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7 意动用法(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专题07 意动用法(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第1页
    专题07 意动用法(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第2页
    专题07 意动用法(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7 意动用法(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意动用法(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释义,分类,判断依据与翻译,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课内典型例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带有谓语动词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即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或“认为……怎么样”的意思。
    关于意动用法,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使动用法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为或动作,而意动用法只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样”,是见于事实的,是做法;意动用法则含有“认为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怎样”的意思,是存于意念的,是想法或看法。
    关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也可以参照王力先生的观点:
    意动和使动的区别在于:使动是在实际上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当作某种东西。(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语法简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使动是客观的,而意动则是主观的。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主观的,是“渔人”的主观感受,别人未必觉得奇特。
    二、分类
    意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主要由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作动词后来担任。动词的意动用法较少,一般不做讨论。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形容词后面带上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或者“以……为……”,格式是“认为+宾语+形容词”,或者“以+宾语+为+形容词”。
    ①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认为张衡的才能奇特。
    “奇”本是形容词,给“奇”带上宾语“才”(“其”是“才”的定语),便认为“其才”具有“奇”的这种性质。“奇其才”,就是“以其才为奇”“认为其才奇”的意思,“奇”用作意动。
    ②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这只虫(蟋蟀)小,认为它是差的,看不上它。
    “劣”,本是形容词,给“劣”带上宾语代词“之”,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它,具有“劣(差)”的性质。“劣之”,就是“认为它是劣的”。
    ③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认为五谷是宝贵的,而金玉并不贵重。
    “贵”“贱”形容词用作动词。“贵五谷”“贱金玉”,表示主观上“认为五谷贵”“认为金玉贱”,表示意动。
    ④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渔人觉得这个地方很奇特。
    “异”,奇特,形容词用作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或是“认为它奇特”,表示意动。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美”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美我”就是“以我为美”,即认为我漂亮。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业工匠,不把互相请教看作是耻辱。
    “耻相师”就是“以相师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⑦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
    ——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有的不以千里为远把它(种子)送来。
    “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远千里”,就是“以千里为远”。
    ⑧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今虽死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我很可怜他,并且说:“你以为干捕蛇这差事很痛苦吗?”……(捕蛇的人说)“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的死总算已经死在后面了,又怎么敢认为干这差事痛苦呢?”
    两个“毒”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毒之”,就是“以之为毒”,表意动。在一般情况下,意动用法的词的后面都带有宾语,但也有时没有宾语,那是因为省略了的缘故。本句中前一个“毒”字带宾语代词“之”,后一“毒”字的宾语“之”承上文
    省去。
    ⑨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一个普通的人都认为这种事是可耻的,何况对于将相呢?
    “羞”,即“羞耻”,形容词用作动词。“羞之”,不是“羞耻它”,而是“以之为羞”,即“认为这种事是可耻的”。因为宾语“之”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使宾语具有了“羞”的性质,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名词意动用法
    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作“认为……”“以……为……”等。
    ①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罪再也没有办法勒索,然而还把他的头扣下来当作抵押品(意即要家属来赎取)。
    “质”,抵押品,名词活用作动词。“质其首”,就是“以其首为质”,即主观上认为宾语“首”这个事物就是“质”所表示的事物,也就是把他的头当作抵押品。
    ②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出生比我晚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也跟着他学,把他当作老师。
    “师”本是名词,后带宾语,活用作动词。“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即把他当作老师。
    ③性贪而狠,党豺为虐。(《中山狼传》)
    ——(狼)性情贪婪而且狠毒,勾结豺为伙伴干坏事。
    “党”名词活用作动词,当“结党”“合伙”讲,“党豺”,就是“以豺为党”,表示意动。
    ④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柳宗元《封建论》)
    ——(周朝的诸侯)把他管辖下的土地当作私人的土地一样爱惜、治理,把他管辖下的人民当作自已的子女一样来爱护的,一百个(诸侯)当中也没有一个。
    “子”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土”和“人”分别作“私”和“子”的宾语,“私土”“子人”,就是“以土地为私有物”“以人民为子女”。
    ⑤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狱中杂记》)
    ——都是认为多捕人可以从中得到钱财、利益的,(因此)和案情稍微有点牵连的人,(他们)一定千方百计把这些人捕捉到狱里来。
    “利”名词用作动词,“利系者之多”,就是“以系者多为利”,即认为拘捕人多有利可图。表意动。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颜蔺相如列传》)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先”“后”名词活用作动词,当“放在前头”“放在后头”讲。“先国家之急”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后私仇”,就是“以私仇为后”,表意动。
    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秦朝帝王来不及哀叹自己,后来的人为它哀叹,后来的人哀叹这件事而不以秦朝的灭亡作为鉴戒,这又要使更后来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鉴之”就是“以之为鉴”,即“把它作为鉴戒”,表意动。
    ⑧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去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得到它难道是)为了自己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俸奉和我所认识的守节人感激我吗?
