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小明一家计划于2024年2月11日坐飞机从杭州出发,前往西宁。该日杭州(约30°N,120°E)的日出时间约为6:52,西宁(约36°N,102°E)的日落时间约为18:01。图左示意小明一家计划乘坐的飞机的航班信息,图右为小明一家乘坐航班的飞行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明在航程中为了减少日晒应当采取的选座方式为( )
A. 杭州—洛阳靠左洛阳—西宁靠右B. 杭州—洛阳靠右洛阳—西宁靠左
C. 杭州—洛阳靠左洛阳—西宁靠左D. 杭州—洛阳靠右洛阳—西宁靠右
2. 该日杭州与西宁的白昼时长相差最接近( )
A. 10分钟B. 20分钟
C. 40分钟D. 60分钟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该日北半球除极夜地区外,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航行前半程航向为北偏西,由于出发时间在8:45,此时太阳位于南偏东方位,因此宜选择右侧座位;后半程航向接近正西,飞行时段内左侧的位置会受阳光照射,因此后半程应选择右侧座位,故选D。
【2题详解】
材料所述的时间为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而杭州经度约为120°E,当日日出时间约为6:52,根据日出日落关于当地正午时间对称可知,杭州白昼时长为(12:00-6:52)×2=10小时16分钟;西宁经度约为102°E,其与120°E的地方时相差约72分钟,当地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2:00+72分钟=13:12,则西宁白昼时长为(18:01-13:12)×2=9小时38分钟,两地白昼时长相差38分钟,结合选项可知C项最符合,故选C。
湖泊“皮肤效应”是指湖水0.5毫米厚表面温度(Ts)与50厘米深处水温(T50)的差异(Ts-T50),差值大于零为“暖皮肤效应”,差值小于零为“冷皮肤效应”。对太湖的观测表明,“皮肤效应”主要受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湖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和湖水湍流混合等过程控制。完成下面小题。
3. 在多年平均情况下,太湖最强的“暖皮肤效应”和最强的“冷皮肤效应”分别出现在北京时间( )
A. 0~2点;15~16点B. 7~8点;12~14点
C. 15~16点;7~8点D. 12~14点;0~2点
4. 有利于增强太湖“皮肤效应”的天气状况是( )
A. 阴天大风B. 阴天微风
C. 晴天大风D. 晴天微风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一天中气温最高在14点前后,气温最低在日出前后,湖泊比热容较大,其水温变化略滞后于气温变化,15~16点前后,表层水温高,“暖皮肤效应”最强;夜间气温降低,日出前后达到最低,湖泊表层散失大量热量水温降低,约在7~8点前后“冷皮肤效应”最强。故选C。
【4题详解】
50厘米深处水温变化幅度较小,阴天太阳辐射弱,0.5毫米厚表面温度不高,与50厘米深处水温差异小,不利于增强太湖“皮肤效应”,晴天太阳辐射强,表层水温高,有利于增强太湖“皮肤效应”,AB错。“皮肤效应”主要受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湖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和湖水湍流混合等过程控制,大风会加剧湖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和湖水湍流混合,不利于增强太湖“皮肤效应”,C错,D正确。故选D。
2020年5月27日,珠峰(27°59′14N,86°55′26E)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测得珠峰高度为8848.86米。下图是5200米大本营以上四个观测点春季气温日变化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坡向谷风最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
A. 4:00B. 14:00
C. 17:00D. 24:00
6. 某登山队选择在北京时间2:00从大本营开始攀登珠峰,下列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原因中可能性最小的是此时( )
A. 气温较低,天气晴朗B. 温差较小,冰雪稳固
C. 降温较快,风力较小D. 有逆温层大气稳定
7. 测量队员从突击营地登顶过程中,理论上大气的( )
A. 压强逐渐升高B. 温度逐渐上升
C. 密度逐渐减小D. 含氧量逐渐上升
【答案】5. C 6. C 7.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山谷风的形成中,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白天因为山峰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山谷的空气顺着山坡爬升,形成谷风,所以谷风最强烈时应该选择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比京时间,纵坐标表示气温,气温最高时是北京时间16时或17时左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登山队选择在北京时2:00开始登珠峰,从图中可以看出2:00之后随海拔上升山峰气温下降,由于降温幅度小,容易产生逆温,可使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利于攀登;由图中曲线可知,该处温差小,冷热不均弱,风力弱,冰雪坚固。综上所述可知,与攀登珠峰关系大的是气温较低,天气晴朗,温差较小,冰雪稳固,有逆温层大气稳定,ABD错误;可能性最小的是降温较快,风力较小,C正确。故选C。
【7题详解】
测量队员从突击营地登顶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理论上大气的密度逐渐减小,含氧量逐渐下降,压强逐渐降低,C正确,A、D错误;海拔逐渐升高,温度逐渐下降,B错误。故选C。
