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A.栽花护绿,与植物交朋友
B.布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
C.焚烧垃圾,净化校园环境
D.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2.(1分)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B.胆矾粉碎C.酒精燃烧D.煤气爆炸
3.(1分)以下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高锰酸钾B.冰水C.空气D.二氧化碳
4.(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B.密度C.挥发性D.可燃性
5.(1分)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 )
A.液体读数B.滴加液体
C.取用粉末固体D.倾倒液体
6.(1分)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比原子大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C.原子不可分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7.(1分)对实验的相关内容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出水珠
C.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8.(1分)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木材燃烧B.火药爆炸C.酒精挥发D.动物呼吸
9.(1分)“神舟8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
A.反应物B.生成物C.消毒剂D.催化剂
10.(1分)在核电荷数为1~18的原子中,X原子核内有a个质子,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Y原子核的核电荷数是( )
A.a+m+nB.a﹣m﹣nC.a﹣m+nD.不能确定
11.(2分)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
A.
B.
C.
D.
12.(2分)中国科学院历经20余年攻关,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铷原子钟,授时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三秒,可提供分米级定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B.Rb+的核外电子数为37
C.铷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铷原子核内有37个质子
13.(2分)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C.液氧和氧气都可以支持可燃物燃烧——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物质热胀冷缩——构成物质的微粒随温度升高而变大,随温度降低而变小
14.(2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15.(2分)下列各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B.
C.D.
16.(2分)小倩同学对部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做了如下归纳,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填充食品包装袋防腐
B.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霓虹灯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作燃料
D.氮气在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用于磁悬浮列车
17.(2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18.(2分)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A.AB.BC.CD.D
19.(2分)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AB.BC.CD.D
20.(2分)利用图1传感器采集蜡烛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图2中的曲线1表示瓶内O2浓度的变化
B.蜡烛燃烧初期,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CO2导致
D.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 O2、5% CO2和80% 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第Ⅱ卷(主观题,共50分)
21.(9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微观探析是化学学习的特有方式。
(1)核废水中含有的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它具有放射性,相对原子质量为3,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前两空请用相应的粒子字母填空。
①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②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③B和C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3)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氮气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铜是由 构成的。
②某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a.若x=12,当y= 时,该粒子是原子。
b.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且y=8,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
c.若x﹣y<10,则该粒子是一个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22.(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1)写出图中仪器名称:① ,② 。
(2)小明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该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你认为该装置应如何改进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3)已知: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的反应来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 (选“a”或“b”)端通入。
23.(9分)农业种植时需要对植物施肥,硫酸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下列流程可用于制备该物质。
Ⅰ.制硫酸:工业上一般可按图1流程制取硫酸。
(1)反应①的实验现象为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Ⅱ.合成氨:利用氢气与氮气这两种原料气,即可制得氨气。
(2)“原料气”中氮气的制备:N2约占空气体积的 (填百分含量);“原料气”中氢气的制备:高温时,甲烷与水蒸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得到氢气和二氧化碳 。
(3)请写出利用“原料气”合成氨气,这一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
Ⅲ.制备硫酸铵:将氨气通入稀释后的硫酸溶液中,得到硫酸铵。
24.(6分)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二氧化碳由 (填微粒的名称)构成。
(2)“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的增强。
(3)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5)干冰是固态的CO2,在空气中易升华,常用于冷藏食物。干冰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 。
25.(8分)工业上制取氧气常见的有“深冷法”和“变压吸附法”。
(1)“深冷法”(如图1)是先将空气在一定条件下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将其气化分离。
(2)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集气瓶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该集气瓶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时 。
(3)“变压吸附法”(如图2)是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通过增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
①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③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的 有关。
④分子筛 (填“可以”或“不可以”)重复使用。
(4)工业上不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原因是 。
26.(9分)“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新型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上有一个重要环节为“高流氧呼吸”,其本质也和“富氧空气”差不多,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混制“富氧空气”。
(1)如图3,用纯氮气及上述实验制取的氧气,混制一瓶(集气瓶容积为250mL),气体应从装置中的管 (选“a”或“b”)通入,先通入氮气排出120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 mL水。
实验二: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图4装置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mL,底部残留少量水,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
①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80mL;
②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③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38mL。
回答问题:
(2)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打开止水夹, ,关闭止水夹,现象为 ,说明装置不漏气。
(3)操作②中可观察到现象: 。
(4)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
(5)若操作①量筒读数时仰视,操作③量筒读数时俯视,则测得实验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实验三:研究“富氧空气”的应用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如图:
(6)结合图5,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的关系: 。
(7)结合图6,简述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 。
实验四: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再探究
(8)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用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他们用足量的蜡烛、红磷和白磷分别在相同体积与状态的空气中燃烧,用氧气探测器测定容器中剩余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如图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最好的是蜡烛,因为它反应速率快
B.该实验证明氧气的浓度较低时,红磷与白磷还能与之发生反应
C.三个均为氧气过量
D.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高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2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分析】A、栽花护绿,与植物交朋友,可以净化空气;B、布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焚烧垃圾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D、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答】解:A、栽花护绿,可以净化空气;
B、布袋购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焚烧垃圾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
D、绿色出行,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环境问题是考试中常出现的热点,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故错误。
B、胆矾粉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故错误。
D、煤气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KMnO4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
B、冰水中只含有水分子,故B错误;
C、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
4.【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
B、密度,属于物理性质。
C、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
D、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5.【分析】A、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的方法考虑;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不要伸入到试管内;
C、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避免沾在试管壁上;
D、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解:A、读数时,故A错误;
B、如果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应悬空滴加;
C、操作方法:先将试管横放,再使试管直立;
D、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倾斜,图中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分析】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小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有关性质的理解能力.
