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
下图为我国华北北部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其中,甲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高于乙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甲沟和乙沟泥石流发生频率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强度B. 沟谷形态
C. 植被类型D. 人类活动
2. 推测该地区植被长势较好的地点是( )
A. ①地和②地B. ②地和③地
C. ③地和④地D. ①地和④地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甲沟和乙沟位于同一气候区域内,降水强度差别不大,A错误;甲沟所在区域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且沟谷较为狭窄,易发生泥石流,乙沟落差相对较小,且沟道较宽,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B正确;甲沟和乙沟在同一区域内,植被类型差异较小,C错误;结合材料无法判断甲沟与乙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北部,区域降水量受东南季风影响,但整体较少。①地位于山地阴坡,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含量高,植被生长较好;②地位于小山脊东南侧,属于阳坡,光照相对较强,蒸发量较大,但其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植被长势应较好;③地位于山顶,热量条件较差;④地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土层薄,地植被生长条件较差。综上所述,该地区植被长势较好的地点是①地和②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道尔顿公路(图)是一条美景与危险并存的公路。一游人在游记中写到:“向北翻过布鲁克斯山脉,再无山峦遮挡,公路两侧增设了约三米高的标志杆,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晚上也有足够的黑夜留给极光。艳红的植被赶上一场初雪,一定是全年最上镜的一天”。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游记描述的情景可能出现在( )
A. 3月初B. 4月初
C. 9月初D. 10月初
4. 公路旁标志杆三米高,可避免( )
A. 被水淹没B. 被雪覆盖
C. 被风吹倒D. 被树遮挡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3月初,太阳直射赤道以南,北半球昼长小于12小时,而材料指出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A错误。材料又提到“艳红的植被赶上一场初雪”,北半球的初雪不会出现在4月初,且北半球4月初植被应处于生长初期,大多数植物呈绿色,呈现艳红的植被较少,B错误;9月初,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12小时,符合“白天仍有多于12小时的日照用来赶路,晚上也有足够的黑夜留给极光”的说法,且此时气温开始降低,植物叶片转红,C正确;10月初,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白昼短于12小时,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布鲁克斯山脉以北,纬度较高气温低,降雨和冰雪融水都比较少,不易出现较大的水流,A错误;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会带来大量的降雪,标志杆高达三米,可以避免被雪覆盖,B正确;标志杆高达3米,高度较高,容易被风吹倒,C错误;该区域的树木一般为针叶林,其高度高于三米,若标志杆附近有树木,也无法避免被树遮挡,若树木距离公路有一段距离,也就不存在被树遮挡的情况,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地球局部地区某时刻昼夜分布,其中深颜色表示夜,其余为昼,a、b、c均在晨昏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日,a地的夜长约为( )
A. 4小时B. 5小时
C. 6小时D. 7小时
6. 图示时刻,a、b、c三地( )
A. 三地太阳高度相同B. b地出现极昼现象
C. c地地方时为12时D. a地即将日出东北
7. 该日,扬州(32°N,119°E)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 )
A. 23.5°B. 34.5°
C. 38.5°D. 27.5°
【答案】5. C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读出a点此时大致在晨线上,晨线和赤道的交点位于10°E经线上,地方时为6时,a所在经线位于35°W,可计算得知a此时地方时为3时,即a地方时3时日出,因此a地夜长为3×2=6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图示时刻,a、b、c三地均位于晨昏圈上,三地的太阳高度相同(均为0°),A正确;b地位于南回归线上,终年没有极昼现象的条件(产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线为极圈),B错误;c地此时刻位于夜的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0时或24时,C错误;a地在晨线上,但日出方向为东南(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半球),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图中读出,该日南半球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高于66.5°,因此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纬度低于23.5°。扬州在32°N,所以其正午太阳高度H>90°-(32°+23.5°)>34.5°,只有C选项符合条件,C正确,排除ABD。故选C。
下图为海口市(20°N,110°E)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当地四个日期正午太阳光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南回归线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9. 与③日期相比,④日期该地( )
A. 正午太阳高度更高B. 日落方位更为偏北
C. 白昼时间更短D. 昼夜时差更小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离太阳直射点越近,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南回归线时,海口市(20°N,110°E)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观察图,①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且太阳位于正南方,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南回归线,A正确,排除BCD。故选A。
