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
1. 某人计划进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设置鸡肝匀浆、黄瓜匀浆、稀释的鸡蛋清三组进行对照实验
B. 在各组中分别先滴加盐酸后滴加 NaOH 溶液并测定 pH
C. 实验过程中若每5滴测一次pH,滴加30滴HCL 时共需要测6次
D. 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组pH变化的曲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原理是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本实验应设置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如肝匀浆或稀释鸡蛋清)三组实验进行对照实验,A错误;
B、在各组中分别滴加盐酸和NaOH溶液并测定pH,而不是先滴加盐酸后滴加NaOH溶液,B错误;
C、实验过程中若每5滴测一次pH,滴加30滴HCl时,加上实验前测1次pH,共需要测7次,C错误;
D、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组pH变化的曲线,D正确。
故选D。
2. 下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③为肝细胞,则其所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⑤
B. 若③为脑细胞,则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C. 若③为胰岛B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D. 若③为心肌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分析题图:图示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详解】A、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其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③组织细胞⑤血浆,A正确;
B、若③为脑细胞,该血液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⑤动脉端的O2浓度高于①静脉端,而CO2的浓度相反,B错误;
C、如果细胞③为胰岛B细胞,则饭后半小时胰岛素增多,此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C错误;
D、若③为心肌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3. 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 营养不良导致③中液体渗透压过低可引起组织水肿
C. 由②携带的氧扩散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D. 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一样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②是红细胞,③是是毛细血管,④是组织液,⑤是毛细淋巴管。
【详解】A、①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③是是毛细血管,营养不良导致③血浆渗透压过低,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因而可以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②是红细胞,由红细胞携带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1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错误;
D、③是毛细血管,⑤是毛细淋巴管,与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即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
①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②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液增加
③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④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稳定
⑤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⑥胰岛素、尿素、乙酰胆碱、纤维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A. 一项B. 二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所需营养物质直接来自血浆;心肌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所需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①错误;
②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时代谢产物增加,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由于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所以淋巴也会增加,②正确;
③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③错误;
④剧烈运动过程中,产生较多热量,所以分泌汗液来增大散热,但会导致渗透压升高,④错误;
⑤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他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⑤错误;
⑥胰岛素、尿素、乙酰胆碱都是细胞产物,属于内环境成分;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错误。
综上所述,仅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中HCO3-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
B. 水杨酸进入体内后通过内环境的运输对呼吸中枢进行调节
C. 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D. 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解】A、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碱性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能溶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B正确;
C、正常血浆呈弱碱性,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浆的CO2浓度降低,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C错误;
D、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故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6. 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 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D. 自主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但会引起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吸收速率提高,A错误;
B、 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膜外正电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外负电位),膜内则相反,B错误;
C、 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符合反射的条件,C正确;
D、自主神经包括内脏传入与内脏传出神经,但通常仅指内脏传出神经,而不包括内脏传入神经,通常自主神经包括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两部分,D错误。
故选C。
7. 关于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
①脑干和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②当你在草地玩耍时,突然窜出一条蛇,你能控制自己跑开,说明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支配
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④某同学认真写题时,此时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S区、V区参与
⑤迅速眨眼是一个神经中枢在脊髓的眨眼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⑥神经胶质细胞数量远多于神经元,并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⑦当消极情绪达到两周没有缓解,就确诊为抑郁症
⑧刺激中央前回的顶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A. 二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①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下丘脑和脑干,①正确;
②能控制自己有意识的跑开说明说明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支配,②正确;
③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③正确;
④某同学认真写题时,此时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W区,V区参与,④错误;
⑤迅速眨眼的低级中枢应该是在脑干而不是脊髓,⑤错误;
⑥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胶质细胞数量远多于神经元,并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⑥正确;
