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备课ppt课件,共35页。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修长城、迁都北京设内阁、设东厂、郑和下西洋
东北女真组建立大金政权
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政权之变——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材料: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
材料:(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思考:结合材料简析朱元璋废相的原因。
材料: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明太祖实录》
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教训。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③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收拢权力之后丞相权势过大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①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②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①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不利于科学决策;②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影响决策,甚而出现臣下擅权问题。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原因:设立:职能:性质:地位:
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
未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内阁地位在不断提升,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出现首辅专权的现象。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A.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是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领百官,无决策权。
【比较】宰相制与明内阁制的异同
主要是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一级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助理机构。
司礼监(东厂、西厂、锦衣卫)
材料: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明史·职官制》
①皇帝防范内阁权重;②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废行省,设三司
1376年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三司分权互不统属权归中央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消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思考: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如何理解这句话?(P78思考点,如何看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吕思勉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 ——蔡东藩
积极:加强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空前规模;大大领先。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外交往的内驱力。倭寇及欧洲殖民者侵扰也促使明朝政策出现变化。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据(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整理
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利益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派遣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当倭寇侵略发生之后,有的人认为,倭寇之起是由于对外通商的缘故,因为你要做买卖,所以日本海盗就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舶司(广州、宁波、泉州)封闭掉,对一切国家一概不做买卖。这种论调在明朝政府中占了优势,结果在1523年把三个市舶司撤销了。 ——吴晗《大明王朝三百年》
①原因: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②表现:
③影响: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西学东渐、客观上促进文明交往
④说明: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薄弱
16世纪中叶,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
三、政权之变——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①北方:蒙古进攻 战和 重修长城、布军镇(号“九边”) 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互市
东北:明朝前期,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还设卫、所进行管理。
明修长城 置九边军镇,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西南:设土司,土司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特点:(1)政治上威德兼施:战争方式、册封方式(2)军事上注重巩固边防:重修长城、设奴儿干都司(3)经济上“厚施恩赐”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后金)
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1.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管2.设内阁:秘书机构、票拟权3.宦官专权:代理批红、厂卫制度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1.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2.东部沿海:倭患→海禁、抗倭 欧洲殖民者:葡萄牙占澳门 荷兰占台湾
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蒙古瓦剌鞑靼、乌斯藏、东北女真2.明清易代:农民起义、清军入关
边疆治理版图奠基改朝换代
在整个世界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内部潜藏着种种危机,逐渐落后于世界。
1.(2024·江苏高考·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2.(2024·广东高考·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3.(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4.(2023·浙江卷)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5.(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6.(2022·湖北高考)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完美版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课时间轴,明朝的建立,一明朝建立,独立思考,二制度变化,合作探究一,变化二设立内阁,“批红”,变化三重用宦官,文书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8页。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背景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太祖朱元璋,死于非命的丞相们,诛杀胡惟庸,明成祖朱棣,文渊阁,清朝批红,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皇帝下旨,锦衣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