    “得”通“德”,名词作意动词,感激。德我,认为我有恩惠。
    三、判断依据与翻译
    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怎么样”的意思,就叫做意动用法,可以简化成“以+宾+为+谓”的公式来判断与翻译。一个动宾短语凡能按上面的公式来理解而符合原句意思的便是意动用法,而翻译也随着出来。如:
    意动用法的词一般要翻译成“认为……怎样”“把……当作/作为……”或“以……为……”,比如“侣鱼虾而友麋鹿”翻译为“把鱼虾的麋鹿作为自己的伴侣或朋友”(注意这句话使用了互文修辞);“吾妻之美我”翻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好看”。
    但有时我们发现,翻译为“认为……怎样”“把……当作/作为……”或“以……为……”会影响整个句子表达的流畅度和简洁性,如“亲其亲、子其子”翻译为“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就会有点奇怪,这时我们也会用一些双音节词直接表达,如将“亲”翻译成“敬爱”,“子”翻译成“疼爱”,整个句子变为“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样就比较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学习意动用法的一个难点是意动与使动容易混淆。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主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意动侧重于主观认识上,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上。如:
    鼻大可小。——鼻子大了可以使它变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上东山一看,好像鲁国突然变小了。
    同样一个“小”字,第一句的“小”是在客观行动上,这种客观行动,包括了已然和未然,就是早已完成的,刚完成的,正在完成的,和将来完成的。第二句的“小”带宾语“鲁”,表示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宾语(“鲁”)具有“小”的性质,反映主观认识,鲁国仍和以前一样大小,只是孔子主观上觉得它小了。所以第一句是使动用法,而第二句是意动用法。
    在学意动用法时,名词作意动的用法和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有时也容易弄错。区别它们的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拿上面介绍的公式进行检验。
    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许多人把它理解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样解释的根据就是句子中的名词有“意动用法”。
    质疑一:这种理解是否符合语法原理呢?
    我们假设它是意动用法,进行语法分析:
    我们知道,文言句子中的意动用法应该是“动宾关系”。如果按照这样的语法结构来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个句子,那么句子中的“鼎、玉、金、珠”应是四个名词作意动用,结合它们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拿公式来检验,套入公式“以+宾+为+谓”,采用标准的意动用法的表述格式就是“以铛为鼎,以石为玉,以块为金,以砾为珠”。应该说,这样的格式非常符合“意动用法”的语法结构特点,句子的意思就成了:把铁锅看成宝鼎,把石头看作宝玉,把土块看作金子,把瓦砾看作珍珠。但该句子的意思正好与我们通常的解说相反,也完全不符合文意。
    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意动用,将句子格式理解为“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这样似乎合乎了文意,但这些名词的后面又没有了宾语,“鼎、玉、金、珠”都分别在它们的前面,无法构成动宾关系,这在文言语法上不符合“意动用法”的构成要件。
    质疑二:这种意动的主观臆断是否合理?
    按照意动用法的语义逻辑分析,“意动”化的句子应是表现心理活动的,或者说是一种未必符合客观事实但却合理的主观心理活动。我们来看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句话。根据文章的意思,“鼎、玉、金、珠”都是当时“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可谓天下稀有的宝物,秦人也自然以为宝物,所以才会“输来其间”,据为己有。当此之时,六国宝物汇聚秦宫,数量庞大确实可能令秦人“目不暇接”,但据此推测秦人丧失了识别宝物的智能,竟然“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就显然不妥,因为这样的主观认识错误实在没有任何“现场合理性”。
    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其实学习文言文,永远要记住一条:联系原文语境理解,寻找答案。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段文字表述的核心意思就是秦人尽有六国美女和财富。本段重点表述的就是美女之多、财宝之巨,意在彰显秦人的奢侈,为后文揭示主旨张本。
    根据上述分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本意就是表现财宝之多,它的正确意思是:宝鼎(像)铁锅(一样多),宝玉(像)石头(一样多),金子(像)土块(一样多),珍珠(像)瓦砾(一样多)。太多了,所以“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恰恰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荒淫暴政。
    由此可知,“铛、石、块、砾”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名词用为意动。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性质不同: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的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发出的。
    2、语义不同: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3、语法不同:使动用法,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能省略宾语。
    五、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
    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一些意动用法,比如一些成语,可以帮我们认识和理解意动用法。
    例如:
    ①草菅人命。草菅: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野草。
    ②鱼肉百姓。鱼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鱼和肉。
    ③幸灾乐祸。幸、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高兴/快乐。
    六、课内典型例句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十二章》)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以……为轻;轻视。)
    4.心乐之。(《小石潭记》)
