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及训练有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及训练有答案,共5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及训练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二、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补叙(1)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2)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3)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四、记叙文常见线索 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 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1、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 2、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3、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 4、事件发展变化(明线)5、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 6、实物线索《羚羊木雕》五、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1、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孔乙己》中以“我”的口吻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2、第二人称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思想感情,利于抒情。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多次强烈抒情时用到“你”“我的朋友”等第二人称。3、第三人称作用(上帝视角):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三个志愿军的英勇事例时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且客观真实。六、记叙文常见语言特点:准确周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描写逼真、运用修辞)、朴素自然、含蓄蕴藉(言外之意)、幽默风趣(运用夸张、反语、双关等手法,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庄重严肃、清新明快(一针见血,痛快淋漓)、绚丽华美(辞藻华丽,表意细腻,体物入微,富于联想)音律和谐(多用叠词、象声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你是世间最暖的书 ——包利民①那时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也曾一度以为爷爷一定看过许多许多书,要不怎么一开口都是那些让我们流连的传说掌故? ②最喜欢夏日的夜晚,家人都坐在院里的老榆树下,微凉的风从每一片叶子上滑落,爷爷的烟袋便点燃了满天的星光。通常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在叽叽喳喳一番之后,爷爷也已满足地吸了一袋烟,把烟袋锅在鞋底上轻轻地磕,然后再塞满烟丝。这个时候,我们就全安静下来,知道爷爷又要开始讲故事了。 ③暖暖的夜,亮亮的星,还有围绕着爷爷的我们,苍老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力量,回荡在院落里,回荡在我们心间。于是,那么多古老的故事,在我们心里生了根。我们沉浸其中,或惊讶,或迷茫,或惊恐,似乎每一种感受,都让我们眷恋,一如眷恋着那个温暖的身影。 ④多年以后,每次回望,心中都会有着一幅遥远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情景就镌在心上,任岁月也湮没不了。⑤在白天,疯玩够了的我们,也会跑到田地里去,提着水罐,等待爷爷休息。太阳明晃晃地在头顶,爷爷终于从田间走出来,坐在地头的树荫下,衔着烟袋,不停地用草帽扇着风。我们聚拢过来,将凉凉的井水递上,然后等着爷爷讲故事。爷爷看着无边的田地,便能讲出一个神奇的传说。他心里的故事,就像这些大地上的庄稼,不知生长了多少。 ⑥上学以后,我们才知道,爷爷其实是不识字的,那时每条麻袋上他写上的名字,也都是照着练了无数遍才练会的。我们终于问起,他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他告诉我们,也都是听别人讲过的,听他的爸爸他的爷爷讲的。原来,那许多故事,都是这样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就像那些庄稼,一茬茬地生长,从不断绝。 ⑦后来喜欢上了看书,有时会在书中与爷爷讲过的故事相遇。虽然爷爷讲的并没有书中的具体,可是,总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少了一种味道。似乎少了那种氛围,少了那声音里的温度。当年,那些围着爷爷听故事的兄弟姐妹,最后都喜欢上了读书,我知道,那是爷爷的影响。 ⑧渐渐长大的我们,有时也会相约着跑去爷爷那里,听他讲故事。爷爷的故事也有重复的,可是我们依然听得那么投入,如旧的星光月色,如故的人儿,我们倾听着的,其实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流逝时光深处的温暖。爷爷讲完,便会让我们也讲,于是,我们便讲着各自听到的新奇故事,在明灭不定的火光中,爷爷的神情就如我们当年一般专注。 ⑨十六岁那年,爷爷去世。而彼时,我们已搬进城里两年了,爷爷依然留在乡下。有多长时间没有过那样的夜晚了,有多长时间没有再听过爷爷讲的故事了。而如今,爷爷坟上的草已经黄绿了二十四次,每次回去,都要在坟前待上一会儿,一如 当年坐在爷爷身旁,被他的故事萦绕。 ⑩这许多年,读过太多的书,包括当年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各种评书野史,每一相逢,无不重叠着过去的种种。其实,爷爷才是我一生中读到的最早的书,也是最温暖的书。他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无尽的希望,为我开启了一扇美好的门,从而才能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与书相伴,梦想生生不息。 ⑪去年驾车回乡下,傍晚,云霞满天,驶过一个村子,看到在一个院子里,一棵树下,一个老人正在给几个孩子讲故事。那一瞬间,在夕阳里,在车窗后,我的眼睛竟不能自持地湿润了。1.文中的“爷爷”并不识字,作者为何说爷爷“是世间最暖的书”? 答: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他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无尽的希望,为“我”开启了一扇美好的门,从而才能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以书相伴,心里的梦想生生不息。 2.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为第④段画线处补写“我”心中的这幅遥远的画面,30字左右。答:低矮的草房,茂盛的榆树,满天星星,树下长长胡子的老人,几个神情专注的孩子。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 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心里的故事,就像这些大地上的庄稼,不知生长了多少。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心中的故事之多,无穷无尽。4.第⑦段中说爷爷讲的并没有书中的具体,可是,“我”为什么总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少了一种味道?答:因为听爷爷讲故事,有一种温暖的氛围,苍老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力量,回荡在“我”心间,而且“我”更怀念的是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练习二阅读《赤脚礼赞》 完成5-10题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脚。