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2 名词用作状语(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专题02 名词用作状语(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第1页
    专题02 名词用作状语(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第2页
    专题02 名词用作状语(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2 名词用作状语(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2 名词用作状语(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依据,翻译方法,知识拓展,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课内典型例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除某些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的,但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相当普遍。
    一、判断依据
    一般地说,在文言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一个动词,如果这个名词和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如: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整句话的陈述对象是“狼”,“其一犬坐于前”中主语承前省略,补充出来应是“其一犬坐于前”,“犬坐”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不是狗坐在那儿,而是表明其中另一只狼的蹲坐方式——像狗一样的蹲坐,“犬坐”的“犬”就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条规律: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表比喻)。
    常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为比喻来修饰动词,具有比喻的意思。翻译时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面加上“像”,译为“像……一样(似的)”。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解析】“犬”是名词作状语,用“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解析】“斗”“蛇”是名词作状语,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折”“行”,表示状态,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解析】“犬牙”是名词作状语,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差互”,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项伯亦拔起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项伯也拔剑起舞,时常用身体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掩护)着刘邦,项庄始终不能击杀刘邦。
    【解析】“翼”是名词作状语,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蔽”,表示状态,意思是“像鸟的翅膀那样”。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翻译时要加上“像……那样”,“跟……似的”。
    ⑤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冯婉贞》)——等到敌人的枪第二次射击时,寨墙里的人又像鸭子一样地伏着不动了。
    ⑥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有一只狼挡在大路中间,像人一样站着嚎叫。
    ⑦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谋攻》)——将帅忿怒急躁不堪,而让士兵跟蚂蚁似的去爬敌人的城墙。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表对待人的态度)。
    这类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翻译时可加上适当的介词,可译为“用……”“……当作……”“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等。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像对待宾客那样对待他的父亲。
    【解析】句中的名词状语“宾客”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兄长的礼节来接待他。
    【解析】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也可译为“用像对待兄长的态度一样接待他”。
    ③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狼,快滚开,不然我就要用拐杖打死你。
    【解析】名词“杖”修饰动词“杀”,用作状语,“用拐杖”的意思。
    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表依据、凭借、手段或工具)。
    这类名词状语,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拿”),或“按照”(“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凿石、挖土,用簸箕、竹筐〔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解析】句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装了一头驴子运进去。
    【解析】句中的名词“船”修饰动词“载”,作状语,表示“载”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船”。
    ③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解析】句中的名词“笔”修饰动词“录”,作状语,表示“录”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笔”。
    ④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就用丹砂在丝帛上写“陈胜王”,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解析】句中的名词“丹”修饰动词“书”,作状语,表示“书”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朱砂”。
    ⑤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活板》)——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解析】句中的名词“火”修饰动词“烧”,作状语,表示“烧”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火”。
    ⑥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误期,按照秦朝的律法就要杀头。
    【解析】“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修饰谓语动词“斩”,名词作状语,表示“斩”的依据。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解析】“面”是当面,修饰谓语“刺”动词,表示“刺”的方式,作状语。
    (二)特殊名词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早上辞别父母走了,晚上宿营在黄河边上。
    【解析】句中的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名词作状语,表示“辞”与“宿”的时间,译为“早晨”和“晚上”。
    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上山,傍晚返回。
    【解析】句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往”与“归”,名词作状语,“朝”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动词谓语连接。
    古汉语中一般的时间名词或名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在某个时候,可以用介词引介,也可以不用介词引介。
    “日”“月”“岁”这三个时间名词作状语却不同。这三个时间名词作状语一般都不用介词引介,在意义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1)时间名词“日”“月”“岁”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表示每一日、月、岁的意思),译为“日日”“月月”“岁岁”,或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译为“每日”“每月”“每年”。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解析】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好的厨子每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肉;一般的厨子每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解析】例②中的“岁”“月”分别修饰动词“更”,作状语,表示“更”的频率,译为“每年”“每月”。
    ③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
    【解析】例③中的“岁”修饰动词“赋”,作状语,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④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崇尚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解析】例④中的“岁”修饰动词“征”,作状语,表示“征”的频率,译为“每年”。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品德高尚的人学习面很广泛,而又能每天再三地检查反省自己。
    【解析】例⑤中的“岁”修饰动词“省”,作状语,表示“省”的频率,译为“每天”。
    (2)时间名词“日”“月”“岁”放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生变化(表示渐进的意思),可译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一月一月(一月月地)”“一年一年(一年年地)”。
    例如:
    ①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田单的兵力一天比一天多,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燕军一天天地败逃。
    【解析】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败逃”,作状语,表示“败逃”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译为“一天天地”。
    ②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行行重行行》)——(你)离开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远了,(思念使我的)衣服一天比一天宽松(意即人一天比一天消瘦)。已:同“以”。远:久。缓:宽松。
    【解析】例②中的时间名词“日”修饰形容词“远”“缓”,作状语,表示“远”“缓”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译为“一天天”。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反而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以至走向死亡。
