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6/16305849/0-1730249934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6/16305849/0-17302499346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6/16305849/0-17302499346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音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键盘上的舞蹈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
展开教材版本:湘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课 时:1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与理念依据
指导思想:《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体验放在首位,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理论依据:2011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
7—9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明显变化。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增进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能够有意识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描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欣赏音乐分辨不同的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和作者;结合所听音乐,了解音乐体裁与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以钢琴欣赏为主的单元,这种单一乐器作品的欣赏单元,在音乐教材中并不多见。这种安排主要是因为钢琴(包括古钢琴)在整个欧洲音乐史和当今音乐世界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从国内音乐教育现状中来看,钢琴既是当下国人最熟悉的西方传统乐器,也是音乐教学广泛使用的乐器。因此,本节课选取了欣赏板块中的作品:“钢琴诗人”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进行教学。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欣赏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最后,以左右手八度齐奏的急剧下行音调,与掷地有声的四个强奏和弦作为结束, 深切表现了肖邦对反抗沙俄统治的英雄的波兰人民斗争必胜的信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但是由于学生音乐素养储备不足,参与欣赏活动的意识并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的习惯,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
(三)技术准备
1、西沃5白板课件
2、西沃授课助手
3、微课
4、钢琴。
三、教学目标
1. 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通过了解作曲家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欣赏作品。
2. 能了解什么是练习曲。并通过欣赏、感受作品,了解《c小调“革命”练习曲》所要训练的技术技巧。
3、认真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感受钢琴的音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听辨、感受音乐,通过分析音乐要素,体会作品表达的情绪和创作背景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4、熟悉并能哼唱音乐主题Ⅰ。感受主题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运用钢琴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作品情绪、情感表达的影响。
2.难点:感受钢琴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并能大胆地说出体验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 演奏导入(4 分钟):
师: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先为大家演奏一首钢琴曲,请同学们根据你聆听乐曲的感受试着为乐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生:聆听。(采用西沃授课助手移动展台的直播功能进行教学)
师:请说一说你为乐曲取了什么名字?
生:《猫和老鼠》
师:为什么你要取这个名字呢?
生:感觉速度特快,像在追逐奔跑。
生:《海啸》。
生:感觉像很大的海浪来了,一直在不停的翻滚。
师:刚才同学们为乐曲取的名字,都是根据你聆听音乐的感受而取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作品的真正曲名是什么?是表达什么内容的作品?
(出示课题:《c小调“革命”练习曲》)
【设计意图:采用西沃授课助手移动展台的直播功能,将教师的演奏呈现在白板上,解决了后排同学看不清演奏的问题。所有学生直观观看教师演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展示教师的基本功。同时,让学生为作品取名字,初步感受作品情绪,为后面的分段聆听做准备。】
(二)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
1. 了解作曲家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4 分钟):
(1)师:同学们看到曲名《c小调“革命”练习曲》以及曲作者肖邦,有没有问题想要问老师的?
生:为什么叫“革命”?
生:谁是肖邦?
语言过渡:同学们很会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了解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个小视频,通过视频了解作曲家,并从作曲家的经历中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2)作曲家肖邦的生平介绍。(微课播放)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欣赏,同学们了解了,作曲家肖邦是哪国人?
生:波兰人。
师:这首作品创作于哪一年?
生:1831年
师:作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作品?
生:波兰的华沙革命失败,肖邦内心悲痛、愤怒,于是创作了这首作品。
师:在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远在巴黎的肖邦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他悲痛、愤怒。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创作出了这首《c小调练习曲》。“革命”是后人根据乐曲情绪而命名的。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的能力。运用微课形式了解作曲家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乐曲的欣赏做铺垫。】
2. 分段聆听( 20分钟)
(1)引子部分:
师:首先,聆听老师弹奏引子部分:请同学们说一说,引子部分力度、速度怎样?左手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教师示范演奏)
生:力度强,速度快。左右旋律一直在下行(学生用西沃白板5画笔功能划出波浪线)
师:快速、强有力的音乐以及一直下行的旋律,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压抑、悲愤…
师小结:愤怒、压抑的犹如火山爆发般的情绪,奔流而下。
【设计意图:通过引子的欣赏,以及用西沃软件画笔功能让学生划出左手旋律流动方向,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爆发随着一直下行的旋律,奔流而下。】
语言过渡:在这样奔流而下的情绪中,音乐进入第一部分:
(2)聆听第一部分:
a、师:聆听老师弹奏第一部分,说一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乐句?
