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1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建议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对艾比湖流域的沙丘、河岸、荒漠、盐沼地四种生境的典型植被研究表明:不同植被在不同季节利用的土壤水源占比不同;植被为了减小盐胁迫的伤害,通常放弃表层土壤水而选择吸收含盐量较小的深层土壤水。如图为植被根系利用水源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1-3小题。
1.根据水源利用情况,判断根系埋藏最浅的植被是( )
A.白刺 B.盐穗木
C.胡杨 D.梭梭
2.夏季,艾比湖流域的植被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的直接原因是( )
A.蒸发强,盐度高 B.降水少,水位低
C.光照强,温差大 D.水量少,肥力低
3.生境与典型植被对应正确的是( )
A.荒漠—胡杨 B.沙丘—梭梭
C.河岸—盐穗木 D.盐沼地—白刺
【答案】1.B 2.A 3.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盐穗木在四种植被中春夏秋三季吸收浅层土壤水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说明盐穗木在四种植被中根系埋藏最浅。
第2题,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表层盐分高,植被为了减小盐胁迫的伤害,通常放弃表层土壤水而选择吸收含盐量较小的深层土壤水,所以植被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A项正确;艾比湖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相对集中于夏季,B项错误;光照强,温差大,不是影响土壤表层盐度的主要因素,C项错误;表层土壤的肥力通常较深层高,D项错误。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胡杨能吸收河水,其他三种不能,说明胡杨分布在河岸,A项错误;梭梭主要吸收地下水、中层土壤水、深层土壤水,沙丘浅层土壤水少,且梭梭根系很发达,所以梭梭分布在沙丘,B项正确;盐穗木主要吸收的是浅层土壤水,而浅层土壤水盐分较高,说明盐穗木耐盐碱,应分布在盐沼地,C项错误;白刺主要吸收浅层土壤水、中层土壤水、深层土壤水,吸收地下水少,说明白刺的适应性极强,耐旱、喜盐碱、抗寒、抗风、耐高温、耐瘠薄,为荒漠地区典型植物,所以白刺分布在荒漠,D项错误。
泰加林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分布面积最辽阔的森林生态系统。夏季温凉,冬季严寒,冷而湿是泰加林生长的必要条件。如图为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关系图。据此完成4-5小题。
4.图中代表泰加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山脉中有泰加林分布的是( )
A.昆仑山 B.大兴安岭 C.南岭 D.秦岭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泰加林的生长条件是冷、湿;图中丙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1 000毫米左右,降水丰富;年平均温度在0 ℃左右,气候寒冷,故丙为泰加林,C项正确。
第5题,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来自太平洋的气流带来的水汽在此受地形抬升,降水相对丰富,有泰加林分布,B项正确。
读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完成6-7小题。
6.缺失丙地水平自然带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7.由甲→乙→丙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6.B 7.A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丙地常年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其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无该自然带分布。
第7题,甲地受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应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乙地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应为地中海气候,所属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丙地所属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不同的植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不同。植被覆盖度对水分的变化较为敏感。如图为秦岭陕西段某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随海拔变化范围,该区域内最高峰海拔为3 767.2 m。据此完成8-10小题。
8.据图可知,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 )
A.海拔700 m以下最高
B.海拔900~1 200 m最低
C.总体随海拔变化先增后减
D.海拔2 500 m以上波动上升
9.秦岭南坡、北坡海拔500 m以下植被受干湿度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耐旱 B.蒸发量小 C.降水变率小 D.人类干扰强
10.研究区域北坡3 500 m以上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高山草甸 B.积雪冰川带 C.高山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8.C 9.D 10.A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秦岭南坡海拔700 m以下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并非最高,A项错误;秦岭南坡海拔900~1 200 m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较高,B项错误;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总体随海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C项正确;秦岭南坡海拔2 500 m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大致为波动下降,D项错误。
