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
展开(建议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河谷下半部有石灰岩分布,溶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第2题,图示断层被花岗岩切断,说明断层在花岗岩之前形成,而且花岗岩连续完整,没有出现断裂,说明花岗岩形成后断层没有活动;断层上面覆盖有砂砾岩和砂岩,且断层带上没有发育成明显的河谷,说明断层对现代河谷下切影响较小;砂砾岩、砂岩和断层之间发育了侵蚀面,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比侵蚀面早。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4.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①②③④均为沉积地层,从下到上越来越新,故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石灰岩、页岩、砂岩、黄土,即①④③②。
第4题,岩溶地貌的发育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广布,二是气候温暖湿润。甲地位于华北地区,水热条件较差,故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甲地岩石为石灰岩,可溶性并不低;地表植被和地质构造对岩溶地貌的影响不大。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侧,是由透水性不同的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的九大平行山脉和槽谷。如图为川东青宁乡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小题。
5.图中,河谷( )
A.发育在背斜构造的顶部 B.由断层构造下陷而成
C.发育在向斜构造的槽部 D.由软岩层受侵蚀而成
6.图中区域( )
A.地表水资源丰富且取水方便 B.具有良好的承压水发育构造
C.山岭两坡的受侵蚀程度相当 D.河谷西侧山坡常有泉水出露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图示河谷所在位置岩层向西倾斜,岩层可能在东部向上弯曲,东部可能为背斜,但图中显示东部侵蚀严重,因此该河谷不在背斜顶部,而是在背斜的西侧一翼;图中岩层并未出现裂隙,即无断层;根据岩层的坡度和向上拱起,可判断是背斜;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清晰,被河流侵蚀成为山谷,证明其岩层较为松软,D项正确。
第6题,图示地表起伏较大,虽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是由于坡度较大,不易取水;该地质构造岩层由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层次分明,向西倾斜,坡度较大,具有良好的承压水发育构造,B项正确;区域内山岭东侧受侵蚀较为严重,西侧侵蚀较弱;观察图中信息,河谷西侧岩层走向与坡向一致,泉水不易出露。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川渝交界处,岭谷相间,平行分布,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下图)。据此完成7-8小题。
7.川东平行岭谷的走向大致为( )
A.西北—东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南北
8.川东平行岭谷主要是( )
A.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平行断裂地貌
B.长江水系作用下形成的侵蚀地貌
C.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山和向斜谷
D.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图中岭谷相间,平行分布,指向标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再根据面北背南,左西右东可以判断出川东平行岭谷的横剖面为西北—东南,川东平行岭谷走向与其垂直,大致为东北—西南,C项正确。
第8题,川东平行岭谷是由于岩层受挤压力的作用,向上凸起形成背斜山,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谷地,C项正确;图示岩层并未出现断裂;长江水系作用和流水溶蚀作用不可能形成这样大规模的平行岭谷。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平面图,1~6为岩层,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据此完成9-10小题。
9.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为( )
A.断裂—侵入—挤压 B.侵入—挤压—断裂
C.侵入—断裂—挤压 D.挤压—侵入—断裂
10.如不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则( )
A.M为背斜,1岩层老、2岩层新 B.M为向斜,1岩层新、2岩层老
C.M为向斜,1岩层老、2岩层新 D.M为背斜,1岩层新、2岩层老
【答案】9.D 10.A
【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有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沉积完成后,发生了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图中花岗岩侵入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弯曲变形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冷却之后,形成了花岗岩;图中断层将花岗岩和岩层都切断,说明岩浆侵入之后,经历了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所以图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为挤压—侵入—断裂。
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可知,断层西南侧岩层抬升的程度高于东北侧,1岩层在西南侧出露得更多,说明岩层向上拱起,M为背斜,背斜岩层新老关系为两翼新中间老,所以1岩层老,2岩层新。
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C、D、S3、S2、S1、O3,其年代依次变老。据此完成11-13小题。
11.甲、乙之间的地形地质剖面是( )
12.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
A.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 C.断层构造 D.褶皱弯曲
1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泥盆系 B.石炭系 C.上奥陶统 D.上志留统
