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5讲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TOC \ "1-1" \p " " \h \z \u \l "_Tc148019150" 01 生态系统 PAGEREF _Tc148019150 \h 1
\l "_Tc148019151" 02 人与环境 14
01 生态系统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化学信息的应用
B.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且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答案】C
【详解】A、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
C、利用光照、声音信号等物理信息来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C正确;
D、生态系统中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D错误。故选C。
2.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利用信息传递可防治害虫,但效果很差
【答案】D
【详解】A、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可以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从而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属于化学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A正确;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其中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化学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是生物防治,C正确;
D、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D错误。故选D。
3.下列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不会污染土壤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会影响植物生长,也会影响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里,不会转移到农作物或其他生物体中
【答案】C
【详解】AB、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也会污染水体和土壤,AB错误;
C、人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影响植物生长,也会影响人类健康,C正确;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到的危害越严重,D错误。故选C。
4.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C.某生态系统中由捕食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过程是①②⑤⑥
【答案】C
【详解】A、生产者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分解者丙包括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B正确;
C、参与捕食食物链构成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丙)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C错误;
D、①可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依次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见,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过程是①②⑤⑥,D正确。故选C。
5.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与只吃玉米的人相比,只吃牛肉的人的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一般较低
D.若生态系统甲、乙的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杀虫剂,理论上生态系统乙中的人比生态系统甲中的人体内杀虫剂浓度高
【答案】D
【详解】A、人吃玉米时,人处于第二营养级,吃牛肉时,人处于第三营养级,由于人摄入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不一定相同,所以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A错误;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但是能量的传递效率的高低和营养级的高低没有关系,B错误;
C、根据已知信息,无法比较只吃牛肉的人和只吃玉米的人的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的大小关系,C错误;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难降解的化合物的积累量越多,所以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杀虫剂,理论上生态系统乙中的人(第三营养级)比生态系统甲中的人(第二营养级)体内杀虫剂浓度高,D正确。
故选D。
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A~G为不同能量形式,①~④为能量数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为第二个营养级摄入体内但未被同化的粪便量
B.图中C为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数值为①和②的差值
C.图中D为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D.图中E为第二个营养级的净次级生产量,数值为①-(②+③)
【答案】C
【详解】A、图中B为第二营养级摄入体内但未被同化的粪便量,A正确;
B、图中C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数值为①-②,B正确;
C、图中D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C错误;
D、图中E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净次级生产量),数值为①-(②+③),D正确。
故选C。
7.因加工厂的废水产生水污染,某地的汞制品加工厂被关停。随后该地用芦苇、藻类植物、鱼、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人工湿地,使污染地区得到一定的净化。下列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湿地中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B.湿地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因生态系统具有富营养化现象,会导致汞等重金属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D.城镇建设应该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协调原理
【答案】B
【详解】A、湿地中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异养生物,但前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后者属于消费者,A错误;
B、湿地中在水平方向上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因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富集作用,会导致汞等重金属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C错误;
D、城镇建设应该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理念,这体现了整体原理,D错误。故选B。
8.柞蚕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因喜好食用柞树叶而得名,但在一些地区超量放养柞蚕,造成柞园植被破坏。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在放养柞蚕时需合理确定放养量;同时采取移栽适龄柞树、种植灌木类中草药、草菇及阴生植物等措施对柞园进行生态修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们通过柞蚕吐丝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柞蚕的直接价值
B.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通过该实例充分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答案】C
【详解】A、利用柞蚕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其直接价值,A正确;
B、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因此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协调原理,B正确;
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通过这个实例,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D正确。故选C。
9.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一种食用真菌)的工程体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菇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该农业模式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答案】B
【分析】1、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
2、立体农业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优势;②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详解】A、草菇是一种食用真菌,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正确;
B、该农业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草菇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为果树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该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B。