第9题,由材料可知,秦岭南、北坡海拔500 m以下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非常小。秦岭以北为渭河平原,以南为汉水谷地,为农业生产区,植被为人工植被,受农业生产排灌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适当水平,干湿度变化不大,因此植被生长对大环境下的干湿度变化不敏感,D项正确;植被耐旱程度与植被对干湿度是否敏感无关,A项错误;海拔低,气温高,蒸发量大,B项错误;秦岭南、北两坡均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C项错误。
第10题,从图中可知,海拔3 500 m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小,主要植被为高山草甸,草类植被对水分需求小,且该处海拔高,气温低,干湿度变化小,因此两者相关性小,A项正确。秦岭纬度不高,图中秦岭最高海拔为3 767.2 m,不可能有积雪带,B项错误;从秦岭南、北坡来看,山麓地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因此海拔3 500 m以上不可能为落叶阔叶林,D项错误;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落叶阔叶林带以上为针叶林,因此海拔3 500 m以上不可能为针叶林,C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小题。
11.图中山脉是( )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12.图中山脉植被垂直带谱( )
A.山地疏林、灌丛带均分布于阳坡
B.向西数量渐少
C.东、中、西各段阳坡比阴坡都丰富
D.西段阴坡最少
13.图中山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阳坡气温高,水分多
C.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D.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
【答案】11.B 12.B 13.D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经度可知,该山脉大致位于106°E~113°E,且山脉阳坡基带自东段向西段依次为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由此判定该山脉为阴山,B项正确;天山经度应该更小,A项错误;秦岭和南岭阳坡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D两项错误。
第12题,读图可知,山脉西段的山地疏林、灌丛带位于阴坡,A项错误;图中山脉植被垂直带谱向西数量逐渐减少,B项正确;图中山脉植被垂直带谱阴坡比阳坡丰富,C项错误;植被垂直带谱西段阳坡最少,D项错误。
第13题,读图可知,山脉东段阴坡出现了温性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等森林植被,说明山脉东段阴坡的水分条件更好,A、B、C三项错误;主要原因是该区域降水少,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土壤水分含量较多,满足森林植被的生长,而阳坡蒸发量大,水分不足,D项正确。
波兰西北部城市格雷菲诺近郊的森林里有小片树干全部向北弯曲生长的树林,当地人戏称“弯弯林”。图一为世界部分区域图,图二为“弯弯林”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小题。
14.“弯弯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5.格雷菲诺近郊小片“弯弯林”的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4.A 15.D
【解析】第14题,“弯弯林”所在区域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项正确。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第15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区域的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格雷菲诺近郊出现小片“弯弯林”,其植被特点与周边地带性植被出现明显差异,表明该地植被生长受地方性因素的干扰,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项正确。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宁夏与内蒙古交界,西坡约75%的区域坡度东坡近半区域的坡度>15°, 最大坡度达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₂并将其固定为有机物质,称为植被固碳,研究植被固碳对改善生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下图示意贺兰山东、西坡植被单位面积固碳随海拔变化。完成下面16-18小题。
16.贺兰山低海拔地区植被单位面积固碳量小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B.光照C.热量D.水分
17.贺兰山山地植被单位面积固碳能力强弱的时空分布规律为( )
A.夏季弱,冬季强B.西坡强,东坡弱
C.阳坡弱,阴坡强D.夜晚强,白天弱
18.研究发现,贺兰山西坡植被固碳总量多于东坡,主要因为西坡( )
A.植被固碳能力强B.整体面积大
C.植被生长季节短D.植株密度小
【答案】16.D 17.C 18.B
【解析】第16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宁夏河内蒙古交界,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密度小,植被固碳量小,D正确;贺兰山低海拔地区热量差异小,C错误,光照和土壤对植被的生长有影响,但此地气候干旱,水分缺少才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AC错误。故选D。
