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 口耳目
课时
2
文本分析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课教学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2.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口、耳、目、手、足、站、坐”7个生字。
2.知道五官分别对应哪个身体器官,说说五官能做哪些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话题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玩过指鼻子的游戏?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一玩,好吗?(好!)下面请大家把右手拿出来,当老师说“摸耳朵”时,大家就赶快摸耳朵,当老师说“眨眼睛”时,大家就眨眨眼睛。(师生互动游戏)大家玩得很高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身上的一些器官,看看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名字又是怎么写的。
2.板书课题(板书:口耳目),教师带读,多读几遍。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课件展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说一说:图中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图中描绘的情景?
(春天的景色真美啊!红红的花,绿绿的叶,孩子们在户外玩耍,蝴蝶在花中快乐地飞舞。)
(2)议一议:图中的小男孩在做什么?两个小女孩又分别在做什么?
(两个小女孩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朵。穿绿色上衣的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小男孩看见了,挥着手走过来和她们打招呼。)
(3)找一找: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宝宝藏在哪里?把它们找出来。(学生在插图中找到“手、足、口、耳、目”5个生字)
(4)组词正音。
如“手”的读音是翘舌音,要重点正音。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起手,边认指手的各部位边说词语,如“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还可以教师边做搓手的动作边说词语,启发学生做做说说,如“招手、挥手、拍手、摇手、握手”。让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认读正音。
2.(课件出示眼睛和脚的图片,内附文字)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和同桌交流。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字理识字。
目 ①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框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 ②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③运用中识记,“口”可组词为“口水、开口、口袋”;也可用它造句:“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长竖下面出头。②运用中识记,“耳”可组词为“耳朵、左耳、右耳”;也可用它造句:“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象形字识记,“手”像人的手伸开五指。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③运用中识记,“手”可组词为“左手、右手、双手”;也可用它造句:“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说说它的本事。
一名同学指另外一名同学身上的“口、耳、目、手、足”等部位,被指的同学相应回答“这是我的……,它能……”。如:这是我的小小手,它能帮我扎辫子。
提示: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这些人体部位的作用,并注意说完整的句子。
5.教师相机出示“站、坐”,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6.字理识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说小发现。
生1: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生2: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7.识记生字。
“坐、站”两个字结构相对复杂,可以请学生圈出生字,借助课文插图、动作演示和语境,初步理解“站如松,坐如钟”的含义,识记“站、坐”两个生字。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1.连一连。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耳、目、手、足”的汉字和图片,学生观察。
(2)指名上台将图片与文字一一连线对应,边连线边读出所连字的字音,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2.玩游戏。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拿图片,一组拿字卡,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进行交流表达)
意图:本环节教学设计,看图认字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了解字形,感知字义,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3.想一想:我们的口、耳、手、足能做哪些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能在田字格中规范地书写“口、耳”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坐、立、行”的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谈话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5个身体部位的名称,大家还记得吗?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出示生字:口、目、耳、手、足,学生开火车读字)
2.(课件出示3则谜语)教师说谜面,学生猜谜底,猜不出来,可向其他学生请教。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眼睛(目)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谜底:耳朵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谜底:手(足)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导语:在《金木水火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能帮助我们把字写漂亮、写标准的好帮手——田字格。(课件出示田字格图片)还有同学记得田字格各个部分的名称吗?(边指边说)
1.运用铁丝折成横折、撇、弯钩,让学生感知这3个笔画一笔写成。
(横折)(撇)(弯钩)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范写一边解说书写要领。
横折——轻下笔,斜向右上,折时先往右下轻按成点,再往下运笔。
撇——先朝右下轻按成点,再由点朝左下方快速行笔,笔尖顺势离开纸面。
弯钩——轻轻下笔,呈弓背形,略带点弯,收笔时笔尖朝左上提起,形成钩。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临写。
口 独体字。第一笔竖和横折的折,应稍稍往里斜,整个字上宽下略窄。
目 独体字。竖要直,中间的两横不碰到右边的竖段,横之间等距。
耳 独体字。注意四个横的长短变化各不相同。第一笔横为中横,要平且稳,最后一横是长横,要稍稍向上斜。
手 独体字。第一笔是平撇,两横有变化,中间一横短,第二横长,弯钩要略带点弯。
4.教师点评。
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过渡:上节课,我们在图片中认识了7个生字,我们也认识了身上的5个部位,它们都有着不小的作用。这一节课,老师又要带大家去学习新知识,大家准备好了吗?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
朗读指导:主要突出两点:读准字音,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含义。(1)正确朗读俗语。“站”和“松”处于同一句,前者是翘舌音,后者是平舌音;“坐”和“钟”处于同一句,前者是平舌音,后者是翘舌音。这两处连起来读时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应多示范,多带读,在读中模仿,并注意连读和停顿。(2)读出韵味,体现含义。两句俗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通过带读,重点突出“松、钟、风、弓”,读中感受立坐行卧应有的精气神。
2.(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思考:
(1)这两个人物分别是什么?
(这是两个我国戏剧中的形象,女的叫花旦,男的叫老生。)
(2)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动作?做得怎么样?
(花旦站着,老生坐着。花旦站得直直的,老生坐得稳稳的。)
3.学习俗语,了解大意。
(1)“站得直直的”“坐得稳稳的”这些意思,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看看除了刚才已经会读的“站、坐”两个字外,自己还会读哪个字,不会读哪个字,在不会读的字下面点上小圆点,然后向同桌请教。(个体尝试读文,同桌互教)
(2)指名汇报会认读的字,教师相机正音后范读、带读。
(3)提问:“站得直直的”,文中是怎样说的?(站如松。)“松”指的是什么?(课件出示松树图片)
提问:“坐得稳稳的”,文中是怎样说的?(坐如钟。)“钟”指的是什么?(课件出示铜钟图片)
小结:这句话告诉我们,站立的时候要像松树那样挺立着,坐的时候要像铜钟放在地上那样稳稳的,了解坐、立的规范。
(4)出示任务:教师让学生读第二句话,再联系生活想一想句子的意思,然后与同桌说一说。
(5)动画演示“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学生观后有所感悟。
(走路要像风一样轻、快,睡觉要侧卧身体像弓那样弯着。)
4.朗读俗语,规范“站、坐”的姿势。(师生互动)
师:学习了这两句俗语之后,老师想考考大家,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指二生一站一坐)他们的站姿和坐姿是标准的吗?有哪些问题?(全班讨论,指正:站立时要挺胸抬头,站直;坐下时身体要坐直、稳当)
板书设计
3 口 耳 目
口 耳 目 手 足
站 坐
教学反思
本课要求会认7个字,会写其中4个字,掌握3种笔画和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任务比前两课重一些。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汉字的演变,一笔一画地书写,感受汉字的美;让学生找一找,在说一说的互动中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汉字;让学生在猜谜语中、在游戏中去巩固所学生字,而不是枯燥地死记硬背。学生就这样在我一步一步、层层深入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主动、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3 口耳目手足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