7.【分析】A、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B、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判断。
D、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既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化合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材燃烧,不属于缓慢氧化。
B、火药爆炸,不属于缓慢氧化。
C、酒精挥发,不属于缓慢氧化。
D、动物呼吸,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氧化反应的分类和缓慢氧化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分析】解题时要注意有效信息的捕捉,在题干中题目特别强调亚铁酸镍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据此结合催化剂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8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6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说明NiFe2O5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没有说是和二氧化碳反应2O4可能不是反应物;NiFe3O4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说明NiFe2O6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在该过程中NiFe2O4是催化剂。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分析】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b,X失去m个电子后变为Xm+,Y得到n个电子后变为Yn﹣,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b,
因为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所以它的离子中带有(a﹣m)个电子,
因为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
所以b+n=a﹣m,即b=a﹣m﹣n。
由上述计算过可知B正确。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知道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若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则微粒带正电;若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则微粒带负电。
11.【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一般用到的方法有:1、空气热胀冷缩法 2、注水法 3、抽气或压气法。
【解答】解:A、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故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
D、该选项用的是压气法,长颈漏斗的管中被压入一段水柱,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
故选:C。
【点评】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是常考的实验题,也是难点,由于气体发生器结构有很多种,因此检验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需要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多总结,多思考,等同学们见的这类题目多了,自然做起来就很轻松。
12.【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该元素的名称是铷,属于金属元素。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7+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核外电子数为36。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是“克”。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则铷原子核内有37个质子。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金秋十月,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
B、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隔变小。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故25m3的石油气可装入0.024m5的钢瓶中,故选项解释正确。
C、液氧和氧气都可以支持可燃物燃烧,分子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物质热胀冷缩,随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微粒的大小不变。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分析】A、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来分析解答;
B、根据氯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解答;
C、根据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所以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可以据此解答;
D、根据向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一开始就产生氧气解答.
