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 5以内数加与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 5以内数加与减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5以内数加与减》,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加法的计算)。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加法的含义。课本呈现笑笑的铅笔引入加法的算式及含义。
【学情分析】
虽然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还只上学不到一个月时间,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并不是空白,这说明学生有算的基础,这是已有经验对这节课的正面影响,但也说明学生不能清晰感受,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存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没有从经验中剥离出来。
【教学策略】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学生猜谜底:铅笔。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1.点数法。
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很实用,所以这位小朋友也来和你们一起学习。她一只手有3支笔(板书:3),另一只手有2支笔(板书:2),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笔?请同学们说一说,数一数。
(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一共有5支笔。
师:同学们说得对,可以合起来一起从头开始数,一共有5支笔。
2.接数法
师:同学们真棒,学会了点数法,所以老师请来了我们国家的国宝——熊猫。它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插图)
(让同学们大胆地说)
生1: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
生2: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几只熊猫?请同学们说一说,数一数。
(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3之后是4、5,一共有5只熊猫。
师:同学们说的对,也可以接着其中的一个数往后数,不管怎么数, 都是一共有5只熊猫。
(学生说得只要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3.图示法。
师:除了可以用点数法和接数法帮助我们计算,我们还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帮助我们计算。3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就可以先画3个圆,2只玩皮球的熊猫,就再画2个圆,合起来一共是5个圆,就是有5只熊猫。
4、认一认。
师:同学们真棒,3只吃竹子的熊猫, 2只玩皮球的熊猫,合在一起是5只熊猫,我们可以写成一道算式。怎样写算式呢?
让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算式读给大家听?老师帮你写在黑板上。
(给学生充足的机会锻炼,多鼓励表扬。)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 3只吃竹子的熊猫、2只玩皮球的熊猫合起来是5只熊猫,可以写成一道加法算式。(教师边板书边说)
3 + 2 = 5
︙
加号
师:这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这道算式读作:3加2等于5。
三、随堂练习课堂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
(1)师: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4页最下面的习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写出得数,程度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用花片摆一摆,再进行计算。(也可以画出图形后再数一数)
2.看图列式计算。
师:同学们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师:总之,加法算式就是表示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技能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查,让学生再次感受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的过程,更深入地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解决“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时,可以采用点数法、接数法和图示法等。下课之后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谁发现得最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一共有多少(2)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一共有多少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教材从多角度提供加法背景,丰富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从而知道这样的情境也可以用加法计算。
【学情分析】
由于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内容的形式上,按照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思路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相对丰富的具体情境中完成思维的抽象过程。
【教学策略】
1、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
2、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2、初步培养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再次体会加法就是合起来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找一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丰富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5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一、首先看图,哪位同学说说图所表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停车场里有三辆小汽车,又开来一辆,一共有多少辆车?
师:说得很对,同学们一定注意图中的警察是在指挥车辆,不能算作车辆的总数。谁来说说如何列算式呢?
生:3+1=4
师:正确。左边3辆汽车和正在开过来的1辆合起来是4辆。第二幅图,谁来试试?
生:原来有2只鸟,又飞来1只鸟
师:问题是?
生:一共有几只鸟?
算式是:2+1=3
师:原来树上有2只鸟加上飞过来的一只,一共合起来是3只。说得很准确,请坐。
刚才这两个图都是加法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加法就是合起来的意思,一共有多少就是动态合并的过程,应该用加法来计算。
二、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请看这个算式1+4=5,它又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小组之间讨论,看图说说又该如何表达?
第一幅图:左边1朵黄花,右边4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算式就是1+4=5 一共5朵花。
第二幅图:左边1只母鸡,右边4只小鸡,问题是一共有几只鸡?
第三幅图:左边4个足球,右边1个排球,一共有几个球?
第四幅图:上边1个圆圈,下边又画了4个圆,一共有几个圆?
师:大家总结的很对,不管怎样表达,我们发现求一共有几个?都是把两部分加起来,加法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练一练,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题目的意思?
1、树上有2只鸟,树下有3只鸟,一共有几只鸟?
2+3=5
3、谁来说说1+4=5这个算式还能解决生活中什么问题?
我吃了1块糖,妈妈吃了4块糖,一共吃了几块?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
学习了求一共有多少时,应该用加法来计算,就是让两部分进行相加,求出来就是一共。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还剩下多少(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接着学习减法,学生对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课本生动的苹果掉下来的情境图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减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数学课上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况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减法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
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
4、能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减法问题,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家的苹果成熟了,她邀请我们一起去摘苹果,想不想去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树上还有几个苹果?