【答案】11.A 12.C 13.C
【解析】第11题,甲、乙之间的地形剖面,其岩层新老排列是“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且中心地势最高,为山地,为向斜山。
第12题,图中的岩层没有岩浆岩,A、B两项错误;图中有断裂构造,且断裂出现在沉积岩层形成之后,为最新的地质事件,C项正确;褶皱的形成先于断裂的发生,D项错误。
第13题,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丙处地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有S1、O3地层,故可发现O3地层(上奥陶统),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展线的实质是通过修建盘山线路降低线路坡度。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如图是关角展线群及新关角隧道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小题。
14.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经济 C.社会 D.技术
15.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野生动物迁徙
【答案】14.A 15.C
【解析】第14题,从“展线的实质是通过修建盘山线路降低线路坡度”可看出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是为了降低坡度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技术对铁路修建有影响,但不是促使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主要因素。
第15题,“随着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说明随着经济实力更加雄厚、技术水平更加先进,铁路的修建逐渐克服了地形的阻碍。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并非主要原因。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需要技术达标才可以实现。青藏铁路预留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对其影响不大。
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示意图,该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据此完成下面16-18小题。
16.该区域中部的地质构造类型和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分别为( )
A.背斜;东—西 B.背斜;西南—东北
C.向斜;南—北 D.向斜;东南—西北
17.图示地区( )
A.甲地可以打坝建库 B.S地层可寻哺乳动物化石
C.辉绿岩侵入受断层限制 D.花岗岩侵入早于辉绿岩形成
18.乙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C.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D.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
【答案】16.B 17.D 18.A
【解析】第16题,由题干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由图可知,图中以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岩层层面为主,结合岩层新老关系,中部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构造。结合图示方向标和断层分布,断层的延伸方向为西南—东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17题,由图可知,甲地质构造靠近断层,地下水易渗透,不适合打坝建库,A错误。S地层是志留纪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因此S地层中不可能有哺乳动物化石,B错误。断层切断了辉绿岩,即辉绿岩的形成要早于断层,故辉绿岩岩体侵入不受断层限制,C错误。花岗岩没有侵入三叠纪岩层,即早于三叠纪岩层,辉绿岩侵入了三叠纪岩层,即辉绿岩晚于三叠纪岩层,说明花岗岩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D正确。故选D。
第18题,结合材料,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故早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之后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辉绿岩,岩浆侵入过程中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可以发生变质作用。之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褶皱和断层,岩石出露地表后接受外力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下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主崩塌体由公元前11000—八元前10920年古地震诱发形成),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体主1.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据此完成下面19-21小题。
19.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20.甘湫池崩塌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①③
21.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有(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19.A 20.B 21.C
【解析】第19题,结合材料及图可知,河流水被山体崩积物堵塞形成水湫池和甘湫池。由图可知杏园坡断层被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截断,说明杏园坡断层早于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形成,A正确,C错误;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看出河流大体是由南向北流动,因此可推断图示区域南高北低,甘湫池海拔高于水湫池,B错误;水湫池是杏园坡断层时期形成的,甘湫池是甘湫池断层时期形成的,说明水湫池早于甘湫池形成,D错误。故选A。