第17题,由材料可知,植被固碳量主要受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受光照、热量等因素影响。贺兰山地区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植被光合作用强,植被固碳能力强,冬季气温低,光照不足,植被固碳能力弱,A错误;由图可知,2500m以下东坡植被固碳能力强于西坡,B错误;阳坡蒸发旺盛,水分少,植被数量少,植被固碳能力弱,阴坡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固碳能力强,C正确;白天有太阳辐射,植被进行光合作用,植被固碳能力强,夜晚植被进行呼吸作用,固碳能力弱,D错误。故选C。
第18题,由材料可知,西坡约75%的区域坡度﹤15°,东坡近半区域的坡度﹥15°,最大坡度大76°,可判断西坡整体面积较东坡大,植被受光照影响的面积大,植被固碳总量多,B正确;由图可知,2500m以下区域东坡植被固碳多于西坡,A错误;植被生长季节短和植被密度小都会导致植被固碳总量少,CD错误。故选B。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端,拥有世界同纬度现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可分为南、中、北亚热带)。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含量沿海拔梯度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19-21小题。
19.该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生态系统,主要得益于( )
A.纬度低,光照充足B.水、热条件差异小
C.群峰林立,山势陡峭D.位于阴坡,蒸发较弱
20.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地区( )
A.微生物活动弱B.人类活动强度小C.土壤质地疏松D.植物光合作用强
21.该保护区内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小的海拔处植被的显著特点是( )
A.冬枯夏绿B.板状根系C.植株矮小D.森林常绿
【答案】19.C 20.A 21.D
【解析】第19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纬度低,群峰林立,海拔差异大,水热变化复杂,自然带丰富,生态系统复杂,C正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生态系统,强调是同纬度,所以纬度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纬度低,海拔差异大,水热条件差异大,B错误;处于阴坡,蒸发弱的同时热量也不足,所以自然带少,生态系统不完整,D错误。故选C。
第20题,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养分循环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活动弱,A正确;人类活动强度、土壤质地、植物光合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第2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保护区内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少的海拔在540米以下,分布在低海拔,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水平自然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低海拔地区分布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大的特点为森林常绿,D正确;冬枯夏绿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A错误;板状根系属于热带雨林特点,B错误;植株矮小属于灌木特点,C错误,故选D。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境内,根据每个季节的平均日出日落时间,将一天分为4个时间段:昼间、夜间、清晨和黄昏(日出日落前后各1小时)。保护区内有蹄类物种丰富,科研人员在1520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拍摄到小鹿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下图)。读图,完成下面22-24小题。
22.小鹿的日活动模式在各个季节都呈双峰型,但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具有小幅度的季节变化。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秋季活动高峰在黄昏和夜间19:47—次日07:01
B.夏季,在08:00—09:00和18:00—19:00活动强度较大
C.冬季,在06:00—07:00和17:00—18:00活动强度较大
D.各个季节的日活动节律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
23.在冬季,小鹿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主要原因是( )
A.从食物中获取水分,水分需求多
B.避免阳光直晒造成体内水分流失
C.冬季食物资源短缺,增加觅食活动
D.错开与其他动物食物竞争的高峰期
24.小鹿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通常会选择灌木密度高和草本密度低的生境,该处可以为其提供植物嫩芽、嫩叶和隐蔽身形、逃避天敌的环境,说明保护区内( )
A.生态环境较复杂,灌木、草丛植被丰富
B.次生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所占比例较大
C.针阔混交林与人工针叶林所占比例较大
D.植物地下根茎与果实丰富,淀粉、脂肪多
【答案】22.D 23.C 24.A
【解析】第22题,读图可知,小鹿在春季、秋季的活动高峰都出现在06:00—08:00和17:00—18:00,A错误;夏季,在06:00—07:00和18:00—19:00活动强度较大,B错误;冬季,在06:00—07:00和13:00—18:00活动强度较大,C错误。因此,小鹿日活动节律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D正确。故选D。