10.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投放一年后,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的变化大增,而银鱼的生物积累量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主要通过蓝细菌、藻类植物等的光合作用
B.上述措施主要遵循了协调原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C.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的生物积累量
D.定期适度捕捞鲢、鳙成鱼,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又可增加渔业产量
【答案】B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①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②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③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④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考虑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
【详解】A、蓝细菌、藻类植物为生产者,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主要通过蓝细菌、藻类植物等的光合作用,A正确;
B、遵循整体原理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故上述措施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B错误;
C、投放一年后,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的变化大增,而银鱼的生物积累量减少,这说明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的生物积累量,C正确;
D、若要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可定期适度捕捞鲢鱼、鳙鱼,D正确。故选B。
11.“稻田养鱼”利用浅水环境,既种植水稻又养殖鲤鱼、卿鱼等型食性鱼类,鱼类以稻田中的孑孓、螺类或杂草为食,当稻田养鱼较多时,可人工补充投喂一些饲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能,鲤鱼、卿鱼属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B.水田中鱼类的粪便被微生物分解后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全部无机盐和能量
C.水田中鱼类的游动可增加其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稻根部的呼吸作用
D.与传统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答案】C
【详解】A、鲤鱼、卿鱼都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植物,也可以吃小动物,为第二或第三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由人工控制,除获取太阳能外还会有人工投喂的饲料为该生态系统提供能量,A错误;
B、鱼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能为水稻提供多种所需的矿质元素,但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由于有无机盐伴随物质输出,仍需要部分使用化肥补充水稻所需的无机盐,B错误;
C、鱼的游动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促进水稻根部的呼吸作用,提高水稻对于无机盐等的吸收能力,C正确;
D、与传统稻田相比,“稻田养鱼”模式下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使稻田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稻田养鱼”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但没有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中,表述错误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是属于物理信息
B.花香引蝶、老马识途和心猿意马属于化学信息
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诱捕昆虫,空气是“信道”
D.唐莒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
【答案】B
【详解】A、“关关雎鸠”指关关鸣叫的水鸟,“关关”指的是鸟叫声,体现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A正确;
B、花香引蝶中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老马识途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传递信息,B错误;
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空气是“信道”,C正确;
D、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此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在接受到光照刺激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调控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过程,表现出生物学效应,D正确。故选B。
13.“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模式,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制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B.有机废弃物经发酵产生沼气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土壤微生物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无废弃物农业”能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答案】D
【详解】A、微生物能够将施用的有机肥分解掉,从而能够给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有机废弃物经发酵产生沼气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无废弃物农业”能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D正确。故选D。
14.下图为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除了绿色植物外,生产者还有 (至少答出两种生物)。
(2)若图中①②分别表示动植物部分同化能量的流向,则动物(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填“①”或“②”)。
(3)图中③④分别表示两种重要的生理反应,即 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仅会导致温室效应,还会导致雾霾,而雾霾可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散去,这反映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的重要措施,除该措施之外还可以 (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蓝细菌、硝酸盐细菌(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②
(3)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4) 一定的自我调节 大力植树造林、开发并使用洁净能源等
【分析】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1) 自养生物是指能够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除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利用CO2生成有机物外,蓝细菌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硝酸盐细菌(例如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来合成有机物,他们都属于自养生物。
(2)由图可知,①为兔流向分解的能量,②为植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食物(即植物)同化量中流向分解的部分,因此属于②。
(3)由图可知,植物通过③过程向大气二氧化碳库排放二氧化碳,因此③代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通过④过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库中的二氧化碳,因此④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
(4)分析题干可知,出现雾霾说明环境遭到一定的干扰,而雾霾的自行散去,说明其能维持原状,这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产生大量CO2以及一些颗粒性物质,植物具有吸收CO2和吸附颗粒物的功能,因此大力植树造林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另外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15.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的模式图(局部)。据此回答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等元素,不断地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这个过程叫作生态系统的 ,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 。
(2)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 。
(3)如表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为分别对植物碳库、氮库和土壤碳库、氮库的影响。
注: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
①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
②据表可知,长期重度放牧带来的结果是 ,牧草数量大量减少,草原负荷严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 急剧下降,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
(4)若气候条件不发生改变,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树造林可行吗?请回答并分析原因: 。
