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答案)
展开我国甲、乙两地中学生联合开展地理课外兴趣活动,表为两地学生某日测得日出、日落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日可能是( )
A. 1月15日B. 3月25日C. 7月15日D. 12月25日
2. 甲地位于乙地的( )
A. 东北方向B. 西北方向C. 东南方向D. 西南方向
3. 此日,甲、乙两地相比( )
A. 甲地昼长渐短,乙地昼长渐长B. 日落偏西的偏角,甲地比乙地大
C. 甲地日出东南、乙地日出东北D. 正午太阳高度角,甲地比乙地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知该日甲乙两地都是昼长夜短,两地在北半球,说明直射点也位于北半球,而1月15日和12月2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D错误;3月25日在春分附近,昼长接近12小时,而甲乙两地昼长远大于12小时,由此可知7月15日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符合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特征,B错误,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甲乙两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甲地昼长较乙地更长,所以甲地纬度更高,甲位于乙的北方。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由日出日落时间可知,甲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与北京时间12时相差7小时2分钟,而日落时间与北京时间12时相差7小时42分钟,由此可知当北京时间12:20时甲地地方时为12:00,可知甲地为经度为115°E,同理可知乙地经度为112.5°E,故甲位于乙的东方。综上可知,甲位于乙地东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甲乙两地同在北半球,甲昼长变长的时期乙昼长也会变长,甲昼长变长短的时期乙昼长也会变短,A错误;由于甲地纬度高于乙地,则日落时太阳偏西(北)的角度,甲地比乙地大,B正确。该日直射北半球,则两地日出均为东北,C错误;根据前两个小题可知,此时为7月15日,甲位于乙的东北方向,乙地纬度更低,故乙距离太阳直射点更近,故乙的正午太阳高度更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昼夜长短与日出时间早晚的关系:某地昼长越长,日出时间越早,日落时间越晚;反之,昼长越短,日出时间越晚,日落时间越早。
下表为三类典型岩石的原岩及结晶现象差异统计(重结晶作用是在成岩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影响,矿物晶体发生溶解再结晶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表中三类典型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固结成岩作用B. 熔融作用C. 岩浆喷发作用D. 变质作用
5. 与原岩相比,重结晶后的岩石( )
A. 颗粒变粗B. 可溶性增强C. 气孔增多D. 层理增多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表中三类岩石均发生了结晶现象, 主要是在成岩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变质作用,使岩石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了变质岩,D正确;没有显示固结成岩作用、熔融作用、岩浆喷发作用,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与原始岩石相比,变质岩经过高温、高压作用,矿物晶体发生溶解再结晶,故孔隙更少,结晶使粒度变粗,岩石致密导致可溶性变差,很少有洞或孔隙,A正确,BCD错误;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的典型特征,经变质作用后消失,D错误。故选A。
【点睛】岩石的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单位:m)平行。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6. 甲地地质构造为( )
A. 向斜B. 背斜C. 向斜谷D. 背斜山
7. 乙地地貌的成因是( )
A. 地壳下沉B. 风化作用C. 外力侵蚀D. 断层下陷
8. 在图示区域修建公路应该( )
A. 与等高线垂直修建B. 避开地下暗河、溶洞
C. 沿山脊方向延伸D. 遵循最短距离原则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A正确,B错误;向斜山、背斜谷为构造地貌,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由题干材料可知,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则由图示数值的分布特征可知,其地貌为谷地,则乙地的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背斜谷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松散破碎,被外力侵蚀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由前边两小题分析可知,图示为褶皱地质构造,形成了背斜谷、向斜山;由图例可知,该区域存在可溶性的石灰岩等岩石,且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受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影响,多形成喀斯特地貌。因此,在图示地区修建公路应该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以降低坡度,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要避开地下暗河、溶洞等,线路走向应沿山谷方向延伸,为了安全,并没有要求距离最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其中心部分的岩层较老,而两侧的岩层较新。向斜的岩层则向下弯曲,其核心部分的岩层较新,而向两翼逐渐出露的岩层较老。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央,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读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 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B. 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 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D. 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10. 该模型模拟河段( )
A. 位于河流的上游,常见U形峡谷地貌B. 乙处适合发展聚落
C. 位于河流中下游,搬运堆积作用为主D. 甲处堤坝易溃堤
11. 该模型模拟的自然河道中,沿丙、丁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下列剖面图相一致的是( )
