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父爱之舟》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父爱之舟》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页
    《父爱之舟》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页
    《父爱之舟》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茧、栈、冤、枉”等 14 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 14 个字,理解并积累“朦胧、枇杷、意境”等词语。
    2.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中场景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中蕴含的父子情深。
    2.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场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父爱在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让学生体会父亲深沉的爱,感受亲情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2.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出文中描写的几个场景,体会这些场景所蕴含的父爱。
    2. 指导学生学习文中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二)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以小舟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体会小舟在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意义。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愧疚之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父爱。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2.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感悟文中的父子情深。
    3. 问题引导法: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4.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括作者吴冠中相关资料、文中涉及场景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等。
    2. 收集一些表现父子亲情的视频片段或故事。
    3. 准备若干张便签纸,用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温馨图片(如父亲抱着孩子、父亲教孩子骑自行车、父亲和孩子一起游戏等)。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首歌和这些图片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父爱”这个主题。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课文,它将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这就是《父爱之舟》。”
    2. 作者简介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吴冠中:“《父爱之舟》的作者是吴冠中,他是中国现代画家,在绘画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特点,别具一格。吴冠中不仅在绘画上有杰出的表现,他的文学作品也同样感人至深。这篇《父爱之舟》就是他用真挚的情感描绘出的一幅父爱画卷。”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吴冠中的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识字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同学们,请你们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字典来解决。”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如“茧(jiǎn)、栈(zhàn)、冤(yuān)、枉(wǎng)、惚(hū)、惚(hū)、跷(qiā)、僻(pì)、嫁(jià)、缴(jiǎ)、榜(bǎng)、兼(jiān)、嘲(chá)、砚(yàn)”,带领学生认读。对于一些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如“枉”(不要读成“wāng”)、“惚”(注意两个“惚”字相同)等,重点讲解和强调。同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朦胧”(不清楚;模糊)、“枇杷(pí pá)”(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色或桔黄色,外皮有细毛,可以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等,通过图片、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梳理内容
    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你们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文中的人物、事件等方面入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课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这一重点,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在学习上对‘我’的支持,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

    (三)精读课文,体会父爱

    1. 场景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场景,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学生默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场景:父亲在姑爹的小船上送“我”上学、带“我”报考;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等。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些场景。
    针对每个场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以“父亲在姑爹的小船上送‘我’上学”这一场景为例,教师提问:“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描写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描写了小船的简陋,但父亲却坚持用它送‘我’上学。从‘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节俭,但为了‘我’的学业,他毫不犹豫地付出。这体现了父亲对‘我’学业的重视和对‘我’深深的爱。”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场景,如在分析“父亲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这一场景时,教师提问:“从父亲缝补棉被的动作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动作,体现出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他对‘我’的爱。”
    2. 细节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除了场景中的细节,还有对父亲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
    教师提问:“文中有哪些地方描写了父亲的外貌、语言或神态?这些描写对表现父爱有什么作用?”例如,学生可能会找到“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体现父亲的节俭,这种节俭与为“我”付出形成对比,更突出了父爱。再如,“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出父亲为“我”默默付出的形象,深深印在作者心中。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细节描写的妙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些细节描写就像一个个放大镜,把父亲对‘我’的爱放大,让我们更清晰、更深刻地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四)深入探究,理解线索

    1. 线索探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分析了课文中的很多场景和细节,你们有没有发现贯穿这些内容的线索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小舟”。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小舟在文中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吗?它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小舟在文中不仅仅是送‘我’上学、考试的交通工具,它更是父爱的象征。父亲用小舟承载着‘我’的梦想,带着‘我’在求学的道路上前行,每一次在小船上的经历都饱含着父亲对‘我’的爱。同时,小舟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 结构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小舟为线索,课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分析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与小舟的关系。
    教师讲解:“课文开头以梦境中出现小舟引入,引起读者的兴趣;中间通过多个与小舟相关的场景展开叙述,具体表现父爱;结尾又回到梦境中的小舟,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小舟所承载的情感,深化了主题。”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 情感共鸣
    教师播放一段表现父子情深的视频片段(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带着儿子艰难生活但始终不放弃的片段),让学生观看。
    观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一次难忘的经历等。教师让学生在便签纸上简单写下自己与父亲的故事,然后在小组内分享。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在学生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感受其中的父子(女)情。分享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听了这些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父爱和课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到父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深沉而伟大的。
    2. 拓展阅读
    教师推荐一些表现父爱的文章或书籍,如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父亲》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进一步体会父爱。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课堂小结

    1. 内容回顾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中的场景描写(父亲送“我”上学、住旅店、缝补棉被等)、细节描写(父亲的外貌、语言、神态等)、小舟在文中的线索作用以及所承载的情感意义,还有同学们分享的自己与父亲的故事。
    2. 情感总结
    教师强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笔下那深沉而伟大的父爱。父爱就像一座山,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又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珍惜这份父爱,懂得感恩,用我们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爱。”

    (七)课堂练习

    1. 基础练习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给下列生字组词(茧、栈、冤等);根据意思写词语(不清楚;模糊——朦胧);选择正确的读音(枉(wǎng/wāng)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练习,巩固所学的生字词。
    2. 拓展练习
    教师布置一个小的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场景描写或细节描写方法,写一个表现父爱的小片段(100 - 200 字)。教师巡视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八)课后作业
    1. 复习巩固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三遍,并选择其中的五个词语写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父子情深。
    2. 实践作业
    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如为父亲捶背、为父亲泡茶等),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父爱之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音乐和图片导入成功地营造了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精读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自主识字、梳理内容、场景分析和细节感悟等活动,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父爱主题。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舟作为线索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今后在教学中可以准备更多的辅助资料,如绘制小舟与各个场景关系的图表等,帮助学生理解。在情感升华环节,虽然通过视频和分享故事让学生有了情感共鸣,但个别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打开心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父爱并产生感恩之情。此外,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可以更加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相关教案

    小学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共4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以情引入,揭示课题,突破字词,扫清障碍,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结合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