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阜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2023年暑假,我校陈同学乘坐上海东方航空MU5069航班前往X岛旅游度假。本次航班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起飞时间为8月1日14时43分,于当地时间8月2日6时10分到达。图1为陈同学在X岛海边晨跑照片,图2为X岛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航班飞行时间约为( )
A.11小时27分钟B.12小时27分钟
C.13小时27分钟D.14小时27分钟
2.陈同学在X岛晨跑的地点和行进方向可能为( )
A.①地西北B.②地东北C.①地东南D.②地西南
3.小陈在X岛度假期间,该地( )
A.正午太阳高度渐小B.日出方位逐渐偏北
C.日落时刻逐渐推迟D.昼夜时长差值渐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层新老关系及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
4.该地区内( )
A.只有一个背斜B.只有一个向斜
C.有两个背斜和一个向斜D.有一个背斜和两个向斜
5.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产生的( )
A.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而成的B.挤压作用使岩层垂直下降而成的
C.张力作用使岩层垂直上升而成的D.张力作用使岩层产生裂隙而成的
6.该地区当前甲地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
A.发生断块沉降运动B.褶皱凹陷弯曲
C.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D.火山喷发堆积
丹霞地貌是顶平、坡陡、麓缓的红色砂岩地貌。我国某中学赴西北地区“七彩丹霞”景区开展研学活动。下图分别为七彩丹霞景观图和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七彩丹霞”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地壳抬升
②风化侵蚀
③外力沉积
④岩层挤压
⑤固结成岩
A.③⑤④①②B.①④③⑤②C.③④⑤②①D.①③②⑤④
8.有同学认为“七彩丹霞”不属于丹霞地貌,主要因为七彩丹霞( )
①位于干旱地区
②植被覆盖率低
③地形起伏和缓
④泥岩比重较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下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9.图示江苏省主要盛行风是( )
A.偏南风B.偏西风C.偏东风D.偏北风
10.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层结稳定B.冷锋带来暖湿空气
C.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温差较小D.相对湿度较低
11.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雾也逐渐发展增强,关于该区域此时云雾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云雾混合B.云雾分明且齐平C.上雾下云D.上云下雾
斯瓦尔巴群岛是位于北冰洋上的极地自然群岛,岛上气候寒冷,大约60%的土地由冰川覆盖,具备独特的极地风光与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变暖反应敏感。下图为斯瓦尔巴群岛位置图。据此完成问题。
12.甲处洋流性质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分别为( )
A.暖流向北凸出B.寒流向北凸出
C.暖流向南凸出D.寒流向南凸出
13.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海域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纬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寒流的减湿作用明显B.当地太阳辐射量较大
C.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明显D.受极地东风吹拂远离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四周多山地丘陵环绕,年降水量在250~500mm之间,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下左图为贝加尔湖流域示意图,右图为贝加尔湖剖面图。据此完成问题。
14.推测下列补给方式对贝加尔湖贡献最小的是( )
A.大气降水B.承压地下水
C.河流D.高山冰川
15.贝加尔湖湖底巨厚沉积物的来源有( )
①湖岸处的变质岩风化破坏崩解
②湖底岩石在水流作用下风化破碎
③河流挟带泥沙
④断裂带岩石脆弱崩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克拉——非洲西部加纳共和国首都,位于加纳共和国的东南部。濒临几内亚湾。是加纳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最大港口城市。阿克拉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变化显著,一般5—10月为雨季,11月一次年4月为旱季,全年有明显的风向变化。如图示意加纳共和国及周边地区。
(1)阿克拉全年风向有所不同,指出阿克拉1月和7月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7月的盛行风向的成因。
(2)判断阿克拉气温年较差是较大还是较小,并说明原因。
(3)分析阿克拉年降水量较多的原因。
18.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图1),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大峡谷,平均深度2000米。峡谷两侧雪峰林立,雄奇壮观,森林茂密;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材料二:图2为画江西北地区的黎明丹霞地貌—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展现出“色若沃丹、灿若丹霞”的奇妙风采。
(1)描述怒江大峡谷地貌的基本特征。
(2)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云南丽江丹霞地貌千龟山的形成过程。
(3)分析怒江大峡谷地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鸢乌贼为暖水性大洋种类,喜高温、高盐水域,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其中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较为丰富,且季节变化较大,秋冬季(尤其是10—12月)资源量较大、夏季较小。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会对鸢乌贼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秋冬季热带东印度洋表层水温上升、西印度洋表层水温下降期间,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增加。下图示意鸢乌贼主要分布海域。
(1)说明印度洋西北部适合鸢乌贼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7—10月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量明显增加的原因。