A. B. C. D.
【答案】9. D 10. C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甲位于河流凸岸,流速较慢,冲走的沙子较少,A错误;丙位于河流凹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堆积的较少,B错误;乙位于河流凹岸,流速较快,侵蚀较强,留下的沙子较少,C错误;与丙相比,丁位于河流凸岸,流速较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该河段地势平坦,存在明显的凹岸和凸岸,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A错误,C正确;乙处位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较快,乙侵蚀为主,不适合发展聚落,B错误;甲位于河流凸岸,泥沙堆积,河流流速慢,堤坝不易溃堤,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道较深,剖面较陡;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较浅,剖面较缓。图中丁为凸岸,河道较浅;丙岸为凹岸,河道较深,剖面较陡,和B剖面图一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某年8月15日下午,与蒙古气旋相伴的冷锋在过境河北保定时率先触发了“干对流”,出现局地冰雹,随后上升气流将沙尘带入空中形成扬尘天气,在当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图为保定站当天下午各气象要素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此次保定市冷锋过境触发了锋前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是( )
A. 暖气团控制气压低B. 空气湿度大
C. 天气晴朗地面升温快D. 锋前空气挤压抬升
13. 15日16:15到16:20期间,保定市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 暴雨B. 泥雨C. 沙尘暴D. 大雾
14. 冷锋过境时保定市有扬尘天气,过境后仍有浮尘,主要原因是( )
①前期扬尘沉降较缓慢 ②冷锋从西北方向挟带沙尘
③植被表面灰尘被吹起 ④燃煤取暖产生的粉尘较多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②③
【答案】12. D 13. B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于冷锋实力强、快速南下,强烈的挤压口导致锋前暖空气被迫抬升,从而形成锋前强对流天气,D正确;暖气团控制下气压低、气温高,但在冷气团移速慢、势力弱的情况下冷锋过境不会触发锋前强对流天气,A错误;根据材料“与蒙古气旋相伴的冷锋在过境河北保定时率先触发了‘干对流’”可知,此时空气湿度较小,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锋面系统知识可知,此次冷锋过境之前空气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故而地面温度也处于降低状态,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出现扬尘天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6:15到16:20期间,该地的最大降水量为0.3mm/min,降水量较小,对空气的净化作用较小,降水与空气中的扬尘混合,可能形成泥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冷锋过境后,保定市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空气下沉,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降雨结束后的前期阶段,风速下降明显,该阶段风速较低,因此气流上升时带起的扬沙会在下沉气流条件下缓慢沉降,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常见天气系统可知,该地处于我国华北地区,冷锋是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推移,且河北省距我国北方沙源地较近,会有挟带来的沙尘,②正确;植被表层的尘土较少,不足以形成扬尘天气,且与冷锋过境前后关系不大,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处于8月中旬,燃煤取暖的需求较小,其产生的粉尘也较少,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天气系统,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常形成阴雨天气。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时间到新西兰进行研学旅行,到达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以后,发现郊区有很多用于风力发电的“大风车”。当地人说“大风车”能够在一年中这个季节提供更名的电力。图示意新西兰及惠灵顿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水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势有( )
①清洁,无污染②可再生③地理适应性强④发电站建设周期短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16. 新西兰最强的盛行风是( )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17. 材料中当地人所说的“这个季节”及风力最强的原因分别是( )
A. 春季冷高压势力最强大B. 夏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C. 秋季冷高压势力最强大D. 冬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答案】15. B 16. D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风电和水电都是清洁无污染,且可再生,①②错误;风电相对水电的地理的适应性强,发电站建设的周期短,投产快,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影响明显,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冬季冷高压势力最强,AC错误;夏季,南北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B错误;冬季,由于受极力冷高压影响,导致南北的温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新西兰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受强劲西风影响更显著;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
