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计算题,作图题,填空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
A.mB.m/sC.kgD.
2.最新研制的磁悬浮列车以6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一列高铁以3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与高铁相比,磁悬浮列车( )
A.一定运动更快B.一定运动得更远
C.运动时间一定更短D.可能运动更慢
3.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错误是不可避免的B.误差是由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
C.错误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造成的D.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学习了物态变化后,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制成的
C.蒸发和沸腾是两种不同的物态变化现象
D.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一定沸腾
5.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小孔成像实验探究的人,早于牛顿2000多年就已经总结出相似的理论,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C.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D.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只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6.如图是天文爱好者所使用的望远镜,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镜是目镜,B镜是物镜
B.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是虚像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D.通过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春天来到,积雪熔化B.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深秋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D.寒冷的冬天,水面结成冰
8.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A的像更清晰
C.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看到光屏上有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使用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9.小丽夏天和同学一起游泳时,发现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下列现象与其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B.皮影戏C.筷子在水中“弯折”D.后视镜中的像
10.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
A.汽化和凝固B.汽化和凝华C.汽化和液化D.升华和凝华
11.青少年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都有可能导致近视,以下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②①B.②④C.③①D.③④
12.如图是可用蒲公英顶起的最轻金属结构——微晶格材料,它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组合,并且可以从超过50%的压缩量中恢复,由此可知微晶格材料具有的特点是( )
A.密度小、硬度小B.密度大、塑性好
C.强度低、弹性好D.密度小、弹性好
13.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石头裂开是由于水结冰后( )
A.质量不变,体积增大B.密度不变,体积增大
C.密度增大,体积增大D.质量增大,体积增大
二、实验题
14.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的规律。
(1)实验中,每隔0.5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读数时视线位置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A”、“B”或“C”),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示数为_________℃;
(2)实验采用如图甲的水浴加热法,其好处是能使物体_________,试管中的物质颗粒应该尽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点;
(3)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这一现象说明物质熔化时需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该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5.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本实验中纸板的主要作用是:①显示________;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选用粗糙一些的纸板,这样可以让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___,让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光路;
(2)如图甲所示,若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则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的度数为_________;
(3)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NOD沿ON后折,此时在纸板NOD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_________(选填“存在”或“消失”);
(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做到,你认为没有做到的原因是________。
16.如图所示,小强利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酒精消毒液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________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_________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2)测量步骤如下:
①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消毒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78g;
②将烧杯中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内消毒液的体积为________;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质量如图丙所示,则其质量为__________g;
④消毒液的密度为____________;
(3)小强用另一种方法测出了消毒液的密度,测量过程如下:
①往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消毒液,直至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度为;
⑤请写出消毒液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用所测的物理量和表示)。
三、计算题
17.国家推行了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新交规,可以简化如下:如图所示,当该车道斑马线上有行人时,机动车车头就不得越过停止线,否则视为违反交规;现小明以1 m/s的速度沿垂直于车道的虚线OAB匀速穿过该车道,其中A、B分别为车道两侧边线上的两个位置,当图中轿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向左行驶且车头距停止线28m时,司机发现小明正位于O处,于是立即刹车使轿车减速,经过5s汽车停了下来,该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8m/ s,已知O、A相距2m,A、B相距4m。
(1)求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
(2)求小明从O处运动至B处所需的时间;
(3)请结合计算结果分析并说明该轿车司机是否违反新交规。
18.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高为10cm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质量为100g的小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忽略不计),当给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当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再将小球轻轻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待液体溢尽擦干容器壁,测得总质量为560g。求:
(1)该液体的密度;
(2)该容器盛满液体时的总质量;
(3)该小球的密度。
四、作图题
1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水射向空气,已知折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20.如图所示,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
五、填空题
21.人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手机中的声音是由喇叭_________产生的;智能手机可以声纹解锁,该功能是通过识别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22.“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虽然光速非常快,但光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光年是_________的单位。
