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26 好的故事
主备教师
【课前解析】
关注字词:
本课共有11个生字。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故事》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1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一般都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揭示课题《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好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二、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当时写作背景来学习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由于本文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习字词
(1)教师出示词语:膝髁 乌桕 伽蓝 蓑笠 参差 胭脂 泼剌 皱蹙 虹霓 澄碧 荡漾 退缩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凌乱 陡然
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教师提示“搁、综、澄、漾、瞬、凝、骤、掷、陡”等字书写时左窄右宽。
重点指导“瞬”字的书写:书写时要注意“舛”左半部分的“夕”中间只有一点。
重点指导“凝”字的书写:书写时要注意最右边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
重点指导“骤”字的书写:书写时要注意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重点指导“萍”字的书写: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要注意窄而长,和“平”高度相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三、明确方法,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尝试用下列方法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先猜一猜意思,再借助注释解释。
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具体解释,只要联系上下文知道其大概意思即可。
有些词语如果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可以在旁边作上记号。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理解词语,小组内可以交流难度较大的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借助注释理解的词语
预设1:根据注释①,我们可以知道“石油”旧时指煤油。
预设2:根据注释②,我们可以知道“山阴道”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2)联系上下文能猜出具体意思的词语
预设1: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四近”的意思是四周。
预设2: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膝髁”的意思是膝盖。
预设3: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云头”的意思是看起来成团成堆的云。“夏云头”指夏天成团成堆的、边缘参差不齐的云朵。
预设4: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皱蹙”的意思是收缩。
(3)联系上下文能猜出大概意思的词语
教师出示句子: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
预设1:联系上下文可猜出“乌桕、新禾、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都是植物,“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是同一种植物。
预设2:联系上下文可猜出“伽蓝”是建筑,与寺庙有关。
(4)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的词语
教师出示句子: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教师引导:像“泼剌”“奔迸”这样联系上下文也无法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利用工具书查找,还可以上网查找。
预设1:“泼剌”是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预设2:“奔迸”表示水的动态的动词。“泼剌奔迸”描绘了大红花倒影被拉长时的声音和动态。
四、练习朗读重点段落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5自然段第一句、第7自然段第三句和最后一句,指导学生关注逗号的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2.教师提醒学生第7自然段中的“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要读得紧凑一些。
3.学生在读好句子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
五、厘清脉络
1.(1)教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并概括课文内容。
(3)汇报交流
预设1:第1、2自然段讲的是“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
教师板书:现实
预设2:第3—9自然段讲的是“我”在梦境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教师板书:梦境
预设3:第10—12自然段讲的是“我”骤然惊醒,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教师板书:现实
2.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题目“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呢?
预设:一个梦境。
3.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前后写现实,中间写梦境,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预设:前后呼应。
六、学习第1自然段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的开篇为我们渲染了怎样的环境?
预设:通过“昏暗”“鞭爆”“昏沉的夜”可以看出文章开篇为我们渲染了喧嚣、昏暗的环境。
教师板书:昏沉的夜
六、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小学统编版(2024)盼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a href="/yw/tb_c1611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盼第一课时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齐读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麻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1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麻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统编版(2024)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a href="/yw/tb_c16010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观潮第一课时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