2024年7月,我国某科研团队沿某路线对南美洲东部海岸线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途中依次记录了甲、乙、丙、丁、戊五地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均为绝对值),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据表推测,甲、丙两地( )
A. 与0°经线垂直距离相同B. 可能位于同一条纬线
C. 甲地的昼长远小于丙地D. 地球自转线速度相似
19. 考察记录当日,丁地日出时的地方时为( )
A. 6:49B. 7:05C. 7:36D. 8:30
20. 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 )
A. 考察的路线为自南向北B. 戊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 丙地日落时间越来越早D. 丁地正值雨季,道路多泥泞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甲、丙两地昼长与夜长差值相差不大,说明两地距赤道距离相近,地球自转线速度相似,D正确;7月乙地昼长与夜长差值为0,说明乙地昼夜等长、位于赤道。乙→丙→丁→戊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呈增大趋势,说明该科研团队自北向南沿南美洲东部海岸线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即五地中甲位于北半球、丙丁戊位于南半球,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丙地昼长小于甲地,BC错误;由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与0°经线垂直距离,A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丁地昼长与夜长差值为3小时16分钟,由上题知丁地位于南半球,7月该地夜长大于昼长,依据昼长+夜长=24、夜长-昼长=3小时16分可计算出该地昼长为10小时22分钟,夜长为13小时38分钟,日出时=0+13小时38分/2=6:49,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为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戊地位于南半球,考察期间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B正确;据表中昼长与夜长差值可知,乙→丙→丁→戊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呈增大趋势,说明该科研团队由北向南进行考察,A错误;丙地位于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昼渐长、日落时间越来越晚,C错误;丁地位于赤道以南、南美洲东海岸,7月正值南半球的冬季,降水较少,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023年10月4日21点53分,随着超强台风“小犬”的靠近,兰屿岛出现95.2米/秒的极端风速(三倍于12级风),刷新台湾省气象观测风力的纪录。图示意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21. 推测当时台风“小犬”的中心最有可能位于兰屿岛( )
A. 东南方B. 东北方C. 西南方D. 西北方
22. 推测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及依据( )
A. 甲点,海面摩擦力小B. 乙点,距台风中心近
C. 丙点,地形平坦开阔D. 丁点,狭管效应显著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为西北风或偏北风,由于台风是低压系统,风由四周气压较高处吹向中心气压较低处,并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故根据该地区风向判断可知,台风中心最可能在东南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甲点在海面,海面摩擦力小会使风力相对较大,仅摩擦力小这一因素,其风力增强的程度有限,A错误。距台风中心近不一定风力最大。通常台风中心附近有时会是风平浪静的区域,被称为台风眼,而在台风眼外围的眼墙附近区域风力才较大,B错误。丙点地形平坦开阔对风力有一定影响,风在平坦开阔的地区受到的阻碍较小,但这种情况下风力的增大程度不如狭管效应显著,C错误。丁点位于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处,狭管效应会使气流通过狭窄通道时加速,风速被急剧提升。空气从开阔地带流入狭窄通道时,由于通道变窄,空气只能加速通过,从而导致风力显著增大,所以丁点由于狭管效应显著,是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日本富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火山,其完美的形态与其经历多次的喷发过程有关。下图为富士山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富士山的形成过程为( )
A. 甲、乙、丙B. 乙、甲、丙C. 甲、丙、乙D. 丙、乙、甲
24. 推测富士山岩浆喷发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 增大地表起伏B. 逐渐削平富士山C. 形成新的山脉D. 形成大盆地地形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日本富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火山,其完美的形态与其经历多次的喷发过程有关”。读图,甲图:小御岳山和爱鹰山有火山口,说明因火山喷发形成规模相当的两座小火山,此时还未出现富士山,此时应为富士山形成早期;图乙,富士山有火山口,山体规模最大,说明富士山大规模喷发,且熔岩流覆盖爱鹰山的低山地带,应为富士山形成晚期;图丙,此时富士山山体规模较小,熔岩流尚未溢流到爱鹰山,爱鹰山已经停止发育,但小御岳山被熔岩覆盖,应为富士山形成中期。综上,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4题详解】