第20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图示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形态为南宽北窄,①错误。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地势整体为南高北低,可推断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应为自南向北移动堆积,因此南侧堆积物粒径大,北侧粒径小,②正确。该处为“V”形谷,且堆积体南宽北窄,因此北部受到地形限制,堆积体狭长向北延伸,粒径逐渐变小,形成下层堆积体,之后滑落的堆积物覆盖在其上,形成上层粒径大,下层粒径小的分层结构,而南部层理较差,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21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图示比较两堰塞湖面积可直接得出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①正确;结合前述分析可知甘湫池位于水湫池上游,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②正确;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渗漏严重,雨季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旱季降水少,渗漏量大于补给量,出现干涸,③正确;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山区,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蒸发量与补给量大致平衡,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北京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某区域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22-24小题
22.该区域最晚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褶皱运动B.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D.地壳断裂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岩层形成时地壳剧烈抬升B.乙处岩层中有明显气孔构造
C.丙处地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D.丁处地下水易出露可修水库
24.关于该区域断层说法正确的是( )
①F1东北侧断块相对上升 ②F1西南侧断块相对上升
③F2西北侧断块相对北移 ④F2东南侧断块相对北移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22.C 23.C 24.A
【解析】第2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由P——S岩层年龄变老为沉积岩,且中间新两侧老为褶皱中的向斜形态,所以褶皱形成时间晚于沉积作用,F1断层两侧岩层构成相同,故应该是褶皱形成后发生断层,F2断层和F1有相交,且F2断层完整延伸,说明F2比F1形成年代晚,同时F2断层有乙岩层,即花岗岩分布,说明有岩浆侵入,同时乙岩层没有发生断裂,故乙形成年代在F2断层之后,综上所述,该地形成最晚的地质作用为岩浆侵入,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第2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一般沉积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甲处为沉积岩故A错误;乙处为侵入岩,在地表以下冷凝,没有气孔结构,故B错误;丙处为向斜中心即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故C正确;丁处为断层,地下水出露,但是水库修建要避开断层,故D错误,所以选C。
第24题,F1断层两侧向斜核部(中间)即P层,东北侧宽度小于西南层,说明东北侧上升,故①正确,②错误;F2断层东南侧P、C层相对西北侧P、C层向西南运动,故F2西北层板块相对北移,东南侧相对南移,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我国陆地地势最低(-154.31m)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山麓冲积扇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形成绿洲农业。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图1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2为火焰山景观图。
(1)指出觉罗塔格与火焰山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分析判断依据。
(2)指出吐鲁番盆地的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
(3)分析火焰山顺坡沟壑的形成原因。
【答案】25.(1)觉罗塔格岩层年龄大于火焰山岩层。觉罗塔格岩层在下,火焰山岩层在上(或根据图例判读)。
(2)吐鲁番盆地为构造(地堑)盆地。过程:地壳受水平挤压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两侧上升形成高地,中部下陷形成低地,周高中低形成吐鲁番盆地。
(3)该地风力作用强烈,山地降水也可形成坡面径流,外力侵蚀作用强;构成火焰山的岩性存在差异,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容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搬运,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形冲沟。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觉罗塔格位于图中火焰山岩层的下部地区,理论上岩层位于下部地区,形成时间越早,因此,火焰山岩层年龄小于觉罗塔格岩层。
(2)结合所学知识,本地区地壳受地壳水平挤压运动影响,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的两侧岩层上升形成高地,中间相对下降形成凹地,即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吐鲁番盆地,所以判断吐鲁番盆地为构造(地堑)盆地。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位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物理风化、风力作用较强,使得地表形成疏松的沙质物质;该地区山地降水,汇集成坡面径流,导致该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火焰山岩石性质差异明显,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极易被侵蚀,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形冲沟,形成顺坡沟壑。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札达县城位于札达盆地腹地,平均海拔约3735米。札达盆地内沟壑纵横干旱荒芜,看起来了无生机,但它却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区,化石中多陆生动物。约500万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曾经是微咸湖(又称半咸水湖),之后因板块运动导致南北两侧山脉加速隆升,湖盆西南侧出现缺口,湖水逐渐外泄,古湖床裸露。盆地形成后,经漫长的地质作用后形成了现在的象泉河。图示意札达盆地地区和盆地地质构造。