    ——(我的)心里为之高兴。(乐:对……感到高兴。)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8.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全国人民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苦:以……为苦,苦于。)
    9.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固: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他)苦于山区北部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以……为苦,苦于。)
    考点集训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伴侣/朋友( )
    2.“鱼肉百姓”中的“鱼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鱼和肉。( )
    3.“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野草。( )
    4.“幸灾乐祸”中的“幸、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高兴/快乐。( )
    二、填空题(加线词为人名)。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怪而问之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翻译题(加线词为人名)。
    1.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惊异之,以语(卫)使,(卫)使乃优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闻(曹)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楚庄)王怪而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题。
    1.“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中的“药”是( )
    A.名词的意动用法 B.名词的使动用法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形容词
    2.以下成语中加点词和“元帝异之”的“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万里 B.完璧归赵
    C.星罗棋布 D.不翼而飞
    3.下列加点词语的语言现象与“汗牛充栋”的“汗”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主人乃寤而请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下列语句中包含的语法现象和“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不同的一项是( )
    A.父利其然也 B.古人贵朝闻夕死
    C.凄神寒骨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下列选项中和“怪其故”中出现的词性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折节下贤人 B.公不远数千里
    C.故乐非独以自乐也 D.遂名之曰右溪
    6.对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B.召忽死之(使动,使……死)
    C.知我不羞小节(意动,以……为羞)
    D.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以……为耻)
    7.以下选项中包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斗折蛇行
    C.空乏其身 D.不耻下问
    8.下列选项对句中词性活用现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远国。(《床头捉刀人》)雄,形容词作名词,英雄。
    B.万年大怒,欲杖之。(《陈万年教子》)杖,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C.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唇亡齿寒》)寒,意动用法,感到寒冷。
    D.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9.下列四句中对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轻:形容词作动词,使……减轻)
    B.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C.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活:使动用法,使我活)
    D.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明:意动用法,认为明白)
    10.下面四句中对文言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欧阳询)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句中“布”为名词作动词,即“铺开”。
    B.“(顾炎武)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句中“曲折”为形容词作名词,即“曲曲折折的情况”。
    C.“袁术奇之,后常称说”句中“奇”为意动用法,意为“奇怪”。
    D.“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句中“寒”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儿寒”。
    11.下面选项中的加点字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 B.腰白玉之环
    C.闻寡人之耳者 D.父利其然也
    12.以下选项中包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斗折蛇行
    C.空乏其身 D.不耻下问
    13.下列加点词和“术大奇之”中的“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固已怪之矣
    C.斗折蛇行 D.无案牍之劳形
    1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孝基怪之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执而鞭之 D.王之动愈数
    15.下列选项中没有意动用法的选项是( )
    A.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B.晏子怪而问之
    C.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16.下列选项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B.晏子怪而问之
    C.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7.以下成语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一鸣惊人 B.汗牛充栋
    C.兵贵神速 D.大快人心
    18.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何利此数金乎?
    A.我为何会顺利得到这些金子呢?
    B.这金子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呢?
    C.我又怎么会贪图这几两银子呢?
    D.这几两金子能带来什么利润吗?