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岩浆喷出地表时会改变地表原始形态,使地表起伏增大,而不是削平富士山或形成大盆地地形,A正确,B、D错误;富士山岩浆喷发对当地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形成新的山脉,新的山脉需要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形成,C错。故选A。
【点睛】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024年4月4日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下表示意二十四节气排列顺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与清明节昼长大致相同的节气是( )
A. 小雪B. 惊蛰C. 白露D. 寒露
26. 清明后半年内,树德中学操场旗杆正午影子( )
A. 先变长,后变短B. 先变短,后变长C. 逐日变长D. 逐日变短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二至日对称的节气的昼夜长短相同。清明关于夏至对称的节气是白露,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6题详解】
清明后半年内,即从4月4日到10月4日,期间先经过夏至日,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旗杆正午影子最短,所以从清明到夏至影子逐渐变短。夏至到10月4日直射点往南移动,树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影子又逐渐变长。综上所述,B正确,ACD 错误。故选B。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关于二至日对称的节气的昼夜长短相同。
在地质学中,走向是指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倾向线是指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倾向线在水平面投影的方向即倾向(如图1所示)。图2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甲处地质构造及附近岩层新老关系正确的是( )
①背斜 ②向斜 ③E较O老 ④E较O新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8. 该区域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岩层沉积—断层F1—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断层F2
B. 岩层沉积—岩浆侵入—断层F1—岩层沉积—断层F2
C. 岩层沉积—断层F2—岩层沉积—岩浆侵入—断层F1
D. 岩层沉积—岩浆侵入—断层F2—岩层沉积—断层F1
【答案】27. A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O岩层走向和倾向可以得出,西北侧O地层西北方向为沿斜面向下的方向,东南侧O地层东南方向为沿斜面向下的方向,说明此处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则E较O老,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E、O、D、S岩层从老到新,读图分析,从整体来看,图示岩层虽有断层存在,但是有明确的地层界线,故首先发生的地质活动应该是外力沉积,形成层状岩层;断层F1未将所有岩层切断,说明形成时间较早,F1断层形成后,岩浆顺断层F1裂隙侵入沉积岩层;而后形成上覆地层J2和J1,说明发生了外力沉积作用,F2断层将图中所有的沉积层切断,说明断层F2形成的时间最晚。综上所述,该区域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是岩层沉积—断层F1—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断层F2,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向斜、背斜判断方法:①根据岩层的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②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侧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为向斜。
某年8月15日下午,与蒙古气旋相伴的冷锋在过境河北保定时率先触发了“干对流”,出现局地冰雹,随后上升气流将沙尘带入空中形成扬尘天气,在当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图为保定站当天下午各气象要素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此次保定市冷锋过境触发了锋前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是( )
A 暖气团控制气压低B. 空气湿度大C. 天气晴朗地面升温快D. 锋前空气挤压抬升
30. 15日16:15到16:20期间,保定市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 暴雨B. 泥雨C. 沙尘暴D. 大雾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由于冷锋实力强、快速南下,强烈的挤压口导致锋前暖空气被迫抬升,从而形成锋前强对流天气,D正确;暖气团控制下气压低、气温高,但在冷气团移速慢、势力弱的情况下冷锋过境不会触发锋前强对流天气,A错误;根据材料“与蒙古气旋相伴的冷锋在过境河北保定时率先触发了‘干对流’”可知,此时空气湿度较小,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锋面系统知识可知,此次冷锋过境空气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故而地面温度也处于降低状态,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出现扬尘天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6:15到16:20期间,该地的最大降水量为0.3mm/min,降水量较小,对空气的净化作用较小,降水与空气中的扬尘混合,可能形成泥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某一地区在冷空气到来之前气温会出现短暂升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中最有利探油气的部位,并分别说明理由。
(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
(3)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多选择在甲地建设的原因?
