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一、积累运用(29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望海潮头,________________
下联:滕王阁上,墨客前边一赋新
(6)离别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是离别时对朋友的安慰,又表达一种豁达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的《送友人》>用白云飘然而下、红日徐徐下落,衬托离别的依依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石壕吏》)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写成“蝉”,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女”字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瑞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理解古诗词的魅力,请阅读下面有关介绍诗歌的文字,完成3~5题。(7分)
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清新恬淡,描绘了宁静悠闲、chuī yān袅袅的田园生活;有的气势磅礴,描绘了jīn gē tiě mǎ的征战场面;有的豪放piā yì,描绘了雄奇瑰丽的想象世界……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我们从古诗中__________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_______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____________出蓬勃生机。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chuī yān( )
(2)jīn gě tiě mǎ( )
(3)piā yì( )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获取 与时俱进 迸发
B.汲取 与时俱进 焕发
C.获取 与日俱增 焕发
D.汲取 与日俱增 迸发
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体验。
B.读诗不仅能够提升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
C.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体验,而且能够增强精神境界。
D.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6~7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
电池最大剩余容量 回收利用领域
60%-80% 电动叉车、两轮电动车、大型储能电站等
20%-60% 小型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太阳能储能系统等
20%以下 报废、专业拆解,提取有价值金循环利用
材料三
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理工艺。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
6.如果你是校报小记者,根据上面材料,请确定采访主题。(2分)
7.如果你这个小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2分)
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记者: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2)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8~9题。(6分)
8.艾青是诗人,也是画家,艾青的诗作有一种“绘画美”。同学们对艾青诗作的“绘画美”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提示,将补充完整。(2分)
A.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B.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C.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9.陶渊明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在经典阅读中,我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得”: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抱负,学会了某种写作手法,陶醉于书中精妙优美的语句,沉迷于经典人物形象……请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读《艾青诗选》后的“得”吧。(不少于100字)(4分)
二、阅读与理解(41分)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他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丙】忆王子立 苏轼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及鲁肃过寻阳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不知木兰是女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
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13.【丙】文中的四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情感,请联系诗文作具体赏析。(3分)
14.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丙】三文都写了饮酒,但作者借酒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
B.【甲】【乙】两文写景上都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
c.【甲】文写湖心亭邂逅金陵客,【丙】文写聚散离合、人事变迁,叙事都很简洁。
D.【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直接抒发寄情山水之乐;【丙】文则以“哀哉”一词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材料一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青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①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②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成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摘编自《我国饮食调味艺术》)
材料三
③张骞通西域,将西城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道西城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②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
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
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6.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中的小草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⑦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制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19.作者说“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何理解这里的“雄伟”“温柔”?(2分)
20.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21.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22.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温暖的话,或许有“时差”,可能你暂时没听到,但入耳的瞬间,你会开心地说:“期待这句话很久了。”上面的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触动和思考?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这样的表扬好温暖
题目二: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
写作提示: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文。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寒林空见日斜时
·(3)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欲为圣明除弊事
·(5)滕王阁上,墨客前边一赋新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2.解释“千里共婵娟”中“婵”的用法。
·“婵娟”在这里指月亮,用“女”字旁是因为月亮常被比喻为美丽的女子。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炊烟
·(2)金戈铁马
·(3)飘逸
4.填入横线处的词语。
·B.汲取与时俱进焕发
5.修改语病。
·D.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6.采访主题。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与梯次利用。
7.采访内容。
·(1)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
·(2)如何处理动力电池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降低污染风险?
8.艾青诗作的“绘画美”。
·①A
·②B
9.《艾青诗选》的阅读体会。
·示例:读《艾青诗选》,我体会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同情。同时,我也学会了通过具体的意象和色彩来表达情感,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通过雪和寒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及鲁肃过寻阳
11.翻译句子。
·(1)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像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二王正当年轻,在杏花下吹洞箫、饮酒。
12.断句。
·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
13.对比手法赏析。
·诗中通过“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与“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在孤独境遇的感慨。
14.材料分析。
·D
15.理解和分析。
·C
16.中国饮食的特点。
·①讲究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
·②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
·③饮食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17.“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①张骞通西域带来了多种食材和香辛料,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
·②中外食材和烹饪技艺的交流,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18.艺术特色分析。
·B
19.“雄伟”“温柔”的理解。
·“雄伟”指太行山的巍峨壮观,“温柔”指太行山对万物(包括草木和人类)的包容和滋养。
20.修辞方法赏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小柴胡以人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柴胡喜欢生长在灌木丛中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小柴胡的喜爱之情。
21.线索和首尾呼应分析。
·文章以作者对太行山小草的喜爱为线索,首尾呼应。开头写作者喜欢回到乡村观察小草,结尾写作者回乡看望小草,仿佛拜访老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2.思想感情表达。
·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
23.作文题目。
略
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
截至2023年10月末
国内162家汽车生产企业和77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
共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507个
“绘画美”的特点
解释
示例
色彩赋象,以象寓意
通过不同的色彩交织,营造出情感画面
①_________
空间营造,透视意象
通过透视增加空间的层次,让诗歌充满空间画面之美
②_________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
广东省江门市怡福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怡福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