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知识梳理精练(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5《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5《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体裁,内容概说,朗读节奏,字音字形,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世称“ ”,北宋 、 。谥号“ ”,著有 、 、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之占有重要地位。
二、体裁。
本文体裁是“ ”,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既可以 、 ,也可以用来 ,还可以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内容概说。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也众/矣。
五、字音字形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 涟( ) 枝蔓( ) 亵玩( )
隐逸( ) 颐( ) 噫( )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甚蕃
陶渊明独爱菊
世人盛爱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余谓菊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宜也众矣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2)不蔓不枝
(三)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植: 古义: ;今义: 。
(2)宜也众矣 宜: 古义: ;今义: 。
(四)一词多义
(1)清: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2)植:亭亭净植
缘坡植牡丹
(五)虚词用法。
之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即: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2.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以之三句均为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八、课文翻译。
水里和陆地之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之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九、原句默写填空: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11)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13)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十、内容理解: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
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5、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
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
10、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11、“牡丹之爱,宜也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1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
13、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
1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
15、本文的语言运用之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
十一、主旨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 ,歌颂它 , 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 、 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
的鄙弃,歌颂了 的美德,表达作者 的高尚情操。
十二、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2.句式之骈散相间。
3.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
4.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之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十三、成语及释义。
1.出淤泥而不染: 。
2.不蔓不枝: 。
《爱莲说》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之占有重要地位。
二、体裁。
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内容概说。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也众/矣。
五、字音字形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 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ǐ) 噫(yī)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只)
世人盛爱牡丹 (非常)
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 (洗) (水波) (过分艳丽)
不蔓不枝 (横生藤蔓)
香远益清 (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靠近玩弄)
余谓菊 (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也众矣 (应当)(多)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2)不蔓不枝 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三)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2)宜也众矣 宜: 古义:当。和也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四)一词多义
(1)清:濯清涟而不妖 澄澈
香远益清 清香
(2)植:亭亭净植 树立
缘坡植牡丹 种植
(五)虚词用法。
之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即: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2.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以之三句均为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八、课文翻译。
水里和陆地之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之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九、原句默写填空: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也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3)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也众矣!
十、内容理解: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0、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之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1、“牡丹之爱,宜也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3、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5、本文的语言运用之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十一、主旨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鄙弃,歌颂了君子正直高尚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十二、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2.句式之骈散相间。
3.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
4.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之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十三、成语及释义。
1.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2.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11 《爱莲说》(知识梳理)-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爱莲说》知识梳理一览表,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杞人忧天》(知识梳理)-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杞人忧天》知识梳理一览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狼》(知识梳理)-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狼》知识梳理一览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