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07文言文阅读(单文本)(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11028/0-17303490225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综合测试07文言文阅读(单文本)(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11028/0-1730349022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综合测试07文言文阅读(单文本)(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11028/0-17303490227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综合测试07文言文阅读(单文本)(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7文言文阅读(单文本)(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9页。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①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名句)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②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③。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仆人巡宫,车马有所,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文伯覆命,赵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子产:名侨。郑国大夫。②诛求:征求,索取。③时事:朝见聘问。④塓(mì),粉刷墙壁。
1.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黑。(3分)
公不留A宾B而亦无C废D事E忧F乐同之G事H则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缮完葺墙,“缮”,修治,“葺”,修补;“完”同“院”;整意思是“修缮馆舍”
B.荐陈:荐,进献,陈,陈列。古时朝聘向主人献礼,必先陈列于庭,故称荐陈。
C.观,古代宫门前的双阙,与《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意思不同
D.敢,岂敢,怎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意思相同。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产陪郑伯去晋国参加会盟,晋侯以鲁国丧事为借口,没有接见郑伯,郑国君臣受到冷落。
B.土文伯责问子产,晋国想方设法保证屈尊到访的诸侯的安全,身为诸侯臣属,为何毁坏馆垣。
C.士文伯复命后,赵文子深感自责,认为用简陋的馆舍羞辱诸侯是自己的过错,并派士文伯致歉。
D.叔向认为辞令不可偏废,他引用《诗经》中的相关语句、盛赞子产深谙辞令之道,诸侯因此受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小题,8分)
(1)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4分)
(2)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4分)
5.针对士文伯的责问,子产是从哪些方面加以应对的?请分层概括。(3分)
【答案】1.BEG 2.D 3.C
4.(1)现在您拆毁了它,虽然您的随从能够自己戒备,让别国的宾客又怎么办呢?
(2)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君王接见的命令也无从知道。如果还不拆毁围墙,这就没有地方收存财物礼品,从而要加重罪过了。
5.①从自身,表达本国的真诚恭敬;②从历史,称赞晋文公礼遇诸侯的风范;③从现实,陈述如今为完成使命的无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公不让宾客耽搁,也没有荒废宾主的公事。和宾客忧乐相同,有事就加以安抚。
“而”连接“公不留宾”和“亦无废事”两个分句,故应在BE处断开;
“忧乐同之”“事则巡之”为主语“公”的两个行为,语意完整,故应在中间G处断开。
故选BEG。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观”,古代宫门前的双阙;景象。句意:没有奢华的观阁台榭。/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D.“意思相同”错。“敢”,岂敢,怎敢;表敬词,冒昧的。句意:岂敢害怕修墙的辛勤劳动!/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羞辱诸侯”错,文中“赢诸侯”,是“接待诸侯”之意,不是“羞辱诸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坏”,拆毁、毁坏;“戒”,戒备;“若异客何”,“若……何”,固定句式,怎么办呢?
(2)“无时”,没有定时;“币”,财物礼品;“重”,加重。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以敝邑褊小……以重敝邑之罪”可知,子产从自身,表达本国的真诚恭敬。
②由原文“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可知,从历史,子产称赞晋文公礼遇诸侯的风范。
③由原文“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可知,从现实,子产陈述如今为完成使命的无奈。
参考译文:
