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2世纪初,留心工艺制造的宦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改良了造纸技术,使造纸业快速发展。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东汉
C.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D. 纸是东汉时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留心工艺制造的宦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改良了造纸技术,使造纸业快速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世纪是东汉时期,此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以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东汉,B项正确;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不是发明者,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当时不同书写材料的使用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 汉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缴纳罚款,增加收入B. 增加人口,恢复生产
C. 重视民心,解决单身D. 严刑峻法,巩固统治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恢复生产,B项正确;打击晚婚缴纳罚款不能增加赋税,其增加收入有限,排除A项;西汉初期,政府打击晚婚者其目的是恢复生产,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对于民心的重视,排除C项;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其直接目的恢复经济发展,这也不是严刑峻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 学者劳思光将自我境界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形躯我,强调生理欲求;认知我,以知觉推理为要;情意我,重视生命感受;德性我,以价值自觉为主。以下先秦诸子格言中,体现最后一种境界的是( )
A.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C.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D. 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强调的是信用的重要性,即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这明显涉及到了道德和价值层面的自觉和追求,与“德性我”的境界相吻合,B项正确;“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道德和价值自觉无直接关联,因此不符合“德性我”的境界,排除A项;“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于世俗情感的境界,更偏向于道家的无为和超脱,与“德性我”强调的道德和价值自觉不完全一致,排除C项;“可在乐生,可在逸身”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快乐,也可以在安逸中度过一生,它主要描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道德和价值自觉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 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下图。据此可知( )
A. 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
B. 华夏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
C. 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
D. 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根据材料可知,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夷族和夏族的首领都有过执政,这体现了夷夏两族在历史舞台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表明他们彼此争胜并且存在联盟执政的情况,C项正确;虽然东夷族有多个历史人物被提及,但华夏族的历史人物数量更多,且涵盖了从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的关键首领,如炎帝、黄帝、尧、禹等。这些首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极为重要,因此不能说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排除A项;虽然华夏族在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图中并未明确表明其占据中心地位,排除B项;图片中并未提及夷夏两族融合的具体方式,更没有明确表明融合主要通过战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 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 栽培作物定居生活B. 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 开始从事农业生产D. 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600~3700年(中国)。据题干“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栽培大量作物,实现定居生活,故选A项;具备国家初始状态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等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6. 西周时期,小宗为大宗的家臣是惯例;春秋战国时期,家臣对卿大夫的依赖性减弱,选任家臣的血缘限制屡次被打破。这一转变( )
A. 顺应了列国纷争的局势B. 阻碍了各国变法的深入
C. 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弱化了官僚的忠义观念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由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小宗为大宗的家臣是惯例;春秋战国时期,家臣对卿大夫的依赖性减弱,选任家臣的血缘限制屡次被打破。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霸战争,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重视人才,“任人唯贤”,从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顺应了列国纷争的局势,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家臣对卿大夫的依赖性减弱,选任家臣的血缘限制屡次被打破,有利于推动变法的深入,而不是阻碍各国变法,排除B项;血缘限制被打破,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官僚的忠义观念并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 《仪礼.韌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B.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
C. 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D. 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据题干“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使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A项正确;B项是指秦朝称县制的实行,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程度,排除C项;西周是奴隶社会,不会发生封建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8. 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人类文明史。下列关于良渚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氏族成员共同劳作成果共享B. 用黏土和椰子叶来建造房屋
C. 首创彩绘陶器用于生产生活D.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D项正确;氏族成员共同劳作成果共享是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时期,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古埃及人用黏土和椰子叶来建造房屋,排除B项;首创彩绘陶器用于生产生活是仰韶文化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 面对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之观点类似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孔子的主张是强调中央集权,认为礼乐征伐应由天子统一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表达的是天下统一、中央集权的思想,与孔子的观点类似,C项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个人责任,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强不息,排除B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变法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 禅让制的流程B. 分封制的推行
C. 青铜器的铸造D. 宗法制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与西周分封制相关,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选任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题干的问题是“这一记述有助于”强调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而不是青铜器的铸造,排除C项;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题干体现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图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 )
A. 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B. 中原文化辐射四方
C. 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的分布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体现文化呈现多元发展且分布广泛的特点,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项正确;交流具有双向性,材料不能反映区域间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细颈袋足陶篱不一定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也体现不出该器物辐射流传的过程,排除B项;但材料只提到细颈袋足陶篱分布的位置,不能说明其手工业生产的水平,无法得出“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史记》有选择地吸收了《战国策》的记述,丰富了记载的内容,但也造成了一些史实错误和矛盾。由此可知( )