(5)2003年国家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因地制宜,不断提升草原的生态承载力。在退牧还草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有 (填字母)。
a.所有种群的K值增加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
c.群落的结构更复杂
d.食物网更复杂
e.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加
f.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答案】(1) 物质循环 蛋白质、核酸
(2) 消费者 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 中度放牧 轻度放牧 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均减小 稳定性
(4)不可行,因为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不宜植树造林
(5)b、c、d、f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详解】(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元素,不断地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这个过程叫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类别有蛋白质、核酸。
(2)植物属于生产者,土壤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大气CO2属于非生物成分,所以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消费者;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中度放牧,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轻度放牧。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长期重度放牧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均减小,进而使草原中牧草的数量大量减少,草原负荷严重,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
(4)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不宜植树造林,即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树造林不可行。
(5)退牧还草可提升草原的生态承载力,使某些种群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捕食或竞争关系,所以不会使所有种群的K值均增加;由于植被的数量增加,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也增加,故会使草原上生物的种类增加,构成的食物网也越复杂,进而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但不能提高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综上分析,在退牧还草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有b、c、d、f。
16.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
(1)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吗? (填“需要”或“不需要”),原因是 (答出两点)。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从能量流动角度出发,这种模式的实践意义是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 需要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会损失掉,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如太阳能的补充,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输入,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海水立体养殖属于人工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养殖产品不断输出,需要给予相应能量投入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2 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 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详解】(1)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会损失掉,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如太阳能的补充,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输入,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海水立体养殖属于人工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养殖产品不断输出,需要给予相应能量投入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M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即3 281+2 826-3 619=2 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同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100%=386÷(3 281+2 826)×100%≈6.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
(3)海带和小型浮游植物均属于生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果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海带和小型浮游植物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会使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运用到海水立体养殖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借助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应当考虑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以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
17.某农户建立了庭院生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和人工鱼塘[图2是食物网及能量传递示意图,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庭院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 (至少填两项),沼渣主要为生产者提供 。发展农业要通过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引导到更多的 (填“更小”或“更大”)的循环圈中。
(2)营养级是指处于 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在图2所示的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 营养级,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某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和 ,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
【答案】(1) 太阳能、种子和幼苗中的能量 无机盐/矿质营养 更小
(2) 食物链某一环节 五 25% 浓缩
【详解】(1)据图可知,该庭院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种子和幼苗中的能量,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提供含N、P、K等的无机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而食物链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因此发展农业要通过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复杂的食物链(网),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引导到更多的更小的循环圈中。
(2)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在图2的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有五个营养级,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可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也是重金属元素和各种有害物质积累和浓缩的通道。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
02人与环境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其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保护绿水青山,能更好地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C.禁止开发绿水青山中的一切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唯一途径
D.过度放牧后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答案】C
【详解】A、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正确;
B、保护绿水青山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相反,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例如,海洋生态系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B正确;
C、保护绿水青山,是避免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到合理的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绿水青山中的一切资源,C错误;
D、过度放牧让土地荒漠化,使群落向没有生物生存的方向演替,改变了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正确。
故选C。