第23题,小鹿为从食物中获取水分或避免阳光直晒造成体内水分流失,通常会倾向于晨昏活动,A、B错误;但在冬季,它们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这与冬季食物资源短缺,增加觅食活动有关,C正确;冬季食物资源短缺,草食性动物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D错误。故选C。
第24题,小鹿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通常会选择灌木密度高和草本密度低的生境,该处可以为其提供植物嫩芽嫩叶和隐蔽身形、逃避天敌的环境,A正确;长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江西桃红岭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人工针叶林所占比例较大均不符合限制性条件,B、C错误;小鹿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植物地下根茎与果实丰富,淀粉、脂肪多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与谷地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山坡风化作用强烈,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山地表层以砂岩层为主,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示意该山地地形剖面,I、Ⅱ、Ⅲ为该山地的三个草甸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的植被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下图示意天山南坡某山地地形剖面。
(1)说出图示中Ⅰ草甸区植被数量状况,并解释原因。
(2)从水分条件的角度,分析Ⅱ区与Ⅲ区之间的坡地没有植被生长的原因。
(3)推测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该地山地森林带的分布变化特点。
【答案】25.(1)I草甸区植被的数量较少;I草甸区海拔较高,位于冰川季节性消融区,热量条件较差;且风化作用强烈,多砾石分布。
(2)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气候干旱,降水少,山地植被的分布主要受山谷北坡天山冰川融水的影响;冰川融水形成地表径流向下游逐渐减少,到达Ⅱ区与Ⅲ区之间坡地的水量少;且Ⅱ区与Ⅲ区之间坡地,表层砂岩层厚,地下水深,水分条件较差,导致没有植被生长。
(3)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气候干旱,降水少,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坡山地冰川将持续融化,最终消失。因此,山地森林带的下限应先降低后上升,山地森林带上限也应先升高后降低;最后随着冰川消失,森林带可能消失。
【解析】(1)I草甸区植被的数量较少。原因:读图可知,I草甸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海拔较高,处于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位于冰川季节性消融区,热量条件较差,不利于植被生存;且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多砾石分布,土壤发育差,土壤贫瘠。
(2)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影响Ⅱ区与Ⅲ区之间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水源,由于降水少,水源主要来自受山谷北坡天山冰川融水;冰川融水在高海拔地区汇聚形成地表径流向下游流动,沿途不断蒸发、下渗、植被吸收,水量逐渐减少,能到达Ⅱ区与Ⅲ区之间坡地的水量很少;且读图可知,Ⅱ区与Ⅲ区之间坡地表层砂岩层较厚,砂岩层透水性好,水体下渗至较深位置,地下水深,地表水分条件较差,导致没有植被生长。
(3)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坡山地冰川将持续融化,最终消失。因此,在早期冰川融水增多,水分条件改善,山地森林带面积扩大,下限降低,上限升高;后来由于冰川融化,冰川萎缩,冰雪融水减少,水分条件不足,山地森林带面积减小,下限升高,上限降低;最后冰川消失,水分条件更差,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森林带可能消失。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220千米,东西宽约20-40千米,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左图)。贺兰山为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长条件,植物资源丰富。右图为敖包疙瘩东坡某一研究区域各海拔段上的植物种类数目统计图。贺兰山是岩羊集中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岩羊分布区的最北缘。岩羊体型中等,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主要栖息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不同地区栖息的高度有所变化,但不见于森林中,有较强的耐寒性,躺卧在草地上时,身体的颜色与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极难分辨。
(1)用图中相应图例,在答题卡中山体空白处选择相应位置,画出贺兰山主峰的温带草原、荒漠草原和山地针叶林三个自然带。
(2)描述敖包疙瘩东坡植物种类数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分析岩羊主要栖息在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而不见于森林中的原因。
【答案】26.(1)如图
(2)单峰变化(先增加后减少)。东坡为迎风坡,降水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低海拔处干旱少雨,植被种类少;高海拔处热量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长。