⑦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抑郁,但是有时可以通过自我调试、身边的人的支持得到好转,不一定会形成抑郁症,⑦错误;
⑧刺激中央前回的顶部,则会引起下肢的运动,⑧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⑥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 先天性无痛症是一种遗传性感觉自律神经障碍。这种疾病类型的患者,其痛感的传导受到阻滞,即丧失了痛觉,但智力及冷热、震动、运动感知等感觉能力则发育正常。下列关于无痛症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体产生痛觉的场所是大脑皮层,但无痛症患者不一定是大脑皮层痛觉中枢受损
B. 患者的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中枢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入神经
D. 患者完全丧失痛觉意味着对有害刺激丧失了警觉,无法对痛觉作出正常反应以避开危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A、大脑皮层是人体产生痛觉的场所,然而,无痛症患者并非一定是大脑皮层受损,也可能是由于痛感的传导在之前的某个环节(如感受器、传入神经等)受损,导致痛觉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A正确;
B、脑干是生命中枢的所在地,其中包含了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等多种生命活动的重要中枢,这些中枢对于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至关重要,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C错误;
D、痛觉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它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并避开有害刺激。无痛症患者由于完全丧失了痛觉,因此无法对有害刺激产生警觉,也无法通过痛觉来作出正常的反应以避开危险。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伤害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增加受伤的风险,D正确。
故选C。
9. 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 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C. 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①脑:大脑、脑干、小脑;②脊髓。
(2)关系: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详解】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由图可知,a、b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说明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参与也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10. 人体脊髓前角内有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称之为闰绍细胞。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相关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表示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A. 人体不同神经元的大小和形态基本相同
B. 人体内,闰绍细胞的存在可以防止肌肉过度兴奋
C. d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通过c传至b处
D. 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可能表现为肌肉松弛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不同神经元的大小和形态存在差异,A错误;
B、机体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时,闰绍细胞接受c处传来的兴奋,产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防止肌肉过度兴奋,B正确;
C、给予d 处适宜刺激,由于闰绍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兴奋不能通过c处传至b处,同时c处属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C错误;
D、破伤风杆菌释放的破伤风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导致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肌肉痉挛)现象,D错误。
故选B。
11. 我国科学家曹鹏团队发现了“恶心——呕吐”脑肠传递神经通路,绘制出了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
A. 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 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K+内流
C. 可通过抑制Ca²+进入肠嗜铬细胞来缓解呕吐症状
D 脑干孤束核神经元可激活脑干产生厌恶性情绪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当食物中的毒素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使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细胞释放5-羟色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A、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Na+内流,使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结合题图分析可知,抑制Ca2+进入肠嗜铬细胞,可减少5-HT的释放,进而减轻呕吐症状,C正确;
D、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都是大脑皮层,脑干孤束核神经元可激活大脑皮层产生厌恶性情绪,D错误。
故选C。
12. 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犬看到盆中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条件反射
B. 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有关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详解】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高级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有关,B正确;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发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13. 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 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
C. 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不需消耗能量
D. 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装置A所测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装置B所测为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状态时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
【详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A正确;
B、图2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峰值,是 Na+ 内流所致,所以若细胞外 Na+ 浓度适当升高,两侧浓度差增大,则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动作电位会增大,图2中C点上移,B正确;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到B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大, Na+ 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不需消耗细胞产生的能量,C正确;
D、在测出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纤维一个有效刺激,即可测出动作电位,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D。
14. 如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C点会持续兴奋
B.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
C. 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在图示的位置给与适宜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从轴突传到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C会持续兴奋;图2中B点表示动作电位;图3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刺激图中Y点,兴奋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C点会持续兴奋,即表现为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A正确;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意味着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浓度增大,则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值变大,即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B正确;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兴奋间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从而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因此可推测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15.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