请唱一唱。
生:
师:让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音乐主题Ⅰ。大家一起看书上的主题Ⅰ,我们一起哼唱。(学生看书上的单旋律乐谱哼唱更容易记住主题)
b、师:从刚才聆听的感受以及主题的模唱中你发现,主题的力度怎样?运用了什么节奏型?
生:第一句强,第二句弱。
师:运用了什么节奏型?
生:附点节奏。(采用西沃5课堂活动的选词填空功能进行教学)
c、师:主题运用了附点节奏,以及力度的对比,想表达怎样的情绪?
生:表达作者想参加斗争却不能的悲愤、复杂、无奈的内心情感。
师:如果不加入附点节奏以及力度的对比,还有这样的情绪吗?(教师钢琴弹奏不加附点节奏以及力度对比的主题Ⅰ)
生:去掉就没有激昂、愤怒、无奈的情绪。
d、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主题Ⅰ:左手旋律是怎样进行的?
(聆听录音,学生用西沃白板画笔功能划出旋律线条)
生:左手旋律像海浪一样流动起伏。
师:这样流动的音乐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
生:像波涛翻滚一样不平静的、复杂的内心。
师:再次哼唱一遍主题,要唱出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情感。(教师弹琴带唱)
【设计意图:通过力度、速度、节奏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作品情绪、情感的影响。并通过模唱的方法熟悉主题,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
语言过渡:在这样想投入战斗却不能的悲愤、无奈情绪之下,音乐进入第二部分。
(3)聆听第二部分:
a、师: 与第一部分对比速度有怎样的变化?(听录音)
生:速度更快。
师:这样急驰的速度,对情绪有怎样的影响呢?
生:情绪更激动。 (采用西沃5课堂活动中的选词填空功能进行教学)
师小结:右手一系列极进上行呐喊式的音调,在快速急驰的伴奏音型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
b、师:再听老师弹奏主题,说一说音响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示范弹奏单声部主题与和弦弹奏的主题进行对比)
生:单音弹奏的没有激昂的感觉。
师:主题在弹奏技巧上运用了七和弦的弹奏,和声织体更加丰富,使得音乐更加激昂。钢琴是一个音域很广,且可以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对乐曲情绪的发展有影响。通过教师示范演奏单旋律主题和和弦弹奏主题音响效果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是一个可演奏多声部音乐、表现力很丰富的乐器。】
语言过渡:紧接着,音乐进入第三部分:
(4)聆听第三部分:
师:老师弹奏第三部分,听一听这部分音乐是否熟悉?
生:熟悉。是第一部分音乐。
师:是与第一部分完全一样吗?什么变化了?
生:不一样。节奏变了。
师:再次聆听老师弹奏,并观察乐谱两个部分主题的节奏有什么变化?
(教师范奏两个主题乐句进行对比)
生:第三部分主题加入了三连音。
师: 为什么要加入三连音?有什么好处?
生:加入了三连音,情绪更加激越、愤怒。音乐更加具有推动力。
师:这样的情绪、力度在第三部分音乐结束时有没有变化? 怎么变化了?
(教师示范弹奏第三部分结束乐句)
生:有变化。力度变弱了。
师: 再观察乐谱,旋律声部有怎样的变化?
生:音符变少了。
师小结:力度渐弱,以及和声织体(音符)由密集变开放式排列,说明这时作者的情绪更加悲痛、忧郁。音乐轻声的进入尾声。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对比、观察乐谱的方法,感受乐曲节奏、力度、情绪的变化。】
(5)尾声:
师:聆听老师弹奏尾声,想一想为何已经蕴含悲痛、忧郁的音乐为什么又突然用了ff--fff的力度,以及连续的下行旋律结束全曲?
生:将音乐情绪推到极点。想表达内心:波兰不会亡的呐喊和坚定斗争必胜的信念。
师:我们分段欣赏完作品,请同学们说一说,作品一共分为几个部分?