(3)高达乔木郁闭度高,导致林下光照少,空气湿度大,气温低,灌木和草本植物丰富度低,食物少;森林视野封闭,不利于逃生,身体颜色与草地裸地岩石相近,有利于隐藏。
【解析】(1)本题需要根据对贺兰山自然带分布的理解进行绘制。根据图中基带为旱性灌丛可知,在山体下部较干旱,往上为荒漠草原,再往上随着水分条件改善会出现温带草原带,再到一定高度且气候适宜的地方会有山地针叶林带。
(2)变化特点:读图可知,敖包疙瘩东坡植物种类数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先增加后减少(单峰变化)。原因:东坡是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逐渐增多,满足更多植物生长需求,所以植物种类数目增加;但海拔继续升高后,热量不足又会限制植物生长,而且高海拔环境更为恶劣,许多植物难以适应,导致植物种类数目减少。这种变化规律是气候(降水和温度)随海拔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3)森林内的不利因素:高大乔木郁闭度高会导致林下光照少,不利于岩羊喜爱的草本植物生长,食物来源少;同时林下空气湿度大、温度低,不符合岩羊的生存偏好。 森林环境的局限:森林视野封闭,不利于岩羊及时发现危险和逃生。 高山裸岩或悬崖地带的优势:岩羊身体颜色与这些环境相似,能很好地隐藏自己,躲避天敌,提高生存几率。这种栖息选择是岩羊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策略,以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山云杉是亚洲中部山地的特有树种,在我国仅见于新疆,是天山山地最主要的地带性植被。云杉喜冷湿、耐阴,其分布受温度、降水等因素影响很大,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对天山北坡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天山中段某林场各海拔云杉林占比。
(1)简析天山云杉林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的原因。
(2)指出该林场云杉林在海拔上的分布特征,并说明理由。
(3)列举该林场天山云杉林至山麓的自然带类型。
【答案】27.(1)天山北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天山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满足天山云杉的生长条件。
(2)特征: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1 600~2 600米,1 600米以下和2 600米以上占比较小。理由:1 600~2 600米,受地形抬升的影响,降水相对较多,水热配合好。1 600米以下,降水较少,水分条件限制乔木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等。2 600米以上,气温较低,热量因素限制乔木生长;降水减少,土壤相对贫瘠,可生长空间较小等。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北坡为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水汽在沿山地抬升的过程中,容易凝结,形成降水,降水较多;天山北坡为阴坡,光照条件较差,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满足天山云杉生长发育所需条件。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林场云杉林在海拔1 600米以下分布较少,主要原因为海拔1 600米以下,人类活动较多,对云杉的干扰较强;海拔1 600米以下,对湿润水汽的抬升作用较小,降水较少,水分条件较差,限制云杉的生长。在海拔1 600~2 600米,云杉分布较多,主要原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山地对湿润水汽的抬升作用增强,降水增多,水热组合状况变好,满足云杉生长发育所需条件;海拔1 600~2 600米,人类活动较少,对云杉的扰动较小,有利于云杉的生长。在海拔2 600米以上分布较少,主要原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水分条件变差;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海拔2 600米以上,土壤发育较差,土壤贫瘠。综上所述,天山云杉在海拔上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海拔1 600~2 600米,海拔2 600米以上和海拔1 600米以下分布较少。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海拔1 600米以下,水分条件较差,随着海拔的降低,水分条件变差,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应为温带荒漠带。所以天山云杉林至山麓随着水分条件变差,自然带呈现山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演变。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答案】28.(1)类型:苔原带。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因此发育为苔原带。
(2)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
绘图如下: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解析】(1)自然带类型可通过纬度位置判断,该地位于北冰洋附近,自然带Ⅰ纬度最高,应为冰原带;自然带Ⅱ大部分位于北冰洋沿岸,为苔原带;自然带Ⅲ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Ⅱ向南凸出,说明该处气温比同纬度的东西两侧低,最可能是受地形影响。推理过程如下:
(2)冰川位于山上海拔较高处,河流由山地流向低海拔地区,根据图中二者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地势特征。画流域的分水岭,须经过冰川分布区,在M、N河流的上游,将两个流域分开,注意曲线要平滑。
(3)冰川较多,说明当地冰川发育的条件充足,主要从降雪、利于冰川发育的地形、积雪与融雪的对比等方面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7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