    【解析】例③中的时间名词“日”“月”分别修饰动词“削”“割”,作状语,表示“削”“割”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译为“一天天地”。
    (3)时间名词“日”“月”“岁”放在句首主语之前,表示追溯过去(追溯往事),可译为“往日”或“从前”“不久前”。例如:
    ①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从前,晋君认为那个公孙段能够承担大事,就把州地的土田赐给了他。
    ②日起(韩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左传·昭公十六年》)——不久前,我韩起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合道义,不敢再求。(执政:同“执事”,敬称,与“殿下”“阁下”义同。)
    ③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战国策·赵策》)——从前,秦国和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遣精锐部队来帮助秦国。
    【解析】上述各例中的时间名词“日”,都放在句首的主语前,表示对过去的追溯,作状语,译为“从前”“日前”“不久前”等。。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一般由方位名词充当,可译为“往……”“向……”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解析】句中“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译为“向(往)西”。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阳光向下穿透水面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有水底的石头上。
    【解析】句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渔人)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解析】句中的方位名词“前”,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前”。
    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那么(从这里)向北通到巫峡,向南直到潇水和湘水。
    【解析】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⑤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
    【解析】“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荆州向北靠着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向东和吴郡、会稽郡相连接,往西和巴郡、蜀郡相通。
    【解析】北、东、西都是方位词,分别修饰动词“据”“连”“通”,指明动作趋向,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如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马鞭(即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解析】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关上它,就见在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解析】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解析】“空”是在空中,表地点,修饰谓语“游”,名词作状语。
    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看见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⑤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还没有到达,就在路上因口渴而死。
    ⑥才美不外见。(《马说》)——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在外面表现出来。
    ⑦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⑧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在左侧佩着刀,在右侧挂着香袋。
    二、翻译方法
    1.一般性名词活用为状语:①表示比喻的翻译成“像+(人或动物)名词+一样”;②表示动作主体对待人的方式、态度的译为“像对待+(称谓)名词+一样”“当作+(称谓)名词”;③表示工具,凭借、方式等的翻译成“用(或拿、按照等介词)+名词”;④表范畴的翻译成“在+名词+方面”。
    2.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时间,一般翻译成“时间名词”或“在+时间名词”;
    (2)“日”“月”“岁”这三个时间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的频率(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②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表示动作的渐进性),“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③放在句首主语之前,表示追溯过去,“日”“月”“岁”可译为“往日”或“从前”“不久前”。
    3.方位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一般翻译为“向(往)+方位名词”这样的介词结构;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一般译为“在(到、由、从”等介词)+方位名词”这样的介词结构。
    现举实例说明:
    ①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五蠹》)——那些在高山上居住要到深谷中打水的人,每逢膢腊等节日就用水互相赠送。
    【解析】“山居”,在高山上居住;“谷汲”,到溪涧中打水。“山”“谷”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我按理应该自杀,但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解析】“分”,本份,作状语,表依据,按本份,按道理。。
    ③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在草野里行走,在露天下歇宿,每天同元军骑兵在长淮一带互相出没。
    【解析】“草”“露”名词作状语,表处所,在草野里,在露天下。“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④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元人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却很生气。
    【解析】“貌”,外表,表面,名词作状语,表对人的态度,表面上。
    ⑤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我的老师的肺肝,都是用铁石铸造的啊!
    【解析】铁石所铸造:(用)铁铸的,(用)石造的。“铁”“石”都是名词作状语。
    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他们)砍削树木作为兵器,高举竹竿当作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着他。
    【解析】“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分别是“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似的”。
    三、知识拓展
    名词作主语与名词作状语的区别:
    在“名词+动词”这种格式中,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像”“在”“对”“向”“往”“用”等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而不改变意愿的,便是活用为状语。
    在“名词+动词”这种格式中,如果陈述的主体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事物,则这个名词是主语,如果这个名词表示的事物不是句子陈述的主体,这个名词又没有转化为动词,则这个名词是状语。如“半空云集”中“云”是陈述的主体,它是主语;“天下云集”中陈述的主体是“天下”,而“云”又没有转化为动词,则“云”是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区别:
    名词活用为动词,除连动词组外,后边一般不紧挨着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后边紧挨着动词,这个动词也可能由名词转化而来,如“兄事之”,“事”由名词转化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活用为状语常常可互相转化。如“大江东”,“东”活用为动词;如果“东”字后加一动词“去”,而成“大江东去”,则“东”转化为状语。如“晋军西进”的“西”是状语;如果去掉“进”而成“晋军西”,“西”便转化成动词。懂得这些将有助于掌握二者的区别。
    四、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介词结构充当,如“飞快地跑”“在教室学习”等。但在一些句子或短语中,也有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例如:
    ①网络购票/二维码支付。
    “网络”“二维码”: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或方式,用网络/二维码。
    ②他一口气吃完了两公斤小龙虾。
    “一口气”:名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吃”。
    ③低价转让一套三居室的公寓。
    “低价”:名词作状语,以低价。
    五、课内典型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二章》)——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吾日三省吾身。(《十二章》)——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来对屠户进行攻击。
    5.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活板》)——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固。
    6.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活板》)——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直到今天像宝物一样收藏着。
    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停止。
    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与朱元思书》)——横斜的枝条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0.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1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1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1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阳光向下穿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17.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18.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19.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因此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从里面用门闩插上。