【解答】解:
A、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
C、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图象正确;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图象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15.【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图A是一种单质分子和另一种单质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B、图B是两种分子构成混合物;
C、图C是一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D、图D是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正确;
B、不同稀有气体能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常用于霓虹灯;
C、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用做燃料;
D、液氮可以制造低温环境使超导材料显示超导性能,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实验现象;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没有雾。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8.【分析】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充分,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通常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其反应速率等;据此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因为反应温度不同,化学反应容易发生。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说明了使用催化剂,故选项推理合理。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片与铜粉均属于同一种物质,故选项推理不合理。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了解影响反应的因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可从温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颗粒的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及催化剂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
19.【分析】A.化学反应类型包含很多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等,据此分析;
B.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进行分析;
D.根据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反应类型包含很多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等,所以两者是包含关系;
B.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错误;
C.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错误;
D.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特点,氧化反应只要有氧参与就属于氧化反应,如木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只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化学变化的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氧化反应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20.【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放热,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助燃分析。
【解答】解:A、瓶内蜡烛燃烧过程中,符合曲线1的变化,符合曲线2的变化;
B、蜡烛燃烧初期,氧气体积分数有一定下降,释放出的热量使瓶内温度升高,其体积分数有小幅度升高
C、燃烧过程中不断有二氧化碳产生,对蜡烛的熄灭起到了一定作用;
D、根据图像可知,这证明蜡烛已熄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2.8%。选项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5%,蜡烛显然不能在该气体环境下保持燃烧。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拓展与创新,特别是传感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第Ⅱ卷(主观题,共50分)
21.【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2)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最外层电子数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
(3)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原子、离子之间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①A、B、C、D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E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A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
②D、E最外层电子层数均大于1,属于稳定结构。
③决定元素种类的为最外层电子数,而B和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①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a、原子中,则y=12﹣8﹣8=2;
b、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y=2,质子数为16的原子对应的为元素为硫2﹣。
c、若x﹣y<10,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故答案为:(1)1;
(2)①A;
②DE;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①分子;原子;
②a、7;
b、S2﹣;
c、阴离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中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等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22.【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氧气的检验进行分析;
(3)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装置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加热高锰酸钾时,堵塞导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氧气具有助燃性,则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则说明为氧气。
(3)该反应为固液常温的反应,发生装置选B,则用F装置收集时。
故答案为:(1)铁架台;水槽;
(2)AC;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若木条复燃;
(3)B;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理解实验原理、装置的选择及注意事项等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23.【分析】(1)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高温时,甲烷与水蒸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得到氢气和二氧化碳。
(3)一定条件下氢气和氮气反应生成氨气。
【解答】解:(1)反应①的实验现象为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S+O2S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S+O6SO2;化合。
(2)N2约占空气体积的78%;“原料气”中氢气的制备:高温时,这一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甲烷+水蒸气。
故答案为:78%;甲烷+水蒸气。
(3)一定条件下氢气和氮气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氢气+氮气7+H2NH3。
故答案为:氢气+氮气氨气或N2+H2NH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根据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
(5)根据干冰制冷的原理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增强;
(3)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为:碳+氧气;
(4)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变小;
(5)干冰用于冷藏食物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分子;
(2)温室效应;
(3)碳+氧气二氧化碳;
(4)变小;
(5)干冰升华吸热;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自然界碳循环、温室效应、“低碳”生活方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极端天气肆虐的今天,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现代入的共识,温室效应的危害、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培养便成为化学考查的热点。
25.【分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氮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是否生成新物质、图示信息来分析;
(4)根据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深冷法”(如图甲)是先将空气在一定条件下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其气化分离;
(2)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液态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也不支持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熄灭,液态物质剩余约,其主要成分是氧气;氧气;
(3)①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氧气和稀有气体等,所以是混合物;
②分子筛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③由图示可知,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压强有关;
④“变压吸附法”原理是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通过增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所以分子筛可以重复使用;
(4)工业上不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原因是制取成本高,故答案为:成本高等(合理即可)。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工业制取原理,液态氧气的颜色,以及工业贮存氧气的方法,并且一定要理解该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6.【分析】(1)根据气体应从装置中的管b通入,将装置中的水排出集气瓶,进行分析。
(2)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进行分析。
(4)根据“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分析。
(5)根据量筒读数进行分析。
(6)根据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进行分析。
(7)根据氧气含量越高,产生的烟气越少进行分析。
(8)根据三个实验都应用足量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红磷和白磷最终因为氧气浓度过低而停止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气体应从装置中的管b通入,将装置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先通入氮气排出120mL水,则气体的总体积为120 ,故氧气的体积为200mL×40%=80mL。
故答案为:b;80。
(2)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向量筒中注入水,停止注水一段时间后气球体积不变。
故答案为:向量筒中注入水,气球鼓起;
(3)操作②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故答案为: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4)根据题意,红磷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80mL﹣38mL=42mL mL÷100 。
故答案为:42%。
(5)若操作①量筒读数时仰视,则实际液体体积大于80 L,则实际液体体积小于38mL。
故答案为:偏小。
(6)图3说明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
故答案为: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
(7)结合图4,氧气含量越高,则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是增大氧气的含量。
故答案为:增大氧气的含量。
(8)A、蜡烛燃烧消耗的氧气量少,不符合题意;
B、由红磷与白磷的燃烧曲线可知,红磷与白磷仍然能反应;
C、三个实验都应用足量的物质与氧气反应,不符合题意;
D、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因为氧气不能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B
C
D
X
化学反应
纯净物
物理变化
化合反应
Y
化合反应
混合物
化学变化
氧化反应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10月份).: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学九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下列有关分子,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仓下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仓下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9,01%),2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下列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