1.观察情境,读懂图意。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颗苹果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汇报)哎呦!快看掉下来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课件出示)
②有哪位同学能把这幅图的故事完整的讲出来呢? 学生讲故事。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讲数学故事,把数学信息说完整。语言尽量简练,突出减法的数量关系:树上原来有 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3个。
③那谁能对这个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
2、实物操作,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①现在我们用我们圆片代替苹果来一起操作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同桌互相合作一人讲故事,另一人一边听一边摆。说一说还剩下多少个圆片?
小结:经历用圆片数数的操作过程,得到一个数学信息:5个苹果去掉2个苹果还剩3个苹果。
3、画一画
师:刚刚我们用摆圆片的方法解决了还剩下多少块奶酪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能表示这幅图的图呢?我们可以画图来表示。
学生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幅图的图意。
三、活动二:还剩几块奶酪?
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意。
①摘完笑笑家的苹果,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参加动物乐园的聚会,在聚会中,你们看到了几块奶酪?(课件出示情境图)快看,小老鼠干什么呢?现在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②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吗? 学生小组内说一说。
③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5块奶酪,小老鼠搬走了2块,还剩下多少块奶酪?
总结: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四、认识减法
1、说一说5-2=3表示的意义。
请同学们在好好想想我们的那两个故事,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每一个数字在故事中表示什么)
2、认识减号
师:现在我们来看中间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在故事里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减号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这样的符号叫做“减法”
4、读一读、想一想
三、随堂练习五、同学们你们谁还能够讲出一些和5-2=3有关的生活小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在展台完成。 集体纠正。
2、课本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数学故事,再完成算式。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很满意。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还剩下多少(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次课的基础上接着学习减法,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数学课上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况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减法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深入体会减法的意义;
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
4、能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减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减法问题,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邀请了一只小刺猬来到我们教室,大家欢迎、、、、、、老师给小刺猬准备了它喜欢的苹果,大家快看、、、、、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还剩下几个苹果?1.观察情境,读懂图意。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所给出的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②有哪位同学能把这幅图的故事完整的讲出来呢? 学生讲故事。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讲数学故事,把数学信息说完整。语言尽量简练,突出减法的数量关系:盘子里原来有 4个苹果,小刺猬拿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苹果?③那谁能说说这个故事提出的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
三、活动二:还剩几本书?
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意。
①老师的桌子上放着3本书,可是语文老师想借几本,大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吗? 学生小组内说一说。
③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出:桌子上有3本书,爸爸拿走了2本,还剩下多少本?
总结: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四、认识减法
1、说一说4-1=3表示的意义。
请同学们在好好想想结合课本所给出的图片,思考4-2=3都能够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每一个数字在故事中表示什么?
1、小猴吃桃,原来有4个桃,小猴子吃了1个,还剩下几个桃?
2、广场里原来有4辆车,开走了1辆,现在还有几辆车?
3、大树上原来有4只鸟,突然飞走了1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
4、淘气画了4个三角形,划去了1个,还剩下几个三角形?
三、随堂练习五、同学们你们谁还能够讲出一些和减法有关的生活小故事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在展台完成。 集体纠正。
2、课本练一练: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数学故事,再完成算式。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很满意。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可爱的小猫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小猫钓鱼为情境引出0所表示的含义,进而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0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学习这节课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策略】
1通过一组动态的情境,逐步引出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
2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计算,使学生理解计算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还记得前面学习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出示幻灯片2)
猫爸爸钓了几条鱼?
猫妈妈将这3条鱼做成了美食,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看图讲故事吗?(出示
幻灯片3)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1.进一步认识减法
猫妈妈做了3条鱼,看见爸爸还没有回来,就出去买东西,小馋猫等的不耐烦了,就吃了1条,还剩下2条,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回来,又吃了1条,还剩下1条,等啊!等啊!还是没有回来,小馋猫实在忍不住了,吃了最后一条,小馋猫把鱼都吃完了,剩下0条。你能根据故事完成以下数学信息吗?(出示幻灯片5)
问题伴随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最后是1-1=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探求加深理解。
相减结果是0。
2.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你能根据下面动画说出算式吗?(出示幻灯片6)
一共有5个算珠,拨走一个,还剩下四个,
可以写成两个加法算式,或者两个减法算式:5-1=4,5-4=1 1+4=5 4+1=5
把珠子拨成3和2,模仿刚才的例子,你能根据这个动画写出4个算式吗? (出示幻灯片7)
伴随学生回答,动画出示答案:5-2=3 2+3=5 5-3=2 3+2=5
相信下面这幅动画的算式大家都会了。同学们仔细看看,每幅图可以列出的四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能看出加法算式的两个数位置交换了,结果得数没变;至于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学生可能看不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加法算式可以倒回去变成减法算式,减法算式也可以倒回去变成加法算式,这说明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
如果我拨走5个珠,该怎样来列算式呢?这里只能写一个减法算式,5-5=0,
(出示幻灯片10)看动画,思考并回答问题。两个加法算式5+0=5 0+5=5。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是“0”,零加任何数都得这个数。
3.进一步理解互逆关系
同学们都喜欢套圈的小游戏吧!套圈是一项健康有趣的娱乐项目,有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4个圈,他可能套上几个?几个没套上?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11)
(1)当小朋友套上1个圈时,你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或3+1=4) (4-1=3或4-3=1)
看图思考
(2)当他套上2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回答问题。
(出示幻灯片12)
(2+2=4 4-2=2)
(3)当他套上3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
(出示幻灯片13)
(1+3=4或3+1=4) (4-1=3或4-3=1)
(4)当他把所有的圈都套上了,该怎么
列式呢?(出示幻灯片14)
(0+4=4或4+0=4(4-4=0或4-0=4)
三、生活交流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练习吧!