【9题详解】
③日期为太阳直射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大于④日期,④日期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更低,A错误;④日期海口太阳方位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20°N以北,日落方位更为偏北,此时白昼时间更长,B正确,C错误;④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20°N以北,③日期太阳直射20°N,④日期昼夜时差更大,D错误。故选B。
有学者将海南岛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如图1所示)。某游客到三亚旅游,拍摄了亚龙湾中心广场的花岗岩图腾柱。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五大气候区划分的指标最可能是依据( )
A. 降水量B. 积温
C. 地形D. 水文
11. 亚龙湾图腾主要材质属于图2中的( )
A. 甲类岩石B. 乙类岩石
C. 丁类岩石D. 戊类岩石
12. 图2中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喷出作用B. ②固结成岩
C. ⑤变质作用D. ⑥冷却凝固
【答案】10. A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五大气候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干湿的差异上,原因是受海南地形地貌的影响,海南岛各地降水量不一,东北部及中部降水较多,西部及南部降水较少,判断其主要划分指标为降水量,A正确。积温主要是划分热量带的指标,B错误。海南岛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图中气候区划分不是此特征,C错误。水文受气候、地形影响,水系应该是自中间向四周流,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亚龙湾中心广场是花岗岩图腾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中沉积物形成沉积岩---丁,丁形成变质岩--戊,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甲,甲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乙、喷出型岩浆岩--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图中沉积物形成沉积岩---丁,丁形成变质岩--戊,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甲,甲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乙、喷出型岩浆岩--丙,据此判断,①是冷却凝固,②是固结成岩,⑤是变质作用,⑥是重熔再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在贵州省德江县藏金洞中,科学家发现一枚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下图),其中间颜色略深,如黄澄澄的“蛋黄”(硫化物沉淀),周围一圈黄色最浅,逐渐和外围的“蛋清”(碳酸钙)融为一体。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3. 形成“溏心荷包蛋”需要( )
①洞顶含硫的水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四周碳酸钙的不断沉积④地下径流快速流动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14. 该溶洞为“溏心荷包蛋”发育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 丰富的泥沙B. 充足的水汽
C. 曲折的河道D. 平缓的洞底
15. 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最相似的地貌景观是( )
A. 峰丛B. 溶沟
C. 石笋D. 残丘
【答案】13. A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溏心荷包蛋”中间黄澄澄的“蛋黄”含有硫化物沉淀,因此它的形成需要含硫化物的水自洞顶不断滴落堆积,①正确;水沿着洞壁缓慢渗出会使得该洞穴范围内硫化物或碳酸钙广布,但并不能形成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②错误;外围的“蛋清”当中含有碳酸钙,判断周围碳酸钙不断沉积,③正确;快速流动的地下径流会将硫化物和碳酸钙侵蚀掉,无法形成“溏心荷包蛋”,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该枚“溏心荷包蛋”底座较为平坦,判断其形成时洞底地形较为平缓,为“溏心荷包蛋”的发育提供了关键条件,D正确;“溏心荷包蛋”的形成是硫化物和碳酸钙堆积的结果,与泥沙无关,A错误;硫化物和碳酸钙是洞顶的流水带来的,并不是水汽带来的,B项与“溏心荷包蛋”的形成无关;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河道是曲折还是平直,只能判断洞内地势较为平缓,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溏心荷包蛋”景观的形成是流水携带硫化物和碳酸钙堆积的结果,峰丛、溶沟、残丘是流水侵蚀地貌,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不相似,ABD错误;石笋是流水携带碳酸钙堆积的结果,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相似,C正确。故选C。
2024年2月18日,因西北风抵达时间的差异,我国多地出现了极端气温,新疆富蕴县吐尔洪乡气温降至-52.3℃,打破了新疆最低气温记录。贵州省册亨县八渡镇最高气温达34.7℃,高于同期的海南三亚。下图分别为两地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日,吐尔洪乡打破新疆最低气温记录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高B. 冷空气受阻集聚
C. 纬度高D. 接近冬季风源地
17. 该日八渡镇最高气温高于三亚,主要是因为( )
A. 河流流经,降温慢B. 吹偏南风,暖空气势力强
C. 纬度较低,气温高D. 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据材料“2024年2月18日,因西北风抵达时间的差异,我国多地出现了极端气温,新疆富蕴县吐尔洪乡气温降至-52.3℃,打破了新疆最低气温记录”结合吐尔洪乡位于河谷的地形可知,受冷空气影响,遇地形阻挡,冷空气在河谷地区集聚,造成大幅度的降温,B正确;海拔高、纬度高、接近冬季风源地这些因素相对稳定,不是造成此次降温幅度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八渡镇位于25°N附近的河谷地区,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气温上升,遇地形阻挡,在山地背风坡下沉,因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幅度较大,加上地形封闭,散热不畅,导致该日八渡镇最高气温高于三亚,D正确;河流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河流流经,气温应该降低,A错误;据材料,该日吹西北风,B错误;纬度高于三亚,气温一般应该低于三亚,C错误。故选D。