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不仅是孟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这样的赤脚的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有几分苦涩。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来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乡村似乎就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正是因为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日子赤脚,所以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赤脚礼赞 阅读答案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是不是还很多,但我知道,只要是机械化没有普遍实现,只要农民还要干体力活,就少不了要赤脚。我当然希望,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赤脚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即便我们的农村里已经很少人赤脚了,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我曾在一首题名《草鞋脚》的诗里写道:从前,我们民族就是一个草鞋脚的民族;(这双脚)踩过岩石,踩过荆棘,踩过悬崖,踩过蛇,也踩过从老远森林里跑出来的豺虎……其实,草鞋脚与赤脚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因此,我要向我曾经看到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5、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农民雨中劳作的场景,请分析其写作特色。( 6分)答:1)用词准确。如扣、抓、倒腾、吸附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农民雨天劳作的艰辛。(2)比喻形象,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形象表现了农民劳作时的尽力尽职。(3)细节传神,表现了农民劳作的勤劳、韧性的性格。6、文中写孩子的“赤脚”有什么意图?(4分)(1)表现孩子天真烂漫,快乐无忧,反衬农民劳作的艰辛。(2)反映出当时生活条件的困苦。(3)为主旨的深化“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作铺垫。7、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蔡其矫和作者的诗,各有什么作用?(4分)开头引用蔡的诗(1)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2)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裸的双脚的回忆。结尾引用作者的诗(1)从内容上将故乡所经历的困苦推及整个民族所经历的困苦,有力深化了主题。(2)从结构上,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8、请分析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答:(1)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突出劳动者赤脚的美丽,奠定了全文对劳动者赞美的基调;(2)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裸的双脚的回忆。 9、阅读第④、⑤自然段说说农村孩子喜欢赤脚的原因是什么?答:(1)玩耍时穿鞋袜容易弄脏弄湿;2)用脚接触雨后的大地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3)尖尖青草戳着脚心的感觉很舒服; 4)生活条件有限,要省着穿鞋。10、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1)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还是挽起来的,上面沾上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答:细节描写。妈妈挽起的裤管,裤管上面沾着的泥点,都说明她已在稻田里赤脚忙了一大清早,突出妈妈的勤劳。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及训练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二、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补叙(1)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2)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3)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四、记叙文常见线索 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 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1、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 2、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3、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 4、事件发展变化(明线)5、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 6、实物线索《羚羊木雕》五、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1、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孔乙己》中以“我”的口吻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2、第二人称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思想感情,利于抒情。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多次强烈抒情时用到“你”“我的朋友”等第二人称。3、第三人称作用(上帝视角):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三个志愿军的英勇事例时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且客观真实。六、记叙文常见语言特点:准确周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描写逼真、运用修辞)、朴素自然、含蓄蕴藉(言外之意)、幽默风趣(运用夸张、反语、双关等手法,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庄重严肃、清新明快(一针见血,痛快淋漓)、绚丽华美(辞藻华丽,表意细腻,体物入微,富于联想)音律和谐(多用叠词、象声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你是世间最暖的书 ——包利民①那时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也曾一度以为爷爷一定看过许多许多书,要不怎么一开口都是那些让我们流连的传说掌故? ②最喜欢夏日的夜晚,家人都坐在院里的老榆树下,微凉的风从每一片叶子上滑落,爷爷的烟袋便点燃了满天的星光。通常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在叽叽喳喳一番之后,爷爷也已满足地吸了一袋烟,把烟袋锅在鞋底上轻轻地磕,然后再塞满烟丝。这个时候,我们就全安静下来,知道爷爷又要开始讲故事了。 ③暖暖的夜,亮亮的星,还有围绕着爷爷的我们,苍老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力量,回荡在院落里,回荡在我们心间。于是,那么多古老的故事,在我们心里生了根。我们沉浸其中,或惊讶,或迷茫,或惊恐,似乎每一种感受,都让我们眷恋,一如眷恋着那个温暖的身影。 ④多年以后,每次回望,心中都会有着一幅遥远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情景就镌在心上,任岁月也湮没不了。⑤在白天,疯玩够了的我们,也会跑到田地里去,提着水罐,等待爷爷休息。太阳明晃晃地在头顶,爷爷终于从田间走出来,坐在地头的树荫下,衔着烟袋,不停地用草帽扇着风。我们聚拢过来,将凉凉的井水递上,然后等着爷爷讲故事。