2.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详解】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3.2023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了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体现了自生原理
C.湿地修复过程中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D.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详解】A、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了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A正确;
B、湿地修复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和环境相适应,水生植物的生命活动能净化修复湿地,体现了协调和自生原理 ,B正确;
C、湿地修复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改变,可以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C正确;
D、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净化水源,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错误。故选D。
4.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B.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只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C.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增大了生态足迹
【答案】A
【详解】A、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所以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整体等生态学原理,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垃圾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错误;
D、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D错误。
故选A。
5.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以下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应大力建设生态工程,使其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
B.生态足迹越大,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
C.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减小
D.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
【答案】D
【详解】A、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自身生物承载力(自然资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即需要两个国土面积才能够生产所耗资源和吸收碳排放,因此,不应盲目建设生态工程,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并不意味着人们改造环境的力量越大,有时甚至会破坏环境,B错误;
C、多吃“原生态养殖”的牛肉会使生态足迹增大,即通过这种饮食方式占用的土地会增大,C错误;
D、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降低能源消耗,能减少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D。
6.某城市的河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当地政府在河流旁边建立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如图所示),该公园不仅可以治理被污染的水体,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图中,A区域种植的主要是挺水植物芦苇,B、C区域种植的主要是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等,箭头代表水流方向。芦苇对一些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并且生长比较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公园的A区域和C区域的植被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公园的建立可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种植多种净化污染能力较强的当地植物,可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将公园内成熟的芦苇收割并运出公园,可以提高公园除污能力
【答案】A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A区域为挺水植物芦苇,,B C区域为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因此伊乐藻、苦草和芦苇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该公园的建立,既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休闲娱乐),又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价值),B正确;
C、种植多种净化污染能力较强的当地植物,有利于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公园内成熟的芦苇不收割,一些重金属元素会聚集在湿地公园,不利于芦苇的生长,因此对成熟的芦苇收割并运出公园,有利于提高公园除污能力,D正确。故选A。
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将动植物分别迁至保育机构进行专门护理并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引进外来物种可暂时增加本地生物多样性,但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小生态足迹,也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答案】A
【详解】A、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将动植物分别迁至保育机构进行专门护理属于迁地保护,B正确;
C、外来物种若能适应环境并且短时间内无天敌,大量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改变生活方式,减小生态足迹可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正确。故选A。
8.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坏的顺序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B.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D.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并维持稳定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示:图Ⅰ人口数量逐渐增长,达到一定数量后,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值)处保持稳定,为人与环境关系的最佳模式;图Ⅱ一开始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超过环境容纳量后便开始下降,至略低于环境容纳量的范围后有一定的回升,然后保持稳定,为第二理想模式;图Ⅲ一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环境容纳量后使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最终人口数量在略低于新环境容纳量的范围保持稳定,为最差模式。
【详解】A、Ⅰ人口数量在K值处徘徊,是最佳模式,Ⅲ—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同时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B正确;
C、如今环境被破坏,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C正确;
D、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D。
9.植物的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碳汇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B.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可能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
C.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因碳释放多、碳汇过低而失衡
D.固碳和减少CO2的释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详解】A、植物的碳汇可以减少温室气体CO2 在大气中的浓度,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植物进行细胞呼吸释放 CO2,会增加大气中CO2 的浓度,B正确;
C、碳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不是在一个城市内形成的碳循环,C错误;
D、固碳和减少 CO2的释放均可降低环境中 CO2的量,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的变化,D正确。故选C。
10.辽宁盘锦的“红海滩”是国家级5A景区,绵延百里的滨海滩涂生长着翅碱蓬单一群落。研究人员对翅碱蓬群落进行研究,发现翅碱蓬生物群落稳定性较差。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人类活动对其干扰程度增加,进行湿地修复尤为紧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沿海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景点,会增大生态足迹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湿地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会提高翅碱蓬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D.湿地修复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生态足迹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详解】A、在沿海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景点,人类活动增加,会增大生态足迹,A正确;
