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表为二里头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客观题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A. 漫天星斗B. 自成体系
    C. 绵延不断D. 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的信息,并且在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地域虽然分布于中华各地,但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不是漫天星斗,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不是自成体系,故B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故选D。
    2. 如表为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墓葬的类型与出土文物相关信息。由此推知当时( )
    A. 礼乐制度开始萌发B. 社会阶层明显分化
    C. 出现早期国家形态D. 社会审美出现差异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3800-3500年(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当时墓葬类型与出土文物表现出明显不同,有的面积较大,且随葬品较多,说明此时社会阶层明显分化,B项正确;礼乐制度开始萌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格中信息无法反映出现早期国家形态,排除C项;随葬品多少并不代表社会审美差异,而是代表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 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 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B. 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D. 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图文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在结构上相同,只是商朝的外服是“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而西周变成了分封的诸侯国,这说明分封制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D项正确;夏朝时期天子世袭特权已经确立,A项错误;分封制下周天子没有直接控制地方,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C项错误。故选D项。
    4. 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 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 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 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 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些均反映了国家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B项正确;“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建经济模式,排除C项;商鞅实行的是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 各家思想相互交融
    C. 国家治理统一有序D. 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家思想有一定相同之处,并非强调相互交融,排除B项;尊崇君主,重建伦理不是他们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
    7. 秦始皇为了强化北部边疆治理,修建了一条大通道,它从关中平原出发,一路北行蜿蜒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据此判断,这个工程( )
    A. 郑国渠B. 直道
    C. 万里长城D. 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强化北部边疆治理,修建了直道,它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B项正确;郑国渠属于水利工程,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万里长城属于军事防御工程,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8. 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 扩大了统治区域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现了国家统一D. 借鉴了西周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
    A. 赋税沉重B. 徭役繁重
    C. 以法治国D. 以吏为师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说明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B项正确;材料反映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而死,排除A项;秦朝属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为体现以法治国,排除C项;“以吏为师”强调注重法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为解决诸侯“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削减诸侯封地并平定七国叛乱的是( )
    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王国问题严重,汉景帝采取削减诸侯封地并平定七国叛乱,C项正确;采取削减诸侯封地并平定七国叛乱的是汉景帝,并不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如表是按朝代进行的知识梳理,其中属于汉朝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河西四郡,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地方封国问题实行了推恩令,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A项正确;曲辕犁、政事堂、《千金方》都是唐朝的,与汉朝不符,排除A项;奴尔干都司、迁都北京、致良知都是明朝出现的,排除C项;十三行、驻藏大臣、《红楼梦》是清朝时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将居住在南方地区的“山越”“蛮”“夷”纳入统治范围,一方面将他们编入军队作战、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另一方面在他们居住的地区设置郡县。这一举措有利于(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民族之间的交融
    C. 巩固国家的统一D. 开展封建化改革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针对少数民族的举措,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两宋完成,排除A项;“巩固国家的统一”不符合当时国家分裂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东吴政权没有开展过封建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在两汉时期农业高度繁荣的关中地区出现了“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的情况。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也遭到极大破坏,生产凋敝,田地荒芜。地处边疆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重要农业区,大部分都成为游牧区。这反映出( )
    A.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B. 统治者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C. 区域经济差异性较明显D. 游牧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原地区和地处边疆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反映了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是时局动荡的结果,不是统治者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果,统治者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会出现“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魏晋时期北方各地的经济被破坏的现象,北方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不能据此推知“区域经济差异性较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农业区转换游牧区不是游牧文明发展的结果,是农业区被破坏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4. 《通典》记载,隋朝时,各地官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民间义仓“又皆充满”,仅“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由此可知,隋朝( )