1961~199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其中Ⅰ区—青海、甘肃省,Ⅱ区—四川、贵州省,Ⅲ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下降趋势最明显。甲图示意30年间三个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平均日变化,乙图示意三个地区地面能见度年变化趋势(每日14时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影响I区、Ⅲ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B. 海拔高低
C. 地表植被D. 积雪状况
19. 一天中,在14时统计地面能见度的原因是( )
A. 大气层结稳定,能见度最低
B. 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最高
C. 大气悬浮物大量扩散,能见度最高
D. 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最低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I区太阳总辐射较Ⅲ区高,主要与海拔和天气有关。青海、甘肃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各大洋水汽很难到达,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青海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甘肃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而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与Ⅲ区相比,I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如果受纬度位置影响,Ⅲ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应该大于I区太阳总辐射量,A错误;地表植被、 积雪状况不是造成两区域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一天中14时前后气温最高,大气垂直运动显著,有利于大气中悬浮物的扩散,地面能见度最高,C正确;14时大气层结并不稳定,A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是处在当地正午时刻,B错误;太阳辐射最强,大气能见度较高,D错误。故选C。
云下二次蒸发,是指雨滴从云底降落至地面时,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此蒸发现象会减少降水中过量氘值(过量氘值变化能指示云下二次蒸发量的大小),蒸发量与气温、相对湿度和下垫面等因素相关。下表示意祁连山区某流域四个采样点(5~9月)过量氘值随海拔的变化。随着海拔的降低,甲、乙、丙三地云底和地面过量氘值表现出较为统一的变化趋势,但在丁地发生了异常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四个采样点中,云下二次蒸发量最大的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21. 云下二次蒸发量越大,说明( )
A. 气温高、相对湿度大
B. 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C. 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D. 气温低、相对湿度大
【答案】20. C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云下二次蒸发会减少降水中过量氘值,地面过量氘值越低说明云下二次蒸发量越大。对比四个采样点的地面过量氘值,甲为19.72%、乙为13.17%、丙为10.23%、丁为13.90%,丙的地面过量氘值最低,所以云下二次蒸发量最大的是丙,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云下二次蒸发量越大,说明蒸发越强烈。一般来说,气温高、相对湿度小,蒸发作用强。气温高提供了更多的能量,使水分子更容易脱离液态进入气态;相对湿度小意味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液态水蒸发后能够更快地扩散到空气中,所以云下二次蒸发量越大,说明气温高、相对湿度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天气形势是指天气系统在天气图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所表示的大气运动状态,又称环流形势或气压形势。下图为“2022年3月12日6时我国海平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向与其他三地有明显差异的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23. 该时刻( )
A. 甲地微风多雾B. 乙地阴雨大风
C. 丙地狂风暴雨D. 丁地寒冷多霜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结合图中等压线可判断出,甲为东南风,乙为西北风,丙为东南风,丁为东南风,故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向与其他三地有明显差异的是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弱,且甲地水汽饱和温度与气温差异不大,故甲地微风多雾,A正确;读图可知乙地水汽饱和温度低于气温,不会出现阴雨天气,B错误;读图可知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C错误;读图可知丁地气温10℃,水汽饱和温度低于气温,不会出现寒冷多霜,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题,每题18分,共54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尔维纳斯群岛全境由东福克兰、西福克兰两大主乌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岛上植物低矮、浓密。下图为鲜乌略图。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
(2)从气候角度简析马尔维纳斯群岛植物低矮的原因。
(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西福克兰岛海岸线曲折破碎的原因。
【答案】(1)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气候寒湿,热量不足;雨雪天气多,光照不足;地处中纬西风带,大风天气多。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势起伏特征等方面描述;图中山峰的高度最高在700多米,其余多在325-700米之间,可以判断山峰海拔不是很高,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岛屿中部有山,河流呈放射状,因此中部高、四周低;图中岛屿的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小问2详解】