(1)分析札达古湖曾为微咸湖的自然原因。
(2)简述象泉河的形成过程。
(3)分析札达盆地陆生动物化石大量出露的原因。
【答案】26.(1)①湖泊周边有一定淡水补给;②海拔较高,蒸发量弱;③湖底存在断层,水体得以交换,盐类物质积累较少。
(2)①札达古盆地曾经是内陆湖,四周有大量河流注入;②后受到板块挤压,盆地隆升,湖水外泄形成古盆地;③东南部地势隆升速度快,导致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古湖泊东边支流不断向西部下游侵蚀,西部支流不断向东部进行溯源侵蚀,东西支流最终连在一起形成象泉河。
(3)①盆地形成初,海拔较低,自然环境优越,生物众多;②河流冲刷而来的泥沙,携带着各种生物遗体,经年累月地堆积在湖底;③板块运动使得盆地中的湖水外流、干涸,导致湖床暴露:④受夏季风带来的暴雨和象泉河的强烈冲刷,化石最终大量显露。
【解析】(1)结合左图,札达盆地内部有河流注入札达古湖,对湖泊的盐度起到稀释作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蒸发量弱;结合右图盆地地质构造图可知,札达盆地内部有断层,湖水得以交换,盐类积累少。
(2)河流的形成是内外力互相作用的结果,分析河流的成因要从内、外力两方面来分析。札达古地区曾因地势相对较低,四周河流汇入,形成的内陆湖;后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盆地隆升,湖水外泄形成古盆地;又因东南部地势隆升速度快,导致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古湖泊东边的支流不断向西部下游侵蚀,而西部支流不断向东部高处的源头进行溯源侵蚀,东西支流最终连在一起形成象泉河。
(3)题干中让分析札达盆地陆生动物化石大量出露的原因,解题思路是先答化石的形成过程,再答化石出露地表的原因。化石的形成于沉积岩中,是外力作用的表现。盆地形成初,海拔较低,自然环境优越,生物众多;河流冲刷而来的泥沙,携带着各种生物遗体,经年累月地堆积在湖底形成化石;后因板块运动使得盆地中的湖水外流、干涸,导致湖床暴露:再受夏季风带来的暴雨和象泉河河流的强烈冲刷,化石最终大量显露。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但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1)判断图中②③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简述依据。
(2)用箭头(→)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断层①形成后两侧岩块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方向,推测导致其发生相对位移的作用力。
【答案】27.(1)②岩层后形成(或③岩层先形成)。②③岩层均为沉积岩层,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2)如图所示:断层西侧岩块(上盘)相对下降;断层东侧岩块(下盘)相对上升。
作用力:重力(或张力)作用。
【解析】(1)②是砂砾岩,③是石灰岩,两者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因此②形成晚于③,即先形成的是③,后形成的是②。
(2)结合图例可看出,图中断层①形成后,西侧的石灰岩、泥页岩受重力作用影响比东侧对应部分向下,所以,断层西侧岩块(上盘)相对下降,断层东侧岩块(下盘)相对上升。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阿塔卡玛断裂带位于美洲大陆西部,多侵入型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域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占区域面积的30%以上),断裂带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下图示意阿塔卡玛断裂带地理位置。
(1)指出智利西部阿塔卡玛断裂带的成因。
(2)简析阿塔卡玛断裂带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的主要原因。
【答案】28.(1)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受板块碰撞和挤压,岩层发生变形甚至断裂,形成断裂带。
(2)岩浆活动强烈;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规模大;上覆岩层被外力剥蚀,岩浆岩大面积出露。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塔卡玛断裂带位于美洲大陆的西部,属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容易发生变形断裂甚至错位移动,形成断裂带。
(2)由于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广泛,有利于岩浆的侵入活动,岩浆在向上侵入过程中冷凝,在地下深处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但随着板块碰撞和挤压,地壳抬升过程中,覆盖在其上的岩层被外力剥蚀后出露于地表,形成了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的现象。
第18讲 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8讲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8讲河流地貌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河流地貌(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8讲河流地貌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8讲河流地貌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第17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7讲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教师版docx、第17讲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