襄公死去的那一个月,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由于我国有丧事,没有接见。子产派人将晋国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而让郑国的车马进入馆舍安放。士文伯责备他,说:“我国由于政事和刑罚不够完善,到处都是盗贼,这对于屈尊来存问寡君的诸侯臣属无法保证他们的安全,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住的馆舍,加高大门,增厚围墙,以不让宾客使者担忧。现在您拆毁了它,虽然您的随从能够自己戒备,让别国的宾客又怎么办呢?由于我国是诸侯的盟主,修缮围墙,来接待宾客。如果都拆毁了,那么将怎么供应宾客的需要呢?寡君派我前来请问拆墙的原因。”子产回答说:“由于我国地方狭小,夹在大国之间,而大国索取财物,又没有一定的时候,因此不敢安居,尽量搜索我国的财富,以便随时来朝会。正碰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闲,因而没有能够见到;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接见。我们不敢献上财物礼品,也不敢让它暴露在外面。如果奉献,那么它就是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在庭院里陈列的仪式,就不敢奉献。如果让它们暴露在外面,就又害怕时而干燥时而潮湿因而腐朽或虫蛀,以加重我国的罪过。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矮小,没有奢华的观阁台榭,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又高又大,宾馆好像现在君王的寝宫一样。对宾馆内的库房、马厩都加以修缮,司空及时整修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诸侯的宾客来了,仆人巡逻宫馆。车马有一定的处所,各部官吏各自陈列他的礼品。文公不让宾客耽搁,也没有荒废宾主的公事。和宾客忧乐相同,有事就加以安抚,对宾客所不知道的加以教导,对他们的缺乏加以接济。宾客来到晋国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担心干燥潮湿。现在铜鞮山的宫室绵延几里,而诸侯住在像奴隶住的屋子里,门口进不去车子,而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开行动,而对天灾疫病又没有任何防务措施。宾客进见诸侯没有一定的时候,君王接见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这就没有地方收存财物礼品,从而要加重罪过了。冒味地问一声,对我们将有什么指教?虽然君王有鲁国的丧事,但这同样也是我国的忧虑。如果能够奉上财物礼品,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君王的恩惠,岂敢害怕修墙的辛勤劳动!”士文伯复命。赵文子说:“他说得对。我们做的实在是不好,用容纳奴隶的房屋去接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错啊。”就派士文伯去表示歉意并说自己无能。晋侯接见郑伯,特别加重了礼仪,举行极隆重的宴会,赠送更加丰厚,然后让他回去。于是就建造接待诸侯的宾馆。
叔向说:“辞令的不能废弃就像这样吧!子产善于辞令,诸侯因他而得利,为什么要放弃辞令呢?《诗》说:‘辞令和谐,百姓团结,辞令动听,百姓安定。’他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容未可见,以数相持。敌有至弊,吾因而制之;敌人执数,吾动则就阴。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飞鸟不动,不网罗。物未有不以动而为制者也。是故圣人贵静。静则能应躁,后者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挫;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盆而以沃之,其灭可立而待也。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兵家或言曰:“少可胜众。”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仁者可夺也,勇者可诱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制胜,而非特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略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应:抵挡、抵御。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B.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C.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D.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的“斗”用法不一样。
B.一体,指一个整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一体”词义相同
C.特,本义公牛,此处意为特意,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相同。
D.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人们常将其与天时,人和放在一起,用来概括通向成功之路的三大要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整然有序、气势恢宏的敌军,优秀的将领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易主动去进攻;在未摸清楚对方情况时,要采用多种方法与之周旋。
B.优秀的将领统率军队,不会让勇敢的士兵只身一人冲锋在前,也不会让胆怯的士兵只身一人往后撤退,他们行动时像风雨一般猛烈。
C.如果军队的力量没有一致性,即使统率的士兵很多,其战斗力也很小;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D.依据带兵的水平,把将领分为三类,即上将、中将和下将,其中上将懂得天道,熟悉地利,也赢得人心,并且能够见机行事,因此不会打败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小题,8分)
(1)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4分)
(2)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4分)
10.文中运用章华台被烧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答案】6.A 7.C 8.C
9.(1)然而人(却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是(因为它们)不能互相沟通思想、统一力量。
(2)不战时(平时)恐惧不安,战斗时又犹豫不决,因此稍有行动就会被人擒获。
10.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巨大力量,取得胜利。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水火那样的差异,想以少胜多,不能功成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之与人”共同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以寡制众”是“欲”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靡”表否定,“靡成其功”不能断开,排除BC;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所以圣人看重静。/反而想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两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