每年六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阳历六月一般为阴历五月),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五月雨”期间温度高、湿度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对水稻生产等农业活动有重要影响。下图为6月29日21时东亚局部地区天气形势图(单位:b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虚线可以表示此时“五月雨”出现位置的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9. 有些年份“五月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其原因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和位置与正常年份相比( )
A. 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北
B. 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北
C. 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南
D. 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南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每年6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读图可知,图中虚线乙为高压脊(丙线)北侧的低压槽线,属于冷暖气流辐合的降水带位置,此时位于日本南部,即“五月雨”出现位置,B正确;甲、丁位于日本西部海上,不是“五月雨”出现位置,AD错误;丙位于高压脊控制下,以晴朗天气为主,C错误。所以选B。
【9题详解】
“五月雨”其形成和发展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图中高压中心位置偏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导致雨带在南方徘徊。从移动速度方面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4、5月向北移动速度较快,使日本南部“五月雨”开始时间提前;且7、8月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夏季风(东南季风)比平常年份偏弱,会使“五月雨”长时间滞留日本的南部地区,从而形成漫长的雨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太行山东侧是夏季暴雨灾害频发地区,锋面气旋过境是造成太行山东侧出现持续暴雨的主要原因。下图示意太行山东侧三个暴雨监测站某次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次太行山东侧锋面气旋移动方向大致为( )
A. 自西北向东南B. 自北向南
C. 自东北向西南D. 自南向北
11. 当此次锋面气旋到达石家庄时,该锋面气旋( )
A. 势力减弱B. 水汽增多
C. 速度加快D. 气温升高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当锋面气旋移动至监测站所在区域附近时,监测站所在区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降水量达到最大。由图可知,邯郸降水量最先达到最大值,邢台和石家庄出现最大降水量的时间相差不大,但邢台降水量上升曲线开始时间早于石家庄,且石家庄最大降水量时间较长,说明锋面气旋经过邢台后到达石家庄,并且在石家庄停留时间较长,三地经度相差不大,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邯郸、邢台、石家庄,则该次锋面气旋移动方向大致为自南向北,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当处于锋面气旋附近时,降水量达到最大,石家庄位于三个暴雨站点最北部,当锋面气旋到达石家庄时,该地单位时间降水量小于邢台和邯郸,但强降水持续时间长,主要原因是锋面气旋自南向北移动过程中,水汽逐渐减少,势力减弱,移动速度减慢,导致锋面气旋在石家庄停留时间长,但单位时间降水量减少,B、C错误,A正确;北方夏季暴雨主要与冷锋有关,所以气温不会升高,D错误。故选A。
我国东部海域洋流系统较为复杂,日本暖流(即黑潮)在我国东部海域北上,有一分支即台湾暖流,北上进入东海海域;另一分支即黄海暖流,进入东海北部后,则影响到了黄海海域。下图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区某年2月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甲、乙、丙、丁四处海域的水温( )
A. 甲>乙>丙>丁B. 甲>丁>乙>丙
C. 丁>甲>乙>丙D. 丁>乙>丙>甲
13. 图中M沿岸洋流势力最强的季节是( )
A. 夏季 B. 冬季C. 秋季 D. 春季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图示为我国东部海域2月份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冬季陆地温度低,海洋温度高,同纬度越靠近陆地水温越低,因此甲温度低于丙;乙、丙、丁温度应该是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因此温度是丁>乙>丙,故图中四处海域的水温丁>乙>丙>甲。故选D。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M洋流为黄海沿岸流,总体自北向南流,洋流流向与风向一致,因此洋流主要受冬季受盛行风向(西北风)的影响,在冬季势力最强。故选B。
地处中高纬度的波罗的海(下图),在气象、水文等方面不仅与外部海域差异显著,而且内部的差异也很大。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同纬度的北海、挪威海海域相比,波罗的海冬季气温较低。该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大气环流
C. 海水深度D. 洋流
15. 与N洋流相比较,M洋流的特点是( )