B、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因此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正确;
C、湿地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会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C正确;
D、湿地修复后,物种丰富度性增加,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D错误。故选D。
11.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手段。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B.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恢复力稳定性
C.适当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北极冻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C
【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错误;
B、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北极冻原中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D错误。
故选C。
12.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十分敏感。若某地空气中的主要污染源是化工厂废气,请设计一个实验,用葫芦藓报告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
材料用具:栽有葫芦藓且生长状况相同的花盆4个、透明塑料袋、50 mL注射器、双面胶纸等。
方法步骤
①取一大号塑料袋排尽空气,收集化工厂废气若干。
② 。
③1号盆注入200 mL空气,2号盆注入150 mL空气和50 mL化工厂废气,3号盆 ,4号盆 ,注入气体后均密封。
④ 。
预期:经过24 h,可以得到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下的葫芦藓生存数,并以此作为指标报告污染情况。
【答案】 取4盆长势相同的葫芦藓,套上相同大小的塑料袋并标上1号、2号、3号、4号 注入100 mL空气和100 mL化工厂废气 注入50 mL空气和150 mL化工厂废气 将4盆葫芦藓放在室温下培养24 h
【分析】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
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本实验是利用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比较敏感进行的设计,因此实验中需要将长势良好的葫芦藓置于待测的气体中,而后根据葫芦藓的长势做出相应的判断,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①取一大号塑料袋排尽空气,收集化工厂废气若干。
②获取检测植物:取4盆长势相同的葫芦藓,套上相同大小的塑料袋并标上1号、2号、3号、4号。
③根据等量原则判断,每组气体总量应该相同,1号盆注入200 mL空气,应该为对照组,通过1盆、2盆对比,确定实验中各组所含的废弃量,即:1号盆注入200 mL空气,2号盆注入150 mL空气和50 mL化工厂废气,3号盆注入100 mL空气和100 mL化工厂废气,4号盆注入50 mL空气和150 mL化工厂废气,注入气体后均密封。
④将4盆葫芦藓放在室温下培养24 h,而后检测葫芦藓的生长状况,并与标准的检测指标作对照。
预期:经过24 h,可以得到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下的葫芦藓生存数,并以此作为指标报告污染情况。据此测定空气中对化工废气的处理能力。
13.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材料二 在我国的某海岸,对某些特殊品种的鱼类,人们适时、适量地捕捞其成鱼。
材料三 古巴比伦王国曾经经济繁荣,显赫一时,该国森林繁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但由于人口激增、毁林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河道阻塞,连年洪水成灾,终使土壤沙漠化、盐渍化,后来该国成为一片废墟。
(1)材料一中,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说明了 。
(2)材料二中,对某些特殊品种的鱼类的成鱼适时、适量地进行捕捞,说明了 。
(3)材料三中,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废墟的事实,说明了 。
【答案】(1)野生生物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2)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3)人口激增、毁林开荒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最终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1)材料一中,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说明野生生物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2)材料二中,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做到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为更新渔业资源应及时捕捞成鱼,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即强调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古巴比伦王国由于人口剧增,毁林开荒,结果造成了 水土流失,河道阻塞,连年洪水成灾,终于使土壤沙漠化,盐渍化,后终使该国成为一片废墟。因此材料三警示人们,人口激增、毁林开荒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最终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14.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普氏野马原产于中国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它有6 000多万年的进化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种,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1986年,我国从英、德等国引回18匹普氏野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进行半散放养殖,普氏野马就此踏上“回乡之路”。
(1)材料中称普氏野马具有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是指 。
①普氏野马的遗传信息比较原始
②普氏野马是马中优良的品种
③普氏野马是活的化石
④普氏野马的遗传基因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中的一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造成普氏野马、华南虎等物种濒危的人为原因: 被破坏分割、人类过度地 、环境污染等。
(3)普氏野马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 曲线表示。为濒危野生动植物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增大各种群的 。
【答案】(1)C
(2) 栖息地 狩猎
(3) “S”形增长(或逻辑斯谛增长) 环境容纳量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1)①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种,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因此,具有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①正确;
②普氏野马是马中最原始的品种,因而具有不可比拟性,②错误;
③有6 000多万年的进化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种,普氏野马是活的化石,③正确;
④普氏野马的遗传基因是进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物种不可比拟的特征,④正确。
故选C。
(2)造成普氏野马、华南虎等物种濒危的人为原因包括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分割导致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受到影响,同时人类过度地狩猎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也是造成普氏野马、华南虎等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
(3)普氏野马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在现实环境中呈现的,因而可以用“S”形增长表示。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因此,为濒危野生动植物设立自然保护区从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提供较为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措施,进而可以增大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处理
水稻产量(kg/hm)
土壤有机质(%》
化肥使用量(%)
农药使用量(%)
稻田养鱼
4023
2.72
55.6%
32.6%
普通稻田
3474
2.56
100%
100%
放牧密度
植物碳库(%)
植物氮库(%)
土壤碳库(%)
土壤氮库(%)
轻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
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
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免疫调节(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免疫调节(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免疫调节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免疫调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0讲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09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09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09讲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09讲遗传的分子基础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