B.正确。句意: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结为一个整体。
C.错误。仅仅、只是;特意、特地。句意:而非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朝廷的诏书特意为我下达,任命我为郎中。
D.正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错误,依据原文“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可知,倘若交战双方都用好自己的力量,那以少胜多的情况,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席”,以……为席,用……做席;“齐”,统一;“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判断句。
(2)“发”,行动,战斗;“是以”,因此;“禽”,捕捉,擒获。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可知,作者先提出“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抵挡”的观点,然后用后面三个事例加以证明,所以说明的是“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巨大力量,取得胜利”的观点。
参考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应当攻击混乱之敌,不攻击整肃之军。不去偷袭气势威严之寇,不去攻击军旗严整之旅。敌方情况还未摸清,就用各种方法与之相持。敌方露出致命弱点,我方就趁势消灭他;敌方手中掌握战术,我方妄动就会走上险路。虎豹不乱跑,就不会落入陷阱;鸟儿停着不乱飞,就不会被罗网系绊。万物没有因为不乱动而被制住的。所以圣人看重静。因为静能够应对躁,后能应对先,周密能够胜过疏漏,完备能够制服残缺。所以优秀的将帅带兵,能(使士卒)同心、协力,使勇敢的人不会只身前进,使胆怯的人不会独自后退。(优秀的将帅带兵)静止时如山丘般纹丝不动,冲锋时如风雨般迅猛,所攻之敌必定击破,(使敌人)没有不崩毁灭亡的,(这样优秀将帅带出的军队)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抵挡。所以杀伤敌人的多,而徒手相搏的情况少。五根手指交替着弹击,不如握拳一撞;一万个人轮番进攻,不如一百个人一同临敌。现在虎豹敏捷,棕熊力大,然而人(却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是(因为它们)不能互相沟通思想、统一力量。水的力量胜过火,章华台失火,用勺子、小升盛水来灭火,即使舀干深井大池里的水,对火也还是没有办法;(但)拿着壶盆大容器盛水灭火,这火就能立刻扑灭。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水火那样的差异,想以少胜多,不能功成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兵家说:“少可以胜多。”这话说的是(将帅)如何带兵,而不是说具体的战斗。(有的将帅)统率的士兵多,但可用的少,这是因为力量不齐整;(有的将帅)统率的士兵少但可用的多,这是因为力量协调一致。假若(双方交战中)人人都能尽其才,全都用好自己的力量,那以少胜多的情况,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仁、勇、信、廉,是人的美好品质,但是仁慈的人可能被侵夺,勇敢的人可能被诱骗,诚信的人容易被欺骗,廉洁的人容易被算计。统率大军的人,有任何一种现象表现出来,便可能会被人擒获。由此看来,用兵打仗依靠内在规律获胜,而非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这是相当清楚的。所以高水平的将帅带兵,在上能知晓天道,往下拥有地利,在中能得人心,于是顺着时机行动,凭着气势发动进攻,因此部队不会吃败仗。至于次一等的将帅带兵,在上不懂得天道,在下不懂得地利,而只靠人和气势,虽然不一定能保证全胜,但取胜的谋略必定多。下等水平的将帅带兵,见闻广博却自乱思路,有智谋却自我怀疑,不战时恐惧不安,战斗时又犹豫不决,因此稍有行动就会被人擒获。
(2024·浙江金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媭①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荫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 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注】媭(xū):指姐姐。
1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3分)
拯之官A京B师C姊刘在家D奉其E老F姑G不能来H就弟养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姑,文中指婆婆,古诗文中“舅姑”一般指公公婆婆,唐代朱庆馀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表示此意。
B.适,古代女子出嫁。《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中的“归”都表此意。
C.篝,本义指竹笼,这里指用竹笼罩着火,与《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的“篝”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稍,文中指稍微,稍稍,与现代汉语中“稍”的常用含义相近,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的姐姐命运悲苦,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丧子之悲,后来又不得不寄居在已经出嫁的姐姐家里。
B.作者善用白描手法,不事渲染,廖廖几笔,就勾勒出姐姐悲苦、辛劳的一生及其善良、坚韧的品德。
C.作者幼时在私塾比同龄人优秀,成年后又能考取功名在京城做官,从侧面表现了姐姐的教育之功。
D.对于作者而言,姐姐对自己有抚养、教育之恩,可是长期无以为报,所以亲自为她画像来表达想念。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小题,8分)
(1)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4分)