植物低矮的气候原因应从当地的气候类型和特征等方面考虑。结合图中纬度信息和海陆分布可知当地位于南半球西风带控制下,四面临海,风力强劲,植株高大易倒伏;纬度较高,温度低,热量不足;气候海洋性明显,多雨雪天气,光照不足。因此植物低矮。
【小问3详解】
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可从岩石本身特征、外力侵蚀作用等方面分析;西福克兰岛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当地纬度在51°S附近,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由纬度位置可知,位于盛行西风带,西风漂流经过,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所以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陕大峡谷地处黄土高原,峡谷中的黑峪口村和盘塘村隔黄河相望(图甲)。图乙示意两村所处五级河流阶地垂直剖面,各阶地宽度、距河面高度和距离不等。T1—T4阶地存在“夹心状”土壤层(上下两层为黄土层,中间为古土壤层)。经专家考证,地质历史上的暖湿时期,黄土沉积暂时中断,早期堆积的黄土层逐渐壤化发育成古土壤层。
(1)与T1阶地相比,判断T5阶地发育的早晚顺序,并说明判断依据。
(2)分析张家湾黄河干流段多沙洲分布的原因。
(3)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说明夹心状古土壤层的形成发育过程。
【答案】(1)T5阶地发育更早。依据:各阶地距河面高差和远近不等,与T1阶地相比,T5阶地位置更高,T5阶地距河面更远,说明发育更早。
(2)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干支流来沙多(必答);张家湾段河道变宽、弯曲,流速减慢;下游河段变窄,抬高水位,流速减慢;下游蔚汾河河水近垂直汇入,对干流顶托作用明显,流速减慢,泥沙易沉积形成沙洲。
(3)早期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风力沉积形成下层黄土;暖湿时期,植被覆盖率高,丰富的生物使黄土壤化发育加快(或者暖湿的气候使黄土沉积暂时中断,利于黄土壤化发育);后期气候转干,风力作用强,风力沉积形成上层黄土,使土壤层呈夹心状。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阶地距离河流越远,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老。由图可知,图中各阶地距河面高差和远近不等,T5阶地位置高,距河面远,形成时间早,T1阶地位置低,距河面近,形成时间晚。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河水含沙量大,黄河干支流来沙多,携带大量的泥沙;张家湾位于河流交会处,河道变宽、弯曲,流速减慢,水流速度较慢;下游河段变窄,抬高了水位,导致处于上游的张家湾黄河干流段流速减慢;下游蔚汾河河水近垂直汇入,对干流顶托作用明显,干流下泄困难,流速减慢,泥沙不断的沉积,形成沙洲,故多沙洲分布。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可知,黄土是由风力搬运黄色粉土沉积物后沉积形成,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形成。该地区早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风力沉积形成下层黄土;形成黄土层后,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黄土沉积暂时间断,而古土壤是在地质历史的暖湿阶段形成,故由于气候暖湿,植被覆盖率高,丰富的生物使黄土壤化发育加快,发育古土壤层;最后气候又变干,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风力沉积形成上层黄土。故形成夹心状古土壤层。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2023年4月23日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甲、乙两条虚线代表从等压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1)指出甲、乙两虚线区域哪一区域易出现降水,并说明理由。
(2)推测未来三个月内甲虚线区域移动方向,并说明原因。
(3)说出三个月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乙容易出现降水。乙虚线区域为低压槽,两侧冷暖气团交汇,易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2)向北移动。甲区域为西太副高的高压脊,未来三个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不断增强,西太副高的势力也逐渐增强,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高压脊也会向北移动。
(3)伏旱天气。7、8月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出现伏旱天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乙虚线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乙虚线区域为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北部的冷气团和南部的暖气团交汇,气温和气压等都不相同的气团相遇,容易形成锋面,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小,被迫抬升,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容易出现阴雨天气。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甲虚线区域为高压脊,高压中心来自太平洋。未来几个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长变长,获得的太阳辐射不断增强。伴随着直射点的移动,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北移,甲虚线区域为高压脊也将北移,西太副高的势力也逐渐增强,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高压脊也会向北移动。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移动;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大概到每年的7、8月份,副高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出现伏旱天气。
采样点
当地海拔(m)
云底过量氘值(%)
地面过量氘值(%)
甲
3600
40.01
19.72
乙
2721
40.14
13.17
丙
2390
65.74
10.23
丁
2097
43.35
13.9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地理试卷docx、地理答案docx、地理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