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考点五:古诗词鉴赏—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考点五:古诗词鉴赏—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第1页
    考点五:古诗词鉴赏—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第2页
    考点五:古诗词鉴赏—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五:古诗词鉴赏—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五:古诗词鉴赏—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阅读理解与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面对《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篇两句以问答形式,写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第四句写泰山割开了“昏”“晓”两个天地,“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五、六句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D.最后两句写诗人决心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从神话传说落笔,想象仙人乘鹤而去的情景,写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颈联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转写登楼所见美景:原野、树木、芳草、沙洲,境界阔大,意韵丰富。
    C.尾联诗人凭栏远望,日近黄昏,烟波凄迷。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被誉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送边将
    唐·李频
    防秋戎马恐来奔,
    诏发将军出雁门。
    遥领短兵登陇首,
    独横长剑向河源。
    悠扬落日黄云动,
    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
    应闻收得到昆仑。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分别描写了饯别时、临别时以及送别后的雪景,三次描写巧妙地转换了时空。
    B.乙诗中的“出”“登”二字展现了边将接到诏书后踏上征途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C.两首诗都描写了黄昏之景,又分别借助意象“暮雪”和“黄云”“白草”勾画雪景。
    D.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乙诗表达对边将得胜的期待。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4.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山月
    文同①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诗人、画家。②络纬;一种草虫,即纺织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漏”字用笔细腻,因为松树高大,枝叶繁茂,所以只有几丝稀疏月光从中漏出。
    B.月光将婆娑树影投到地上,像斑驳的水墨画,与“水中藻荇交横”的意境相似。
    C.诗人用画家的眼光来观赏眼前景色,在松树下久久徘徊,直到深夜也不愿入睡。
    D.“怯风”“病雨”二词,从植物角度写出了风雨过后的景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6.有评论说,本诗后两联像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7.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
    9.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农家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①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赢(léi)牛:瘦弱的牛。
    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1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下面诗句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6.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C.有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情景,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说法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A.首联和颔联中的“黄鹤楼”“白云”为实写;“首联和颔联全是虚写”有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理由:诗中有四处提及“雪”,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以及送别之后的雪景。四次描写巧妙转换了时空,用画面展现了不可直观的别情。
    4.答案:1.①车马喧;②真意
    2.示例:庭前菊花绽放,屋后青山静立,菊花热烈而奔放,青山静穆而高远,人闲逸而自在。日暮山间的云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在喧嚣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感受不到来往车马的喧闹声,据此可知,第①空应填“车马喧”;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诗人在归隐生活中体验到“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据此可知,第②空应填“真意”。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并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诗人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诗中详细描写了自己远离俗世的理想生活状态。考生可结合自己对这四句诗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生活场景。注意要素齐全、语言通顺。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理解错误。“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因为受到雨的侵蚀而害病,在微风中不时坠落。诗人漫步林中能听到山果坠落的响声,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故选D。
    6.答案:后两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颈联以动衬静,用池荷卷、山果坠等极其轻微的声音来衬托山中的幽静、迷人;尾联写林中的纺织娘此起彼伏的鸣叫着,与诗人的“苦吟”相呼应,十分和谐,这也为静谧的山林平添了几分热闹。风声、山果坠地声、虫声、吟诗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全诗表达了诗人漫步月夜林中的愉悦之情和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颈联“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尾联“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风声、山果坠地声、虫声、吟诗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7.答案:骨肉分离;战乱频年。
    解析:
    8.答案:离别;漂泊
    解析:
    9.答案: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诗尾联是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解析:
    10.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
    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
    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异同点即可。相同点: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的劳作,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和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发感慨,启迪人们珍惜粮食。颜仁郁《农家》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不同点: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感情更加强烈,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而李绅的《悯农》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倡导节约,启迪人们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11.答案:B
    解析:B.有误,选项中“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12.答案:能围绕“秋光好”“秋光在乡野”两个要点说明原因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的理解与分析。“万迭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家”,参照诗后给出的注释,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再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的比较。作答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形成思路,得出答案。
    第一步:分析所给的《赤壁》中的句子暗含的感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
    第二步:分析所给选项中的诗句暗含的感慨,进行判断。
    14.答案:作者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诗歌写作意图。作答时,可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探究。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由此可知,C项“春潮渐退”表述有误。
    16.答案:《春望》中的“书”主要表达诗人因战乱没有家人音信而产生的担忧、思念之情;《次北固山下》中的“书”主要表达诗人漂泊在外,收近新年,产生的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愁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对比探究。分析诗人情感,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杜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此时诗人与家人因战乱分隔两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王诗写于诗人由楚入吴的途中,在北固山下停宿时看到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象,有感而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
    诗句分析
    暗含的感慨
    判断
    A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愁”字作结,准确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怅然若失的浓浓乡愁。
    不接近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月亮人格化,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传递给友人。
    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不接近
    C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对友人的怀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接近
    D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写景,实则表达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不接近

    相关试卷

    专题02词语运用-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2词语运用-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共20页。

    专题03病句辨析与修改-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3病句辨析与修改-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共18页。

    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4文化文学常识-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