B. 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 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D. 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A错误;
BC、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
D、 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
故选B。
16. 德国生理学家奥托·勒维在1920年3月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将蛙心分离出来,装上蛙心插管,并充以少量任氏液(注:蛙心置于任氏液中,可保持其生理活性),进行下表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第四组实验结果应为心跳加快
B. 实验中任氏液相当于组织液
C. 蛙的迷走神经中存在副交感神经,该部分活动只受意识控制
D.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可能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通常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发挥相反的作用,这种作用特点对机体具有的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根据第一、二组实验可推测,给予蛙心刺激后,可能是通过产生相应化学物质来对生理功能进行调控的,故第四组结果应和第三组一致,A正确;
B、任氏液在其中起到与组织液类似的作用,B正确;
C、刺激迷走神经蛙心跳减慢,因此其中存在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控制,C错误;
D、一二组和三四组实验结果相反,所以产生的化学物质应是不同的,D正确。
故选C。
17. 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电表两极分别接在①、⑤处,刺激②处,电表会发生两次偏转
B. 将电表两极分别接在①、⑤处,刺激④处,电表会发生一次偏转
C. 通过结构③,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
D. 结构③处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结构⑥处没有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b是两个神经元,其中①②是a神经元轴突上的两个位点,④⑤是b神经元轴突上的位点,③是a、b两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结构。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将电表两极分别接在①、⑤处,刺激②处,兴奋先传到①处再传到⑤处,故电表会发生两次偏转,A正确;
B、将电表两极分别接在①、⑤处,刺激④处,兴奋只能传到⑤处,故电表会发生一次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故通过结构③,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C正确;
D、结构⑥处也属于突触结构,也有神经递质的释放,D错误。
故选D。
18. 芬太尼是全球严格管控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与某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可抑制Ca²⁺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以缓解疼痛;同时,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作用于脑部某神经元受体,促进多巴胺释放,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芬太尼适用于临床各种手术麻醉、术后镇痛,但长期使用会成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芬太尼通过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结合来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
B. 芬太尼与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该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C.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D. 芬太尼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严密监控下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芬太尼通过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来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芬太尼与某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可抑制Ca²⁺内流、促进K+外流,故该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B正确;
C、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进而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C正确;
D、根据题干可知,芬太尼长期使用会成瘾,故芬太尼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严密监控下进行,D正确。
故选A。
19. 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尿检时主动排尿需大脑经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
B. 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d→脊髓→b→膀胱
C. 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
D. 某成年患者能产生尿意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c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排尿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中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可控制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
【详解】A、尿检时主动排尿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的排尿,需经过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A正确;
B、婴儿的脑发育还不完善,还不能控制脊髓排尿中枢的活动,所以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感受器→d传入神经→脊髓排尿中枢→b传出神经→膀胱,B正确;
C、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既可控制主动排尿,又可抑制排尿,所以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C正确;
D、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说明膀胱→d→脊髓→c→脑的通路是正常的,但尿失禁,即能排尿,但排尿不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可说明脑→a→脊髓中出现了障碍,故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D错误。
故选D。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失禁
B.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C. 损伤发生在海马体时,患者可能很难形成短时记忆
D.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或尿失禁,A正确;
B、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B错误;
C、短时记忆的形成与海马区有关,损伤发生在海马体时,患者可能很难形成短时记忆,C正确;
D、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D正确。
故选B。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简答题第一题写在下一页的答题纸上)
21. 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 A、B、C、D表示相关系统, a、b、c、d表示相关物质, 图2为肌肉组织示意图。
(1)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 但__________(填数字)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①②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__等缓冲对有关。
(2)请写出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组织细胞的具体途径: 外界环境→__________→组织细胞(用图中的序号、字母加箭头表示)。
(3)如图2所示的肌肉组织中,与血浆流入端相比,流出端浓度通常情况下都增加的物质有 。
A. 尿素B. CO2C. O2D. 葡萄糖
(4)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 大量组织液集聚, 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 并出现低氧血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 CO2浓度升高