A. 水量大、盐度高B. 水量大、盐度低
C. 水量小、盐度高D. 水量小、盐度低
16. 与乙海域相比较,甲海域年内通航特点是( )
A. 淤积少,通航时间长B. 风浪多,通航时间短
C. 晴天多,通航时间长D. 冰期长,通航时间短
【答案】14. D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北海、挪威海海域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区,冬季暖流经过其增温效果更为显著,而波罗的海由于海峡幽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小,增温并不明显,D正确;同纬度地区,又都为海洋下垫面,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差异较小,AB错误;北海和波罗的海深度差异不大,排除C选项。故选D。
【15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波罗的海有大量河流注入,其海水盐度较北海偏低,AC错误;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使得从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水量更大,B正确,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从图中来看,甲海域位于波罗的海北部,而乙海域位于波罗的海南部,由于甲所处纬度更高,且波罗的海盐度较低,甲处结冰时间更长,其通航时间远短于南部的乙地区,D正确,AC错误;甲处位于海湾北部,此处且海湾被陆地包围,风浪并未多于乙地,B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德里地处南亚,北临喜马拉雅山,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次年3月)、热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
材料二:塔尔沙漠周边风成黄土分布广泛。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两地采样,发现甲地黄土粒径小于乙地。如图为新德里气候资料统计图及塔尔沙漠位置示意图。
(1)指出新德里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该地热季形成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简述印度河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研究小组认为形成甲、乙两地黄土粒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西南季风,请提供论据。
【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4-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雨季未到,晴天多;北部喜马拉雅山阻挡冷空气。
(2)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少;地势低平;河流径流量小;植被稀少。
(3)甲采样点位于乙采样点东北;甲采样点粒径小于乙地;自西南向东北风力搬运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新德里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可从太阳辐射、下垫面等因素分析热季气温较高的原因。热季为4月至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雨季为7月至9月,还没有到来,多晴朗天气;新德里北临喜马拉雅山,阻挡北方来的冷空气,气温较高。
【小问2详解】
自然地理特征即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从纬度位置分析,印度河下游地区为热带地区,全年高温,该地年降水量较小;河流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少,河流的径流量较小;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稀少。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甲地黄土粒径小于乙地;甲采样点位于乙采样点的东北方向,西南季风先到达乙地后到达甲地,受风力搬运作用影响,颗粒大的黄土先沉积,颗粒小的黄土后沉积;西南季风的风力自西南向东北风力搬运作用逐渐减弱。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两地黄土粒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西南季风。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中俄边界,是6500万年前形成的火山口湖。松阿察河是兴凯湖的唯一泄流通道,入湖河流中南部河流多而长、流量大,北部河流短促而流量小;湖水含沙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据水文记录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20年内.兴凯湖湖水水位逐年上升。图左示意兴凯湖水系,图右示意湖水多年平均含沙量季节变化。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兴凯湖的湖水含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兴凯湖湖水夏季6月多年平均含沙量偏低的原因。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20年内,兴凯湖湖水水位逐年上升,请说明原因。
【答案】(1)兴凯湖属于外流湖,湖水更新较快;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入湖河流多,稀释作用强等。
