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6节 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6节 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结晶的方法——总结,结晶水合物,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了解晶体形成的两种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难点: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热冰实验)
过饱和的醋酸钠溶液,稍冷却后投入晶种、即迅速析出结晶,呈冰状。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把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观察现象。
这是一个溶质析出的过程。
利用“热水结冰”的神奇现象,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
一、晶体和非晶体
1.投影海波、明矾、松香、沥青的图片,你能把它们分为两类吗?
2.复习回顾:晶体和非晶体还有什么区别吗?
3.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学生根据形状是否规则把海波、明矾分为一类,松香、沥青分为一类。并答出分类依据是形状是否规则。
2.是否有一定的熔点。
复习回顾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区别。
二、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
1.过渡:投影食盐的图片,食盐是晶体吗?
2.思考:我们食用的实验是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模拟下海水晒盐呢?该怎样使蒸发变快呢?加热。)
3.活动:介绍蒸发溶解的装置和注意事项
1.白色固体,有规则的形状,立方体形。
2.海水经风吹日晒,结晶析出。
3.学生归纳得出物质结晶的一种方法——蒸发溶剂:将溶液中的溶剂加热蒸发掉,从而得到晶体。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建构蒸发溶剂的概念。
三、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
1.过渡:展示蜂蜜结晶前后对比图片。
2.思考:由此你能想到另一种结晶的方法吗?
3.如何解释课前的“热冰现象”?
4.展示硫酸铜晶体的图片。
夏天温度高,到冬天温度下降,蜂蜜中的晶体析出。
降低温度。
热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部分溶质因无法溶解而析出。
初步建构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概念。
四、结晶的方法——总结
1.思考:假如有一杯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冷却后能获得较多的氯化钠吗?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说明。
2.请小结出不同的结晶方法分别适用于怎样的物质。
3.事实上,人们常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降温时,其溶解度改变不大,故析出晶体不多。
蒸发溶剂通常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硝酸钠等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把握。
五、结晶水合物
简单介绍结晶水合物的概念,风化、潮解的现象。
六、学以致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结合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巩固本节课所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6节 物质的分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6节 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6节 物质的分离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