2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读数方法是______(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24.如图所示,为了解决偏远地区的配送问题,物流公司采用了无人机快递服务。无人机在带着包裹加速升空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包裹是_________的,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包裹是_________的。(以上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25.交通噪声是城市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图所示,甲图表示在_________减弱噪声,乙图表示在_________减弱噪声。
2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霜的形成是_________现象,河水结冰是___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7.在电视连续剧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块“大石头”砸在了人的身上,这里的“大石头”是由密度很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材料制成的。如果我们将这块“大石头”搬到月球上,它的质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如图所示,消费者“刷脸”支付结账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_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29.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为了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在小孔中最好嵌入_________(选填“玻璃砖”、“凸透镜”或“凹透镜”)。因为其对光有_________作用。
30.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若a、b两处的距离为60cm,则甲球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乙球做_________,且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_________。
31.甲、乙两种液体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_;如果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三分之一,余下的两种液体,其质量之比为_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_。
六、多选题
32.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各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太阳光的色散,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B.我们看到光屏上的最下面是红光
C.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光经过三棱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33.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B.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C.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D.时,A、B相距8m
34.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B.当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物体从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D.当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投影仪利用这一原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在物理学中:
A.m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故A不符合题意;
B.m/s是速度的基本单位,故B不符合题意;
C.kg是质量的基本单位,故C符合题意;
D.是密度的基本单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已知高铁以3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磁悬浮列车以6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由速度公式可知,与高铁相比,磁悬浮列车速度更大,则一定运动更快,当速度恒定时运动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解析:A.错误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
BC.错误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不是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造成的,仪器不够精密会导致误差较大;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BC错误;
D.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估读带来的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液化石油气采用的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故B正确;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但水达到100℃,还要继续吸热才能沸腾;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A.小孔成像所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所以成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
B.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C错误;
D.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解析:A.靠近眼睛的是B目镜,靠近物体的A是物镜,故A错误;
B.物镜的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故C错误;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A.春天来到,积雪吸收热量由固态熔化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寒冷的冬天,水面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此过程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D
解析: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不变,故A错误;
B.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蜡烛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B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C错误;
D.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人的腿在水中“变短”了是光线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看起来腿在水中“变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A.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是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故B不符合题意;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C符合题意;
D.后视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造成的,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图知,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为近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为了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①为近视眼的矫正示意图,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题文中没有涉及硬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微晶格材料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组合,说明微晶格材料的密度非常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强度是指表示工程材料抵抗断裂和过度变形的力学性能之一,题文中没有涉及强度,故C不符合题意;
D.微晶格材料可以从超过50%的压缩量中恢复,说明具有良好的弹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状态无关,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体积变大,密度减小,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1)B;-4;(2)均匀受热;小;(3)吸收;晶体
解析:(1)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和物态变化,其中,读数时视线应与细玻璃管中的液面相平,仰视时,会造成读数偏小,俯视时,读数偏大。正确的是B。
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摄氏度,玻璃管中的液面在0刻度线下方,为零下,示数为-4摄氏度。
(2)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好处是能使物体均匀受热;同时试管中的物质颗粒应该尽量小一点,也能让物质受热均匀。
(3)由题意知,物质正在熔化过程中,此时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物质没有吸收到热量,该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物质继续吸收烧杯中的热量,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由题意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说明该物质是晶体。
15.答案:(1)光路;漫反射;(2)减小;40°;(3)存在;(4)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选用纸板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便于观察光路,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这样可以记录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此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减小20°,故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夹角减小共40°。
