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2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英国文化部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列为工作重点。这一协议的履行( )
    A.彰显博物馆个性B.有助于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
    C.维护文化多样性D.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
    2.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3.明代规定地方学校中的学生除学习儒家经典外,还要加学封建律令、皇帝诰令,特别要加学冠、婚、丧、祭之礼。据此可知,明代( )
    A.法治教育逐渐完善B.以礼治国制度确立
    C.德治色彩十分浓厚D.社会教化得到强化
    4.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德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B.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C.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D.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劳动者提出要求
    5.“以诗文证史”是中国传统的文史观。先秦诸子“引诗”已成风气,《荀子》引诗最多,《孟子》次之。到汉代,毛公解《诗》每篇必言后妃之德和《春秋》史实。南朝刘宋的裴松之,引《搜神记》等笔记小说注《三国志》。到宋代,司马光将“遍阅旧史”与“旁采小说”相对应。晚明的钱谦益用“诗史互证”方法完成了20卷的《杜工部诗笺注》。清代学者浦起龙论杜诗时说:“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只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诗含有史书无法具备的历史信息,故应以诗文观点为准
    B.诗文与史学著作互有长短,结合运用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C.要高度重视诗文的史料价值,必须尽可能多地参考诗文
    D.中国“诗文证史”由来已久,能够看清史事的内在本质
    6.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许多具有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的古村落涌现出来,其中有一个被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该古村落
    ①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
    ②拥有被誉为“中华一绝”的人工水系工程
    ③保存着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刺史牌坊
    ④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7.下图所示残卷抄写于150年前后,据此可以说明( )
    A.莎草纸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出口物资B.莎草纸是传承古希腊文明的重要载体
    C.希腊文化的中心已经东移至埃及一带D.促使新一代印刷书诞生的条件已成熟
    8.清朝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以人物、花卉画居多,趣味的表现自由,颜色鲜明,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甚至把书法、诗、绘画完美结合,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B.中国文化的浓厚地域性
    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画家们开放的社会心态
    9.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圈粉无数,“考古热”、“博物馆热”蔚为风潮。“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年参观人数增加1亿人次。由此可知,这有利于( )
    A.中华文化的传承B.历史古籍的保存
    C.学校教育的完善D.博物馆馆藏的增加
    10.2023年1月18日,“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该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精心遴选500余件(套)文物藏品,类型涵盖玉石、陶瓷、骨器、金银器、古籍、书画、革命文物等,辅以200余件(套)药材实物,呈现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变迁。该展览体现出博物馆的功能是( )
    A.刺激旅游消费需求B.对国民进行知识教育
    C.弘扬优秀传统文化D.研究自然及学术遗产
    11.到了晚清,格致一词已专指从西方传入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盖取其穷究事物之理而获取其知识之意。1876年2月,中国上海地区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创刊。该杂志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都有介绍,有时还刊有带有趣味性的科学小品“格物杂说”和“博物新闻”等。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
    ①该杂志促进了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②该杂志与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关注点相同
    ③杂志名可能缘于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格物致知”
    ④创刊号的医学栏目中有介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下图是保罗·塞尚的作品《埃斯泰克的海湾》,中景部分是海湾,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各种各样的蓝海湾的后面,是一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晖。材料反映出塞尚的该作品( )
    A.是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B.强调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C.采用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D.注重光和色的协调运用
    二、材料分析题
    13.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署(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100多枚竹简。秦墓主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据《国家宝藏——云梦秦简》
    (1)材料一、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解学者不同意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材料一 王韬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英国参观博物馆时记录道:“英之为此,非徒令人炫奇好异,悦目怡情也。盖人限于方域,阻于时代,足迹不能遍历五洲,见闻不能追及千古;虽读书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于目而仍不知为何名者。今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于礼拜一、三、五日启门,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1895年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学会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为“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他认为“西方借博物馆众人之心思以求实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乌得不富?”从而要求创办博物馆,其中“凡古今中外兵、农、工、商各种新器,如新式铁舰、轮船、水雷大器及各种电学、化学、光学、重学、天学、地学、物学、医学诸机器,各种矿质及动植种类,皆为备购,博揽兼收”。
    ——摘编自李军《晚清民国时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
    材料二 1922—1937年新增各博物馆全国分布图
    ——摘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和推进了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但未体现彰显博物馆个性,排除A项;“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不符合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博物馆工作”,而“维护文化多样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从1929—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阅读书报的人数显著增多,这表明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A项正确;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经济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错误。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学生除学习儒家经典外,还要加学封建律令、皇帝诰令,特别要加学冠、婚、丧、祭之礼”可知,明朝时期,地方学校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而且规定学生要学习律令及各种礼仪规范,这有利于强化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教化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治教育逐渐完善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王朝并不是采取以礼治国的统治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朝德治色彩浓厚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80年代”的时间信息,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成为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并且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的发展和对公民素质的提高的结果,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以诗文证史”“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只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和所学可知,诗文与史学著作互有长短,在使用时需要严格考证,综合利用来还原历史真相,不可过多的依赖诗文,B项正确;诗文属于文学作品,需要严格考证,不可以诗文观点为准,排除A项;诗文属于文学作品,作者主观性较强,不可过多地参考,排除C项;“诗文证史”需要严格考证后,才能够看清史事的内在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通过“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村落为宏村,宏村拥有最早的人工水系工程,内部建筑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故②④正确,故选D;①③是西递村的主要特征,故排除ABC。