    A.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B.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 运河便利物资流通D. 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出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隋朝国家官仓储备物资丰富,没有反映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排除B项;材料是对于隋朝各地及京都的仓库存储情况描述,没有反映运河运输物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明储备物资是为了备战备荒,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史料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是( )
    A. 不以武力迫使少数民族顺从B. 和亲政策
    C. 民族平等D. 民族团结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反映了唐太宗不以武力迫使少数民族顺从的观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以武力逼迫少数民族,并非和亲政策,排除B项;不以武力逼迫并不等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排除CD项。故选A项。
    16. 宋代欧阳修描述某历史现象:“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该历史现象是( )
    A. 七国之乱B. 藩镇割据
    C. 安史之乱D. 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过大,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灭亡,B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朝,排除A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形成的结果,排除C项;黄巢起义打击唐朝的统治,但没有形成藩镇割据。故选B项。
    第Ⅱ卷主观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常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淮南子·人间训》记述道,“(秦人)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秦人巧妙地利用了“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其“分流”处距离仅“百余步”的地理形势,“以卒凿渠”,沟通“湘、漓之间”,形成了畅通的“粮道”,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成功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灵渠还利用弯道延长渠道长度,有效地平缓坡降,解决了因高差变化而带来的航行安全问题。可以推想,灵渠的设计很可能继承了郑国等“水工”的技术,同时“九嶷之南”的越人也在“舟行宜多水”的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学知识和航运学经验,以独异的智慧参与了灵渠的设计。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灵渠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后人有诗赞曰:“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摘编自王子今《灵渠:秦代水利奇迹》
    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人开凿灵渠的直接目的,并概括灵渠的修建所体现的先民智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灵渠开凿的历史意义。
    【答案】(1)直接目的:通过水路向岭南地区运送军粮。
    先民智慧:选址合理;节约成本;利用弯道降低坡度;融合不同地域、民族的工程经验。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历史意义:巩固了秦对岭南的统治;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促进了运河沿线农业开发;为后世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直接目的:根据材料一“(秦人)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得出通过水路向岭南地区运送军粮。先民智慧:根据材料一“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成功连接长江和珠江南北两大水系。”得出选址合理;节约成本;根据材料一“灵渠还利用弯道延长渠道长度,有效地平缓坡降,解决了因高差变化而带来的航行安全问题。”得出利用弯道降低坡度;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想,灵渠的设计很可能继承了郑国等‘水工’的技术,同时‘九疑之南’”的越人也在‘舟行宜多水’的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学知识和航运学经验,以独异的智慧参与了灵渠的设计。”得出融合不同地域、民族的工程经验。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灵渠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得出巩固了秦对岭南的统治;根据图示中驰道信息可知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根据材料一“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得出促进了运河沿线农业开发;根据所学得出为后世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献中的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文景时期诸王实力渐强,对中央集权造成巨大威胁,而文景时期所采取的剪灭诸侯王的举措收效甚微。随着国力的强盛,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附益法等剪灭诸侯王,维护了中央集权。下列信息是西汉王国发展的相关内容。
    信息一:
    史料1:《汉书·百官公卿表》列举王国官吏云:“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御大夫都官如汉朝。”
    —摘编自《汉书·百官公卿表》
    史料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梁国地处黄河中游,当地百姓“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齐国冶铁业很兴盛,武帝时设置的53 处铁官中齐地有9处;淮阳国都陈“在筵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贯”。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信息二:
    表1 汉惠奇七年(前188年)汉中央及诸侯王国所辖邸目
    —摘编自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
    信息三:
    表2 西汉元廷三年(前10年)部分汉郡侯国分布
    —摘编自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西汉政府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证据?请概括并说明理由。
    【答案】证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诸侯国职官和经济发展的信息;汉惠帝七年(前188年)诸侯王国所辖郡目。
    理由:《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说明了西汉初年诸侯国拥有自主任官的权力,其官僚体系与中央政府几乎一致;《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说明了西汉初年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尤其是在手工业、商业方面。汉惠帝七年(前 188 年)汉朝中央及诸侯王国所辖郡目表说明了汉惠帝时期诸王国仍然拥有较广阔的封域,并且控制着长沙、东海、济南等经济富庶的地区。