(2)兴凯湖泥沙来源主要为入湖河流携带的泥沙;6月份雨带位于江淮地区,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湖岸河流径流量小;6月份气温高,地表植被生长快,植被覆盖增多,流水侵蚀较弱,6月份由地表径流汇入湖泊的泥沙量较少。
(3)兴凯湖沿岸人口增多,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湖水含沙量不断增加;泥沙在湖底长期堆积,湖床不断抬高;泥沙不断向湖口处运移,在湖口前淤积导致湖口抬高,泄洪能力降低,使兴凯湖水位不断上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淡水径流注入、盐分排出(与外界水量交换)等角度结合水循环环节展开分析。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松阿察河是兴凯湖的泄流通道,该湖泊为外流湖,湖水更新速度较快;纬度较高,年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湖水的蒸发,蒸发量较小;有多条河流注入湖泊,稀释湖泊中的盐分,湖水的盐度较低。
【小问2详解】
湖水沙量主要来自流域内,可从流水侵蚀能力减弱或下垫面性质得到改善等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可知,兴凯湖的泥沙来源主要为河流入湖携带的泥沙,入湖携带泥沙量影响湖泊的含沙量;6月份影响我国降水的雨带位于江淮地区,此时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入湖河流的径流量较小;6月份,正值夏季,气温较高,地表植被生长快,植被覆盖率较高,流水侵蚀作用较弱,下渗量较大,6月份由地表径流汇入湖泊的泥沙量较少,湖泊的含沙量较低。
【小问3详解】
可从湖床抬高或者水量增加等角度展开分析。由于人口的增加,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资源量上升,过度的砍伐森林,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流入湖泊的泥沙含量不断增加;泥沙在湖底不断积累,导致湖床抬高;泥沙随流水不断向湖口处运移,泥沙在湖口前淤积导致湖口被抬高,湖泊的泄洪能力降低,兴凯湖水位不断上升。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三面环陆, 中部存在水深约20米的浅滩,浅滩的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水深大于25米和30米的洼槽,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受地形、 气候影响,渤海底层水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示意8月下旬渤海底层海水温度图。
(1)据图描述渤海底层海水温度分布特征。
(2)分析夏季渤海底层中部海水暖中心形成的原因。
(3)分析渤海湾海域污染严重的原因。
【答案】(1)渤海南、西、北部的海湾及中部底层水温较高,其它水域底层水温较低。
(2)渤海海域较封闭,夏季海水热交换能力较低;中部浅滩海水较浅,太阳辐射使底层海水升温快;在夏季风吹拂下,受中部浅滩南北洼槽地形的影响,海水形成顺时针环流,减少了中部浅滩的暖水与周围冷水的热量交换;南北洼槽海水深,冬季的残留冷水量大;黄海底层冷海水的流入,导致南北洼槽海水水温较低。
(3)渤海湾沿岸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海域封闭,水体较浅,水体交换较差;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污染物易富集。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判断,渤海南侧、西侧和北侧的海湾内及中部底层水温高于24°C,水温较高;而其他海域底层水温较低。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渤海三面环陆,海域封闭,夏季海水的热交换能力较低;中部存在水深约20米的浅滩,太阳辐射使底层海水升温较快;浅滩的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水深大于25米和30米的洼槽,在夏季风吹拂下,受中部浅滩南北洼槽地形的影响,海水形成顺时针环流,减少了中部浅滩的暖水与周围冷水的热量交换,使中部浅滩保持高温;洼槽水较深,冬季残留的冷水多,再加上黄海底层较低水温海水流入,导致南北洼槽海水温度较低。
【小问3详解】
渤海湾沿岸为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内工业发达, 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渤海湾三面环陆,海域封闭,水体较浅,水体与外界海区交换较差;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污染物易富集,不易扩散。
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决定泥柱顶部大小的是,诗中描述的地区最可能位于,“华西雨屏带”最为明显的季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湘豫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地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湘豫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地理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推测中南半岛火灾主要集中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湘豫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湘豫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湘豫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地理试题pdf、河南省湘豫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地理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