B.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C. 低氧血症会影响细胞的代谢
D. 肺内组织液能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5)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 若其损毁, 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 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 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① ②. 无机盐和蛋白质 ③. H2CO3/ 等
(2)B→A→①→② (3)AB (4)ACD
(5) ①. 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 M具有解热作用 ③. 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1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④为细胞内液,A为循环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呼吸系统,D为泌尿系统,a表示营养物质,b表示二氧化碳,c为氧气,d为代谢废物;如图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
【小问1详解】
图1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④为细胞内液,故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 但血浆, 即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①②③组成细胞外液, 其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其pH维持在7.35~7.45, 与它含有的H2CO3/HCO3-、HPO42-/H2PO4-等缓冲对有关。
【小问2详解】
从外界环境摄入K+进入组织细胞的具体途径为: 外界环境→B(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 (血浆) →② (组织液) →组织细胞。
【小问3详解】
图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与血浆流入端相比, 体液流经该组织, 肌肉细胞细胞代谢消耗氧气和葡萄糖, 产生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这些代谢物质产生后进入血浆, 则与血浆中流入端甲相比, 乙侧浓度增加的物质有尿素和 CO2,AB正确,CD错误。
故选 AB。
【小问4详解】
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排出受阻, 因此CO2含量升高, A正确;
B、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由CO2等体液调节因子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 B错误;
C、低氧血症使得细胞获得的氧气减少, 影响细胞呼吸的代谢, C正确;
D、根据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 肺内组织液的回流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正确。
故选ACD。
【小问5详解】
分析题意,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实验的自变量是M或A的有无, 因变量是家兔的发热与否, 由表格中信息可知, 甲组为空白对照, 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乙组加了A溶液, 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 丙组加了M溶液, 也出现退热现象, 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 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与丙组相比, 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 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由甲、乙、丙三组自变量为使用的溶液的不同,根据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M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
22. 阿尔茨海默病 ( Alzheimer disease, AD) 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又称老年性痴呆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出现情感及语言障碍,最终因运动、感觉等功能都逐渐丧失而死亡,给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甲图和乙图分别为健康人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结构和神经组织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AD患者的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神经元大量减少,脑回变窄,脑沟___________(填“变宽”或“变窄”),脑室扩大,其中海马区和语言中枢收缩最为明显,导致记忆力严重衰退和_____________
(2)AD 患者的部分病理学特征表现如下:
①胞外淀粉样蛋白β(Aβ)沉积形成淀粉样斑块: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其内的水解酶需要在__________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当溶酶体酸化障碍时,造成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产物在自噬溶酶体内堆积,导致溶酶体膜_____________,水解酶进入细胞质破坏了神经细胞结构,细胞外形成淀粉样斑块。表观遗传修饰是影响Aβ产生的另一主要因素,研究表明AD大脑中发生APP基因过度表达,导致Aβ增加,据此推测AD 大脑细胞中APP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_________(填“低”或“高”)。
②Tau蛋白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维持神经元形态和轴突物质的运输。胞内 Tau蛋白过度或异常磷酸化聚集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使轴突内物质运输__________,导致神经元死亡。
③神经炎症反应: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具有____________和修复等功能。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但在Aβ的刺激下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伤害神经元引发炎症反应,加速神经元___________;说明胶质细胞对AD反应的调节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3)综合上述,提出1种治疗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症发生的方法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变宽 ②. 语言障碍
(2) ①. 酸性 ②. 通透性增大(或结构破坏) ③. 低 ④. 受阻 ⑤. 保护、支持、营养 ⑥. 死亡
(3)通过恢复溶酶体的酸化功能,提高细胞自噬能力、开发Aβ的单抗药物,靶向结合Aβ,并及时清除Aβ斑块、促进甲基转移酶活性,提高APP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等方法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小问1详解】
由图甲可知,AD患者的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神经元大量减少,脑回变窄,脑沟变宽,脑室扩大;其中海马区和语言中枢姿缩最为明显,导致记忆力严重衰退和语言障碍。
【小问2详解】
①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在酸性环境下发挥作用;当溶酶体酸化障碍时,造成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 的产物在自噬溶酶体内堆积,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大甚至结构被破坏,水解酶从而进入细胞质;AD大脑中发生APP基因过度表达导致Aβ增加,说明该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较低;
②AD患者胞内 Tau蛋白过度或异常磷酸化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导致轴突内物质运输受阻,神经元死亡;
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具有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小胶质细胞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但在Aβ的刺激下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伤害神经元,加速神经元死亡,由此可见胶质细胞对AD反应的调节具有双重性。
【小问3详解】
根据AD患者的大脑结构和神经组织变化以及其部分病理学特征表现,可以通过恢复溶酶体的酸化功能,提高细胞自噬能力、开发Aβ的单抗药物,靶向结合Aβ,并及时清除Aβ斑块或者促进甲基转移酶活性,提高APP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等方法来治疗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第一组
刺激其迷走神经
心跳减慢
第二组
添加第一组实验后的任氏液
心跳减慢
第三组
刺激其交感神经
心跳加快
第四组
添加第三组实验后的任氏液
?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_____
发热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生物试卷docx、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