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信息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遗产,考古发现的《伊利亚特》莎草纸残卷说明,莎草纸作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对传承古希腊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莎草纸是古埃及的特产,材料能够说明古埃及出口莎草纸,但不能说明莎草纸是“最重要的”出口物资,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该莎草纸残卷出土的位置,不能得知希腊文化中心东移,且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残卷为抄写,并非印刷,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意,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画家的心态是否开放,D项错误。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年参观人数增加1亿人次。”“考古热”“博物馆热”可得出,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次的大量增长,有利于民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传承中华文化,A项正确;参观博物馆人数多与历史古籍的保护、博物馆馆藏的增加并没有关联,排除BD项;修建和参观博物馆不属于学校教育,排除C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的中国。据材料中的“‘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精心遴选500余件(套)文物藏品,……呈现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变迁”等信息可知,该展览体现了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C项正确;中医药文化展在刺激旅游消费方面直接作用不大,排除A项;举办中医药文化展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变迁,而非普及中医药知识,排除B项;中医药文化展主要作用是文化展示和宣传,与学术研究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杂志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都有介绍,说明该杂志促进了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①符合题意;《格致汇编》有时还刊有带有趣味性的科学小品“格物杂说”和“博物新闻”等,说明杂志名可能缘于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格物致知”,③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是世界的历史地理著作,与《格致汇编》关注点不同,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在192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A项。
    12.D
    【详解】依据“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各种各样的蓝海湾的后面,是一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塞尚的作品具有印象画派的特点,注重光和色的协调运用,D项正确;“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美术,排除A项;“强调画面的严整与和谐”对应的是古典主义美术,排除B项;“采用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对应的是现代主义美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3.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反复告诫学生,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学生“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人商科者,非为致富”。如果欲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另有不少专门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对比此前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可以看出,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这也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尽管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尤其还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尽管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尤其还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可知,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反复告诫学生,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学生“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人商科者,非为致富”。如果欲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另有不少专门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比此前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可以看出,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这也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尽管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尤其还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尽管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经历不少曲折,尤其还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14.(1)《史记》属于后世的文献史料,作者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其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秦简,是一手的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还需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大量的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法律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可从《史记》和诏书的史料的类型、史料价值、研究史料的方法等方面分析。根据所学两汉文化史实可知,《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史记》属于后世的文献史料,作者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其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秦简,属于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属于一手的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还需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可得出大量的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结合所学知识,从秦简的史学价值方面考虑,可得出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法律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5.举例:
    100多年来,博物馆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19世纪六七十代,中国出现了类似于博物馆的设施。受到西方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张创办自己的博物馆,弥补书籍的不足,拓宽中国人的世界视野,解放人们的思想。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戊戌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主张建立博物馆来宣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启发国人的民智。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博物苑”。民国时期博物馆建设展现新气象。1921年国立历史博物观正式开馆。各地的学校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等数量增多,但全国发展不平衡,边疆地区还没有一所博物馆,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通过借鉴国外博物馆的优势,近代先进中国人主动建设自己的博物馆来教育大众,提升国人的素质。而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和发展落后,也阻碍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据材料一“王韬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英国参观博物馆时记录道”“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受到西方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张创办自己的博物馆,弥补书籍的不足,拓宽中国人的世界视野,解放人们的思想。据材料一“1895年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学会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为‘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他认为“西方借博物馆众人之心思以求实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乌得不富?”可知,康有为主张建立博物馆来宣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启发国人的民智。据材料二地图不同颜色的分布情况可知,各地的学校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等数量增多,但全国发展不平衡,边疆地区还没有一所博物馆,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次归纳总结,通过借鉴国外博物馆的优势,近代先进中国人主动建设自己的博物馆来教育大众,提升国人的素质。而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和发展落后,也阻碍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C
    B
    D
    B
    C
    A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D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达标测试,共1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一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