(3)纸板NOD沿ON向后折,此时纸板NOD与纸板NOC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且在纸板NOD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反射光线并没有消失,只是反射光线没有随纸板转动,仍在原位置,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因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明和小刚都能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是做不到的。
16.答案:(1)水平台;左;(2)40;44;0.85;(3)消毒液面到烧杯底;
解析:(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由图甲知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调节,使天平平衡。
(2)②将烧杯中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由图乙知道,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因此液面对应的体积为40mL,所以消毒液的体积为
③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质量
量筒中消毒液的质量
④消毒液的密度
(3)小强测消毒液的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往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则水的体积为;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消毒液,直至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消毒液液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则消毒液的体积为
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相等,则
即
所以消毒液的密度表达式
17.答案:(1);(2)6s;(3)该轿车司机已经违反新交规。
解析:(1)由得,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是:
;
(2)由题意可知,OB的长度是6m,由得,小明从O处运动至B处所需的时间是:
;
(3)由(2)的分析可知,第5s内,小明还在斑马线上,而轿车减速5s内行驶的路程是29m,说明轿车的车头已经越过停止线,所以可以判断该轿车司机已经违反新交规。
18.答案:(1);(2)500g;(3)
解析:由乙图可知,容器的质量;
(1)由乙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则液体的质量为
液体的密度为
该液体的密度为。
(2)容器内盛满时,液体的体积为
液体的质量为
则总质量为
该容器盛满液体时的总质量为500g。
(3)将小球轻轻放入容器中,溢出液体的质量为
小球的体积
小球的密度为
19.答案:
解析:题目已经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的水中画出入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0.答案: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21.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手机中的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可以声纹解锁,该功能是通过识别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22.答案:直线;长度
解析:坐在井中,井外的光线,仅是井边沿及以内的光线才能进入眼中,所以所见甚小,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年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23.答案:B;1.35
解析:刻度尺的使用中,有刻度的一端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物体保持平行,视线与刻度尺保持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
长度的测量结果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长度在1.3cm到1.4cm之间,故估读值为0.5mm,所以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1.35cm。
24.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无人机在带着包裹加速升空过程中与地面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包裹是运动的。
包裹与无人机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故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包裹是静止的。
25.答案: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解析: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从声源处处理,故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挡声音的传播,故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6.答案:凝华;凝固
解析: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了固态,故是凝华现象。
河水结冰是将水变为固态,故是凝固现象。
27.答案:小;不变
解析:因为影片中的“大石头”并没有真的对演员造成伤害,所以可以断定,它的质量是比较小的。根据密度的公式,当体积一定时,只有密度越小的材料,它的质量才会越小。
如果我们将“大石头”搬到月球上,位置改变了,但是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因此,它的质量不变。
28.答案:凸;缩小
解析: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9.答案:凹透镜;发散
解析:如果小孔内放入玻璃砖,光线从小孔左侧进入右侧眼睛,经过两次折射,如图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人眼看到的范围稍微增大。如果小孔内放入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要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窄。如果小孔内放入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看到的范围更大。
30.答案:0.2;匀速直线运动;5∶3
解析:ab两处的距离为,则甲球的平均速度为
甲球的平均速度为0.2m/s。
乙球从a处竖直下落,且乙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故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每隔时间t拍摄一次照片,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运动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之比
两球运动的路程相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等于时间之比的倒数,即
则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5∶3。
31.答案:1∶6;3∶8;1∶6
解析:由题意知,甲、乙两种液体体积之比为
甲、乙两种液体质量之比为
根据可得,甲、乙的密度之比为
将甲液体倒去一半,乙液体倒去三分之一,则余下的两种液体质量之比为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密度不随物体质量的减少而减小,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
32.答案:AD
解析:AB.光色散时,色光依次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布,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所以白屏上最上方的光是红光,最下面是紫光,而且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即白光不是单色光,故A正确,B错误;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于是分解成了各种单色光,故D正确。
故选AD。
33.答案:BD
解析:AB.从图中可以看到,一开始时间为零时,物体A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为零,A在O点,物体B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为5m,B在距离O点5m处,那么两物体不是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物体A在第3s时才开始运动,物体B在一开始的时刻,就已经运动,所以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到,5s内,A所走的路程为10m,B所走的路程为5m,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它们的平均速度为
5s内,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到,时,A在O点,B所走的路程为
物体B一开始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为5m,时,B距离O点的位置为8m,即时,A、B相距8m,故D正确。
故选BD。
34.答案:AC
解析:A.由图像可得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即凸透镜的焦距为
故A正确;
B.当物距为3cm时,即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把物体从20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C正确;
B.当时,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这一原理,故D错误。
故选A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西昭平县九上物理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广西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下列估算最符合实际的是,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将一金属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