(2)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4分)
15.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自己的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请结合本文的有关内容比较两位女性教育子弟方法的异同。(3分)
【答案】11.CDG 12.B 13.D
14.(1)夏天苦于太热,就停下了夜晚的功课,天刚亮,姐姐就喊我起来,拿着小桌子走到园中的树下读书。
(2)希望让我自己依然每天在姐姐身边读书,或许可以免除自己学业荒废日益加深,而最终一事无成。 15.同:①都表现出对子弟成才的殷切期待;②都利用前辈的遗物或期望来勉励子弟。
异:归有光的祖母侧重于正面激励,王振的姐姐侧重于不能使母亲失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在京城任官时,嫁给刘氏的姐姐在男家,奉养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来京城接受弟弟的供养。
“拯之官京师”为“拯之官(于)京师”的省略,是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
“姊刘在家”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
“奉其老姑”是动宾结构,“不能来就弟养”前省略主语“姊刘”,G处断开。
故选CDG。
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现在她婆婆去世了。/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B.错误。刚好、恰巧;女子出嫁;女子出嫁。句意:姐姐恰巧刚刚守寡。/这个女人出身贫贱,刚出嫁不久便被休回家中。/过了五年之后,我的妻子嫁到了我家。
C.正确。都用作了动词。句意:点亮一盏小灯。/又暗中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学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喊道。
D.正确。“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是“逐渐”。句意:绝不敢稍稍放纵自己。/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D.“亲自为她画像来表达想念”错误,由原文“媭砧课诵图序【清】王拯”“为之图者,陈君名铄”可知,姐姐的画像是陈铄画的,作者作了序。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苦”,苦于;“辍”,停;“就”,走到。
(2)“冀”,希望;“庶”,或许;“堕弃”,免除。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同:①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可知,都表现出对子弟成才的殷切期待;②由“顷之,持一象笏至”“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可知,都利用前辈的遗物或期望来勉励子弟。
异: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可知,归有光的祖母侧重于正面激励;由“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可知,王振的姐姐侧重于不能使母亲失望。
参考译文:
媭砧课诵图序
【清】王拯
《媭砧课诵图》,是我王拯在京城任职时候请人所画。我在京城任官时,嫁给刘氏的姐姐在男家,奉养她年老的婆婆,不能前来京城接受弟弟的供养。现在她婆婆去世了,姐姐又到广州去依靠嫁给宁氏的二姐处寄居饮食度日,这样来京城又受阻于远途难行。我从开始做官时就立志向回归南方,然而到现在,颠沛困顿,神情恍惚,日常琐事牵制了自己,因而不能实现自己的心志。
追忆从七岁时母亲去世,就来依靠姐姐。姐姐恰巧刚刚守寡,又丧失了自己的遗腹子,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她家的屋后有个小园有几丈宽,茂盛的树木遮盖着它。在树木之后,有两间屋,姐姐带着我居住于这里。我长到十岁以后,到私塾拜师求学,早上出门,傍晚归家。到晚上,姐姐就常常做缝纫刺绣活儿,点亮一盏小灯,让我坐在她的旁边读书。夏天苦于太热,就停下了夜晚的功课,天刚亮,姐姐就喊我起来,拿着小桌子走到园中的树下读书。在树根边放上两大石块:一块是姐姐捣衣用来作为砧板的东西,一块让我坐着读书。太阳出来以后,才送我入私塾。因此我年幼时常常一早到私塾里,所诵读的内容比其他童儿熟练。有时深夜读书疲倦了,我略微贪求玩耍,姐姐一定流着热泪把母亲劳累病死的情况告诫我,而且对我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母亲在九泉之下是要悲伤的啊!”我悲伤恐惧,流着泪告诉姐姐,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的话了。
唉!我无能现已30岁了。追忆十五六岁时,还能常常拿着书本靠近姐姐读书,每天在悲伤思念之中惴惴不安,绝不敢稍稍放纵自己。从20岁后出姐姐门,做人办事,一天天就学业荒废了,追想起大姐的教诲始终不能忘记,因此我找人画这张图用来警戒自己,希望让我自己依然每天在姐姐身边读书,或许可以免除自己学业荒废日益加深,而最终一事无成。
道光二十四年仲秋农历九月。画这幅图的人,是好友陈铄,他是我于道光十七年广西乡试中举的同年 (即同届)生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7 标题探究(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情探究,考点精讲,好题冲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8文言文阅读(多文本)(含答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8文言文阅读多文本教师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综合测试08文言文阅读多文本学生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含答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文件包含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教师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综合测试06散文阅读多文本学生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学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