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2024)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浙教版(2024)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识较多,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至于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识,学生将在以后继续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实验,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尽量分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来学习科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和转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下表中写出溶质、溶剂、溶液的名称。
溶液
食盐水
硫酸铜溶液
溶质
碘
二氧化碳
溶剂
酒精
水
2.溶液的性质:
3.问: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无限溶解吗?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室温下,20ml水,慢慢增加硫酸铜晶体直至不溶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为什么在叙述饱和不饱和的定义时,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这种溶质“三个量呢?
探究1:如何使试管底部有硫酸铜残留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
结论:加热,加水
探究2:如何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成为饱和?
结论:加入硝酸钾,蒸发水,降低温度。
注意:对于不同的物质,温度对溶解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大多数物质,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比如硫酸铜、硝酸钾等。少部分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比如氢氧化钙。
升高温度、增加溶剂、(减少溶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讨论:浓溶液是不是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是不是一定不饱和?
探究:课本活动
结论: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
2.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而且是最浓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一切从学生出发,利用好课外时间,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习惯。有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要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溶液的稀释,溶液的浓缩,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