    2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向北通向巫峡,向南直到潇水、湘水。
    21.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2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3.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野味野菜,错落地在前面摆着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24.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2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
    2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7.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嗥叫一样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考点集训
    一、填空题(加线词为人名)。
    “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句中加点词“师”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题: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河东吾股肱郡”中的“股肱”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包举宇内”中的“包”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天下云集响应
    D.其一犬坐于前
    3.和“至今匣藏”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岁赋其二 B.驴不胜怒,蹄之
    C.父利其然也 D.空乏其身
    4.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和“凡饮之者皆病瘿”中的“病”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义固不杀人 B.稍稍宾客其父
    C.一狼洞其中 D.驴不胜怒,蹄之
    5.下列句子中没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
    A.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B.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C.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6.以下和“衣不重采”中包含的词性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一鼓作气 D.一狼洞其中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B.赵每目送之
    C.西幸榆中,东行代地 D.邻之人有鸡夜鸣
    8.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天雨雪”中的“雨”用法相同的是( )
    A.单于壮其节 B.单于愈益欲降之
    C.羝乳乃得归 D.得夜见汉使
    9.下列加点的词与“凡饮之者辄病瘿”中的“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D.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10.下面与“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隶而从者 D.不可知其源
    1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B.子骞前曰
    C.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D.有犬卧于衢,逸马蹄而杀之
    1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辄病瘿 B.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
    1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夜课诸生,读书寝食 B.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C.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D.疾病疕(bǐ)疡(yánɡ)者
    14.下列句子中不包含“名词用作状语”的一项是( )
    A.窗扉皆洞开/金声而玉应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弦而鼓之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5.以下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天雨雪”中“雨”相同的是( )
    A.完璧归赵 B.不耻下问
    C.狼吞虎咽 D.不毛之地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A.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会做不擅长的事吗?
    B.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C.如果在王宫里,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薛居州不好吗?
    D.如果在王宫里,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众人不好吗?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A.远方的人跟着他这个学者,都拿着东西经过田野追赶他。
    B.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东西经过田野追赶他。
    C.远方的人跟着他这个学者,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D.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
    A.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没有了。
    B.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片刻之后就静下来。
    C.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很长时间后才没有了。
    D.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很长时间后才静下来。
    19.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20.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考点集训参考答案
    一、名词作状语(像老师一样)
    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三、1.B 【解析】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例句“股肱”:名词作状语,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样重要。
    2.B 【解析】A、C、D名作状,像……一样。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3.A 【解析】例句的“匣”和A项的“岁”是名词作状语,B“蹄”属于名词作动词,C“利”属于意动用法,D“空乏”属于使动用法。
    4.A 【解析】“义”是名词作状语,其余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5.D 【解析】A“洞”、B“客”、C“船”均属名词用作状语,D“书”名词作动词,书写。
    6.B 【解析】B“犬牙”是名词作状语,例句“衣”和A“宾客”、C“鼓”、D“洞”是名词作动词。
    7.A 【解析】A“奇”是意动用法;B“目”、C“东”、D“夜”均是名词用作状语。
    8.C 【解析】例句“雨”与C“乳”属于名词作动词,A“壮”属于意动用法,B“降”属于使动用法,D“夜”是名词作状语。
    9.B 【解析】例句“病”与B“雨”属于名词作动词,A“尽”形容词作动词,C“出”属于使动用法,D“东”是名词作状语。
    10.D 【解析】A、B、C均为名词作状语。
    11.A 【解析】A手:名词作状语,用手。B前:名词作动词,上前。C书:名词作动词,学习。D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12.B 【解析】B匣:名词作状语,用匣子。A病:名词作动词,得……病。C雪:名词作动词,下雪。D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途经。
    13.C 【解析】C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A课:名词作动词,上课。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D病:名词作动词,得……病。
    14.C 【解析】C匣、弦、鼓:名词作动词。A洞、金、玉,B船、客,D廷、南、西,均是名词用作状语。
    15.D 【解析】例句,雨:名词作动词,下雨。D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A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B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C狼: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
    16.B 【解析】薛居州:名词作状语,像薛居州一样的人。
    17.D 【解析】垄畔:名词作状语,在田野中。
    18.B 【解析】西:名词作状语,从西面。
    19.A 【解析】斗折蛇行:“斗”“蛇”属于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一样。
    20.B 【解析】例句“面”:名词作状语,当面。B“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相关试卷

    12.特殊句式(2)-初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单句考点精讲集训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12.特殊句式(2)-初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单句考点精讲集训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真判断句,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存现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特殊句式(1)-初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单句考点精讲集训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11.特殊句式(1)-初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单句考点精讲集训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共15页。

    5.状语-初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单句考点精讲集训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5.状语-初中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单句考点精讲集训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不是下面句子中的状语的一项,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