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考情分析,知识坐标,导入新课,知识梳理与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点训练,基层治理的纽带,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乡里制度,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分“黄籍” 与“白籍”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制度 乾隆及后停编户籍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邻保制度
    明: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保甲制
    汉常平仓制度秦皇帝赐老人鸠杖
    隋义平仓制度唐朝开始专设救济机构
    宋开始,宗族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自主学习1:根据预习结果,概括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编排民户,“户籍相伍”
    人口流动,豪强争民,户籍乱
    材料1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材料2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材料3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材料4 东汉时期,通过各种方式豪强地主都占有了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田庄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时的田庄中,有农、林、牧、渔各业,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仅仅靠几个人是无法耕种大片土地的,因此豪强地主还需要足够的人,比如地主需要足够多的工作人员(佃户)来耕种土地,同时又需要足够的管理人员(宗族成员)来管理佃户)后期豪强地主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最终形成了门阀、士族。他们长期盘踞中央政府的要职。
    历史纵横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材料5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6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7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材料8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材料8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材料9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明史·食货志》
    说明:户贴制度虽然明确了每户百姓所承担的义务,但也是一种“不动产证书”,对百姓财产是一种保护,所以推行起来阻力并不是很大。“黄册”制度,把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送给户部,每十年更新一次。因为送到户部时要用黄色的纸包裹,因此被称为黄册。
    材料10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说明:雍正二年,实行摊丁入亩,赋、役合二为一,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彻底隔断。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问题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 功能与特点。
    问题1: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古代政府掌握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维系统治。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 赋税、徭役;统计人丁。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
    二、基层治理的纽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
    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概括历代基层组织与民众自我管理监督机制的主要史实。
    材料11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材料12 中央所做的事是极有限的,地方上很多事务由自治团体管理。政令和人民一接触便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即乡绅掌控的地方宗族。乡绅可以通过社会关系——亲戚、同乡、同年等等——把压力传导到上层,甚至皇帝本人。后来这种观点被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材料13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材料14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三、基层治理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1)政府主导,民间辅助;(2)宋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作用渐大;(3)救济方式多样;(4)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5)受经济水平限制,未形成社会保障制度。
    学思之窗史料15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明]《大明律·户律一》
    问题3: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材料16 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梁惠王下》
    问题4: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
    在任何一个社会,总会有一些不幸的民众,他们不能经济独立,需要政府的救济。从国家的立场上来说,照顾和救济贫穷卑微之人,抑制豪强世家无穷的欲望,是首先要做到的,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将各种民户当“编户齐民”一同对待,以保证他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出其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则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但是,这种法律规定注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其不可能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1.(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2.(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材料1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21年4月28日)
    四、当代中国的基层治理
    【合作探究】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对于社会来说,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够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以此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对于国家来说,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团结在一起。 对于人民来说,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但在实际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基层党组织弱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等,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将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1.(2024浙江)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2.(2024江苏)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3.(2022海南)《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4.(2022北京)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考情分析,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知识坐标,知识梳理与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点训练,云南设行省,台湾澎湖巡检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考情分析,铸刑书,韩非法治,九章律,尊卑亲疏量刑,唐律疏议,天圣令,礼乐制度,孟子德治,尊崇儒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教学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考情分析,-13世纪,-16世纪,官员选用方式,政治发展特征,封建制度,王权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政党政治发展,无需职业官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