生:五个部分。
师:这首作品是一首加引子、尾声的副三部曲式。
【设计意图:通过力度的变化,情感的发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介绍练习曲(3分钟)
(1)师:通过刚才分段欣赏,同学们发现,这首作品整体情绪是怎样的?
生:愤怒、悲愤。
师:哪只手的演奏是最能表现作者波澜起伏的内心的?
生:左手。
师:你认为这首作品主要是训练哪只手的弹奏?
生:左手。
师:我们把这种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为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称为练习曲。
(2)练习曲介绍
师: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
练习曲的改革和发展:专门用来训练钢琴演奏技术的练习曲改为更具有艺术性、表演性的练习曲。这就是音乐会练习曲。
肖邦是这一类型练习曲的创始人,他的27首钢琴练习曲中《黑键》、 《革命》、《双音》、《蝴蝶》以及《竖琴》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活跃在音乐会的舞台上。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练习曲。知道肖邦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创始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拓展欣赏( 3 分钟)
师:欣赏李云迪演奏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再次感受作者表达的情绪、情感。
5.现代钢琴的种类
师:刚才李云迪演奏的是什么钢琴?
生:三角钢琴。
师:老师演奏的是什么钢琴?
生:
师:现代钢琴分为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
【设计意图:通过钢琴家的演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受作品。同时了解现代钢琴的种类】
语言过渡:从古至今,钢琴这件乐器都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尤其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位作曲家肖邦。
三、拓展探究( 6 分钟):
1.知识拓展:介绍肖邦音乐的风格以及体裁。
2.活动拓展:
师:为了检验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情况,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请四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选择A B C D四套题中的一套题,全组同学进行答题。看看哪个小组答题准确性最高。
A、1、肖邦是哪个国家的人?
2、肖邦又被誉为“ ”?
B、1、请哼唱音乐主题。
2、“革命”练习曲是根据什么而命名的?
C、1、作品创作于哪一年?
2、练习曲主要是为训练什么而创作的?
D、1、钢琴有多少个琴键?( )
a、88个 b、69个 c、83个
2、现代钢琴有几种?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肖邦音乐体裁,让学生更多了解肖邦和他的创作。通过小组竞争答题活动,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小结( 3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作曲家肖邦以及聆听感受到他的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多关注钢琴作品,深入了解并喜爱不同风格、体裁的钢琴作品。
师:最后,请我们班钢琴小王子来演奏一首钢琴曲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
生:学生演奏。(采用西沃授课助手移动展台的直播功能观看)
【设计意图:通过一位学生现场演奏钢琴的方式,调动其他学生愿意多了解钢琴,多欣赏不同风格钢琴作品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
《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钢琴作品欣赏教学中的内容。为钢琴作品安排一个单独的教学单元,也是本次新教材修订中独具匠心的一大“亮点”。我认为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所确立的教学重点是达成本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内容。
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本课中我运用西沃授课助手移动展台的直播功能,将教师的演奏呈现在白板上,学生直观观看教师演奏,解决了后排同学看不清演奏的问题的同时,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段聆听中,通过聆听、思考、分析、模唱、对比等方法分析音乐要素,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要素对作品情绪、情感表达的影响,同时感受钢琴音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通过鼓励的方法,让学生听赏后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模唱并熟记主题Ⅰ。通过语言引导、启发的方法,在分段欣赏后让学生分析本首作品的特点, 并自己总结出“练习曲”这一知识点的概念。通过小组竞争答题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很好的完成了知识的反馈。通过聆听教师现场演奏后,根据感受为乐曲取名字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环节简洁流畅,过渡衔接自然、明了,设计的问题能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们能够比较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总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由于学生音乐素养储备不足,不敢大胆分享自己聆听的感受,因此,就需要老师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好,上课时调动性不够,缺少一些亲和力,使得学生回答问题时显得过于拘谨。
2、课堂上没有更多的关注所有学生,平时胆子小,不爱表现、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关注不够多,应该多让这部分学生锻炼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初中音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a href="/yiny/tb_c10457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艺版第四单元 键盘上的舞蹈A大调波兰舞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艺版第四单元 键盘上的舞蹈A大调波兰舞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进行新课,学习《A大调波兰舞曲》,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