转身。⑥冀闻道:希望听到真理。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39.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2)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
41.李生认为怎样做才是“善学者”?请简要概括。
【答案】38.D 39. 同“悦”,高兴 生气、恼怒 特意 40.①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
②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 41.只有做到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学习不断思考,不满足所学习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善学者”。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凡是老师所讲的,我全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凡师之所言”是“吾悉能志之”的内容;“是不亦善学乎”为反问;
故断为: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故选D。
39.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联系课文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为: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说,同“悦”,高兴。据此可知“王生不说”中的“说”理解为“高兴”。译为:王生不高兴。
②联系课文解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愠,生气、恼怒。据此可知“王生益愠”中的“愠”理解为“生气、恼怒”。译为:王生更加生气。
③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④。“李生故寻王生”译为:李生特意找到王生。
4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好,喜爱;而,表转折,但是;得,获取,得到;法 方法。
(2)云,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盖,大概;贵,以……为贵,重视。
4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知,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选择别人好的方面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
根据“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可知,李生认为善学者要善于思考,不能只记住知识而不思考。
【点睛】参考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全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说他道:“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大概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应李生,转身就跑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好的方面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原文词句
方法
稀释
因语恭
语境推测法
①
大去后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
②
后大闻之
成语推测法:充耳不闻
③
恭作人无长物
查阅字典法:①时间久;②多余,剩余;③副词经常;④高,高大
④ (填序号)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君子病无能焉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病:①名词,重病;②动词,忧虑;③形容词,困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病:
可谓好学也已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2)好: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联系成语解释词语
“好恶不同”“深恶痛绝”(《现代汉语词典》)
(3)恶:
原文
探究结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我发现君子与小人是如此的不同: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王生不说
联系课文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1)说
王生益愠
联系课文解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愠
李生故寻王生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故:①事故。②旧的。③原因。④特意
(3)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3 记叙文阅读(一)训练 【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记叙文阅读一原卷版docx、专题13记叙文阅读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专题10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