【答案】(1)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
(2)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
(3)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形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背斜和向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背斜构造为天然拱形构造,是天然的储气储油构造,而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断层处可能有地下水出露,但断层处油气资源易泄漏,不易储存。图中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最有利于钻探,乙、丁两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丁处为断层构造。所以只有甲处最有利于钻探。
【小问2详解】
注意材料信息“该地区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明显强于外力作用”。丁处岩层受内力挤压形成向斜,结合丙处断层可知,丁处所在岩层断裂,相对上升,使其地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并且丁处为向斜,其槽部岩层坚硬,不易被外力作用侵蚀;同时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此处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丁处所受到的外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所以丁处山体高耸。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隧道一般选择背斜处建设。甲处岩层上拱,为背斜构造,背斜处岩层呈拱形结构,其稳定性较强;同时岩层中的地下水容易顺着岩层向两侧流淌,有利于排出地下水,使得隧道通过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不易出现透水,有利于施工。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淮气旋指生成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的温带气旋系统,又被称为“高仿台风”,全年均可出现,但多集中在春季和初夏(3~7月)。2024年2月2日夜间开始至2月5日,随着江淮气旋生成并东移北上,我国雨雪强度明显增强,降雪和冻雨都进入到最强时段,此次降水为自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的雨雪过程。下图示意2024年2月3日至5日我国强雨雪范围及江淮气旋位置。
(1)比较江淮气旋与台风的异同。
(2)描述2024年2月3日至5日我国雨雪过程的特点。
(3)分析2024年2月3日至5日的降水为自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雨雪过程的原因。
【答案】(1)异:江淮气旋是温带气旋,台风是热带气旋;江淮气旋生成于陆地,台风生成于海洋;江淮气旋通常由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台风通常在高温、高湿和适宜的海洋环境中形成;江淮气旋全年均可生成,台风主要生成于夏季;江淮气旋主要影响我国江淮地区(影响范围小),台风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影响范围大)等。同:都为低压中心;都是空气涡旋;都会带来阴雨天气;都频繁出现于夏季等。
(2)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雪量大;降温幅度大等。
(3)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势力强盛,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和偏南水汽持续北上,与势均力敌的冷空气形成长时间对峙,带来持续性雨雪;江淮气旋生成并东移北上,为雨雪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水汽,加大雨雪过程的降雪(水)量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江淮气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旋、降水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江淮气旋指生成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北上的暖湿气团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的温带气旋系统,在气旋波动的东段暖空气向冷空气推进,形成暖锋;气旋波动西段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推进,形成冷锋,围绕着波动产生了气旋性环流,环流中心气压下降,形成低压中心,夏季,气温回升快,冷暖气流相遇频繁,江淮气旋多。台风发源于热带、亚热带海面,北半球夏季海水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因此江淮气旋是温带气旋,台风是热带气旋;江淮气旋生成于陆地,台风生成于海洋;江淮气旋通常由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台风通常在高温、高湿和适宜的海洋环境中形成;江淮气旋全年均可生成,台风主要生成于海水温度高的夏季;江淮气旋主要影响我国江淮地区(影响范围小),台风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影响范围大)等。相同点:二者气流都是复合上升,都为低压中心,都是空气涡旋;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都会带来阴雨天气;都频繁出现于夏季等。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2024年2月2日夜间开始至2月5日,随着江淮气旋生成并东移北上,产生了较强降水”可知,由于江淮气旋不断北上,冷暖气流相遇更加频繁,导致此次降水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较长、累计雨雪量大,降水带来大幅度的降温,使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冻雨。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势力强盛,副高的西北侧,在副高的引导下,西南暖湿气流和偏南水汽持续北上,与势均力敌的冷空气形成长时间对峙,带来持续性雨雪;根据材料,2024年2月2日夜间开始至2月5日,江淮气旋生成并东移北上,为雨雪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水汽,加大雨雪过程的降雪(水)量。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4年6月14日至7月14日,第十七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在德国的10个城市举行。
材料二:甲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乙图示意某日各纬度昼长分布。
(1)说明第十七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比较第十七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上海与北京日出时间早晚、白昼时间长短的差异。
(3)指出乙图表示的大致日期,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先向北,后向南。
(2)北京日出时间早,白昼长(或上海日出时间晚,白昼短)。
(3)日期:12月22日前后。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第十七届欧洲足球锦标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球运动的意义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甲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可知,①是夏至日,6月22日;②是秋分日,9月23日;③是冬至日,12月22日;④春分日,3月21日;第十七届欧洲足球锦标赛举行时间是2024年6月14日至7月14日,此时地球运行在ab段,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后向南移动。
【小问2详解】
第十七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期间,上海与北京都处于夏半年,与上海相比,北京纬度高,昼长长于上海,所以北京日出时间早,白昼时间长。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66°34′N~90°N之间昼长是0小时,说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了极夜,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地球运行到甲图中的(由1题解析可知)③,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点
甲地
乙地
日出时间(北京时间)
4:58
5:34
日落时间(北京时间)
19:42
19:26
岩石类型
原岩
结晶现象
千枚岩
泥岩、砂岩、中酸性凝灰岩
重结晶程度较高
片岩
泥岩、砂岩、中酸性火山岩
全部重结晶,粒度较粗
片麻岩
岩浆岩、沉积岩
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
地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戊地
昼长与夜长差值
1小时52分钟
0小时
1小时50分钟
3小时16分钟
6小时10分钟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