    19.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臣非不乐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A.我是不喜欢宴游的人,只是因为贫穷没能参加全部的活动。
    B.我是不喜欢宴游的人,只是因为贫穷没钱为宴游准备酒食。
    C.我并非不喜欢宴游,只是因为贫穷没钱为宴游准备酒食。
    D.我并非不喜欢宴游,只是因为贫穷没能参加全部的活动。
    20.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A.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B.韩信几次对萧何说,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C.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D.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非常奇怪。
    21.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孝恭善之,遽下令止侵略。
    A.孝恭赞同岑文本说的话,所以下令阻止侵略。
    B.孝恭赞同岑文本说的话,立刻下令停止侵略。
    C.孝恭认为岑文本很善良,立刻下令停止侵略。
    D.孝恭认为岑文本很善良,所以下令阻止侵略。
    2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A.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常也不曾往来,我们暗暗责怪于你啊。
    B.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往常也不曾互通信息,我们暗暗责怪于你啊。
    C.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常也不曾往来,我们私下对您的行为感到奇怪啊。
    D.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往常也不曾互通信息,我们私下对您的行为感到奇怪啊。
    23.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苦渴无日。
    A.没有一天不感到痛苦饥渴。
    B.因为痛苦饥渴而没有时间。
    C.因为没有时间而感到苦恼。
    D.没有时间去感受痛苦饥渴。
    五、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的词,或“意动”,或“使动”,请你分别指出。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
    3.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7.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8.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9.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
    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1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13.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14.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15.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1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17.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18.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
    19.义不杀少而杀众。(《墨子》)
    20.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考点集训参考答案
    一、1.√ 2.√ 3.√ 4.√
    二、1.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意动用法,以……为乐
    三、1.各位大臣听说这件事,都认为王生贤能,并且更加敬重张廷尉。(贤、重:意动用法,认为 …贤能、重要)
    2.私塾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于是优厚地对待(款待)刘宣。(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3.(敌军)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贪图牛羊这些小利)而军容不严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贪图 …之利。如《伤仲永》中“父利其然”翻译为“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4.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四、1.A 【解析】意动用法,把 …作为药)
    2.A 【解析】A意动用法,认为 …远。B使动用法,使 …完整。C名词作状语,像星星一样/像棋盘一样。D名词作动词,生长翅膀)
    3.C 【解析】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向西。B通假字,同“悟”。D意动用法、亲、子,以……为亲/为子)
    4.C 【解析】C是使动用法,例句和其余选项是意动用法)
    5.B 【解析】怪、远都是意动用法)
    6.B 【解析】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7.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8.A 【解析】雄:名词作动词,威慑)
    6.D 【解析】明:使动用法,让……明白)
    10.C 【解析】奇:对……感到惊奇)
    11.D 【解析】都是意动用法)
    12.D 【解析】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3.B 【解析】“奇”“怪”都是意动用法)
    14.A 【解析】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15.D 【解析】A异:意动用法,认为……奇异。B怪:意动用法,认为 奇怪。C耻:意动用法,以……为耻。D穷困:使动用法,使……穷困)
    16.D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B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C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7.C 【解析】A惊:使动用法,使……吃惊。B汗:使动用法,使……出汗。C贵:意动用法,以……为贵。D快:使动用法,使……畅快。)
    18.C 【解析】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贪图……之利。如《伤仲永》“父利其然”翻译为“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19.C 【解析】乐: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喜欢)
    20.C 【解析】奇: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是个奇才)
    21.B 【解析】善: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赞同)
    22.D 【解析】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3.C 【解析】苦:意动用法,感到苦恼)
    五、1.忿恚:使……愤怒,使动用法。(句意:吴广故意屡次说将想逃亡,使尉吏愤怒。)
    2.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句意:一定也会乐于牺牲我和你自身的福利。)
    3.小:认为……变小,意动用法。(句意:登上泰山而认为天下都变小了。)
    4.阙:使……减少,使动用法。(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5.洁:使……干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使动用法。(句意:使他们住干净之所,穿美丽之衣,吃饱腹之食。)
    6.走:使……逃跑,使动用法。(句意:曹操军队的战船正首尾连接在一起,我们可用火攻他们而使他们逃跑。)
    7.贱:以……为贱,意动用法。(句意:孟尝君身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冯谖吃一些粗糙的食物。)
    8.病:使……生病,使动用法。(句意:供养充足,又按时活动,那么天也不能使人生病。)
    9.贵:使……成为贵;贱:使……成为贱,使动用法。(句意:赵孟加官晋爵使之尊贵的人,赵孟也能夺去他的官爵使他变得地位低贱。)
    10.息:使……停止,使动用法。(句意: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1.异:以……为异,意动用法。(句意:打鱼的人认为这里的景色很奇异。)
    12.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意动用法。(句意: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道德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
    13.劣:以……为劣,意动用法。(句意:成名因为蟋蟀很小,很看不起它。)
    14.业:以……为职业,意动用法。(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15.侣:以……为伴;友:以……为友。意动用法。(句意:以鱼虾为伴,同麋鹿为友。)
    16.师:以……为师,意动用法。(句意: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比我早,我以他为师。)
    17.生:使……生存,使动用法。(句意:您要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18.惩:苦,以……为苦,意动用法。(句意: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19.义:以……为义,意动用法。(句意:您把不杀少数的人而杀众多的人当作正义。)
    20.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乱:使……错乱,使动用法。(句意: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智其子
    —→以+宾(其子)+为+谓(智)—→认为他的儿子聪明。
    谓 宾

    相关试卷

    专题14 被动句(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这是一份专题14 被动句(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释义,分类,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课内典型例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主谓倒装(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这是一份专题12 主谓倒装(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释义,分类,现代汉语中的“主谓倒装”,典型例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状语后置(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

    这是一份专题11 状语后置(讲义+练习)-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词法与句式考点精讲与集训,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释义,举例,“状语后置”典型例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