(3)秋冬季热带东印度洋表层水温上升、西印度洋表层水温下降期间,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增加。请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X岛位于153°E附近,位于东十区。起飞时间是北京时间(东八区)8月1日14时43分,即东十区8月1日16时43分。到达当地的时间是8月2日6时10分,可计算得出,此次航班飞行时间约13小时27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2023年我国暑假,即7~8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非极昼极夜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图中前方是海洋,即晨跑地点的东北方向是海洋,可知晨跑地点是②地,AC错误;图中正前方是东北(偏东)方向,可知陈同学晨跑的行进方向是朝北(东北),B正确,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2023年我国暑假,即7~8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向赤道)移动。X岛位于南半球,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差值减小,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A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向赤道)移动,日出方位逐渐偏东,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向赤道)移动,位于南半球的X岛昼长变长,日落时刻逐渐推迟,C正确;度假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位于南半球的X岛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南(向赤道)移动,位于南半球的X岛昼长变长,接近12小时,昼夜时长差值渐小,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背斜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根据图中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以及图示岩层分布信息可知,该地区内有两个背斜分别位于区域的东西两侧,两个背斜之间存在一个向斜,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岩层发生弯曲,且岩石多为沉积岩,表明该区域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作用影响,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图中甲地为背斜构造,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甲地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一侧弯曲,地形为谷地,表明甲地的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岩石破碎,山谷可能存在河流发育,故背斜顶部易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影响形成谷地地貌,C正确;该地地貌的形成并非受断块沉降运动或火山喷发堆积的影响,AD错误;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凸出,并非褶皱凹陷弯曲,B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七彩丹霞景观区地质构造主要是沉积岩层、褶皱、断层和向斜成山,所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沉积物先经过固结成岩,产生沉积岩层,后受水平挤压出现褶皱,后褶皱岩层受力断裂,断裂部分相对抬升,岩层表面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向斜山及丘陵,所以其形成过程是外力沉积-固结成岩-水平岩层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顺序为③④①②,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丹霞地貌是顶平、坡陡、麓缓的红色砂岩地貌。根据丹霞地貌的定义判断,“七彩丹霞”地形起伏和缓,不符合顶平、坡陡、缓的特征;且丹霞地貌为红色砂岩,该地的泥岩比重较高;③④正确。气候的特征和植被的覆盖率在丹霞地貌的定义中没有描述,因此,①②错误。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9.答案: C
解析:图示江苏省盛行风是由偏东方向吹来的,C对。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因此平流雾生成需要较大温差,且冷锋是导致下垫面降温,地面上暖下冷,形成逆温,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近地面平流雾的维持。A对。故选A。
11.答案:D
解析:平流雾形成于近地面,云形成高度较高,云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放热,提高了上层大气的温度,加剧了上暖下冷的逆温层结,有利于下层平流雾的维持。D对。故选D。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处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BD错误;受暖流增温作用影响,甲处海域水温比同纬度海水温度高,该地为北半球,越往北温度越低,因此甲处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A正确,C错误。故选A。
13.答案:C
解析: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受暖流增温作用影响,群岛附近海域水温比同纬度海水温度高,不利于形成海冰,因此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纬度较高,C正确,A错误;当地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较小,B错误;极地东风吹向较低纬度,若受极地东风吹拂远离,其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纬度应较低,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贝加尔湖周边地区海拔较低,且位于中纬度,因此基本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故对贝加尔湖贡献最小的补给方式是高山冰川,D正确;贝加尔湖可以接收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方式,A错误;通过断层,承压地下水可以补给贝加尔湖,B错误;有河流注入贝加尔湖,河流补给是主要补给方式,C错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为构造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裂谷带活跃,地震频繁,湖泊周边山体岩石崩塌,坠入湖中,④正确;读图可知,贝加尔湖周边有多条河流汇入,挟带大量泥沙沉积到湖底,另外,湖内死亡的生物遗体的不断堆积也使湖底沉积物增加,③正确;湖岸处的变质岩一般比较坚硬,不易风化破坏崩解,且数量较少,①错误;湖底较深,湖底岩石不易风化破碎,②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D
解析: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D正确;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A错误;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B错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
17.答案:(1)1月盛行东北风,7月盛行西南风。
形成过程:1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阿克拉受东北信风控制:7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