A. 《战国策》不具有史料价值
B. 《战国策》比《史记》可信度高
C. 《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都不可信
D. 《史记》与《战国策》的相似处也需辨别真伪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史记》有选择地吸收了《战国策》的记述,……造成了一些史实错误和矛盾”可知,《史记》中的内容有一些吸收了《战国策》的记述,因此《战国策》中记载错误的内容也会出现在《史记》中,故需要注意需辨别真伪,D项正确;据材料“丰富了记载的内容”可知《战国策》的记述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战国策》和《史记》各自有其史料价值,也都存在一些史实错误,特别是两者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面的内容,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可信度高,排除B项;据材料“造成了一些史实错误和矛盾”可知,《史记》对战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一些错误,但并非都不可信,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战国后期,赵武灵王曾感叹“今中山在我腹心,(赵国)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他又担心“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大臣则以“舜舞有苗,禹袒裸国”等不循礼法但有功于国的举动相劝。赵武灵王的言论( )
A. 凸显自身穷兵黩武B. 说明赵国军力最弱
C. 源于华夏认同增强D. 意在营造改革氛围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所存在的严重危机,赵武灵王意在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但碍于礼法,故说明赵武灵王的言论意在营造改革氛围,D项正确;赵武灵王目的是为了实行军事改革,而并非凸显自身穷兵黩武,排除A项;“最弱”说法绝对,排除B项;赵武灵王认为学习“胡服骑射”,百姓会议论他,说明华夏认同较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周王分封鲁国于东夷所在,令周公长子伯禽“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分封卫国到商人故土,令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封唐叔至戎狄出没的夏朝旧地,授意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此举旨在( )
A. 尊重差异促进文化交融B. 凝聚宗亲促成家国同构
C. 因地制宜实现有效统治D. 开疆拓土传播华夏文明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分封卫国到商人故土,令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封唐叔至戎狄出没的夏朝旧地,授意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概括得出结论是:西周要求被分封的诸侯要因地制宜的治理所在的地方,C项正确;“尊重差异促进文化交融”虽然描述了分封后可能带来的结果,但它并不是周王分封的初衷。材料并未明确提到周王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而分封,排除A项;材料并未特别强调通过分封来凝聚宗亲或实现家国同构,排除B项;“开疆拓土传播华夏文明”虽然可能是分封的一个长远效果,但它并不是周王分封的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ABCD项。
15. 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政治制度是( )
A. 内外服制B. 禅让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体现的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有着不同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浓厚的血缘色彩,C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一种国家体制,其中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而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排除A项;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出巡,有的还授以官职,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材料表明当时
A. 西南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B. 轻徭薄赋利于争取民众支持
C. 儒学独尊推动汉代教育发展D. 百姓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可知,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体现了蜀地民众对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D项正确;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已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而不是由于轻徭薄赋,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在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
第Ⅱ卷
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 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 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材料三 北魏以来,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生活地区,后来逐步扩散开来。在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有时会有一些稀罕的物件,比如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的玻璃器。
——摘编自倪润安《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西周墓地形制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体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稀罕的物件”出现在北朝墓葬中有关的历史现象,分析弧方形墓室的墓葬形制由鲜卑族生活地区扩散开来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因素:宗法制和宗族关系;分封制、礼乐制和贵族等级;井田制;坟墓制度
(2)特点:规模巨大,设施完备,体现皇权独尊。
(3)历史现象:中外交流。
发展趋势:民族交往交融。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因素:据材料“死者同族而葬”得出宗法制和宗族关系;据材料“先王之葬居中”“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得出分封制;结合所学,西周不同等级贵族的墓地形制不同,是受礼乐制和贵族等级的影响;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得出井田制;据材料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墓地形制直接受到坟墓制度的影响。
【小问2】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占地规模十分巨大”得出规模巨大;据材料“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得出设施完备;据材料“一陵独尊”得出体现皇权独尊。
【小问3】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现象:据材料“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的玻璃器”得出“稀罕的物件”指的是外国器物,结合所学,北朝墓葬中的外国器物是伴随中外交流而来到中国的,体现中外交流。 发展趋势:据材料“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生活地区”得出弧方形墓室的墓葬形制带有少数民族特色,“扩散开来”指的是扩散到其他民族及其生活的地区,体现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指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
阐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之后,中华文化历经各代百家争盛,在相推相荡、相克相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综上所述,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首先,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可拟定论题:中华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诸如礼乐文化、儒家文化、“大一统”的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之后,中华文化历经各代百家争盛,在相推相荡、相克相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最后,总结升华可知: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
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解析】
【小问1】
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小问2】
措施:结合材料“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小问3】
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伸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都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那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利弊。
【答案】(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任意三点)
(2)分封制:利——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
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秦之间(中国)。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可知,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秦之间(中国)。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分封制的有利之处在于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但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下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仪礼 ·觐礼》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二历史已编辑docx、历史答题卡docx、高二历史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