    【解析】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证据,根据信息一“《汉书·百官公卿表》”“《史记·货殖列传》”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书·百官公卿表》《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诸侯国职官和经济发展的信息;据材料二“汉中央及诸侯王国所辖邸目”可知,汉惠帝七年(前188年)诸侯王国所辖郡目。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信息一“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御大夫都官如汉朝”可知,《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说明了西汉初年诸侯国拥有自主任官的权力,其官僚体系与中央政府几乎一致;根据信息一“淮阳国都陈‘在筵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贯’”可知,《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说明了西汉初年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尤其是在手工业、商业方面;根据信息二表格信息可知,汉惠帝七年(前188年)汉朝中央及诸侯王国所辖郡目表说明了汉惠帝时期诸王国仍然拥有较广阔的封域,并且控制着长沙、东海、济南等经济富庶的地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这次改革是从强制征发的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根据边防的需要,“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此外,还加强马匹供应,助力平队战斗力,扩充屯田范围,增加粮食产量。原来丢失的许多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改革军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改革军制的历史意义。
    【答案】(1)措施:从关内招募军士充当卫士;客户中召募丁壮;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
    (2)意义:提高战斗力;增加粮食产量;收复失地。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可知,从关内招募军士充当卫士;根据材料“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可知,客户中召募丁壮;根据材料“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可知,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意义:根据材料“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可知,提高战斗力;根据材料“还加强马匹供应,助力平队战斗力,扩充屯田范围,增加粮食产量”可知,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材料“原来丢失的许多领地重新夺了回来”可知,收复失地。
    20.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中国考古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龙的形象已改变了先秦华夏部族图腾式神灵的标记,综合为一种新的造型。唐时期的龙多为行龙,或走或坐或飞,动静之中蕴含着力量和刚健,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尽管起源于中国的云龙、盘龙、团龙、卧龙、潜龙、飞龙等艺术造型始终占着被崇敬的主体,但孔雀、鸵鸟、狮子、猎豹、犀牛、羚羊、天马等这些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
    ——摘编自鲁谆等《龙文化与民族精神》
    (1)指出以上材料的史料类型,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它们所反映的有关龙图腾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龙形象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历史信息:中国古代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源远流长;龙的图腾崇拜体现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生活情况、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宗教观念、审美观念等;不同地区龙图腾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多为行龙,更加刚健有力;吸纳融入异域化的图像艺术。(答出一点即可)
    原因: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催生昂扬进取、刚健豪迈、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民族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佛教等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史料类型,由于材料中的史料“石堆龙”、“玉猪龙”、“陶彩绘龙纹盘”都是出土文物,所以其类型是实物史料。第二小问历史信息,由上述实物史料距今的年代可得,它们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说明中国古代对于龙的图腾崇拜源远流长;由材料“下方有中心墓区和祭祀坑等重要遗迹”、“玉猪龙的主人应为部落首领或祭司”、“玉猪龙是非常重要的礼器,是一种祈雨仪式的道具”、“盘内壁上的龙口中衔着谷物”、“隐含着陶寺先民期盼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可得,龙的图腾崇拜体现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生活情况、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宗教观念、审美观念等;从上述出土文物中龙的形象可得,不同地区龙图腾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小问2】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多为行龙,或走或坐或飞,动静之中蕴含着力量和刚健”可得,多为行龙,更加刚健有力;由材料“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可得,吸纳融入异域化的图像艺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史实从综合国力、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隋唐时期综合国力看,当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催生昂扬进取、刚健豪迈、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看,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民族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佛教等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墓葬类型
    数量
    墓穴面积
    是否有棺木
    随葬品
    甲类墓葬
    24
    2平方米以上
    有,部分为漆木棺
    青铜礼器、玉器、陶器、涤器、绿松石器、海贝等
    乙类墓葬
    60
    1—2平方米
    部分有
    陶礼器、玉器、绿松石器、海贝等
    丙类墓葬
    137
    1平方米左右
    基本没有
    少量陶器或无随葬品
    丁类墓葬
    44
    无墓穴、弃置于灰坑或祭祀坑中


    A
    河西四郡、推恩令、独尊儒术
    B
    曲辕犁、政事堂、《千金方》
    C
    奴尔干都司、迁都北京、致良知
    D
    十三行、驻藏大臣、《红楼梦》
    皇帝名或王名
    所辖郡
    始封年月
    中央政府
    刘盈
    内史、北地、上邺、陇西、蜀郡、广汉、巴邺、
    汉中、河东、上党、河内、河南、南郡、南阳、颍川、淮阳、云中
    ——
    长沙
    吴田
    武陵、长沙、桂阳
    五年二月

    刘交
    薛郡、东海、彭城、沛郎
    六年正月

    刘宸
    胶东、胶西、临淄、济北、济南、城阳、琅琊
    六年正月
    次序
    郡名
    县数/个
    侯国数(王于侯国数)
    面积/平方公里
    1
    北海
    9
    17(17)
    4000
    2
    踉琊
    20
    31(27)
    21212
    3
    东海
    20
    18(17)
    19756
    4
    涿郡
    16
    13(13)
    27818
    5
    泰山
    17
    7(7)
    19 048
    6
    南阳
    28
    8(3)
    48 831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距今约8000年。石堆龙居于村落中央位置、下方有中心墓区和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它的发掘使得“龙出辽河源”有了考古学上的支撑。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距今约6500—5000年。玉猪龙的主人应为部落首领或祭司,有学者认为,玉猪龙是非常重要的礼器,是一种祈雨仪式的道具。
    山西省临汾市裴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彩绘龙纹盘,距今约4300—3900年,盘内壁上的龙口中衔着谷物,隐含着陶寺先民期盼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相关试卷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油田高级中学、抚松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版附解析),共9页。

    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吉林省抚松县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