1.还剩几只鸟?
(出示幻灯片15)
观看动画
回答问题
(伴随学生的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2.根据图画写算式(出示幻灯片16、17)
(伴随学生的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3.看谁算得快(出示幻灯片18)
(伴随学生的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4.找朋友(出示幻灯片19)
(伴随学生的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四、课堂小结1.加法与减法是互逆的。
2.两个相同的加数相减差是0。
3.任何数减0都得这个数。
4.任何数加零也得这个数。
【教学后记】
整理与复习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学情分析】
本课建立在学生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加减之间关系的理解,感受数字的递增与递减,结合图案使学生能够用算式进行表示。
【教学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说完整话以及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说完整话以及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情境
一、 复习引入
请大家说一说在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学会了加法算式怎么计算;我学会了加法可以表示合也可以表示增多;我学会了减法可以表示求部分、求剩余;我学会了怎么写减法算式;加减是相反的计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体验经历二、 合作学习、温故知新
(一) 结合算式理解图意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怎么用算式表示?
生:原来有4只小鸭子,又游过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5只;4+1=5;1+4=5.
生:有2只游走了,现在河里还有3只鸭子,5-2=3.
生活中有哪些能够用加减法解决的例子呢?
生:国旗有1颗大五角星还有4颗小五角星,一共有5颗星。
生:一共有4只鹤,飞走了1只,还剩3只。
(二) 激发质疑
关于加减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请把你的疑问记录在问题银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解决。
生:是不是加减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加法和减法还有什么关系?...
三、生活交流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请你说一说,这副图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怎样列算式?
生:有一只大绵羊和4只小绵羊,一共有多少只羊?
生:1+4=5,1只大羊和4只小羊合在一起一共有5只羊。
生:一共有5个小朋友,走了3个,还剩几个?
生:5-3=2,求剩余所以做减法,5个人里走了3个人还剩下2人。
请你结合书上的图说一说这些算式的含义。
生:有3只绵羊,又来了两只山羊,现在一共有5只羊;一个鱼缸有3条鱼,另一个鱼缸有2条,一共有5条鱼。
生:有4只小鸭子,走了2只,现在还剩2只。
四、课堂小结当我们求整体时用加法,求部分时则用减法解决。
【教学后记】
综合实践 介绍我的教室
【教材分析】
《介绍教室》是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旨在通过介绍教室环境,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教室中的物体位置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教室内的各种物品及其位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上下、前后等方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准确地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关系还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策略】
利用教室中的实物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物体的位置关系。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验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教室内的各种物品及其位置。
2.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1.准确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
2.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和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好好地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2.展示一些教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生:1.认真倾听老师的谈话。
2.观察图片,对教室有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二)认识教室的物体
1.提问: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里都有哪些东西呢?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出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粉笔、书本等。
3.对于学生说出的物体,教师用手指着相应的物体,再次重复名称,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生:1.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2.跟着老师的引导观察教室,说出看到的物体名称。
(三)分类介绍物体
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教室里的这些物体分分类呢?
2.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方法,可以按照用途、形状等进行分类。
3.请学生上台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4.教师对学生的分类进行点评和总结。
生:1.认真思考分类的方法。
2.上台进行分类操作,大胆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
(四)描述物体的位置
1.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出一个物体的名称,你们来说出它在教室里的位置。比如,老师说黑板,你们就说黑板在教室的前面。
2.教师随机说出教室里的物体名称,让学生回答位置。
3.请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物体,描述它在教室里的位置,让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物体。
生:1.认真听老师的问题,积极回答物体的位置。
2.自己选择物体描述位置,让其他同学猜。
(五)小组展示
1.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介绍成果。
2.认真倾听各小组的介绍,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生:1.各小组代表上台,自信地介绍本小组所在区域的教室布置。
2.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介绍,学习优点。
三、在练习中启智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教室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2.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包括认识教室里的物体、分类、描述物体位置和小组活动等。
四、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教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 10以内数加与减教案,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我上学啦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