爷爷看着无边的田地,便能讲出一个神奇的传说。他心里的故事,就像这些大地上的庄稼,不知生长了多少。 ⑥上学以后,我们才知道,爷爷其实是不识字的,那时每条麻袋上他写上的名字,也都是照着练了无数遍才练会的。我们终于问起,他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他告诉我们,也都是听别人讲过的,听他的爸爸他的爷爷讲的。原来,那许多故事,都是这样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就像那些庄稼,一茬茬地生长,从不断绝。 ⑦后来喜欢上了看书,有时会在书中与爷爷讲过的故事相遇。虽然爷爷讲的并没有书中的具体,可是,总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少了一种味道。似乎少了那种氛围,少了那声音里的温度。当年,那些围着爷爷听故事的兄弟姐妹,最后都喜欢上了读书,我知道,那是爷爷的影响。 ⑧渐渐长大的我们,有时也会相约着跑去爷爷那里,听他讲故事。爷爷的故事也有重复的,可是我们依然听得那么投入,如旧的星光月色,如故的人儿,我们倾听着的,其实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流逝时光深处的温暖。爷爷讲完,便会让我们也讲,于是,我们便讲着各自听到的新奇故事,在明灭不定的火光中,爷爷的神情就如我们当年一般专注。 ⑨十六岁那年,爷爷去世。而彼时,我们已搬进城里两年了,爷爷依然留在乡下。有多长时间没有过那样的夜晚了,有多长时间没有再听过爷爷讲的故事了。而如今,爷爷坟上的草已经黄绿了二十四次,每次回去,都要在坟前待上一会儿,一如 当年坐在爷爷身旁,被他的故事萦绕。 ⑩这许多年,读过太多的书,包括当年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各种评书野史,每一相逢,无不重叠着过去的种种。其实,爷爷才是我一生中读到的最早的书,也是最温暖的书。他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无尽的希望,为我开启了一扇美好的门,从而才能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与书相伴,梦想生生不息。 ⑪去年驾车回乡下,傍晚,云霞满天,驶过一个村子,看到在一个院子里,一棵树下,一个老人正在给几个孩子讲故事。那一瞬间,在夕阳里,在车窗后,我的眼睛竟不能自持地湿润了。1.文中的“爷爷”并不识字,作者为何说爷爷“是世间最暖的书”? 答: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他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无尽的希望,为“我”开启了一扇美好的门,从而才能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以书相伴,心里的梦想生生不息。 2.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为第④段画线处补写“我”心中的这幅遥远的画面,30字左右。答:低矮的草房,茂盛的榆树,满天星星,树下长长胡子的老人,几个神情专注的孩子。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 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心里的故事,就像这些大地上的庄稼,不知生长了多少。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心中的故事之多,无穷无尽。4.第⑦段中说爷爷讲的并没有书中的具体,可是,“我”为什么总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少了一种味道?答:因为听爷爷讲故事,有一种温暖的氛围,苍老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力量,回荡在“我”心间,而且“我”更怀念的是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练习二阅读《赤脚礼赞》 完成5-10题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脚。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不仅是孟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这样的赤脚的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有几分苦涩。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来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乡村似乎就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正是因为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日子赤脚,所以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赤脚礼赞 阅读答案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是不是还很多,但我知道,只要是机械化没有普遍实现,只要农民还要干体力活,就少不了要赤脚。我当然希望,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赤脚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即便我们的农村里已经很少人赤脚了,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我曾在一首题名《草鞋脚》的诗里写道:从前,我们民族就是一个草鞋脚的民族;(这双脚)踩过岩石,踩过荆棘,踩过悬崖,踩过蛇,也踩过从老远森林里跑出来的豺虎……其实,草鞋脚与赤脚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因此,我要向我曾经看到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5、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农民雨中劳作的场景,请分析其写作特色。( 6分)答:1)用词准确。如扣、抓、倒腾、吸附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农民雨天劳作的艰辛。(2)比喻形象,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形象表现了农民劳作时的尽力尽职。(3)细节传神,表现了农民劳作的勤劳、韧性的性格。6、文中写孩子的“赤脚”有什么意图?(4分)(1)表现孩子天真烂漫,快乐无忧,反衬农民劳作的艰辛。(2)反映出当时生活条件的困苦。(3)为主旨的深化“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作铺垫。7、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蔡其矫和作者的诗,各有什么作用?(4分)开头引用蔡的诗(1)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2)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裸的双脚的回忆。结尾引用作者的诗(1)从内容上将故乡所经历的困苦推及整个民族所经历的困苦,有力深化了主题。(2)从结构上,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8、请分析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答:(1)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突出劳动者赤脚的美丽,奠定了全文对劳动者赞美的基调;(2)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裸的双脚的回忆。 9、阅读第④、⑤自然段说说农村孩子喜欢赤脚的原因是什么?答:(1)玩耍时穿鞋袜容易弄脏弄湿;2)用脚接触雨后的大地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3)尖尖青草戳着脚心的感觉很舒服; 4)生活条件有限,要省着穿鞋。10、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1)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还是挽起来的,上面沾上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答:细节描写。妈妈挽起的裤管,裤管上面沾着的泥点,都说明她已在稻田里赤脚忙了一大清早,突出妈妈的勤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