(2)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阿克拉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终年高温;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
(3)地处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水汽丰富,降水较多;雨季时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多降水;季节性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多降水天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解析:(1)读图可知,阿克拉位于几内亚湾北部,处于北半球较低纬度。1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阿克拉受东北信风控制,盛行东北风;7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因此阿克拉7月盛行西南风。
(2)阿克拉位于6°N附近,纬度低,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都较多,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海洋比热较大,增温和降温速度较慢,阿克拉位于几内亚湾北部,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
(3)阿克拉位于几内亚湾北部,地处沿海地区,海洋蒸发提供了大量水汽,降水较多;雨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西南风从海洋方向吹来,挟带大量水汽,多降水;季节性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天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增加了阿克拉的降水。
18.答案:(1)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山河纵向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
(3)山高谷深,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限制了当地耕作业的发展;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限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山高谷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1)由材料及图1知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平均深度2000米,山高谷深。江水自北向南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
(2)由材料“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可知,干龟山为沉积岩,形成过程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形成山地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丹霞地貌干龟山是因外力风化、侵蚀作用。
(3)由图知怒江大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南北狭长,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对当地耕作业发展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且山河南北走向,严重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地形狭长,不利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山高谷深,山地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经济发展。
19.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海域较封闭,受高纬度冷空气和冷海水影响小,表层水温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周边陆地气候干旱,入海淡水较少,海水盐度高。
(2)索马里沿岸受西南季风(或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使得浮游生物繁盛;洋流将近岸营养盐类以及浮游生物带至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增加鸢乌贼食物来源;7—10月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适合鸢乌贼生长。
(3)秋冬季热带西印度洋表层水温降低、气压升高,东印度洋表层水温升高、气压降低,偏东风减弱(甚至转为西风);印度洋西北部风速降低,海面蒸发减弱,表层水温升高,适宜鸢乌贼栖息的海域扩大,鸢乌贼数量增多。
解析:(1)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印度洋西北部适合鸢乌贼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纬度低,属于热带海域,气温高,海水温度高;地处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高,这些条件符合鸢乌贼喜高温、高盐水域的特点;同时印度洋西北部靠近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区广布,全年降水稀少,入海径流少,使得该海域的海水盐度较高,适宜鸢乌贼生存;此外,北印度洋海域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形成暖流有利于鸢乌贼的生长和繁殖。
(2)结合题干材料,分析7-10月印度洋西北部鸢乌贼资源量明显增加的原因: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太阳辐射量减少,表层海水温度逐渐下降,为鸢乌贼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温条件;季风由西南风转为东北风,海水上泛作用加强,营养盐类物质增多,为鸢乌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此外,随着海水上泛,鸢乌贼饵料增多,加之天敌减少,也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适宜的水温和食物条件使得鸢乌贼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资源量明显增加。
(3)根据所学知识和题目材料可知,在秋冬季,热带东印度洋表层水温上升,使得气流上升更加旺盛,形成强大的低压中心,吸引来自亚洲的东北季风南下。同时,西印度洋表层水温下降,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使得亚洲东北季风势力更强:进一步促进了海水上泛。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进而为鸢乌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导致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增加。因此,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合理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月考试题(有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地理(含答案),文件包含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地理pdf、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还原Word_地理docx、25-T-036B-地理DA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